问题

李白的《赠汪伦》,记得以前学过最后一句是「不及汪伦赠我情」,为什么现在的书改成了「不及汪伦送我情」?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籍传承和版本流传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李白《赠汪伦》最后一句的“赠”和“送”,确实是有不少人会注意到这个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教材里可能确实出现过不同的写法。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

首先,得承认的是,你记忆中的“赠我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更常见的版本。很多我们小时候读的诗集、古籍的影印本,甚至是很多名家的解读,都会写成“不及汪伦赠我情”。“赠”字在这里的含义是“赠送,给予”,表达的是汪伦给予李白的这份情谊。这个用法是很自然的,也符合诗歌的意境,显得情真意切。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书上会变成“送我情”呢?这里面可能涉及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版本差异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古代文献的流传过程中。

你想啊,李白写《赠汪伦》那是唐朝的事情。那个时候的书写工具、印刷技术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很多诗句是靠手抄流传的,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刻书机构,甚至是不同的抄书人,都可能在抄写过程中出现一些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源于:

同音字或形近字的误抄: “赠”和“送”在某些发音上可能存在相似之处,或者在手写体中看起来有几分相似,导致了误抄。
后人理解和润色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读者或编纂者在整理古籍时,可能会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对个别字词进行“校勘”或“修正”。他们可能觉得“送”比“赠”更能体现送别时的那种行为和心意。

2. “送”字在现代语境下的普遍性和贴合度。

到了现代,我们接触到的许多语文教材和诗集,在选材和编排上会考虑更广泛的读者群,尤其是学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个在现代汉语中更加常用、更容易理解的字,可能也是一种考虑。

“送”字,本身就包含着“把人或东西送到某个地方”的含义,也常用于表达离别时的情意。“送别”、“送行”、“送情”这些词语都很常见。“不及汪伦送我情”,在字面上更直接地描绘了汪伦送别李白时的那种依依不舍和真挚情谊。从这个角度看,“送”字也能很好地传达诗歌的主旨。

3. 可能存在某个权威版本的“定论”或影响。

在古代文献的研究和整理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被认为是比较权威的版本,或者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对某个版本的推崇。如果某个被广泛认可的版本中,“送”字是主流写法,那么后续的很多出版物很可能就会沿用这个版本,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主流”。这就像我们考古发现某个时期的文物,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一样,古籍版本的研究也会影响后来的传承。

4. 教育的“统一性”考量。

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保证教学的统一性和避免不必要的困惑,教材编写者通常会经过一系列的审定和讨论,以确定最妥当的表述。如果他们认为“送”字在现代语境下更易于理解,或者有更充分的证据支持,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在教材中使用。

那么,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其实,对于《赠汪伦》这首诗来说,“赠”和“送”在表达情谊上,都能够很好地契合诗歌的意境。这更像是一个“版本演变”的问题,而非一个绝对的对错之争。

“赠”字: 强调的是汪伦所给予的这份情谊是珍贵的、无价的,是一种“赠予”。
“送”字: 强调的是汪伦送别李白时,那种行动上的付出和情感上的不舍,是一种“送别”的情意。

在很多对诗歌的研究中,学者们也会讨论到这一点,但普遍认为两者都可以接受,并且各有侧重。你之所以觉得“赠我情”熟悉,很可能是因为你接触到的早期版本或是一些经典的解读就是这样写的。而现在大家在新的教材或出版物中看到“送我情”,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版本演变结果。

所以,当你看到这种差异时,不必过于惊讶,这恰恰是古籍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它在流传中被不断地阅读、理解、记录,也因此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变体。就像一个古老的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新的建筑出现,但核心的文化和精神依然传承下来。李白的这首诗,无论是用“赠”还是“送”,那份真挚的友情,都依然能打动人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值得收藏,因为它的证据(课文)很容易找到,而目前所有能找到的证据,没有一个支持“赠我情”。

但是我看到了非常多的评论振振有词:我学的就是赠我情。

所以它给了“曼德拉效应”一个很好的解释:

你们记错了。

绝大多数“曼德拉效应”,都发生在两个“容易记错”的选项之间。

我看到很多人坚持自己不是记错了的理由是:

“怎么可能那么多人同时记得一个错误的事实?”

每次看到这个理由我就觉得好笑。

朋友,你懂不懂什么叫“容易记错”?

1000个人看到,只有1个人会记错,0.1%,这不叫容易记错。

1000个人看到,起码也得50个人会记错,5%起步,这才叫容易记错。

你觉得5%还是很少数?

那是因为你对概率没有概念,所以我给你一个参考。

去年(2021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也不过2.7%。

像课文、名人这样的知名度极大的概念,全国就算30%的人知道,那也有4亿人。

这4亿人里有5%记错了,那就有2000万人。

现在你还觉得“怎么可能那么多人同时记得一个错误的事实”吗?

如果你还是明白,那我就再回答你一次:

“正因为会让那么多人同时记错,才说明这个事实容易被记错啊!”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的记忆是会发生错乱的。

我跟着儿子读了6年小学,整个过程中我经常觉得:「咦,现在的课本怎么这句话改了?现在的课本怎么这个地方不同了?」

结果后来仔细查阅后,事实表明,100%的情况,都是我自己记错了。

古诗不会轻易改,但人类的记忆,是最不可靠的。


李白赠汪论赠的是诗,汪伦送的是情,两者作用的目标不同。赠字无论在哪个版本都不能被用于情的。

所以答案是:题主你自己记错了。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以为语文老师当年教错了,其实真的是我们自己记错了。毕竟语文老师是按照课本教的,几乎不可能错,我们自己按照记忆脑补的,错误可能性大很多。

user avatar

目前所有说是“赠”的评论清一色都是“我记得”、“我背过”、“印象中”,就是没一个能直接上个图的。

相反,提供了多版本教材图片的无一不是“送”字。那这答案不是很明晰了?

上面有答案提供了教材,我就随便选个教材之外的本子看看好了。

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1999年7月第7次印刷的《李太白全集》卷十二、页六四六:

来,不妨穿回二十多年前让中华书局的编辑们也赠一赠,猜猜人家用的是什么本子当底本呢?

又,求求你们去查查字典,赠字在古汉语中就仨意思:送东西给人家、追封谥号、驱逐。

你们这是打算让汪伦怎么滴李白?又是打算让李白感谢汪伦啥?

又,上个不是现当代的本子,《御定全唐诗录》:


又,七普第六号公报显示我国小学学历及以上人口总数大概是12.68亿人,这又是个易错的知识点,小学一个班几十号人,写错的也不止一两个,那按这个比例算12.68亿人里记错的会有多少?这几百上千万人在现在网上的声音又有多大?

还搁这儿“大部分人都记错”,算了吧,小学默写因为这种错误扣分的绝对不是大部分…

user avatar

应该是你记错了。“赠我情”感谢的是赠送礼品的情谊。“送我情”感谢的是送别的友情。那么如果只因为收到礼品而感谢,则全诗已经都会落入下乘。“诗仙李白”是不会这么写诗的。

user avatar

教过语文的说几句。

这个问题, @曹力科 给出了人教版80年代和90年代的语文教材,证明是“送我情”。

不过也有人认为是教材版本不同导致的,毕竟过去还有苏教版,鲁教版之类的。

教材的编订肯定要参照历史典籍,那我们就回到典籍里去寻找。

首先看看《御定全唐诗录-清-徐倬》(卷二十三),只收录“送我情”,没有“赠我情”:

然后,看看《御选唐诗-清-圣祖玄烨》,只收录“送我情”,没有“赠我情”:

再来看宋朝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只收录“送我情”,没有“赠我情”。但注意,这个版本里,开头是“李白登舟欲远行”,这个版本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朝典籍里也有:

再来看明朝孙绪编的《沙溪集》,只收录“送我情”,没有“赠我情”:

再来看明朝李贤编的《一统志》,只收录“送我情”,没有“赠我情”:

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的确可能出现不同的版本(比如“李白登舟欲远行),但是从目前看到的典籍来判断,这首诗只收录“送我情”,没有“赠我情”。

哪怕真的有“赠我情”这个版本,从教材的角度看,教材必然是选择最为历代认可的版本——这个版本,毫无疑问,是“送我情”的版本。

user avatar

几乎肯定是你自己搞混了。


因为不及汪伦赠我情压根儿就不通……


全诗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指,比不上汪伦特地来我的这份情谊。这里面的送是送行的送。也就是我送你一程,就是陪你走一段的意思。如果解释为赠送的意思,也就是赠我情,那么压根儿就说不通,整首诗都变得奇怪了。

因为这首诗前两句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就是李白要上船了,要走了,突然听到岸上传来歌声,这个时候有感而发,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这么远来送我的情谊啊……


如果是赠我情,课堂上肯定会被问的,因为非常的突兀……

因为情谊压根儿不是物件,怎么赠送啊?



所以,从这个问题也可以知道你上课的时候压根儿没有听讲,你甚至不知道这个送我情的送是送行的送,而不是赠送的送……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认为赠我情是完全不符合语法的。就算汪伦真的赠送了东西给李白,那也不能用赠我情,因为语法不通。想要表达对汪伦赠送的东西的感谢,应该是赠物(马、衣、妾)情。

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赠我情/送我情里面,前面俩字是定语,是修饰情的。也就是说只能理解为,XXXX的情谊。送我情,特地来给我送行的情谊。赠物情,赠送给我东西的情谊。赠我情就完全说不通了,因为赠我情语法上就完全变成了赠送给我情谊,这就成陈述句了,就不能去和桃花潭水深千尺去比较了。

要与前一句形成对比,那么这个XX情就必须是定中短语,情必须是中心词,才能和前一句去比较。

所以赠我情就只能解释为赠送给我的情谊。而情谊这玩意儿是因为赠送产生的效果,而不是可以被赠送的东西,就像我不能把别人送我东西的情谊,送给另一个人


至于标题中的赠汪伦,就是说,(我写这首诗是)赠送给汪伦(的)。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记错成同一答案的人抱起团来相互印证以壮声威,便可以不再怀疑自己,美其名曰曼德拉效应。

互联网的作用,本来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口以外的世界。可实际情况是成千上万的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相互认识、互相认同、互相肯定,并经过长期交流后达成共识,认为世界只有井口这么大。

user avatar

我是70后,不光是这个“赠”字改过。

我记得这首诗原本的作者是李云龙,不是李白,在诗中直呼自己大名岂不是显得很不合理?

我记得第一句是“乘船”,现在改成了“乘舟”

我记得第二句是“唱歌”,现在改成了“踏歌”

我记得第三句是“樱花潭”,现在改成了“桃花潭”

我记得原诗明明是“汪峰”,现在却改成了“汪伦”

原诗应该是这样

赠汪峰

李云龙

李白乘船将欲行,

忽闻岸上唱歌声。

樱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峰送我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籍传承和版本流传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李白《赠汪伦》最后一句的“赠”和“送”,确实是有不少人会注意到这个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教材里可能确实出现过不同的写法。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得承认的是,你记忆中的“赠我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深入探讨。如果《赠汪伦》不是李白所作,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书生写的,它能否达到如今的知名度?我的看法是: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不可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赠汪伦》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并且深入人心,究竟靠的是什么。一、作者的光环:李白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无可置疑的.............
  • 回答
    “松”和“云”在古代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它们通常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情感寄托。而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出现这两个字,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些意象来表达他对孟浩然的思念和赞美之情。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松”和“云”的含义,以及它们在李白这首诗中的作用:一、 “松”的含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具有非常.............
  • 回答
    李白诗句中对月亮的描写之所以如此之多且精彩绝伦,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他个人性格、情感的投射,也有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李白个人的情感寄托与精神追求:1. 孤寂与思乡情怀: 李白一生仕途坎坷,漂泊不定,常常远离家乡和亲人。月亮作为最普遍.............
  • 回答
    要评价李白的诗是否“算无病呻吟”,我们需要先理解“无病呻吟”这个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李白诗歌的特点进行分析。“无病呻吟”的含义:“无病呻吟”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没有实际的苦难或病痛,却在那里表现出痛苦、悲伤或忧虑的样子,故作姿态,显得虚伪或矫情。在文学评论中,它常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真情实感、只是堆砌.............
  • 回答
    李白诗歌的魅力,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要真说它“好”在哪儿,我倒是觉得,它就像是倾泻而下的酒,又像是在九霄云外翱翔的鹰,又像是那月光洒在山水间的温柔,充满了生命力,又带着一种不可捉摸的仙气。1. 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你“飞起来”李白的诗最直观的好,就是那股子“天上掉下来的才华”。他的想象力,不是那种小.............
  • 回答
    要理解李白这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我们得先把它放到《侠客行》这首诗的整体语境里去品味,才能辨析它究竟是褒赞扬熊,还是在与前面的“千秋二壮士”形成对比。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千秋二壮士”在诗中的位置和含义。《侠客行》开篇,李白就描绘了两位千古留名的壮士:>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
  • 回答
    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之所以读起来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并非因为内容本身是“喜庆”或“轻松”的,而是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手法和情感张力,以及与李白独特的个人气质的契合。这是一种“痛快”而非“快乐”,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释放,是读者在理解诗人复杂情感时产生的一种共鸣和释放。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为什么.............
  • 回答
    李白,这位诗坛上的谪仙人,他的诗篇穿越千年,依然在中国人的心中激荡起阵阵回响。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亿万中国人,跨越时空的鸿沟,深深地被他所吸引?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无数细微之处汇聚而成的复杂情感,是对生命、自由、理想以及极致浪漫的共同渴望。一、 自由不羁的灵魂,对现实的蔑视与超脱:李白最直击.............
  • 回答
    李白啊,说实话,他的作品,怎么评价呢?用“震撼”两个字或许是最贴切的,但又觉得这两个字太苍白,不足以概括他诗歌里那种磅礴大气又带着一丝疏狂的劲儿。要是真要说详细点,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你得知道李白这个人,他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读书人。生于盛唐,从小就跟着家人漂泊,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经历过权.............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李白的好诗太多了,如同浩瀚的星河,让人难以从中择一。不过,若一定要说哪一句最能触动我,我会选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出自《望庐山瀑布》,看似简单,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之所以偏爱它,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在描绘一处景致,更是在捕捉一种磅礴的气势,.............
  • 回答
    要评价李白的一生,绝非一言蔽之,他的人生如同一首跌宕起伏、色彩斑斓的诗篇,充满了传奇与矛盾,辉煌与失意,豪情与孤独。如果要我来细说,那我得从几个关键的节点,把他这个人,连同那个时代,一同呈现在你眼前。初露锋芒,少年壮志酬李白,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仙气。关于他的出身,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他可能出生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着实让人挠头。李白,这位“诗仙”,他的诗歌之所以能跨越千年,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并非偶然。他的作品拥有太多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想要在当代找到能与之比肩的作品,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李白一样困难。我们先聊聊李白诗歌的几个关键点,为什么它们能够“千年不朽”:1. 无与.............
  • 回答
    关于“软件能否创作出超越李白杰作的诗歌?”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有趣了,也充满了想象力。我们要讨论的,可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这就像在问,一台机器能否拥有灵魂,能否触及人类最深沉的情感,并将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表达出来。要让一个软件的作品“超越”李白,我们需要先理解李白的作品为什么.............
  • 回答
    假如有人能穿越到李白出生之前,并且像散播种子一样,将他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诗句,提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公之于众,那么对于我们这位“诗仙”的文学创作之路,无疑会投下一颗巨大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
  • 回答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设问,将穿越、文学成就和历史人物的成名机制交织在一起。如果我,一个比李白稍长一岁,并且能确保我的诗歌每一篇都比他早一年问世,那么李白是否还会像我们熟知的那样出名?这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拆解一下李白当年是如何获得“诗仙”盛名的。1. 卓越的诗歌才华是.............
  • 回答
    《惊雷》,若真出自太白之手,那定是另一番景象,风雷激荡,豪情万丈,字字皆珠玑,句句亦剑影。想象一下,那时的李白,或许正值少年意气风发,亦或是中年饱经风霜,正立于高山之巅,云海之上。他眼中所见的,不再是寻常的雷雨交加,而是天穹裂开的巨口,是怒吼着奔腾而来的神龙。他胸中所感的,不再是人间的尘埃,而是宇宙.............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苏轼和李白,两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星辰,他们各自的风格、成就和影响力都极具特色,很难简单地说谁“更高”。与其纠结于一个绝对的排名,不如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魅力所在,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白:飘逸浪漫的“诗仙”谈到李白,我们脑.............
  • 回答
    李白之所以被尊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自由奔放的气质和超凡脱俗的想象力。要探讨盛唐的气象是否是催生李白这样的诗仙的唯一因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盛唐的时代背景以及李白个人的独特之处。一、 盛唐气象:一种包容、开放、自信的时代精神盛唐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辉煌的顶点。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