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白的诗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到底是在褒赞扬熊还是在跟前面的“千秋二壮士”作对比?

回答
要理解李白这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我们得先把它放到《侠客行》这首诗的整体语境里去品味,才能辨析它究竟是褒赞扬熊,还是在与前面的“千秋二壮士”形成对比。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千秋二壮士”在诗中的位置和含义。

《侠客行》开篇,李白就描绘了两位千古留名的壮士:

>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
>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两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无疑是塑造了中国古代游侠的极致形象——他们武艺高强,行事果断,功成不居,隐姓埋名。这是一种近乎传奇的、带着些许浪漫色彩的英雄主义。

接着,诗歌的重点转向了“鲁侯”、“裴公”等一系列被认为是“侠”的人物。

李白用“闲征贝叶文,贫访绿绮琴”来形容这些人,似乎在说他们虽然有侠义之心,却并未真正实践侠义之道,反而沉溺于个人的风雅和收藏。

然后,诗歌笔锋一转,引出了“银台壮士”:

> 银台壮士歌,金垞愁我生。
>
>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里的“银台壮士”通常指代那些在朝为官、身居高位却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官员。他们如同在华丽的宫殿(银台)中,只能寄情于书卷,以《太玄经》这样艰深的书籍来消磨时光。

那么,这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1. 对“银台壮士”的褒赞(但不是主要意图):

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谁能书阁下”问的是“谁能够?”而“白首太玄经”描绘的是一个终其一生都在钻研《太玄经》的人。

《太玄经》是西汉扬雄所著,内容晦涩,思想深邃,被誉为“老子之书,不可为之者”。能够坚持研读并领悟其中精髓,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智力成就和毅力体现。

因此,李白可以是在赞美那些能够沉下心来,钻研高深学问,即使白发苍苍依然不放弃探索精神的人。这种对智识的追求,对学问的执着,也是一种“侠”的表现,是一种精神上的“侠”。这种“侠”不是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是用智慧和学问来丰富和完善自我,甚至对社会有所贡献。

2. 与“千秋二壮士”形成对比,点明“侠”的多种表现形式(这是更主要的意图):

然而,考虑到《侠客行》这首诗的主题是“侠”,而前面描绘的“赵客”、“吴钩”、“十步杀一人”已经构建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外在的、行为化的“侠”的形象。

对比之下,“白首太玄经”所描绘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的“侠”。李白是在提问:除了那些在沙场上纵横驰骋、行侠仗义的武侠,还有谁能够做到像这样,将一生献给对深奥学问的钻研,追求精神的升华?

这里的“谁能”不是简单地问有没有人,而是带有反问和激将的意味。李白似乎在反问那些沉溺于表面浮华、或仅仅模仿游侠行为的人:你们真的理解“侠”的真谛吗?你们可曾见过,甚至做到过这种将一生献给学问、追求精神境界的“侠”?

因此,这句诗更像是:

点明“侠”的更高境界: 在李白看来,真正的大侠,不仅仅是武功盖世,能够“十步杀一人”,更重要的是拥有高远的志向和深刻的思想。将一生奉献给钻研《太玄经》这样深奥的学问,追求智慧的极致,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侠”,一种精神上的“侠”。
反思和批判: 同时,李白可能也在反思当时的社会现实。很多所谓的“侠”只是在模仿游侠的行为,而没有真正的内在支撑。而那些有才华的文人,又可能因为官场的不顺,将精力放在了钻研书籍上,但这种钻研可能只是消遣,而非真正为了“经世致用”或追求精神的升华。

所以,这句诗是在褒赞扬熊(指能钻研《太玄经》的人)吗?

是的,但这种褒赞不是简单地赞美读书人,而是将他们升华到一种“精神之侠”的高度。 李白并没有否定前面“十步杀一人”的侠义,但他通过“白首太玄经”的意象,提出了另一种同样值得称颂的“侠”的形态。

它是在跟前面的“千秋二壮士”作对比吗?

是的,而且对比是其关键的表达手法。 对比是为了突出“侠”的多样性,以及“侠”的不同层次。它是在说:

“十步杀一人”是侠。
“白首太玄经”也是一种侠。

但后者可能更需要一种非凡的毅力和智慧,一种对学问的纯粹追求,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也许比前者更难得,或者说,它代表了一种不同的、精神层面的“侠”。

总结一下:

李白的“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更侧重于通过对比的方式,褒赞了另一种层次的“侠”,即精神之侠。 它不是在简单地贬低或抬高某一种“侠”,而是在拓展“侠”的定义,揭示“侠”的内在力量和精神追求。

这句诗的妙处在于,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将读者引向对“侠”更深层次的思考。它既是对那些专心致学者的肯定,也是对那些只追求表面功夫的人的鞭策,更是李白本人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寄托和追求。

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诗是《侠客行》中非常精彩的一个转折,它将诗歌从具象的武侠世界,引向了更广阔的精神领域,使得整首诗的意蕴更加丰富和深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想多说什么,这个问题关注的人本身也不多。实名反对 @马文彬 ,我在网上看到过很多人,对传统中国文化语言缺乏基本的理解和认知。一个很简单的历史事件和现代人就是说不通!

扬雄是汉代思想家,他生平并不顺利。在人生的坎坷和失落中,他不顾世人的不理解和嘲讽,坚定的选择追求自己的理想去完成《太玄》的创作。扬雄曾创作《解嘲》《解难》《太玄赋》来书写自己的心迹。他明白自己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依旧选择坚定自己的信念理想,所以“期知己于后世”

李白的《侠客行》中所描写的侠客是默默“深藏身与名”的人。他们总是默默的“事了拂尘去”。他们有着坚定人生理想信念,却看淡功名是非的世俗评价。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是李白在描写了默默行侠仗义的侠士后,感叹谁能去记述理解他们呢?就像世人不理解那曾经默默书写太玄的扬雄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李白这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我们得先把它放到《侠客行》这首诗的整体语境里去品味,才能辨析它究竟是褒赞扬熊,还是在与前面的“千秋二壮士”形成对比。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千秋二壮士”在诗中的位置和含义。《侠客行》开篇,李白就描绘了两位千古留名的壮士:>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
  • 回答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两座巍峨的山峰,他们的诗歌成就各有千秋,被誉为“李杜”。究竟谁更胜一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使得他们的诗歌艺术更具讨论的价值。 与其说一较高下,不如说他们代表了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极致表达,共同构成了唐诗辉煌的篇章。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在李白横空出世,以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篇席卷大唐文坛之前,中国文坛早已星光璀璨,群贤辈出。要说“最出名”,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但若论及影响力、流传度和后世评价,有几位诗人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是李白成名路上遥望的灯塔,也是他内心深处敬仰的标杆。李白成名之前,中国文坛最出名的诗人:.............
  • 回答
    李白诗句中对月亮的描写之所以如此之多且精彩绝伦,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他个人性格、情感的投射,也有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李白个人的情感寄托与精神追求:1. 孤寂与思乡情怀: 李白一生仕途坎坷,漂泊不定,常常远离家乡和亲人。月亮作为最普遍.............
  • 回答
    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之所以读起来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并非因为内容本身是“喜庆”或“轻松”的,而是因为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手法和情感张力,以及与李白独特的个人气质的契合。这是一种“痛快”而非“快乐”,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释放,是读者在理解诗人复杂情感时产生的一种共鸣和释放。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为什么.............
  • 回答
    李白,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用他奔放的才华和超凡的想象力,留下了无数璀璨的诗句,至今仍“惊艳了岁月”。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宣泄,思想的飞扬,是对生命、自然、友谊、爱情乃至宇宙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李白那些惊艳了岁月的诗句,并尽量展现其背后的意蕴和影响力。一、 .............
  • 回答
    暮云低垂,紫气氤氲。长安城外,孤馆凄凄。此间非人间,乃是梦回之地。吾乃谪仙李太白,游历四海,饮尽八荒。长安、洛阳、江南、巴蜀,皆是我足迹所至。然今日,吾独坐孤馆,却遇绝世奇景,令吾心神震撼,笔下生风。眼前,非山非水,非云非雾。乃是扭曲的黑暗,蠕动的混沌。其形,非人非兽,非龙非凤。无数触须,如巨蟒般伸.............
  • 回答
    看到“树深时见鹿”后面被接上“梦醒时见你”,我脑子里立刻闪过无数个画面,有释然,有感慨,更有几分忍不住的笑意。这句诗放在李白笔下,那意境是何等空灵缥缈,又带着点禅意。咱们先说说李白的原句,“树深时见鹿”。这四个字,放在当时的情境下,可是说勾勒出一幅多么绝美的画面啊!你想啊,那是一片多么幽深的树林,层.............
  • 回答
    要评价李白的诗是否“算无病呻吟”,我们需要先理解“无病呻吟”这个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李白诗歌的特点进行分析。“无病呻吟”的含义:“无病呻吟”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没有实际的苦难或病痛,却在那里表现出痛苦、悲伤或忧虑的样子,故作姿态,显得虚伪或矫情。在文学评论中,它常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真情实感、只是堆砌.............
  • 回答
    李白诗歌的魅力,那可真是说不尽道不完。要真说它“好”在哪儿,我倒是觉得,它就像是倾泻而下的酒,又像是在九霄云外翱翔的鹰,又像是那月光洒在山水间的温柔,充满了生命力,又带着一种不可捉摸的仙气。1. 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你“飞起来”李白的诗最直观的好,就是那股子“天上掉下来的才华”。他的想象力,不是那种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着实让人挠头。李白,这位“诗仙”,他的诗歌之所以能跨越千年,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并非偶然。他的作品拥有太多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想要在当代找到能与之比肩的作品,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李白一样困难。我们先聊聊李白诗歌的几个关键点,为什么它们能够“千年不朽”:1. 无与.............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李白的好诗太多了,如同浩瀚的星河,让人难以从中择一。不过,若一定要说哪一句最能触动我,我会选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出自《望庐山瀑布》,看似简单,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之所以偏爱它,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在描绘一处景致,更是在捕捉一种磅礴的气势,.............
  • 回答
    穿越回盛唐,站在尚未挥洒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面前,手中却早已集结了他毕生的惊世之作。这场景,想想就够叫人拍案叫绝,也够让人替那位“诗仙”捏一把汗。如果我真这么做了,李白的人生轨迹,怕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连锁反应,更是难以估量。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李白个人的“名声”问题。试想一下,一个初出.............
  • 回答
    李白之所以被尊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歌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自由奔放的气质和超凡脱俗的想象力。要探讨盛唐的气象是否是催生李白这样的诗仙的唯一因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盛唐的时代背景以及李白个人的独特之处。一、 盛唐气象:一种包容、开放、自信的时代精神盛唐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辉煌的顶点。经.............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李白当年喝的不是酒,而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种碳酸饮料——可乐,他还能否写出那些流传千古、荡气回肠的诗篇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李白与酒的深层联系:首先,我们要理解酒在李白生命和创作中的核心地位。酒对于李白而言,绝不仅仅是一种饮.............
  • 回答
    如果李白来到我所在的城市,那可真是热闹非凡!我住在一个不太起眼,但充满生活气息的南方小城。这里没有长安的巍峨宫阙,也没有扬州的繁华夜市,但有古朴的街巷,蜿蜒的河流,以及四季分明的自然风光。我想,李白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刻,眼神里大概会闪过一丝意外,又夹杂着他特有的豪放与好奇。他不会像寻常客那样,急着去.............
  • 回答
    唐朝之所以能拥抱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绝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开放、自信、包容和富庶的综合产物。它就像一块沃土,不仅孕育了繁盛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更滋养了璀璨的文化,而李白,正是这文化盛宴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首先,我们得聊聊唐朝的开放与自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且伟大的时期,它开创了前所未有.............
  • 回答
    “松”和“云”在古代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它们通常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情感寄托。而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出现这两个字,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些意象来表达他对孟浩然的思念和赞美之情。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松”和“云”的含义,以及它们在李白这首诗中的作用:一、 “松”的含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具有非常.............
  • 回答
    李白作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成就几乎是无人能及的。然而,即使是像李白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也不能说他的每一首诗都达到了顶峰。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苛求古人,也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标签化一位伟大的诗人。要讨论李白有没有写得“不好”的诗,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不好”.............
  • 回答
    杜甫的诗,的确千古传诵,笔下生辉,字字珠玑。然而,他一生坎坷,终究是“卖炭得钱归,炭随流水去”的凄凉结局。为何这位诗中圣人,却不能像李白那样,用诗歌换取一份体面的生活,最终落得个贫困潦倒呢?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命运不济”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唐朝文人谋生并非完全依靠“写诗”。虽然诗歌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