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能以一敌众?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德国为何能一度在欧洲战场上“以一敌众”,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武力碾压,而是战略、技术、意识形态以及盟友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那股狂热的能量与高效的军事机器:

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家重塑。经济上,通过一系列的军备扩张计划和公共工程项目,德国摆脱了大萧条的泥潭,并建立起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战争经济体系。人们被灌输了一种“为了元首和国家”的狂热使命感,这种意识形态的煽动极大地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为战争机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人力。

军事上,德国吸取了一战战败的教训,进行了彻底的军事改革。闪电战(Blitzkrieg)的理论应运而生。这并非简单的坦克冲锋,而是空地协同作战的全新模式。 Luftwaffe(德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如斯图卡)负责撕裂敌方防线,掩护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装甲部队(Panzer divisions)则以高度的机动性和协同作战能力,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入敌军纵深,分割包围,瓦解敌军的抵抗意志。这种兵种间的无缝配合,在战争初期给盟军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相比之下,许多国家的军队仍然沉浸在传统战术的思维定势中,面对德军的“新战法”,往往措手不及。

其次,是战略上的冒险与先发优势:

在战争爆发初期,德国利用了其地缘政治的优势和盟友的短暂犹豫。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暂时稳固了东线,得以集中力量对付西方国家。波兰的迅速灭亡,随后法国的闪电战溃败,都展现了德国强大的军事执行力。法国的失败,使得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了直接的对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空间。

然而,这种优势是脆弱的,建立在冒险之上。德国的资源(尤其是石油和橡胶)相对匮乏,无法支撑一场长期的消耗战。希特勒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寄希望于通过快速、决定性的胜利来避免陷入多线作战和资源枯竭的泥潭。他频繁发动闪电战,正是为了在盟军的军事力量尚未完全动员和集结之前,取得关键性的胜利。

再者,是盟友关系的微妙与分裂:

“以一敌众”并非德国真的以一己之力对抗所有盟国,而是指其在一段时期内,在主要的战场上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分散且未能形成统一战线的同盟。

英国虽然军事实力雄厚,但在战争初期,尤其是法国战败后,英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它孤军奋战,防守本土,几乎将所有军事力量都集中在本土防御上,无力在欧洲大陆上发动大规模的反攻。
法国的迅速溃败,暴露了其军事和政治上的弱点。其军队虽然装备不少先进武器,但在指挥、战术和士气上存在严重问题。
美国在战争初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虽然通过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支援,但自身并未直接参战。直到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才全面卷入战争,这为盟国带来了强大的工业和人力支援,但这一时期是德国军事优势逐渐衰退的开始。
苏联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军事力量,但在1941年之前,由于大清洗的影响,其军队的指挥系统和作战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德国在1941年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苏联尚未完全进入最佳作战状态。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能够有效的利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它可以在东线与苏联缠斗的同时,在西线相对稳定局势,或者集中力量对付波兰和法国。它没有像盟军那样,在战争初期就面临一个统一指挥、协调一致且同时发动多线攻势的强大对手。

然而,这种“以一敌众”并非无敌,而是有其局限性:

德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军事技术的创新和战术的领先。装甲部队的快速发展、空军的支援作用、以及战术上的灵活性,都让德军在战争的早期阶段占据了优势。

但是,德国的战略重心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希特勒的决策,例如在苏联战役中过早地分散兵力,以及对战争规模的低估,都加速了其最终的失败。同时,德国的资源劣势,以及盟国(尤其是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人力资源,最终成为了压垮德国的稻草。

总而言之,德国在二战初期之所以能“以一敌众”,并非是其力量真的能与所有盟国相抗衡,而是成功的利用了其战略主动权、军事技术的优势、以及盟国尚未形成合力之前的短暂窗口期。这是一场建立在冒险和高超军事执行力之上的表演,虽然辉煌一时,但最终敌不过庞大的资源和不懈的抵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即使只针对德国对占领区资源的使用和对战俘的使用而言,德国也根本算不上以一敌众。更何况德国还从占领区掠夺资源、农产品、工业品等各种物资。如果定义为以一敌众也是德国及其占领区的以一敌众。然而即便如此也不成立,因为仆从国、部分中立国同样出力巨大

之所以出现德国以一敌众这种说法,完全是因为德棍脸皮厚玩双标。在将苏联取得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定义为西方盟军的对德作战和租借法案的同时完全无视德军中大批服役的外国人(几乎占德军总兵力的1/7)、随德军作战的大批仆从军(几百万人)、被掳掠到德国的大批劳动力(保有量700多万,相当于德国国民经济系统劳动力总数的1/5)、从占领区掠夺的资源、工业产品的存在,将德国定义为以一敌众


广泛意义上的德国武装力量(国防军、党卫军、警察部队、人民冲锋队、辅助部队、“志愿”辅助人员、其它部队等)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际动用的总兵力人头数大约是1800-2400万人。联邦德国官方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对于德军(国防军+党卫军)的人数有2个数值差异很大的统计,但官史本身对2个数据不置可否(2组数据在官史中出现的章节位置也有所不同,相关章节亦是由不同作者主笔……)

数据1:国防军1730万、党卫军90万

数据2:1939年6月1日时国防军+党卫军现役军人113.1万人,1939年6月1日到1944年9月30日期间国防军+党卫军净征兵1126.1万人(见下图)

关于这1126.1万人的统计口径(参见注释):

战前兵力:


就德国+奥地利+苏台德8000万的人口以及大德意志帝国的动员能力而言,即使按1800万来算,即使考虑这些军人/准军事人员的统计范围包括了辅助部队、人民冲锋队、其它部队也是有些不可思议的。显然事情并不简单


到1945年,德国国民经济系统全部3611.7万人(扣除人民冲锋队150万人以后还剩劳动力3461.7万人)中,外国和犹太族奴隶劳工人数达到573.8万人、此外还有战俘奴隶劳工174.9万人。以上合计达到748.7万人。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数字是这一时间节点上奴隶劳工保有量,而不是德国掳掠奴隶劳工的总数。就苏军被俘失踪455.9万人,其中50万是登记为失踪的战死人员、94.3万战时归队,只有311.6万人的真被俘当中都能死掉128万人的41%的死亡率,这批奴隶劳工没有大把死亡我是不信的

根据以上数据,仅被奴隶劳工顶替参军的德军官兵与德国武装力量1800-2400万人的总人头数相比,就已经占到了约三分之一甚至更高

当然,德军中不仅有被奴隶劳工顶替下来去参军的德国、奥地利、苏台德人,还有外国人

同样一张图里,已经显示1944年德军外籍部队兵力达到35万人。此外还有90万人的武装党卫军中几乎占比达到2/3的外国人以及1730万国防军中来自“东部德意志族人聚居区”和“其它”的100多万人(似乎包括一部分西里西亚的德国人)

此外还有辅助部队中的外籍辅助人员,可能有100万人的规模

仅1943年9月1日的1825244人的辅助部队中就已经有858421个外籍辅助人员(这一数字中实际包括一部分没有后送的战俘。但到这个阶段,德军手里直接控制的战俘不太可能很多),到1944年辅助部队的总人数达到230万人,想必外籍辅助人员数量还有增加,暂且估算为100万人左右


以上累加,则德国武装力量中外国人总数达到300万左右。因此,德国武装力量全部2200万人头中由外国人顶替其劳动岗位后参军的德国人以及直接进入德军中服役的外国人的总数大约为1050万


因此,如果没有对外国人力的使用,在不砍国民经济系统劳动力总数的情况下,德军的总兵力会暴跌约48%;在不砍德军总兵力的情况下,国民经济系统劳动力会暴跌约30%

即使拿德军总兵力人头数+战争末期国民经济系统劳动力总数(大约为5650万人),1050万外国人力也占到了18.6%。如果没有对外国人力的使用,德国续到1945年5月是根本不可能的


---------------------------分割线---------------------------



德国空军70%的损失在地中海和西线?


按照这位仁兄提供的数据,1941.6.22-1942.1.3东线德国空军损失飞机2552架,占同期总损失的71% 。然而更权威的贝格斯托姆给出的数据是1941.6.22-12.31东线德国空军损失飞机3827架,同期总损失4653架。根据这一数据进行计算,东线损失占比82% 。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书再版以后依然采用这一数据



---------------------------分割线---------------------------


德国空军大多数高射炮被战略轰炸牵制?即使是巴巴罗萨行动前,德国空军的高射炮也是以部署在本土为主,剩余高射炮中也有大批部署在东线以外的西线、东南欧、南线(应为北非)等地,1941年中时战略轰炸的飞机很多吗?竟能牵制如此大规模的高射炮兵?说成是戈林就是不想让高射炮兵上前线岂不更合理些?



来啊,把话说清楚,《Black Cross/Red Star》第几卷第几页说了德国空军损失70%发生在地中海和西线,是不是自己加上去的私货


苏军空军是垃圾?是啊,炸得你家德军高射炮都不敢还击掩护友军的垃圾。你家德国空军高射炮部队面对垃圾的苏联红军空军连还手都不敢,不知应称为什么啊?称之为傻叼?狗娘养的?废物?


我随手查了一下FLAK-38型2cm高射炮,有效射高2km出头,最大射高5km出头,来来来快告诉我,这些高射炮除了烟火表演还能干什么用?能吃到尾气吗?轻型高射炮能对抗战略轰炸,这个牛皮德国人都不敢吹哦

快点告诉我,用2cm的FLAK38,用有效射高2km出头,最大射高5km出头的FLAK38打战略轰炸机是不是浪费弹药?用中小口径高射炮在帝国本土是不是浪费资源?算不算戈大猪牵制了德军的高射炮?光贴个重型高射炮的弹药消耗有个卵蛋用?撑死了不就证明戈大猪没有牵制重型高射炮,中小口径高射炮就不是高射炮了是吧?

还大英那一票作战高度五六千米的中轰当然在2cm,3.7cm高射炮的max firing ranges里面?别人给的评价可是对于夜间2万英尺高度左右的轰炸机完全无效,但射击的炮声以及密集的弹丸在夜空中表现出的壮观景象对于鼓舞当地居民的士气而言是很有帮助的

麻烦御风告诉我,2万英尺是几米?是不是五六千米啊?2cm,3.7cm高射炮到底有没有卵用啊?



另外戈大猪还往东南欧放了上百个高射炮中队,麻烦说清楚这些高射炮中队干什么用的


---------------------------分割线---------------------------


德军只有388万部署在东线,挪威31万、东南欧82.6万、意大利96万、西线188万、本土有高射炮兵。按照这种逻辑,苏军部署在对德前线的作战军队在全部作战军队中的比重也没高到哪里去,怎么没见德棍感谢一下仆从国、对苏中立国对苏联的消耗?


在苏德战争前线,苏军总兵力也就663.7万人,同期苏军陆军、海军人数扣掉内陆军区也就906.9万人。当然,这663.7万人肯定不全是对付德军用的

出工不出力、根本不把自己当德国盟国的芬兰,按照某些答主的说法嘴上很傲娇,但从这张图来看身体很老实,芬军全军总兵力达491291人,其中308851个步兵(是特指步兵还是泛指步兵兵团中一切官兵,原文中并未提及。不过有可能是后者)在对苏前线(不含各海岸、海岛前线)部署了5个军指、1个集群(从图示指挥关系来看,相当于一个军指)、1个装甲师、16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1个岸防旅、4个步兵旅、1个战斗群(TaskForce)、1个岸防炮兵团。当面苏军除实施第4次打击的参战部队45.15万人以外,还有第26、19、14集团军各一部(其当面芬军共2个步兵师、1个战斗群)。估计芬军牵制的苏军总计有50万

需要说明的是,芬兰人口大约370万,就能组建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这叫参战意志低下?1941年6月22日芬兰军队的规模更是达到65万人,为此还专门组建了妇女辅助部队和负责在国内站岗的少年兵辅助部队,这叫参战意志低下?

根据《巨人的冲突》统计,1944年5月1日匈牙利、罗马尼亚军队在东线有55万人、芬军有30万人。根据朱世巍引用的资料到1944年7月第六次打击前夕,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有21万匈牙利军(德军约63万)。大致同期,在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罗马尼亚军队有约40万人(德军也是约40万)

据此估计,苏军扣除内陆军区后的约900万陆军、海军中直接与德军对峙的大约只有60%。可见德国的仆从国以及一些对苏中立国家吸引了大批苏军。按照德军仅能部署388万在东线是两线作战的巨大消耗的逻辑,苏军即使没有两线作战,消耗也相当巨大

如果没有仆从军帮助德军分散火力,德军续到1945年5月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德军中本身就大批使用外国人和外国奴隶劳工顶替下来的德国人,仅靠德国来敌众,根本不可能撑得那么久


---------------------------分割线---------------------------


关于仆从军对德国的战争贡献,还可以列出其它数字。简而言之,仆从军在东线的死亡人数与德军在东线以外的死亡人数大体接近


根据克里沃舍耶夫的统计,仆从军死亡失踪达95.9万人。其中匈牙利35万人。从这里来看,匈牙利在东线死亡军人超过30万,克里沃舍耶夫的估计并无多少夸大之处

关于克里沃舍耶夫给出的芬军死亡人数估计,虽然按照另一份数据,芬军在继续战争中只死了63204人,但这个数据是和冬季战争中死亡24286人同源的,而芬兰人实际上自己还搞出过另一份冬季战争伤亡统计:

死亡48243、负伤43000人,负伤人数偏低,可能仅统计重伤。这样来看,冬季战争死亡24286人、继续战争死亡63204人都是很可能存在低估的统计数字,克里沃舍耶夫估计的芬军死亡8.4万可能还低估了

不过姑且还是把仆从军死亡按克里沃舍耶夫的统计来算,95.9万人

德军在各战场死亡人数如图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最后一年的1230045个战死并不清楚具体的分布,但毫无疑问主要在东线。至于其它战场内死亡的245561人,也没法搞清楚究竟死于苏军还是盟军。在巴尔干死亡的103693人和在北方死亡的30165人中也有一部分实际上是苏军拿下的人头。综合估算,德军战场死亡的4859056人中,不是死于苏军的有80-100万人

与对苏作战死亡的仆从军相比,这一数量基本持平


---------------------------分割线---------------------------


占领区还承包了一部分德军军用物资的生产。德国自身军用物资生产不足,其缺额相当一部分靠缴获和占领区生产来获得,使用广泛,导致具体情况过于复杂,详细说完太麻烦


最后,占领区还为德国提供了大量原料和消费品。按照德棍的租借法案帮助苏联打赢伟大的卫国战争的逻辑,德国能续到1945年5月,非常有必要感谢一下占领区的纳贡

原料:


消费品:





---------------------------分割线---------------------------



来啊,把话说清楚,《Black Cross/Red Star》第几卷第几页说了德国空军损失70%发生在地中海和西线,是不是自己加上去的私货


苏军空军是垃圾?是啊,炸得你家德军高射炮都不敢还击掩护友军的垃圾。你家德国空军高射炮部队面对垃圾的苏联红军空军连还手都不敢,不知应称为什么啊?称之为傻叼?狗娘养的?废物?

我随手查了一下FLAK-38型2cm高射炮,有效射高2km出头,最大射高5km出头,来来来快告诉我,这些高射炮除了烟火表演还能干什么用?能吃到尾气吗?轻型高射炮能对抗战略轰炸,这个牛皮德国人都不敢吹哦


最后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席卷兽穴的风暴”和“红色文献翻译”

user avatar

仆从军又不算人了

开战之后意大利人还来参合了一脚。

后来西班牙还派了个第250步兵师进去(这师的军歌直接用《喀秋莎》再填词……)

这还没完,在1941年由于不敢进攻苏联而被背了一大堆黑锅的日本也很冤枉啊,某种意义上人家也是对苏开辟“第二战场”了不是?

朋友们,120万人,2300辆坦克,3500架飞机,46个师(陆军师和旅、驻垒部队折算)啊。

同样处于“冷战”的西线德军在1943年末到1944年初也就137万(其中地面部队69万人,编成42个师),880辆坦克,900门火炮(不含轻炮、迫击炮)——不用奇怪为什么西线德军69万人和那点可怜巴巴的坦克大炮都能搭起42个师的大架子——西线的守备师和空军野战师足足有16个。

(守备师固然凄惨,正儿八经的步兵师也不咋样——那个著名的第352步兵师,刨掉归属他们调遣的数个滩头“东方营”,这个“诺曼底地域状态最好,装备最强”,同时担负防守滩头、防守反击和军预备队三大重任的这个师,其全师人马在44年2月也不过9900……)

(更玄幻的是,按照朱世巍的那本《东线》,到诺曼底登陆之前,58个师里面刨掉10个装甲装掷师……剩下的48个师里有33个“守备师”。不过喜人的是坦克增加到了1800辆。)

要是日本人没那么出力,让苏军调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兵员装备去西边。轻点让苏军在43-44年的反攻中更具威力;重一点,1941冬-1942年春不少战役恐怕就要成为不存在的历史名词——被Buff的苏军一路高歌猛进,把德米扬斯克、勒热夫、哈尔科夫远远甩在身后,怎么打?

哦,还不能忘了和德国人眉来眼去的土耳其,也让苏军在高加索留着数十万部队以防不测——虽然42年他们需要把枪口调转到自己的后方,去打击克莱斯特的坦克……

德国的这帮朋友们把这位大爷拿资源供着,粮食喂着,劳工出着,人命送着。结果还要被德国人挑挑拣拣,指手画脚,当二等人看待。就没见1944年末收罗到苏军一边的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还是原来被德国指摘的那帮人)南斯拉夫人哪来这么多幺蛾子屁事儿被苏联人大肆责难甩锅。波兰人干脆和苏联人一道分享攻占柏林的无上荣耀。

在4个仆从国集团军的保护下(从沃罗涅日往南至斯大林格勒接近地,整条战线上只有2个德国集团军!),保卢斯、霍特才能安安稳稳舒舒服服地在斯大林格勒折腾到冬季,而不至于成为冒进孤军。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斯大林格勒一崩盘就会被团团包围的克莱斯特。

对朋友们好点行不行?你的后方人家守着,你的侧翼人家保着,如果没这帮小弟,这些脏活累活都得你们自己挑着。还打斯大林格勒?还要巴库油田?侧翼裸奔让苏军踹?后方裸奔让游击队闹?

要饭像条狗,吃饱骂厨师,是不是不太地道?

user avatar

因为当时德国并不是以一敌众。

还有

意大利(1940.9.27加入)

匈牙利(1940.11.20)

罗马尼亚(1940.11.23)

保加利亚(1941.3.1)

南斯拉夫(1941.3.25)

克罗地亚(1941.6.15)

芬兰,日本,西班牙,泰国(反共国际协定)

(如果有心的话可以发现,算上波兰的萨纳奇军政府,基本包围苏联一圈,)

而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国陆军出兵153个师,330万余人,空军50万余人,仆从国出兵37个师,包括后勤部队在内130万人;

而且进攻计划的5000架飞机中,有980架,五分之一是罗马尼亚,匈牙利这些仆从国提供的。换而言之,前期东线的天空,有五分之一是仆从国的。

未直接出兵国中,除了南斯拉夫这个加入两天就政变反水的二五仔,哪怕是全程划水西班牙也为德国提供了潜艇基地,瑞典提供了铁矿和钼矿资源,瑞士充当了轴心国央行。

而罗马尼亚不仅是后世金丝猫大户,也是出兵大户。坐拥百万大军成为除德意日的第四大轴心国,在敖德萨和苏军谈笑风生,倒戈盟国后又成为美英苏外第四大盟国。

波罗的海三国在“森林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不仅有可为,而且大有可为”指导原则下,更是搞出“森林飞仙”游击队,用曼海纳姆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同英美友邦紧密相连的工作方法,本着一头连着地主,一头连着资本家的政策,牢牢抓住“从森林中来,到天堂中去”的的工作方法,把握住飞仙工作是三国人民的奋斗成果,历史的必然选择,是适合三国国情的好制度,最终成功羽化登仙;

不仅是著名的北欧裔组成的维京师,法裔志愿兵和诺德兰师更是柏林守军中的一股清流,他们好单纯,不做作,和国防军好不一样。

相比那些日夜转进易北河,向盎格鲁撒克逊这个日耳曼二五仔投降的容克国防军,他们毅然决然的坚守在了希特勒登仙后的柏林,同球贼苏联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最终在红军滚滚铁流下渡劫失败,化为人世间的一股清尘

自由世界记得他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德国为何能一度在欧洲战场上“以一敌众”,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武力碾压,而是战略、技术、意识形态以及盟友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那股狂热的能量与高效的军事机器: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家重塑。经济上,通过一.............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结局充满悲剧,但如果非要探讨一个“最好”的可能,那么与美国形成某种形式的世界二分,虽然极其难以实现,却也是一种相对避免全面毁灭的设想。然而,要理解为何这如此不可能,我们必须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各方的战略以及历史的必然走向。战争的根本矛盾:纳粹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二战前期,德国的横扫欧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而是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欧洲政治格局、德国自身的优势以及盟国的失误。首先,我们必须看到一战后欧洲的脆弱和平。凡尔赛条约虽然试图惩罚德国并维持和平,但其严苛的赔款、割让的领土以及象征性的军.............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被其他国家“吞并”,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政治格局以及战胜国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吞并”。通常,“吞并”意味着一个国家将另一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并入自身,并对其施加主权。而德国在二战后的命运,并非如此简单粗暴的“吞并”,而是.............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巴巴罗萨行动”,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这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战略、意识形态和个人野心的交织作用。一、 意识形态的深层驱动:反共产主义与“生存空间”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也就是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信奉的“国家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和苏联有着.............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的种族歧视是历史上一个黑暗的篇章,这一点毋庸置疑。纳粹政权基于“雅利安人”至上的种族理论,对犹太人、吉普赛人等群体进行了系统性的迫害和屠杀。在这种背景下,季羡林老先生能够长期在德国留学,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季羡林先生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历史研究.............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虽然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效率和侵略性,但并非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总动员。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战略考量、经济现实以及希特勒个人的判断。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1. 闪电战的早期成功与对迅速取胜的信心:希特勒的军事思想核心是“闪电战”(Blitzkrieg)。他认为通过集中优势兵力、.............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在二战后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迅速崛起,最终成为发达国家,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外部的援助力,更有着德国自身深刻的反思、坚韧的毅力以及对未来清晰的规划。一、战争创伤与重建的动力二战给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城市被夷为平地,工业基础荡然无存,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要说德国对二战罪行的反省比日本更彻底,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的观察,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点,而是一个长期的、多层面的过程。首先,从战后初期就存在的根本性差异来看: 德国的“无条件投降”与日本的“受降”: 这是最关键的区别之一。德国是“无条件投降”,这意味.............
  • 回答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之所以被德国以惊人的速度击败,是一个复杂而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背后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社会和经济等多个层面。并非“容易就被干掉”,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了法国迅速溃败。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军事上的准备不足与战略失误: 战术过时与僵化: 法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军事实力上对苏联确实占据了显著优势,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苏联最终能够击败德国,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双方在战争进程中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军在战争初期的“闪电战”理论和实践的优越.............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法国投降协议中涉及德国难民的部分,法国方面确实存在着复杂的疑虑,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人道主义的考量。法国并非简单地“交出”所有德国难民,而是对协议的具体执行方式和后果进行了反复的斟酌,甚至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缓和这些条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法国投降的背景。1940年夏天,德国闪电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二战时期美德两国实力对比时常有的疑问。认为德国综合国力与美国“五五开”的想法,背后可能更多是基于对德国军事机器的印象深刻,以及对美国在战争初期相对保守态度的认知。但如果细致地剖析“综合国力”这个概念,并且对比两国在战争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就能发现美国在绝大多数.............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