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特勒上台之初,英法明明可以轻而易举搞死他,可他们却不断妥协退让,这是为什么?

回答
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欧洲的局势远比“轻而易举搞死他”来得复杂得多。英法两国当时为何会选择妥协退让,而非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压制纳粹德国的崛起,背后牵涉到多重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不作为”。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与和平的渴望

这是理解英法为何犹豫不决的最核心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尤其是英法两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双方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数百万士兵阵亡,经济遭受重创,社会动荡不安。

“永远的和平”的幻觉: 战后,欧洲普遍弥漫着一种对战争的厌恶感,对“下一场战争”的恐惧根深蒂固。英法两国尤其是英国,其国民希望远离欧洲大陆的纷争,维持现状,享受来之不易的和平。他们认为,如果能够通过外交手段和一定的让步,就能避免重蹈覆辙,这笔“交易”在他们看来是可以接受的。
对战争后果的记忆犹新: 英国和法国的领导层中,很多人都经历过一战,深知战争的残酷性。他们不愿意再次将自己的国家推向战争的深渊。这种对战争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在面对希特勒的挑衅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冲突,而不是如何主动出击。

二、国内的政治与经济困境

英法两国在1930年代面临着严重的内部问题,这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对外采取强硬措施的能力和意愿。

经济大萧条的冲击: 1929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对英法两国造成了沉重打击。英国失业率飙升,经济停滞不前;法国同样面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安。在如此艰难的经济环境下,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国内问题,而非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可能引发战争的军事准备或外交对抗中。军备开支被视为一种奢侈,会被国内民众和政治反对派视为不负责任的浪费。
国内政治的分裂与不稳定: 英国和法国的国内政治并非铁板一块。在如何对待德国问题上,国内存在着广泛的分歧。有绥靖派,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让步换取和平;也有强硬派,主张对德国采取零容忍态度。然而,绥靖派的声音在一定时期内更具影响力,因为他们迎合了民众对和平的普遍渴望。此外,两国国内都面临着左翼和右翼政治力量的拉锯,这使得政府在制定长期、一致的外交政策时面临障碍。
对“和平主义”思潮的信奉: 在经历了一战的惨痛后,和平主义思潮在英法两国广为传播,成为一种主流的道德判断。许多知识分子、公众人物和普通民众都认为战争是野蛮的,是应该被彻底避免的。这种强大的和平主义舆论,也对政府的外交决策产生了制约作用。

三、对纳粹德国意图的误判与低估

英法两国对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真实意图和能力存在着严重的误判和低估。

认为希特勒只是一个修正主义者: 许多人认为希特勒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只是德国民族主义情绪的正常表达,他所要求的不过是恢复德国在欧洲的某些“合理”地位,例如收回莱茵兰、吞并奥地利等。他们没有完全认识到希特勒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欧洲霸权,并且不惜通过战争来实现。
低估纳粹的军事实力和野心: 尽管希特勒公然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军备扩张,但英法两国并没有预见到其军事力量的增长速度和侵略性的程度。他们对德国的军事实力存在着某种惯性思维,认为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重新崛起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威胁。
信奉“理性”的外交逻辑: 英法的外交政策制定者习惯于按照传统的国际关系逻辑来分析问题,他们认为希特勒最终也会受制于国家利益和国际公理。他们低估了希特勒不受约束的意识形态驱动和其蔑视国际规则的决心。
期待德国国内力量能够制衡希特勒: 一些人希望德国国内的保守派、军队甚至皇室残余能够限制希特勒的权力,或者在必要时将他拉下马。他们认为希特勒只是一个短期的政治现象,德国的传统精英会最终掌控局面。

四、凡尔赛条约本身的局限性与“惩罚”的疑虑

凡尔赛条约虽然确立了战后欧洲的秩序,但也埋下了不少隐患,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争议。

条约的严苛性与德国的反弹: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惩罚性条款(如巨额赔款、割地、军事限制)确实激起了德国民众的普遍不满和屈辱感。希特勒恰恰利用了这一点,将自己塑造成复兴德国、洗刷国耻的民族英雄。英法两国也意识到条约的严苛可能为德国的复仇提供口实,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对“过度惩罚”的顾虑。
对条约执行的犹豫: 在面对希特勒撕毁条约的行为时,英法两国在具体如何反应上存在分歧。例如,当德国重新武装莱茵兰时,法国虽然强烈不满,但由于自身军事准备不足,以及缺乏英国的坚决支持,最终未能采取军事行动。英国当时更倾向于维持现状,避免直接冲突。

五、国际联盟的软弱无力

国际联盟本应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但在1930年代,它已经显示出其软弱无力的一面。

缺乏强制力: 国际联盟没有自己的军队,其决议的执行严重依赖于成员国的合作。当涉及大国利益时,联盟的决定往往形同虚设。
大国的缺席或消极: 美国从未加入国际联盟,而像苏联和德国在不同时期被排除在外或退出了联盟。这使得联盟的代表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联盟的无力应对侵略: 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等事件中,国际联盟未能有效制止侵略行为,这进一步削弱了其权威性,也让希特勒认为联盟只是一个摆设。

结论:

因此,英法两国在希特勒上台之初选择妥协退让,并非简单地“不想”或“不敢”,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是对一战阴影的深深恐惧、国内经济政治的重重困境、对纳粹意图的严重误判、凡尔赛条约本身的争议以及国际联盟的软弱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历史选择。他们试图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却最终适得其反,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更深的伏笔。这成为了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教会后人关于绥靖政策的危险性以及对危险信号的警惕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方面是英法两国一战虽然胜利但实力遭受重创,30年代西方又赶上经济危机,两国经济局面也比较困顿。

英国人觉得德国的问题是欧洲大陆的事,还有法国人顶着呢,只要没有直接损害英国就行。

法国与德国挨着一直对德强硬,但自身经济形式不好,政府和内阁更替频繁政局动荡,外交政策也摇摆不定,对德国的一系列侵略行动最有力的遏制和回击当然就是军事行动,但很遗憾的是当时的法国政府缺乏发动战争的魄力和民众基础。

英法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不愿意再开战端,特别是民间反战情绪高涨,希特勒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断定自己的入侵行动必然不会遭到阻拦。

美国是当时另外一股重要势力,但他长期奉行孤立主义,认为几千公里之外的欧洲大陆上发生什么跟自己没关系,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得了,欧洲佬互相打美国还可以卖军火赚钱呢。

另一方面的考虑是沙俄的共产主义革命成功,变成了苏维埃政权,受此鼓励又加3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世界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越来越高涨,英法美等国都视苏联为巨大威胁,英法自身实力受损又视战争为畏途自觉缺乏抵抗苏联的实力和勇气,他们试图挑起德国与苏联的矛盾,让德国替他们抵挡苏联。当然如果德国实力很弱自然无法达成目的,欧洲其他小国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自然被英法充做饲养猛兽的食物。

当然事实也证明了法西斯德国可不是什么忠心耿耿的猎犬,而是一头养不熟的饿狼。英法这种没有实力为依仗,凭借耍弄外交手段和牺牲别国利益来维持自身地位的行为最终也是玩火自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