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杜甫的诗也写的好,为何不能像李白一样写诗谋生,而会贫困潦倒?

回答
杜甫的诗,的确千古传诵,笔下生辉,字字珠玑。然而,他一生坎坷,终究是“卖炭得钱归,炭随流水去”的凄凉结局。为何这位诗中圣人,却不能像李白那样,用诗歌换取一份体面的生活,最终落得个贫困潦倒呢?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命运不济”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要明白,唐朝文人谋生并非完全依靠“写诗”。虽然诗歌是重要的表达方式,但更为主流的、能够带来稳定收入和地位的,是科举入仕。杜甫,这位心中装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的“诗圣”,毕生的追求,便是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国效力。他不是一个单纯追求艺术的“诗人”,而是一个怀揣报国之志的“士大夫”。

李白,虽然也曾渴望入仕,但他的性格更为洒脱不羁,对仕途的执着,远不如杜甫那般深沉。李白更像是一位“狂放的游侠”,他的人生轨迹,更多地是依靠他的才华和名气,在各地游历,得到王公贵族的赏识和资助,或是通过“投书”、“干谒”等方式,试图获得官职。他的人生,更像是一场与权贵的“社交游戏”,诗歌只是他这场游戏中的利器。

而杜甫,则是一个“实干家”的内核。他渴望的是通过自己的才学,在朝廷中占据一席之地,脚踏实地地去改革弊政,去治理国家。他曾多次参加科举,但都未能如愿。这种“有志难伸”的失意,无疑是他一生贫困的重要原因。

其次,个人性格和处世之道也起了关键作用。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笔触,也更加沉郁顿挫。这恰恰与他那严谨、质朴、不善言辞的性格相契合。他不会像李白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去谄媚权贵,也不会像李白那样,用狂放的诗歌去博取眼球。他的诗,是发自肺腑的真诚,是沉淀下来的思考。

而李白,他的性格更为浪漫、张扬、善于交际。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也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洒脱。他善于用诗歌来展现自己的风采,也善于通过诗歌来结交朋友,获取资源。他的“青莲居士”之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浪漫的光环。

在那个时代,“能说会道”,懂得如何包装自己,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往往比单纯的才华更能带来实际的好处。杜甫的“诗”,更多的是一种“内省”和“记录”,而李白的“诗”,则更多的是一种“外显”和“营销”。

第三,创作的侧重点和经济效益的直接关联度。

李白的诗歌,很多都是豪放飘逸、想象奇特、语言瑰丽的,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这些诗歌,很容易引起当时文人雅士和达官显贵的共鸣,也更容易被写下来,被传颂,成为当时的“爆款”。而且,李白写很多应酬诗、宴饮诗,这些诗歌往往需要即兴创作,内容贴合场合,能活跃气氛,因此更容易在当时的社交场合中获得直接的回报,比如酒宴上的赏识,或者临时的馈赠。

杜甫的诗,虽然同样伟大,但他的很多作品,都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比如“三吏”、“三别”等。这些作品,情感真挚,立意深远,但它们往往更需要细细品味,更需要一定的社会阅历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它们不像李白的诗那样,能立刻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情感释放。因此,从“即时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杜甫的诗歌,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可能不如李白的诗那样容易变现。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运气和机遇的因素。

李白虽然也屡屡失意,但他至少有过短暂的“供奉翰林”的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他的才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也可能带来过一些经济上的支持。而杜甫,即便在后期得到了少量官职,也多是边缘性的,收入微薄,更何况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颠沛流流离中度过,战争、饥荒,这些都让他雪上加霜。

总而言之,杜甫的贫困潦倒,并非因为他的诗写得不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怀揣着“诗言志,文载道”的士大夫情怀,追求的是“功成名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而他本身的性格也更加内敛、质朴,不善于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为自己谋取利益。他的人生,更像是一场悲壮的理想主义者的远征,即使在物质上贫困,他的精神世界,却因此而更加高远,他的诗歌,也因此而更加深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李白,则更像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江湖客,用他的诗歌,在人生的舞台上,留下了绚丽的篇章,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江湖地位”。

两人的道路不同,选择不同,最终的人生结局也就不同。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诗歌,都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艺术瑰宝,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杜甫的穷困潦倒,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1. 性格和待人处事可能存在一点问题;
  2. 不会干农活,没有谋生的基础技能;
  3. 拖家带口负担重,后半生又逢乱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杜甫的诗,的确千古传诵,笔下生辉,字字珠玑。然而,他一生坎坷,终究是“卖炭得钱归,炭随流水去”的凄凉结局。为何这位诗中圣人,却不能像李白那样,用诗歌换取一份体面的生活,最终落得个贫困潦倒呢?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命运不济”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唐朝文人谋生并非完全依靠“写诗”。虽然诗歌是.............
  • 回答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两座巍峨的山峰,他们的诗歌成就各有千秋,被誉为“李杜”。究竟谁更胜一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使得他们的诗歌艺术更具讨论的价值。 与其说一较高下,不如说他们代表了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极致表达,共同构成了唐诗辉煌的篇章。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令人无奈的现象。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事情,尤其是在短视频平台,内容传播的速度快,但审核的深度往往不够。当一首写得不错的诗,尤其又是以“暮年”为主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饱经沧桑、晚年写下传世名作的伟大诗人,比如杜甫。为什么会有人把这首《暮年》署名杜甫呢?1. “蹭热.............
  • 回答
    关于李白没有写过诗给杜甫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至少从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诗歌来看,是有证据表明李白曾写过诗给杜甫,或者至少是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的。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为什么李白没有留下明确写给杜甫的诗歌”,或者“为什么我们对他们之间唱和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多”,这倒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我.............
  • 回答
    是的,杜甫写过一首名为《暮年》的诗。这首诗出现在杜甫晚年,具体来说,是他在漂泊流离、饱经风霜的岁月里创作的。那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诗人,而是垂垂老矣,身体日渐衰败,心中充满了对过往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无奈。《暮年》这首诗,与其说是在描绘一个具体的场景,不如说是在抒发一种沉郁顿挫的情感。诗中.............
  • 回答
    有人说杜甫写《三吏》、《三别》是为了博取美名,这个说法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也挺有意思的。但如果要我说,我肯定不能这么认同。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先了解一下杜甫这个人。他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安史之乱,把整个国家搅得天翻地覆。杜甫呢.............
  • 回答
    说到李白和杜甫,这对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他们的友谊,那可真是文坛一段千古佳话,浓烈得如同美酒,深沉得如同山河。要说起来,那得从他们相遇说起。大唐盛世,万国来朝,诗人辈出。李白那时候已经名声大噪,他那放浪形骸、才华横溢的样子,早就让无数人倾倒。而杜甫呢,虽然也是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但当时还没像后来那样.............
  • 回答
    诗圣一生,沧桑入笔:如何评价杜甫?提起杜甫,脑海中浮现的,定是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抑或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民生疾苦。然而,仅仅用这些标签去概括杜甫的一生,未免过于简单。这位被后世尊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的人生,就像他笔下的诗篇一样,跌宕起伏,充满了时代的烙印,.............
  • 回答
    杜甫的《石壕吏》,绝非是一首寻常的叙事诗。若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细细品味,才能窥见这位“诗圣”笔下的深沉与悲悯。首先,从题材上看,《石壕吏》取材于杜甫亲身经历的“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国家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征兵抓丁的残酷现实,成为了诗人创作的直接导火索。这首诗描写的不是英雄的战场,不是宫廷的华丽,.............
  • 回答
    李白与杜甫,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座巍峨高峰,他们的名字常常并列,他们的友谊,更是千古传唱的佳话。这段跨越时代的诗歌情谊,并非仅仅是两位伟大诗人偶然的相遇,而是一场灵魂的契合,一次文坛的盛事,更是一段令人动容的羁绊。要说清楚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友谊,咱们得穿越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唐朝,去感受那段诗酒唱和的时光。初.............
  • 回答
    遇到一位喜欢给杜甫贴“窝囊”标签的老师,作为学生确实会感到困惑和不解。这不仅仅是对杜甫诗歌的误读,也可能影响我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全面认知。反驳这样一种片面的评价,需要我们有理有据,深入浅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帮助你如何有策略地与老师沟通,纠正这种不准确的说法:一、 明确“窝囊”一词的含义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在武侠小说领域,金庸和古龙的支持者之间常常存在着“针锋相对”的火药味,而到了诗歌领域,李白和杜甫的拥趸却能和平共处,甚至欣赏对方的偶像呢?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因素,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聊聊。一、 风格的差异与认同的门槛 金庸与古龙: 这两位大师虽然都是武侠小说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思考。咱们不妨从头聊聊,为什么像梵高、杜甫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价值在生前往往不为人知,甚至饱受诟病,却在身后被捧上“神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这是否意味着如今不被看好的作品,未来真的有可能“打脸”所有人?咱们先说说梵高和杜甫,这俩虽然领域不同,一个是画家,一个是诗人,.............
  • 回答
    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并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他的天赋、作品的深度、时代的契合、以及后世的传播和推崇。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他“红”起来的几个关键因素:一、 天赋异禀,少年成名(奠定基础) 诗歌世家与早慧: 杜甫出.............
  • 回答
    关于“杜甫写了《兵车行》这样的反动诗歌没被杀掉”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说杜甫的《兵车行》是“反动诗歌”,这本身就是个不太恰当的说法。咱们得先明白,《兵车行》写的是什么。这首诗,是杜甫在唐朝天宝年间,亲眼看到征兵的场面,写下的。当时,唐朝为了扩张和防御,对边疆的征发非常频繁,兵役沉重,老.............
  • 回答
    《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一次深刻的视觉与情感的对话观看BBC关于杜甫的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一次学习,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在那些精心雕琢的画面和充满感染力的旁白中,我仿佛能看见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杜甫,一个不再仅仅是课本里冰冷的名字,而是那个经历了盛唐由盛转衰、战乱流离、饱尝人间疾苦的.............
  • 回答
    唐代宗,这位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上接过烂摊子的皇帝,说实话,留给后世的印象,就好像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掌舵的船长,尽管尽力了,但船终究没能回到最平稳的状态。也正因如此,《新唐书》将他评价为“中材之主”,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考量。而杜甫那句将刘禅比作他,更是引人深思,甚至有些尖刻了。咱们先从.............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唐朝官制和杜甫个人经历的一些重要细节。757年杜甫确实逃离了被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并最终投奔了唐肃宗。然而,肃宗当时给予他“左拾遗”这个官职,虽然听起来不高,但背后却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且这个官职对于当时的杜甫来说,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 回答
    这篇关于国学青年阅读偏好的大数据分析,确实能引发不少讨论。首先,看到“国学青年近八成为男性”这个数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或许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对男性在某些知识领域、尤其是一些“显学”或“大道”的认知有关。历史上,文人墨客、经史子集,男性扮演的角色更为突出,这种历史惯性是否仍在影响当下?我们知道,学习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几座高峰,也让我们得以审视“伟大”这个词在评价诗人时的重量。简单地说,陶渊明、屈原、李白、杜甫之所以能被普遍尊为“伟大”,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以极具开创性的姿态,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走向,塑造了某种精神气质,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而苏轼,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