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唐朝那个时候到底有多开放?

回答
唐朝的开放程度,在当时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显著的,并且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我们常常提到的思想、文化上的自由,也有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上的相对宽松。要详细了解其开放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1. 思想文化上的自由与包容:

多元思想的并存与融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但佛教、道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摩尼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外来宗教和本土宗教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国家采取了较为包容的态度,允许不同思想体系并存甚至相互影响。
佛教的鼎盛与世俗化: 佛教在唐朝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寺庙林立,信徒众多。僧人不仅在宗教领域有巨大影响力,也在文化、艺术、甚至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更是体现了当时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不畏艰难。同时,佛教也与中国本土文化深度融合,产生了禅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
道教的地位提升: 作为本土宗教,道教在唐朝也得到了皇室的大力支持,尤其与李唐皇室的姓氏相关联,地位一度非常崇高。道教的教义、神话和仪式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
外来宗教的影响: 景教的传入在长安设立了大秦景教寺,摩尼教在民间也曾一度盛行,祆教在一些胡商聚居地也有寺庙。这些都说明了唐朝对不同文明和宗教的开放态度,文化交流非常活跃。

学术研究的繁荣: 科举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但也并非唯一途径。许多士人通过家学、私学等方式进行研究,文学、史学、哲学等领域都涌现了大量杰出人才。学术讨论也相对自由,虽然有政治禁忌,但在很多思想层面,允许不同的观点表达。

文学艺术的解放与创新:
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达到了中国诗歌的顶峰,诗人数量众多,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从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到白居易的通俗写实,王维的诗画结合,无不展现出思想的解放和艺术的创造力。许多诗歌直抒胸臆,描写爱情、饮酒、甚至政治失意,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词曲的兴起: 随着音乐的发展,词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也逐渐兴起,更加注重抒情性和音乐性。
绘画、音乐、舞蹈的繁荣: 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文化深刻影响了唐朝的音乐和舞蹈,出现了大量的胡乐胡舞。绘画方面,人物画、山水画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如阎立本、吴道子等。

2. 社会风气与生活方式的宽松:

女性地位的相对提高: 相较于许多其他朝代,唐朝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度更高,受到的束缚相对较少。
参与社会活动: 女性可以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比如骑马、打球(马球在唐朝非常流行,女性也参与其中)、观赏歌舞表演等。一些贵族女性甚至可以管理家政、参与商业活动。
婚姻自由度增加: 虽然仍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一些自由恋爱的例子也存在。离婚相对容易,妇女在离婚后可以保有自己的财产。
女性在艺术和文学中的形象: 唐朝诗歌中对女性的描写也更加多样和坦率,不再仅仅是封建礼教的符号。许多歌女、艺伎的形象也十分鲜活。
武则天的出现: 虽然她是特例,但一个女性能够登上皇位,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这本身也反映了社会在某些方面对女性能力的认可(尽管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斗争)。

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最频繁的时期之一。
“胡风”的盛行: 来自西域的胡人带来了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等,并在唐朝社会中广泛流行。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成为国际性的都会,外国人汇聚,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胡服、胡帽、胡靴成为当时流行的服饰,胡旋舞、霓裳羽衣舞等也深受喜爱。
开放的经济政策: 唐朝的丝绸之路畅通,对外贸易繁荣,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生活习俗的相对自由:
饮酒文化: 饮酒在唐朝非常普遍,不仅文人雅士喜欢饮酒赋诗,普通百姓也普遍饮酒。许多诗歌作品都以饮酒为题材。
服饰的多样性: 唐朝的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尤其在盛唐时期,女性的服装可以较为大胆,如低胸装(袒胸装)也曾一度流行,这与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有关。男子的服装也吸收了胡服的元素。
娱乐方式的丰富: 除了前述的歌舞、马球,还有蹴鞠、弈棋等多种娱乐方式。

3. 政治制度上的一些体现(相对而非绝对):

科举制度的进步: 科举制度虽然是为了选拔人才,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为更多阶层的人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体现了一种相对的公平性和开放性。
对臣下意见的容忍度: 虽然并非没有政治禁忌,但相比于一些更严酷的朝代,唐朝在一些时期对臣下的直言进谏容忍度相对较高。魏徵就是著名的例子。当然,这也取决于皇帝的性格和政治气候。

需要注意的“开放”的边界:

尽管唐朝的开放性令人瞩目,但也需要认识到,这种“开放”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相对开放。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完全自由,仍然存在着:

等级制度: 尽管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整体上社会仍然是等级森严的。贵族、平民、奴婢之间的界限依然存在。
政治禁忌: 触犯君王、动摇皇权的事情仍然是绝对禁止的。
伦理道德的约束: 虽然一些风气相对宽松,但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仍然是社会的重要规范。
地域和阶层的差异: 盛唐时期的长安、洛阳等繁华都市,以及贵族阶层,其开放程度远高于偏远地区和底层民众。

总结来说,唐朝的开放性体现在其思想文化的多元包容、社会风气的相对宽松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收。 这种开放性造就了唐朝辉煌的文明成就,使其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今天的理解,是基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力图还原那个时代多元而富有活力的景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朝开放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前卫性感的穿衣风格,巾帼不让须眉的女皇临朝,海纳百川的中外融合等等。当然,他不开放的一面也有很多,比如武周时期的酷吏制度等等。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此我仅讨论唐朝开放的一面,举一个文学方面小例子,大家即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白居易是唐代的著名大诗人。他在担任周至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游览。白居易有感而发,创作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虽然诗的开篇写到:“汉皇重色思倾国,”但在后面诗句中反复提到杨家有女、华清池、渔阳鼙鼓、马嵬坡等敏感词语,分明是在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进行高级黑。

作为现代人,我们读这首诗觉得没什么,但要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身份,这就细思极恐了。这就好比一名首都远郊区县的公安局长,公开的在讽刺当朝前任领导人的一段祸国殃民的性丑闻。而且诗中还有大量的对两人隐晦的性爱描写,以领导人为题材写小黄文还公开发表,老司机一言不合就飙车。要知道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间,离玄宗去世仅仅44年。

但后来,白居易没因妄议领导人而断送仕途,《长恨歌》也没被和谐,人们也没有因为传颂这首诗而被查水表。反而,这首诗在当时的流传度越来越广,火到什么程度呢?有诗为证:“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说熊孩子都能唱这首讽刺歌曲,外国人都在传颂这位公知的作品。在“家天下”的国度里,最流行的歌曲居然不是《除了他我们谁也不认》、《没有你我们不能活》,而是这样一首讽刺朝廷的文艺作品,太不可思议了。这要是放到大清国,不知道都进行多少次文字狱了。

写下这句诗句的作者是谁呢?答: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李隆基的后代——唐宣宗李忱。 他在白居易去世后,写了这首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等于一国现任皇帝公开批准,民间讽刺上届皇帝,揭露自己祖先的桃色新闻属于政治正确!这究竟是开放到了什么程度。在这种风气的带领下,晚唐时期用唐玄宗和杨贵妃为题材的讽刺诗歌比比皆是,比如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宫》,在当时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厉害了呀,我的唐!

user avatar

看一个社会是否开放,最有说服力的是看女性。唐朝女性妆容衣着,日常生活,最能体现大唐盛世的开放包容。

浓妆高髻——发型美上天

唐朝女性发型和化妆以“胡妆”为时髦。来自异域的经过改良的胭脂等化妆品和饰品,让唐朝女子随时打扮的美美哒。唐朝女子的发式也变化多端,尤其崇尚“高髻”,博采周边国家和民族之所长,有高昌式、回鹘式、南诏式等。更有坠髻、云髻、凤髻、花髻、同心髻等多种类型。一般先在宫中和贵妇间流行,然后传入民间形成潮流。

看那一个球、两个球,一只蝴蝶翅膀、两只蝴蝶翅膀,光靠想想就知道这发型时尚最时尚。另外注意第一张图上方的美女们是不是脸都红啦?这可不是西域胭脂涂多了,而是叫“酒晕妆”。唐朝女子尚饮酒,并且发现微醺之后面色红润甚是可人,于是就发明了“酒晕妆”。

性感衣着——因场合而变装

随着唐朝日益繁荣,社会不断开放,唐朝女子的服饰从简朴走向华美,款式多色彩艳,而且衣服越穿露的越多,从完全遮蔽全身的幂罗到短衣露面的胡服,到“粉胸半掩疑暗雪”的抹胸装,唐朝女子越穿越性感。


唐朝女子生活丰富,逛街、骑马、打马球、欣赏歌舞伎乐、出席各种宴会,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衣服。由于外出多活动多,唐朝女子也酷爱男装。

看我大唐女子跨着包上街的英姿,简直潮爆了。

全民尬舞——异域舞乐流行

大唐开放包容,大量异域乐舞融入,社会各个阶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热爱跳舞自娱。舞蹈有雄劲的健舞、柔美的软舞,胡旋舞、霓裳羽衣舞,民间还流行踏歌,节庆活动中人们手牵手在同一节奏中载歌载舞,踏步跳跃。


嚓浪嘿呦


地表最强乐队


得飘得飘得意的飘


这些照片都拍自南京博物院,看罢这些跨越了千年的文物,是不是有一种感觉。我们当年对比今日的美帝灯塔国,也要更开明更包容啊。


日本的遣唐使,属于当时公派的留学生,有的先不回去,就在大唐考科举做官,老了回日本继续传递中华文明;高丽、突厥人擅长打仗,成为大唐的将军开疆拓土;民众对外来事物接受度之高,能博采众家之长,学胡髻、跳胡旋舞、任意创新胡服,整个世界都为我所用。这才是真正的大唐气象,希望我们有一天能重新获得这种雍容和自信。


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

“相信凯撒”(inCaesarwetrust)

user avatar

唐代是歧视最严重的朝代,与外族通婚都会判流放2000里,与斩首差不多。

唐律疏议,卫禁篇

”私与禁兵器者,绞;共为婚姻者,流二千里。未入、未成者,各减三等。即因使私有交易者,准盗论。 


若私与禁兵器及为婚姻,律无别文,得罪并同「越度」、「私与禁兵器」、「共为婚姻」之罪。又,准别格:「诸蕃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妻妾,并不得将还蕃内。」又准主客式:「蕃客入朝,于在路不得与客交杂,亦不得令客与人言语。州、县官人若无事,亦不得与客相见。」即是国内官人、百姓,不得与客交关。私作婚姻,同上法。如是蕃人入朝听住之者,得娶妻妾,若将还蕃内,以违敕科之。“


”奴娶良人为妻

  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减一等。离之。其奴自娶者,亦如之。主知情者,杖一百;因而上籍为婢者,流三千里。

  【疏】议曰: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


即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徒二年。奴婢自妄者,亦同。“(唐律疏议—卫禁、户婚)


胡人=牲口,十姓贵族例外。胡人是没有人权的,实际地位与奴隶一样。所谓的有胡人有外国人,仅仅是胡人和外国人中的贵族被归化为了荣誉汉人。昆山岛(位于越南)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胡加人(奴隶)交易中心。比如著名的安禄山,他自己是胡人,就是以屠杀奚人起家,获得军方认可。唐军里面没有外的族,只有归化人。外族=奴隶,唐代是一个封建王朝。


唐律疏议户婚篇:

 娶逃亡妇女

  诸娶逃亡妇女为妻妾,知情者与同罪,至死者减一等。离之。即无夫,会恩免罪者,不离。

  【疏】议曰:妇女犯罪逃亡,有人娶为妻妾,若知其逃亡而娶,流罪以下,并与同科;唯妇人本犯死罪而娶者,流三千里。仍离之。即逃亡妇女无夫,又会恩赦得免罪者,不合从离。其不知情而娶,准律无罪,若无夫,即听不离。

  奴娶良人为妻

  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减一等。离之。其奴自娶者,亦如之。主知情者,杖一百;因而上籍为婢者,流三千里。

  【疏】议曰:人各有耦,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徒一年半;女家减一等,合徒一年。仍离之。谓主得徒坐,奴不合科。其奴自娶者,亦得徒一年半。主不知情者,无罪;主若知情,杖一百;因而上籍为婢者,流三千里。若有为奴娶客女为妻者,律虽无文,即须比例科断,《名例津》,称部曲者客女同。《斗讼律》:“部曲殴良人,加凡人一等,奴婢又加一等。其良人殴部曲,减凡人一等,奴婢又减一等。即部曲、奴婢相殴伤杀者,各依部曲与良人相殴伤杀法。”注云:“余条良人、部曲、奴婢私相犯,本条无正文者,并准此。”奴娶良人徒一年半,即娶客女减一等合徒一年,主知情者杖九十,因而上籍为婢者徒三年。其所生男女,依《户令》:“不知情者从良,知情者从贱。”

  即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徒二年。奴婢自妄者,亦同。

  各还正之。

  【疏】议曰:以奴若婢,妄作良人,嫁娶为良人夫妇者,所妄之罪,合徒二年。奴婢自妄嫁娶,亦徒二年。

  “各还正之”,称“正之”者,虽会赦,仍改正之。若娉财多,准罪重于徒二年者,依“诈欺”计赃科断。

浅析安史之乱细节【原因、经过、结果】zhuanlan.zhihu.com/p/26

user avatar

618年,隋炀帝被弑杀于扬州,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

620年,在非洲东海岸发掘出了中国最古老的钱币;

629年,玄奘离开长安经西域远赴天竺求法;

630年,唐朝取得了对突厥的绝对性胜利,日本派遣第一个遣唐使入唐;

631年,《福音书》被来自伊朗的景教徒们传入长安;

630-645年,唐朝军事力量进入西域,并进行了实际管辖;

638年,波斯使节入长安;

643年,拜占庭使节入长安;

644年,唐朝海陆两个方向对高句丽发动进攻;

645年,玄奘自印度返回,《大唐西域记》问世;

652年(左右),印度人甲士校卫被录用于钦天台;

661年,中国在中亚两河流域、吐火罗和东伊朗建立政权;

663年,中国军队战胜了支援百济的倭国军队;

668年,佛教百科全书《法苑株材》问世;

671年,高僧义净从广州离开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求经寻法;

692年,义净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问世;

694年,摩尼教信仰获武则天允许;

716-746.日本僧玄昉圆寂;

718年,由瞿昙·悉达所译印度天文著作《九执历》问世;

751年,中国军队与阿拉伯军队爆发怛罗斯之战,中国军队战败;

755-763年,安史之乱;

761年,《manyoshu》/《万页集》传到日本;

781年,长安竖立汉文和叙利亚文的景教石碑;

790年,唐朝失去了玉门关以西全部国土的控制;

797年,汉印僧侣在拉萨大辩论;

842-845年,禁废外来宗教;

862-866年,日本高僧真如法亲王在华;

894年,日本第19次和最后一次派出遣唐使

907年,唐朝灭亡。

(以上数据来自谢和耐:《中国社会史》第652-657页)

唐朝时代的中国文明是世界性的,首都长安更是亚洲所有民族的汇聚地。

开放的心理来自对自身安全的自信。从上面的年代表来看,以安史之乱为标志,之前唐王朝前所未有的开放,这一时期唐朝军队击败了北方少数民族,控制了西域通道。安史之乱后,唐朝边疆体系彻底崩坍,唐王朝的对外关系、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都迅速起了变化。从向世界开放到返回古典传统之源。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如果从后视镜视角来观察的话,唐朝的这种开放性不仅因为其前期军力强大和统治者开明,同样也因为此时整个东亚都处在一个转型期,即从天下到帝国。

唐朝之前,整个东亚体系内只有中国拥有先进复杂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体系,周边四方各蛮族要想建立帝国只有华夏化一个选项。因此南北朝时期占据北方的各个游牧部落只能承袭华夏文法制度,并宣称其帝国就是华夏帝国。秦汉魏晋时期,中国帝国政治体长期存在,并凭借制度优势对周边形成了碾压态势,军力和政治上的优势也使得华夏文化也具有了霸权地位。这使得魏晋灭亡后华夏化成为南北各朝无可替代的选择。

唐朝及其之后,一方面,贸易和文化交流为中国周边国家或政治体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周边政治体通过长期与中国的交流也形成了“小中华”的政治体系。

两者相互影响之下,中国周边国家或政治体更为复杂和成熟,其民族文字不断出现,因此其可以摆脱汉字承载的文化传统来进行自身文化建设,另外外来宗教的传入(佛教 摩尼教 伊斯兰教)在政治文化上提供了华夏化之外的全新选项,此前潜藏在华夏幕布后的内亚性,终于在辽金元清等“征服王朝”中明白地彰显出来。

在唐王朝前期,帝国的军力优势维系着华夏文化表面上的霸权,而繁盛数百年的丝绸之路又为周边文化和文明的传入打开了通道。两者近千年的积累在这一时期彻底迸发出来,这一时期也是古代中国文明唯一一次拥有世界性的属性。

在安史之乱,唐王朝失去军事优势之后,已经建立文法制度的阿拉伯帝国占据了中亚,吐蕃席卷了西域,朝鲜半岛国家彻底独立,满洲出现已经汉化的契丹国并在之后成为帝国,东南红河流域的越南独立建国,占据云贵的南诏-大理王国直至元明清三代才将其艰难吞并。

中国自安史之乱后迎来了新的历史态势,古典时代中国-四夷的天下秩序让位于多帝国并立(新南北朝)的局面,汉人王朝也从传统的军人贵族统治的帝国转变为官僚制帝国。( "唐宋变革论"中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天下秩序下的王朝是傲慢的,它是秩序的中心。帝国体制下的王朝则是封闭和保守的,它只能把自己想象成秩序的中心。


而唐王朝处于天下秩序和帝国体制之间的转型期,其繁华的如此绚烂,也衰败的如此彻底!

我们今天所说的唐朝的开放性也是如此!


参考资料: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系《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谢和耐先生于2018年3月3日去世,可以称得上是法国乃至欧美汉学界的泰斗,致敬)

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user avatar

唐朝开放到皇族不相信“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和“夏夷”这种鬼话,竟然放心的重要很多非汉族人,也就是李氏早在一千多年前种族上开放到现代水平。

现代的很多人都做不到这点,整天只会怀疑那个怀疑这个,把自己的不幸全归到边缘群体头上。

还有,儒家思想下不可能出现唐朝这种“奇葩”的开放,唐朝后面的那个王朝又开倒车,一朝比一朝保守,到了清到达极限(元朝不考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唐朝的开放程度,在当时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显著的,并且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我们常常提到的思想、文化上的自由,也有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上的相对宽松。要详细了解其开放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1. 思想文化上的自由与包容: 多元思想的并存与融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文化最为繁.............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拿AI的腔调,就当是几个老朋友凑一块儿,拿着《西游记》聊聊天,算算账。要是老唐真有这个“收徒不限妖”的政策,那到了灵山,他那支队伍,嘿,可就热闹非凡了。咱们得一项一项掰扯,把这事儿给说透了。首先,得算算这师徒四人自带的战力。 孙悟空: 这不用说,明面儿上的第一把手。火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一提到“节度使”,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就会蹦出“藩镇割据”这几个字。按理说,唐朝明明知道设置节度使容易导致地方势力坐大,为何还要一路推行下去呢?这里面可不是简单的“明知故犯”,而是有着一套复杂的历史逻辑和当时的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唐朝建立之初,甚至更早一点.............
  • 回答
    唐朝时期的吐蕃,说句实在话,能跟大唐掰腕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放到当时那个世界格局里看,吐蕃绝对算得上是一号响当当的狠角色。要问为啥他们这么强,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能概括的,得从他们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军事实力以及与唐朝的互动等多个方面去拆解。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生存之道首先,吐蕃人的地盘,.............
  • 回答
    关于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网络上流传着一些说法,将吐蕃描绘成一个强大到“吊打”唐朝的帝国。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段历史,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两国的实力对比、军事冲突的实际情况以及这种说法的来源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吐蕃在唐朝时期确实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军事力量。作为一个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帝国,吐蕃在赞普的领.............
  • 回答
    在历史比较中,唐朝(618907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发展等特征,确实可以寻找西方历史中的对应时期。同时,鼎盛时期的美国(如20世纪中叶)是否符合这一标准,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比较: 一、唐朝的核心特征1. 政治与制度 .............
  • 回答
    唐朝的“疯狂扩张”,这个设想很有意思。要是真这么干了,那这艘庞大的大船,还真可能像罗马帝国那样,不是被外部敌人碾碎,而是从内部开始出现裂痕,最终走向分裂。要说得详细些,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扩张的“疯”在哪儿?首先,得先界定一下“疯狂扩张”。唐朝本身就是个扩张期,疆域辽阔,远超前代。但要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关于清朝老百姓“黑瘦”的普遍印象,以及唐朝和明朝盛世时期百姓是否“更丰腴”,这其中涉及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绘画艺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清朝老百姓黑瘦”的印象。 历史图像的局限性: 许多描绘清朝百姓的画像,尤其.............
  • 回答
    李世民确实有着鲜卑族的血统,这是唐朝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也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朝代,是否存在一些“侵吞”或“削减”汉文化的事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唐朝的文化政策、社会构成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白“侵吞”和“削减”这两个词的力度非常大.............
  • 回答
    要说唐刀和武士刀哪个“更好”,这问题可就触及到一些颇有意思的对比点了。其实,它们没有绝对的谁“更好”,更多的是在历史背景、设计理念、以及它们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下的表现不同。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的闪光点和侧重点。先说说唐刀,咱就从它的诞生地——盛唐说起。唐朝,那会儿可是中华帝国最鼎盛的时期.............
  • 回答
    唐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盛世”的朝代,常常在我们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繁荣、强大、开放的景象。那么,唐朝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答案是:是的,在很大程度上,唐朝确实是非常强大的,但这种强大是多维度的,并且也并非没有挑战和局限。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经济上.............
  • 回答
    唐朝以胖为美,这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把“胖”理解成我们今天观念里的肥胖,那可能就有点偏差了。实际上,唐朝所推崇的“胖”,更多的是一种健康、丰腴、充满生命力的美感,是一种“体态丰满”而非病态的肥胖。首先,我们得明白唐朝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
  • 回答
    处理“无脑摸黑唐朝的宋粉”这个问题,确实需要一些策略和耐心。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不是要进行人身攻击或互相谩骂,而是要用事实和理性的分析来澄清误解、纠正偏见。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击策略和论据,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回应: 一、 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与沟通原则 对方的动机: 很多“宋粉”的“摸黑”行为,并非完.............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唐朝节度使制度的疑问,是非常深刻和关键的。从现代政治学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将行政、军事、财政大权集于一身的节度使,确实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最终也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唐朝会设立这样的制度,以及它为何会“出事”,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制度初衷、运行机制以及最.............
  • 回答
    唐朝之后,中国确实没有再出现过与唐朝全盛时期相媲美的全面性盛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演变、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社会以及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一、 唐朝盛世的独特性与构成要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唐朝盛世(尤其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独特之处,理解是什么造就了那样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关键的转折点,即唐朝建立于南北朝乱局之后,以及宋朝建立于五代十国分裂之后。为何唐朝能一飞冲天,而宋朝却似乎步履维艰,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分裂时期”这几个标签能概括。唐朝的崛起:历史机遇与战略远见要理解唐朝的强大,我们得先看看它是在一个怎.............
  • 回答
    说到唐玄奘,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西游记》里那位骑着白马、手持九环锡杖,动不动就要被妖怪抓走,还得靠徒弟们救命的唐僧。但如果告诉你,真实的唐玄奘,跟那位“弱不禁风”的形象,那可真是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咱们先从他的 出身和经历 说起。真实的玄奘,俗名陈祎,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
  • 回答
    唐僧,这位佛门弟子,我们都熟知他西天取经路上的坚定信念,他口若悬河,引经据典,讲起道理来一套一套的,让人听了无不信服。可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经纶、道心坚定的圣僧,在面对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时,却似乎处处受制,甚至连自己的徒弟都管束不住,更别提什么“打”了,那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这背后,其实是个很自然,.............
  • 回答
    隋大兴城,这座曾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辉煌篇章,它的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划,确实与后来的唐长安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有其独特的之处。要说它是否像唐长安城那样“分两个县管辖”,答案是不完全相同,但存在非常重要的相似性,且这种相似性体现在了它更早期的行政设置上,为唐长安城的格局奠定了基础。咱们得从头说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