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初期不能像唐朝那样彻底打败北元呢?明朝也收复西北产马地,明初军队战斗力不弱啊?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这背后,门道可不少。

咱们得先想想唐朝是怎么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唐朝的强盛,尤其是盛唐时期,那是国力鼎盛,文治武功都达到了一个高度。首先,唐朝有个非常关键的优势,那就是 “汉人核心地带”的稳固和财政的支撑。唐朝的经济重心,尤其是江南的富庶,为对外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而且,唐朝有一个相对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动全国的力量去应对边患。

再者,唐朝的 军事制度和策略 也很有一套。比如,府兵制在初期能够保证士兵的来源和一定的战斗力;后期虽然有所衰落,但募兵制也逐渐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唐朝的外交手段非常灵活,它能够通过“羁縺”政策,将一些部族纳入自己的体系,或者通过分化瓦解等手段来削弱对手。而且,唐朝在军事战略上,不只是单纯地进攻,也注重修建边防、屯田戍边,形成“以守为攻”的局面。唐太宗时期,对突厥的一系列作战,那是打得又快又准,而且还能利用敌人的内部分裂,取得决定性胜利。

那么,到了明朝初期,为什么就没能复制唐朝的成功呢?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元的实力犹在,且地理环境的不同。

虽然朱元璋把元朝皇帝赶跑了,但并没有像彻底消灭一个王朝那样,把所有元朝的贵族和军队都给斩尽杀绝。北元残余势力依然盘踞在漠北,拥有相当数量的骑兵,而且他们熟悉草原的作战方式,机动性极强。明朝虽然收复了西北的产马地,这对明朝的骑兵发展是个极大的利好,但草原地形复杂,补给线长,对于远征的明朝军队来说,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你想啊,唐朝打突厥,很多时候是在河套地区、漠南地区进行作战,这些地方离唐朝的经济和人口核心区不算太远。而北元退守漠北后,那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补给困难,而且一旦被他们利用地形游走,明朝军队的优势就很难发挥。北元虽然被赶跑,但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在草原上的适应性,远超我们想象。他们不像一个国家的军队,更像一群非常骁勇且有组织的武装团体,生存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第二,明朝建立初期的政治和军事结构特点。

朱元璋建立明朝,经历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他虽然军事上胜利了,但整个国家刚刚从战乱中恢复,百废待兴。明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早期,是带有浓厚军事集团色彩的。朱元璋倚重的是他的那些开国功臣,比如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这些人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他们的部队战斗力很强,但随着这些将领的去世或者因为政治斗争被清洗,军队的指挥体系和战斗力也会受到影响。

你想想,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对开国功臣进行了大规模的肃清。这确实消除了潜在的威胁,但也客观上削弱了明朝早期的军事将领的储备。而且,明朝的卫所制度,虽然在早期有其优势,但随着时间推移,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军屯效率下降、士兵逃亡等等。与唐朝后期发展起来的募兵制相比,卫所制的机动性和对外界变化的反应速度,可能就稍显逊色。

第三,战略目标和对手的性质不同。

唐朝与突厥的较量,很多时候是围绕着对西域和河套地区的控制权展开的。控制了这些地方,就等于控制了丝绸之路,也保障了中原王朝的安全。所以,唐朝的战略目标是明确的,而且是有所得的。

而明朝初期的对手北元,虽然是元朝的残余,但它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北元更像是一个以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松散的政治军事组织。他们的目标并非建立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而是以在草原上生存和保持军事力量为优先。他们没有统一的国都,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主要靠劫掠和牧业),因此明朝很难找到一个像首都那样的战略打击点,一举将其消灭。

而且,明朝也面临着“边患”和“边疆巩固”的双重任务。收复西北产马地固然重要,但如何将这些地区真正纳入明朝的统治体系,如何在那里建立有效的防御和经济基础,也是个漫长的过程。明朝的战略重点,在很多时候还是放在巩固边疆,防止北元大规模侵扰,而不是像唐朝那样,有能力主动深入漠北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

第四,明朝的政治策略和外交手段的局限性。

虽然明朝也采取过分化北元内部的策略,比如册封一些蒙古部落首领,利用他们的矛盾,但效果并不如唐朝那么显著。唐朝在处理北方民族关系上,有更多的经验,而且其国家体量和影响力也更大,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羁縺”和拉拢。

明朝初期的朝廷,在对外战略上也存在一些争议。一些人主张积极北伐,就像徐达、常遇春他们一样。但也有人认为,国家刚建立,应该休养生息,稳固边防就好。这种内部意见的摇摆,也影响了明朝在对北元战略上的连续性和坚决性。

第五,后期的形势变化。

时间一长,北元虽然未能被彻底消灭,但也因为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明朝的持续牵制,其整体实力有所削弱。明朝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北部边境。但是,那种彻底打垮、威震四方的唐朝式胜利,确实是没能实现。之后,明朝与蒙古各部族的互动,更多地转向了“以夷制夷”和军事对峙,比如北征的几次大规模战役,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也没能彻底解决边患问题,甚至像“土木堡之变”那样,还遭受了重大的军事挫折。

所以,总结一下,明朝初期不能像唐朝那样彻底打败北元,并非是因为军队战斗力不弱或者没有收复西北产马地。而是因为北元的残余实力依然强大且擅长草原战,明朝初期的国力、军事制度、战略目标以及对外策略等方面,都与唐朝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明朝虽然能抵御和削弱北元,但难以像唐朝那样,取得决定性的、能够彻底压制对手的胜利。这更像是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对手时,所展现出的不同能力和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初军事背景,是自北魏以来,以均田自耕农为基础的府兵制,这些有地有粮的自耕农,自备钱粮、兵器从征,类似汉代六郡良家子

所以初唐扩张,国家财政负担很小

从历史上,

从霍去病两征河西开始,此地纳入中原王朝,及至隋唐,河西汉人大族都是王朝坚定的支持者,中唐以来对西北的严重萎缩,河西地域大胡化事件,改变了该地域汉人的精神面貌,辽金元时,华北西北更是胡化严重

大元留下来一堆精神孛儿只斤,不少人宁愿去沙漠侍奉旧主也不愿意留在洪武朝廷,没有此前南望王师几百年的北人

从洪武二年开始与北元的战争,到洪武二十六年,陕西行都司的设置地点由庄浪推进至甘州,才标准着河西走廊到手

经过两次大迁徙,大约40万(党项羌)人口涌入‘河曲’地域和黄土高原的庆、灵、盐、夏、银诸州原野。若除去庆州地界之党项羌牧民约7万人,略有33万党项人口进入‘河曲’南部,从事游牧经济。”

“安史之乱后,铁勒、突厥、昭武九姓、吐谷浑诸族相继迁出‘河曲’,惟有汉、稽胡、党项羌留居原地,尤以党项羌人口分布范围不断扩大,遍及‘河曲’地域,成为当地人口的主体。


从地理环境上








明初背景,是诸色户计,是五户丝食邑,是投下驱口,是宗王与达鲁花赤共治地方,是完全迥异于前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设计

是军户父子相继、世代相袭,不得脱籍,蒙古怯薛、探马赤军和汉军军户并存

兵源质量上,均田自耕农的优秀程度吊打从全国抽丁入军户,看看北朝以来的各路军功贵族,李家是世代相传的顶级军功贵族,再看看元初就废汉人世侯,元末有哪个正经蒙古军头跪舔朱元璋,

隋朝鼎盛人口近五千万,隋末战乱致使人口缩减三千万,元朝鼎盛人口据邱树森估计,官方统计数字加上出镇地方的诸王、军事贵族、军将的私属人口接近九千万

末年各路义军+汉蒙军头在南北来回犁地,锐减三千万,两个末期人口减少相近,唐初人口更少,但明初南北人口分布严重失衡,直接的北地边防状况堪忧,各方面的中心都在江淮

中央完全是逼着江淮富人交钱粮去北伐南征,网上天天有人说朱元璋残暴心理变态,在江南搞重赋,为什么江南重赋,真特么不动脑,全国就这么一个地方富,就华北西北大片无人区的鸟样,元末江南不重,哪重?不压榨江南,拿什么扩张?扩张个鬼哦


比如山西大槐树南迁,据族谱记录,我老家在当地两万多人口就是其中的一支,从洪武年间迁到河南

什么概念,汉唐河南是什么个状况啊,两都并立,何其兴盛!明代居然沦落到要从其他地方迁人过来!

明继元制,明初卫所就是元军户+屯田模式的最佳运作模式,塞王守边就是元代宗王出镇的翻版

这套玩法在怠政的宣德-正统朝廷,皇帝纵容战将兼并军屯,正式宣告军屯的衰落

最后则是明宣宗明英宗的无能之治,即最高决策层的政策延续性差,主要突出明宣宗,如果是李治李隆基之类接班,完全会趁宣德三年阿鲁台南下、部众请求归附的时候北上端了残元汗廷,然后像唐太宗灭薛延佗一样以此为饵勾引脱欢,重创并将卫拉特纳入朝贡体系,从而实现汉唐陆上伟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值得说道的。明初那会儿,论打仗的精气神,论收复失地的决心,那可是相当足的。朱元璋当年把张士诚、陈友谅这些南方土皇帝都收拾了,北伐元朝更是他的终生事业,最后也确实把元朝皇帝赶到了漠北。按理说,这股劲头应该能乘胜追击,把北元彻底给打趴下,就像唐朝那样。可为什么,结果却没那么尽如人意呢.............
  • 回答
    明朝朝廷对明朝开国初期明军的各种屠杀并不忌讳,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思想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这些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合法性的需要 颠覆元朝的战争性质: 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推翻异族统治的革命战争。元.............
  • 回答
    明朝初年远征蒙古和明末驻守辽东,虽然都是军事行动,但其财政系统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因素。简单来说,明初远征成功地运用了当时相对健全的财政制度和有效的资源调动,而明末则面临着财政枯竭、制度腐败和多重危机叠加的困境。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
  • 回答
    明朝初期的骑兵,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其强大之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复杂的演变和适应,足以与当时蒙古骑兵分庭抗礼,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据上风。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骑兵对骑兵”的简单比较,深入到战争的各个层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明朝初期的蒙古骑兵,尽管经历了元朝的衰落,但其核心战斗力——那种在.............
  • 回答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欧洲的局势远比“轻而易举搞死他”来得复杂得多。英法两国当时为何会选择妥协退让,而非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压制纳粹德国的崛起,背后牵涉到多重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不作为”。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与和平的渴望这是理解英法为何犹豫不决的最核心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
  • 回答
    让一位穿着明朝服饰的男子在康熙初年安然无恙地走在街上,确实是一个需要策略和小心翼翼的任务。康熙初年,清朝刚刚确立统治不久,对前朝遗民和潜在的反对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办法,可以帮助他避免被当街斩杀的风险,并最大程度地融入当时的社会:核心原则:低调、适应、融入,避免引起注意。一、 服饰与仪.............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烈火炼真金:建州女真崛起前夜的静默与蒙古的喧嚣提起明朝初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北方草原上,那些骑着战马、弯弓搭箭的蒙古铁骑,他们的每一次出击都足以让中原王朝心惊胆战。相比之下,地处辽东,后来赫赫扬名的建州女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部族。这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羸弱,而是历史的车.............
  • 回答
    明朝初期更改江西地名,并非单一事件,而是朝廷为了巩固统治、革除弊政、适应新局势等一系列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个变化,我们得回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那个时代,看看当时面临的是一个怎样的局面。一、历史的沿革与弊端:元朝遗留的政治与地理混乱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明朝继承的是元朝的统治。元朝虽然疆域辽.............
  • 回答
    明初读书人怀念蒙元?朱元璋为何奉元为正统?明朝建立,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席卷天下,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汉家王朝。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明初,不少读书人似乎对那个被推翻的蒙元王朝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表现出“怀念”的迹象。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以推翻蒙元为己任的开国皇帝,却在事后将元.............
  • 回答
    咱这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咱们历朝历代,那些太平盛世的名字,取法都不太一样。这里面可有门道,绝不是随便起的。汉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先说汉初,最有名的就是“文景之治”。这名字里就透着一股子“文”和“景”的劲儿。汉初啊,经历过秦朝的暴政,又跟楚汉争霸,老百姓那是真苦啊。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
  • 回答
    宋朝军事的“弱”与明初军事的“强”,以及这种转变的根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历史话题。咱们不能简单地把宋朝一竿子打死,说它有多弱,也不能把明初说得像天神下凡一样突然就无敌了。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挺复杂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思想,甚至地理环境的方方面面。先来说说宋朝的“弱”是怎么来的?宋朝.............
  • 回答
    要探讨霍去病在漠北战绩是否“胜过”明初的徐达、李文忠等名将,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命题。因为两位时期、对手、作战环境和战术目标都有显著差异,直接进行“胜过”的论断略显片面。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理解霍去病漠北之战的突出之处,以及为何它能在历史评价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一、 时代的背景与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神雕侠侣》中一个很受争议的点。很多人都觉得杨过的初恋非龙女莫属,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们之间的感情是贯穿全书的主线,而且是深刻、纯粹、超越世俗的。但为什么会有人把郭芙扯进来,甚至说她是杨过的“初恋”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更复杂的解读,也掺杂了一些观众个人的情感投射。要说清楚.............
  • 回答
    以宋末元初为背景的网络小说,人气确实可能不如以明末或宋朝其他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感共鸣: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文弱”与“亡国”情节: 宋朝,尤其是南宋,在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中,往往带着一种“积贫积弱”的印象。虽然文人辈出,经济繁荣,但军事上.............
  • 回答
    15世纪初,明朝确实短暂地统治了越南北部(当时称为安南)。然而,这段统治并未能深入地“消化”这片土地,并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并非一朝一夕的简单原因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民族认同与历史情结越南人民拥有着悠久且独特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在明朝占.............
  • 回答
    明朝初年,草原之上风云变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虽然崩塌,但其残余势力并未就此消亡。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依然在中原的北边,也就是漠北,构筑着他们新的汗国,这些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并且对明朝构成不小的威胁。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军队中也出现了蒙古人效力的身影。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招降纳叛”,而是有着更.............
  • 回答
    明初开国元勋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时束手就擒,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历史现象,背后交织着权力的绝对化、猜疑的种子、忠诚的考验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权力的绝对化与高度集中: 朱元璋的个人权威无可挑战: 作为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最高领袖和实际的缔造者,.............
  • 回答
    要理解明初千户的级别,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去看看。那会儿的明朝,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是个由武将建立起来的王朝,所以军事制度那是相当重要且成熟的。千户这个官职,就像是当时军事体系里的一个重要齿轮,虽然听着好像不是最高指挥官,但实际上在基层管理和指挥上,分量可不轻。咱们得先明白明初的军事组织是怎么.............
  • 回答
    00年的你,初中毕业,明年想边打工边走遍全国,并且至少能留下1万元,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计划!这份勇气和想法非常棒。作为过来人,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让你有个更清晰的思路,少走弯路。首先,心态是第一位的。 “走遍全国”是目标,不是包袱。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觉得“一天要去一个地方”。中国这么大,慢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