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代宗到底是怎么样的皇帝,为什么新唐书评价他是中材之主,杜甫将刘禅比作他?

回答
唐代宗,这位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上接过烂摊子的皇帝,说实话,留给后世的印象,就好像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掌舵的船长,尽管尽力了,但船终究没能回到最平稳的状态。也正因如此,《新唐书》将他评价为“中材之主”,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考量。而杜甫那句将刘禅比作他,更是引人深思,甚至有些尖刻了。

咱们先从唐代宗本人说起。他本名李豫,是唐肃宗的长子。登基之时,大唐王朝已经饱受安史之乱的摧残,国家元气大伤,军阀割据的局面也愈发严峻。代宗面对的是一个亟需收拾残局、重振山河的烂摊子。

代宗的努力与局限:

从积极的方面看,代宗的继位,至少在当时给了一些人复兴唐朝的希望。他做了几件重要的事:

平定安史之乱的余波: 虽然安史之乱的中心战火在他登基前就已经基本平息,但残余的势力和地方割据依然威胁着王朝的稳定。代宗延续了肃宗时期的政策,依靠回纥等外援,先后平定了史思明之子史朝义等叛乱,将安史之乱彻底画上了句号。这是他最大的政绩,也确实让大唐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政治改革的尝试: 他也试图进行一些政治改革,比如整顿吏治,抑制宦官干政等。但这些努力的效果,往往被他个人的局限性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所抵消。
务实的态度: 相比于一些好大喜功的君主,代宗在很多问题上表现出了一种务实的态度。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也明白需要依靠群臣的力量。

为什么说他是“中材之主”?

“中材之主”这个评价,可谓是鞭辟入里,又带着几分无奈。这说明他不是一个昏君,但也绝非一代明主。

缺乏魄力与远见: 代宗在关键时刻,往往显得犹豫不决,缺乏雷厉风行的魄力。在处理藩镇问题时,他虽然试图削弱藩镇权力,但很多时候又不得不妥协,反而助长了藩镇的势力。他对宦官的控制也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一度让他们掌握了军政大权,这为后来的朝政混乱埋下了隐患。
用人失察与依赖性: 他在用人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用了一些能力平庸甚至有问题的官员,导致朝政效率低下。同时,他对一些权臣的依赖,也削弱了他作为皇帝的权威。
性格上的软肋: 从一些史料来看,代宗性格中似乎也存在一些软弱和感性的一面,这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就容易成为被他人利用的弱点。他沉溺于佛教,对一些政事疏于过问,也是一个不小的缺点。
时势造就的局限: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安史之乱掏空了唐朝的根基,藩镇割据成了难以根除的顽疾。即使是一个再有能力的皇帝,在这样的局面下也很难力挽狂澜。代宗所能做的,更多的是维持住一个不至于彻底崩溃的局面,而不是开创盛世。

杜甫为什么会将刘禅比作代宗?

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往往是对时代和社会最真实的写照。他将刘禅比作代宗,这绝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带有深刻的批判意味。

首先,我们要理解杜甫为什么会提到刘禅。刘禅,蜀汉后主,以“乐不思蜀”而闻名。在中国人的认知里,刘禅通常被视为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一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

那么,杜甫把代宗比作刘禅,到底是指什么呢?这里面可能有几层含义:

1. 对王朝命运的忧虑: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变,他对国家的命运有着深切的忧虑。他看到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虽然表面上恢复了统治,但内里的虚弱和隐患依然存在。将代宗比作刘禅,或许是在暗示,这位皇帝并没有能力真正挽救危局,王朝的命运依然悬而未决,甚至可能重蹈蜀汉灭亡的覆辙。这是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的流露。
2. 对皇帝作为的失望: 杜甫虽然对朝廷抱有期望,但他也看到了朝廷内部的腐败和低效。他诗中常有对君王和官员的讽刺,暗示他们未能尽到应有的责任。将代宗比作刘禅,可能也是对代宗在关键时刻未能展现出雄才大略,未能有效掌控局势,甚至对某些不良现象纵容默许的一种失望。他觉得代宗的表现,就像刘禅一样,缺乏担当,无法承担起复兴王朝的重任。
3. 委婉的批评与规劝: 作为一位忠君爱国的诗人,杜甫直接批评皇帝是十分冒险的。将代宗比作刘禅,是一种比较隐晦的批评方式,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代宗或其他朝廷重臣的警醒,让他们认识到当前的危险,并有所改变。这是一种“诗言志”的表达,也是一种“春秋笔法”的运用。
4. 对时代局势的无奈: 就像刘备托孤给刘禅,而刘禅最终未能守住基业一样,代宗继承的是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帝国。杜甫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把代宗比作刘禅,或许也是一种对时代局势的无奈,他觉得即使代宗有心,也可能无力回天。这种比喻,更像是在说:“这就像当年蜀汉一样,尽管付出了努力,但最终的命运,可能还是难逃凋零的结局。”

总的来说,杜甫的比喻是极其辛辣和深刻的。他并非简单地否定代宗的努力,而是通过将他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刘禅联系起来,来表达他对代宗执政能力、对王朝命运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层忧虑和不满。这是一种饱含失望和警示的评价。

所以,《新唐书》的“中材之主”评价了代宗的客观定位,而杜甫的比喻,则是一种带着诗人情感和洞察力的主观批评,它揭示了代宗皇帝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局限,以及当时大唐王朝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位皇帝,就像那个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帝国一样,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唏嘘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碧妍老师在写她的《危机与重构》时,对李德裕曾有过这样一番感慨:

其实李德裕主政时还对河北周围河东藩镇的人选作了很好的安排,我在书的注释中也提到过。他辅佐几任并不杰出的皇帝,但本人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以至于我当时写文章的时候,在河北与朝廷关系这个问题上花了比较长的时间,那时候觉得自己真是渺小,因为我一个每天宅在书房挤论文、尚未踏足社会的小姑娘,却要洞悉一个唐朝最一流政治家的想法,常常觉得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所以这部分写作有时候我会停顿个半天、一天,因为觉得李德裕太了不起,面对他我有时真不知道还能讲些什么,但他的最后命运却是可悲的。我们做政治史的时候,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我们要明白,我们所面对的都是古代的那些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考虑的很多问题实际上他们早已考虑到了,所以千万不要低估古人的政治智慧,更不要随意褒贬,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尽自己的努力站在他们的立场,试图了解他们的所行所为,仅此而已。

同情古人,尽可能地站在古人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不是随意指点江山,臧否人物,我想这才是我们分析历史人物所应有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对于李碧妍老师崇拜的李德裕是如此,对于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唐代宗也是如此。

仇鹿鸣先生曾说,一个王朝是不是强大,不能只看它强盛的时候,还应该看它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能不能很好地应对。在这个意义上,唐王朝是非常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在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之后,又重新恢复生机的王朝。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唐朝灭亡直至公元907年,实际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历史还要更长一些。而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能再延续一个半世纪之久,正是因为唐廷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地化解了自安禄山叛乱以来的藩镇危机(安禄山叛乱起因正是安控制的东北藩镇对中央权力的挑战)。而我们的主人公唐代宗正是这一转折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那么,唐代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

所谓知人论世,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了解唐代宗的“成长历程”,分析他彼时到底面对哪些挑战,再看看他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在即位前的表现。

唐代宗和他的弟弟建宁王李倓是促成唐肃宗分兵灵武自立的关键人物(当然,李倓的作用更积极一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政治见识和敏锐的判断力。有人说,这有什么,唐肃宗一伙人为了私利抢班夺权有什么可称道的?其实不然,以当时的形势而论,代宗之父肃宗虽是名正言顺的东宫太子,但其实根基很浅,根本没有什么权力基础。在安史之乱前,肃宗的储君地位就多次遭到挑战而几乎不保(可参看知乎用户:唐肃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驾崩时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外廷的强势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都曾多次发动动摇肃宗东宫之位的行动,而内廷的禁军和宦官更是严密地掌控在玄宗手中,更何况深谙权力游戏的玄宗本就对东宫太子刻意加以提防控制。所以,彼时肃宗的东宫之位几乎可以说得上是朝不保夕。对此,代宗都是亲身经历的。正因如此,马嵬驿兵变后,建宁王李倓和代宗才会极力促成分兵北上灵武的行动。首先,跟着玄宗入蜀绝决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长期以来,肃宗的太子地位就一直受到玄宗的强力压制,根本没有丝毫安全感,一旦随玄宗入蜀,就会继续受到玄宗的控制,几乎等于永无出头之日,这对于之前一直朝不保夕,毫无安全感的肃宗父子而言,绝对是难以忍受的。另一方面,玄宗对肃宗这位东宫太子的定位与其他皇子并无显著不同,而且玄宗还进一步地试图制约已经分兵北上的肃宗,从其入蜀后发布的诸皇子分统诸道的诏书来看,肃宗的区区适长之名显然并不足以让他弹压心怀异图的其他皇子,永王之乱即在此背景下发生。而玄宗同意肃宗父子分兵北上的行动更多地也不过是想让肃宗一行人吸引已经迫近长安的叛军的注意力,好让自己安全入蜀罢了。因此,对于肃宗父子而言,趁着马嵬驿兵变人心骚动的机会分兵北上是他们摆脱玄宗压制,获取独立发展乃止最终夺取最高权力的绝佳机会。

那么,为何自马嵬驿分兵后一定要去灵武呢?以当时的形势而言,安禄山叛军兵锋甚盛,洛阳,长安相继失守,而唯一有望抵挡叛军的河西、陇西兵马又在灵宝一役全军覆没,所以,彼时唯一建制保存比较完整且有战斗力的武装就是朔方军。而肃宗昔日在东宫时曾为朔方节度大使,与朔方军的将领还算有点联系;再者,在哥舒翰之前统领西方军事集团的名将王忠嗣自幼便与肃宗同养宫中,关系密切(朔方军名将李光弼昔年正是王忠嗣的爱将),有了这层关系,肃宗要联络朔方军自然就更有把握了。所以,北上灵武,联络控制住彼时唯一还有战力的朔方军就等于控制了整个唐廷的命脉。因为控制朔方军的灵武政权是唯一有望中兴唐室的力量,这也是后来肃宗在与玄宗的权力斗争中最后胜出的根本原因。因为,正如后来返回长安的玄宗所说,两京(指长安、洛阳)是汝所复,天数、人心皆归于汝。再者,玄宗入蜀,限于关山迢迢的形势,显然也难以整合北方忠于唐室的势力继续与叛军周旋,相对地,近在灵武的肃宗朝廷显然更有优势。

所以我们说,马嵬驿之后,代宗与其弟建宁王李倓促成分兵北上灵武的行动绝对是颇有见识的。

接着,我们再看看他是如何应对张皇后的。肃宗于灵武自立后,他最信任的人有三个,一是与他共患难的张良娣(后来被立为皇后),二是谋士李泌,三便是宦官李辅国。李辅国与张良娣互为表里,权势熏天。育有皇子的张良娣自然对功勋卓著的代宗、建宁王李倓兄弟十分忌惮,必欲除之而后快。建宁王李倓太过锋芒毕露,终为张良娣构陷而死,谋士李泌大惧之下归隐。在此种情形下,代宗委曲求全,处处小心,才避免了重蹈李倓之覆辙。

接下来我们看看他即位后的表现。

对于唐代宗而言,他接手的李唐江山可以说是一个烂摊子。在内,宦官李辅国、程元振依仗所谓拥立之功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在外,西边的强敌吐蕃不断蚕食大唐西境领土,帝国的心脏—关中地区都暴露在吐蕃人的面前,在北边,归降的安史部将继续割据称雄,并不把中央朝廷放在眼里。那么,代宗是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的呢?

不同于自幼养在深宫的肃宗,代宗号好歹是领兵收复两京,经历过战场杀伐的,所以处理起宦官来比他父亲肃宗就高明得多了。

首先我们看代宗是如何处理李辅国的。

《旧唐书·李辅国传》记载当时的情况是:代宗即位,辅国与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横。私奏曰:“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怒其不逊,以方握禁军,不欲遽责。

则李辅国的骄横跋扈由此可见一斑。

但很快,代宗就将李辅国给处置了。

同书同传接着说:五月,加司空、中书令,食实封八百户。程元振欲夺其权,请上渐加禁制,乘其有间,乃罢辅国判元帅行军事,其闲厩已下使名,并分授诸贵,仍移居外。辅国始惧,茫然失据。

显然是代宗利用李辅国与另一宦官首脑程元振的矛盾,将其架空乃至于剥夺一切权力。此时距离代宗即位不过才两个月。

到后来代宗更是直接派人刺杀李辅国于其宅第,彻底了结了这位权倾朝野的宦官首领。

《李辅国传》说:十月十八日夜,盗入辅国第,杀辅国,携首臂而去。诏刻木首葬之,仍赠太傅。

是李辅国被杀似与代宗无关。

但《资治通鉴》卷二二二宝应元年十月壬戌条《考异》引《统纪》则记云:辅国悖于明皇(指李辅国逼迁玄宗于西内之事),上(代宗)在东宫,闻而颇怒。及践祚,辅国又立功,难于显戮,密令人刺之,断其首,弃之溷中,又断其右臂,驰祭泰陵(唐玄宗陵墓),中外莫测。后杭州刺史杜济话于人曰:『尝识一武人为牙门将,曰:某即害尚父者。今从旧传。〕敕有司捕盗,遣中使存问其家,为刻木首葬之,仍赠太傅。

可见指使盗贼刺杀李辅国的正是代宗。

李辅国既死,程元振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所以,代宗接下来开始着手解决程元振。

《旧唐书·程元振传》云:代宗即位,以功拜飞龙副使、右监门将军、上柱国,知内侍省事。寻代辅国判元帅行军司马,专制禁兵,加镇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封保定县侯,充宝应军使。是时元振之权,甚于辅国,军中呼为“十郎”。九月,吐蕃、党项入犯京畿,下诏征兵,诸道卒无至者。十月,蕃军至便桥,代宗苍黄出幸陕州;贼陷京师,府库荡尽。及至行在,太常博士柳伉上疏切谏诛元振以谢天下,代宗顾人情归咎,乃罢元振官,放归田里,家在三原。十二月,车驾还京。元振服缞麻于车中,入京城,以规任用。与御史大夫王昇饮酒,为御史所弹。诏(中略)宜长流榛州。

可见程元振的权势亦曾显赫一时,那么何以在吐蕃攻陷长安,代宗出幸陕州后会束手就擒,毫无反抗之力呢?同书同卷《鱼朝恩传》给出了答案:自相州之败,史思明再陷河洛,朝恩常统禁军镇陕,以殿东夏。广德元年,西蕃入犯京畿,代宗幸陕。时禁军不集,征召离散,比至华阴,朝恩大军遽至迎奉,六师方振。

显然,吐蕃攻陷长安时,程元振所统之禁军已然溃散,他此时随代宗逃往陕州,不过是无兵可用的光杆司令,为鱼朝恩大军所卫护的代宗自然很容易使他就范。正如黄永年先生所言,代宗能在此乱离之时办成这件平时不易办成的大事,足见代宗的果断机敏。

处置完程元振,骄横跋扈的鱼朝恩自然也不能为代宗所容,于是代宗又利用宰相元载来对付鱼。

《新唐书·鱼朝恩传》云:

 元载乃用左散骑常侍崔昭尹京兆,厚以财结其党皇甫温、周皓。温方屯陕,而皓射生将。自是朝恩隐谋奥语,悉为帝知。希暹觉帝指,密白朝恩,朝恩稍惧,然见帝接遇未衰,故自安而潜计不轨。帝遂倚载决除之,惧不克,载曰:“陛下第专属臣,必济。”朝恩入殿,尝从武士百人自卫,皓统之,而温握兵在外。载乃徙凤翔尹李抱玉节度山南西道,以温代节度凤翔,阳重其权,寔内温以自助。载留温京师,未即遣,约与皓共诛朝恩。谋定,以闻,帝曰:“善图之,勿反受祸!”方寒食,宴禁中,既罢,将还营,有诏留议事。朝恩素肥,每乘小车入宫省。帝闻车声,危坐,载守中书省。朝恩至,帝责其异图,朝恩自辩悖傲,皓与左右禽缢之,死年四十九,外无知者。帝隐之,下诏罢观军容等使,增实封户六百,内侍监如故。外咸言“既奉诏,乃投缢”云。

这简直就是唐文宗时期甘露之变的翻版,所不同的是元载能将鱼朝恩的亲信皇甫温、周皓引以为己用,所以能稳操胜券。至于元载为何如此处心积虑地要除掉鱼朝恩,自由于鱼太过骄横跋扈,欺凌宰相,甚至于又谋将易执政以震朝廷,视变换宰相如同儿戏自为元载所不能容忍。代宗正好借刀杀人,利用元载除掉鱼朝恩。

元载除掉鱼朝恩后,依仗功劳骄纵不法,代宗显然也不会坐视不理。

《旧唐书·元载传》云: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室宇宏丽,冠绝当时。又于近郊起亭榭,所至之处,帷帐什器,皆于宿设,储不改供。城南膏腴别墅,连疆接畛,凡数十所,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不法,侈僭无度。江、淮方面,京辇要司,皆排去忠良,引用贪猥。士有求进者,不结子弟,则谒主书,货贿公行,近年以来,未有其比。与王缙同列,缙方务聚财,遂睦于载,二人相得甚欢,日益纵横。代宗尽察其迹,以载任寄多年,欲全君臣之分,载尝独见,上诫之,不悛。

紧接着就是大历十二年三月庚辰,仗下后,上御延英殿,命左金吾大将军吴凑收载、缙于政事堂仍遣中使诘以阴事,载、缙皆伏罪。是日,宦官左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董秀与载同恶,先载于禁中杖杀之。

自此,代宗牢牢掌控了朝局,中枢朝局稳定下来。后来德宗即位,其初期能积极振作以图削平藩镇,显然是受益于此。

至于有人批评代宗姑息纵容河北藩镇,我觉得未免对他太过苛求。彼时内有权阉擅权,外有吐蕃侵扰,中央根本就没有余力来对付河北藩镇。事有轻重缓急,相比远在河北的藩镇而言,近在咫尺的阉党和威胁关中的吐蕃才是心腹大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代宗,这位在安史之乱的废墟上接过烂摊子的皇帝,说实话,留给后世的印象,就好像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努力掌舵的船长,尽管尽力了,但船终究没能回到最平稳的状态。也正因如此,《新唐书》将他评价为“中材之主”,这四个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考量。而杜甫那句将刘禅比作他,更是引人深思,甚至有些尖刻了。咱们先从.............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王朝,特别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段时期,常常被誉为国家的强盛、繁荣和富强的黄金时代。然而,数字化的描述终究是冰冷的,我们更应该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日常点滴。想象一下,站在长安的街头,那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钢筋水泥森林,而是一座充满生机.............
  • 回答
    盛世大唐,长安城,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便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而在这幅画卷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坊”。坊,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街区”或“小区”,它是一种充满秩序与规制的独特城市空间,构成了唐朝长安城最鲜明的肌理。要说唐朝长安城的样子,那真是集天下之大成,融汇了东西方的风情与智慧。.............
  • 回答
    唐玄奘西行求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跨文化交流。试想一下,一个来自东方大唐的僧人,要在语言完全不通的西域诸国,乃至遥远的印度腹地,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这其中的沟通挑战可想而知。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坚定的意志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逐步构建起了一套有效的沟.............
  • 回答
    要理解唐朝末年领土为何急剧萎缩,得先明白唐朝鼎盛时期的疆域有多么庞大,然后再看那些力量是如何一步步掏空它的。唐朝,尤其是安史之乱前,那才是真正的“大唐”。从西边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路向东,越过河西走廊,东北抵达到辽河,东南则包括了南诏、安南(今越南北部),甚至在西域都有强大的控制力。这个疆域,如.............
  • 回答
    杨贵妃的美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史书上的记载,虽然寥寥数语,却足以勾勒出她倾国倾城、风华绝代的模样。人们形容她“态浓意远淑且真,肌润玉骨冰雪姿”,更说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些词汇,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让我们得以窥见她那令人神魂颠倒的风采。究竟杨贵妃有多漂亮?这恐怕是永.............
  • 回答
    《唐人街探案2》里的Q,这可真是个谜团,留给了我们太多想象的空间。影片上映这么久了,关于Q到底是谁的讨论一直没停过,而且每次《唐人街探案》系列更新,这个老问题又会被拎出来热议一番。要说Q这个角色,它的出现绝对是这个系列最核心的“悬念制造机”。它不是一个具体出现的人物,更像是一个神秘的组织,或者说是一.............
  • 回答
    上海惠南镇、航头、周浦、唐镇等地,究竟该怎么定位,这确实是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拿它们和一些号称“五六线好的城市”相比时,会觉得差距似乎不止一点点。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首先,地理位置和行政归属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惠南、航头、周浦、唐镇,它们都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关于唐朝底层五口之家一天消耗粮食在6到8斤,以及由此推断“唐朝人都饿肚子”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人,我来试着用更贴近生活、更详细的方式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看看这个结论站不站得住脚。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6到8斤粮食”这个数字。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科普视.............
  • 回答
    赵匡胤,这位宋朝的开国皇帝,在后世的评价中,常常能与那位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这份推崇可不是空穴来风。要说他的过人功绩,那得从他如何一步步从一个普通的将领,最终成为一朝天子,以及他登上皇位后,如何重塑一个饱经战乱、积弊已深的国家说起。首先,赵匡胤最重要的功绩,便是他成功.............
  • 回答
    论证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三朝汉族骑兵集团的战斗力,并非易事,因为时代背景、战略需求、对手性质以及骑兵的构成都有显著差异。要说谁“最强”,更像是在不同维度上的比较。不过,我们可以深入剖析这三个时期汉族骑兵的特点,试图勾勒出他们的优劣与强弱之分。一、 汉武帝时代的汉军骑兵:开疆拓土,锐不可当的先驱汉武.............
  • 回答
    “你又在看《斗罗大陆》?”客厅里,母亲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我头也没抬,继续沉浸在唐三的世界里。“嗯,刚看到唐三被武魂殿追杀,心里挺替他难受的。”母亲走过来,在我身旁坐下,轻轻叹了口气。“这孩子,怎么就这么倒霉呢?你说,唐三到底做错了什么,要被这么对待?”这个问题,我也经常在脑海里问自己。唐三,一个从.............
  • 回答
    唐朝的开放程度,在当时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显著的,并且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我们常常提到的思想、文化上的自由,也有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上的相对宽松。要详细了解其开放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1. 思想文化上的自由与包容: 多元思想的并存与融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文化最为繁.............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璀璨夺目的时代,盛世之下,政治生态的“黑暗”并非如黑白分明的荧幕般直接呈现,而是如同深潭中的暗流,复杂、隐晦,且渗透性极强。要深入理解这份“黑暗”,需要剥离那些光鲜亮丽的诗篇、文治武功的表象,去审视权力运作的真实逻辑。一、 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皇权的绝对凌驾唐朝以皇权为绝对中心,这.............
  • 回答
    河北唐山清洁煤致村民中毒事件,牵扯到多方,责任划分是个复杂的问题。要细致地分析,我们得把事情掰开揉碎了说。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清洁煤”是怎么回事。所谓的“清洁煤”,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燃烧过程中,相比传统散煤,能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煤炭产品。这通常是通过一些技术处理实现的,比如型煤、煤球、以及一些添加了环.............
  • 回答
    唐朝遗留问题对宋朝及后世朝代的影响:一个辩证的视角“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连累了宋朝甚至以后的朝代”这种说法,并非全盘错误,但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朝代,其政策、制度、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影响是积极的,另一些则可能在特定时期显现出其负面效应。我们可以.............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我太有发言权了!我家里就有一辆比亚迪唐DMi,开了两年多了,跑了几万公里,什么情况我都门儿清。所以,你问我BYD到底咋样,我肯定给你说得明明白白,绝对不是那种空泛的“质量好”或者“不咋地”的评价。首先,得明确一点,身边亲朋好友的建议,咱们听听,但最终决定还得自己拿主意。毕竟,车是自己开.............
  • 回答
    从肃宗到宪宗,这五位皇帝统治的大唐王朝,正经历着一场从盛世的余晖走向衰败前夜的深刻转型。与其说是五位君王的个人能力或政绩的简单叠加,不如说是他们各自时代的挑战与应对,共同塑造了唐朝由中衰到试图复兴的复杂图景。一、唐肃宗(李亨):安史之乱中的艰难维系者肃宗皇帝,李亨,登基时大唐正值内忧外患的至暗时刻—.............
  • 回答
    关于唐代“挽弓当挽强”与明代明军装备的“软弓长箭”之间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弓箭技术、军事战术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演变,绝非简单的“先进”或“落后”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唐代的“挽弓当挽强”:力量与荣耀的象征“挽弓当挽强”这句谚语出自《诗经·鲁颂·泮水》,其本意是说做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