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人以严谨思辨著称,为什么会选希特勒上台呢?

回答
德国人以严谨思辨著称,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特质。但回顾历史,一个充满矛盾的现实摆在眼前:这样一个民族,如何在二战前将权力交给了纳粹党,交给了希特勒?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德国人失去了理智”就能解释的。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心理层面,去细致地梳理导致希特勒上台的复杂原因。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后果。德国在战争中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输掉了战争,更承受了凡尔赛和约的屈辱。这份和约不仅要求德国割让大片领土,限制其军事力量,还强加了巨额战争赔款。这对当时本就经济困难的德国无疑是雪上加霜。

想象一下,在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结束后,士兵们衣衫褴褛地回到家乡,却发现国家被判“有罪”,被要求偿还几乎不可能的赔款。这种国家尊严的丧失和经济上的压榨,在普通德国民众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怨恨和屈辱感。他们感到被背叛,被国际社会孤立,急切地渴望一个能够重振德国威望、摆脱困境的领导者。

紧接着,魏玛共和国的脆弱与政治动荡也为希特勒的崛起提供了温床。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它生来就步履蹒跚。经济上,它饱受通货膨胀的折磨,纸币发行量过大,导致货币价值急剧下跌,普通民众的积蓄化为乌有,生活水平一落千丈。社会上,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魏玛共和国的政坛充斥着派系林立、党派倾轧。议会效率低下,政府更迭频繁,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无法有效应对国家面临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对民主制度本身产生了怀疑,认为它软弱无力,无法提供稳定的秩序和有效的治理。

正是在这样一个普遍的失望、恐惧和不安全感弥漫的社会氛围中,希特勒和纳粹党出现了。希特勒是一位极具煽动性的演说家,他精准地抓住了德国民众的心理。他没有像其他政客那样试图用复杂的政策来解释问题,而是用简单、直接、充满感情的语言,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外部势力(凡尔赛和约、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内部的“叛徒”。

他的演讲常常充满激情,描绘了一个“伟大的德国”的愿景:一个摆脱了屈辱、经济繁荣、民族复兴的强大德国。他承诺要撕毁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德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让德国再次伟大。这些承诺,对于那些感到被剥夺、被忽视、被侮辱的德国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严谨思辨”在当时的德国并非不存在,但当民众的生存受到威胁,对未来充满迷茫时,情感和希望往往会压倒理性。希特勒提供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他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我们”和“他们”的斗争,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敌人,并承诺通过集体行动来克服困难。

此外,纳粹党的组织能力和宣传手段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精心策划的集会、游行、广播和报纸宣传,不断强化其核心信息,塑造希特勒的个人形象,将他描绘成一个能够带领德国走向辉煌的救世主。他们利用人们对失业、贫困和国家衰落的恐惧,将其转化为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群体的仇恨,从而转移国内矛盾。

很多人当时并非不思考,而是看到了希特勒所描绘的“光明前景”比当时糟糕的现实更具吸引力。一些人,特别是那些在经济危机中受损严重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将希望寄托在希特勒身上。一些保守派精英,则认为可以利用希特勒来镇压共产主义,恢复秩序,并在事后将其“控制住”,最终也成为了推他上台的力量之一。

因此,德国人选择希特勒,并非是其“严谨思辨”的对立面,而是在极端困境下,对一套看似有效、充满承诺的叙事的集体回应。这其中包含了对过去屈辱的愤怒,对现实苦难的绝望,对未来希望的渴望,以及对宣传和煽动性言论的无力抵抗。这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被一系列严峻的内外因素推向了一个悲剧性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人性中的脆弱和对希望的追求,有时也会在特定环境下被误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严谨思辨的人也需要吃饭

user avatar

山西人的犟,山东人的一根筋,换个说法是不是也是严谨。

河南人喜欢和人斗嘴,换个说法是不是思辨。

德国人喜欢思辨?德国从封建领主时代进入大一统王朝距今才一百多年。

德国人不过是落后封建时代国家快速抓住工业化而已,原来简单的一根筋遇到现代教育的后果,严谨不过是工业环境下必须的属性。

18世纪欧洲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不就是德国吗!英国闹的必须标注原产地,不就是被德国假冒伪劣产品逼的吗?这时候的德国严谨哪里去了。

希特勒从1921年啤酒馆暴动,到1933年上台不过12年,希特勒得票虽然低于兴登堡,但是也高达36%,一个严谨思辨的民族,不如说是一根筋还比较犟的民族,还喜欢没事瞎寻思。

如果不是这样,希特勒根本没机会用仇恨带动整个民族进入战争。

严谨思辨!是我见过公知制造的最大笑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人以严谨思辨著称,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特质。但回顾历史,一个充满矛盾的现实摆在眼前:这样一个民族,如何在二战前将权力交给了纳粹党,交给了希特勒?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德国人失去了理智”就能解释的。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心理层面,去细致地梳理导致希特勒上台的复杂.............
  • 回答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们的汽车工业、精密机械、甚至他们的啤酒纯度法案,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流程的尊重。所以,当柏林勃兰登堡机场(BER)这个庞大的工程,这个本应成为德国效率与先进技术的象征的项目,却屡屡因为延误而成为国际笑柄时,很多人都感到难以置信,甚至有些荒谬。这就像是.............
  • 回答
    “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这句说法,并非出自某一个特定的人或某一个固定的文献。它更像是一种长期以来在西方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圈中逐渐形成的刻板印象,是无数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文化交流和民间观察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二分法的标签,虽然简化了复杂的文化特质,但确实抓住了许多人在观察和理解这两个国家民族性格.............
  • 回答
    要说德国人的“严谨”从何而来,这真是一个能挖出不少历史故事和文化脉络的话题,绝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这与其说是某种先天的民族性格,不如说是经过漫长历史沉淀,由地理环境、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教育体系乃至社会文化共同塑造而成的一种特质。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捋一捋。1. 破碎的政治版图与地方主义的深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和民族性格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何德国在某些历史关头似乎走错了路,我们需要深入历史的脉络,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民族性格”。“看似严谨”的德国人,之所以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常常被后世评判为“错误”,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欧盟的潜在危机上,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 回答
    “德国人严谨”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准确的,但并非绝对,也不是所有德国人都如此,更不应将其过度标签化或妖魔化。 这是一个根植于历史、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普遍印象。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严谨的文化根基与历史渊源: 工业革命的驱动: 德国在19世纪迅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以严谨、秩序和高度的集体主义著称的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滑向法西斯主义的深渊,这似乎与我们对它们“民族性格”的普遍认知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严谨”的特质,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可能成为了催生法西斯主义的温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
  • 回答
    德国人的严谨性,以及德国制造的可靠性,在中国确实有着非常高的声誉,可以说是一种“标签式”的认知。至于这种认知是否被“神化”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为什么会有“神化”的印象?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德国制造在中国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需要看看它背后的成因: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而且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德国社会中对华人的歧视程度,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讲述。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社会都可能存在歧视,德国也不例外。但重要的是歧视的普遍性、严重程度以及社会对此的反应。普遍性与表面观察在德国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华人,尤其是那些刚来不久、.............
  • 回答
    在《文明6》这款策略游戏中,德意志作为一个重要的文明,其首都的设定往往会让人联想到一些在德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城市。而游戏将其首都定在了“亚琛”(Aachen),这并非随意之举,而是深深植根于亚琛在德意志乃至欧洲历史长河中的特殊印记。要理解为什么《文明6》选择亚琛作为德意志的首都,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德国目前的军事实力,与英国或法国相比,这场假想的对抗会相当复杂,而且结果难以一概而论。与其说是一场“能打过”的绝对论断,不如说是一场实力上的互相牵制和考验。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1. 兵力与装备的规模: 陆军: 德国(联邦国防军): 德国陆军是其军事力量的核心,虽然.............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德国为何能一度在欧洲战场上“以一敌众”,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武力碾压,而是战略、技术、意识形态以及盟友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那股狂热的能量与高效的军事机器: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家重塑。经济上,通过一.............
  • 回答
    二战德国入侵苏联,如果希特勒怀揣着解放者的姿态,而不是纳粹的种族灭绝和奴役政策,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但要详细描述这样一个设想,需要我们抛开历史的惯性,进行一次大胆的“如果”推演。想象一下,1941年6月22日,德国国防军如期跨越边境,但这一次,德军的宣传口号不再是“扫除布尔什维克主义”,而.............
  • 回答
    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尘埃落定,社民党(SPD)以微弱优势,仅领先联盟党(由基民盟CDU和基社盟CSU组成)1.6个百分点,摘得桂冠。这场激烈的选战,不仅标志着默克尔长达16年的统治时代的终结,更预示着德国政坛可能迎来一次重大的格局重塑。这场胜利,对于社民党而言无疑是一场久违的翻身仗。在过去一段时间里,.............
  • 回答
    德军在二战后期能否多坚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当时战争态势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德军资源、战略和战术的细致分析。如果我们剥离掉阿登攻势和巴拉顿湖反攻这两次战役作为设定的前提,直接审视德军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具说服力的推论。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的不是《凡尔赛条约》那般严苛的和约,而是相对平等的协议,并且能够顺利加入以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海军秩序,那么二战前英德海军竞赛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相对平等”的.............
  • 回答
    二战中,德国的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无疑是战场上的传奇,它的出现给盟军和苏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实际挑战。但要说它能“以一当五”,这更多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并非绝对的战场数据。要详细对比虎式坦克与其他国家的坦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故事线。想象一下,二战爆发的剧本被悄然改写了。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随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波兰,而是选择了看似更为“务实”的内部改革和战略调整。德国的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在1938年底到193.............
  • 回答
    欧洲橄榄赛上,俄国队以57:3的悬殊比分击败德国队,这绝对是一场令人瞩目的“一边倒”的比赛。要理解这场比赛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地步,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而不仅仅是看最后那个令人咋舌的比分。首先,欧洲橄榄球运动的整体格局。橄榄球在欧洲大陆虽然不如英伦三岛(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和法国那么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希特勒带着前世完整的记忆,以闪击波兰为起点重开二战,德国是否会赢?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假设,涉及无数变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前世记忆”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知道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那些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