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德国迟迟不进行总动员?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虽然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效率和侵略性,但并非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总动员。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战略考量、经济现实以及希特勒个人的判断。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

1. 闪电战的早期成功与对迅速取胜的信心:

希特勒的军事思想核心是“闪电战”(Blitzkrieg)。他认为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利用装甲部队和空军的协同作战,可以在短时间内击溃敌人,避免陷入长期消耗战。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闪电战的成功似乎印证了这一理论。

对速度的强调: 德国军方和希特勒本人都深信,通过快速的军事行动能够避免漫长的战争,从而减少对德国经济和民生的影响。他们认为,一场短暂的、决定性的胜利能够让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确立主导地位,并获得所需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
避免长期战争的资源考量: 德国的经济基础相比英美法等国存在先天劣势,尤其是在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方面高度依赖进口。长期的全面战争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消耗,而德国的战争机器在早期也并未完全为这种消耗做好准备。进行总动员会暴露这种短板,并可能在战争初期就使德国陷入资源困境。

2. 对“有限战争”的期望与外交手段的运用:

希特勒的早期侵略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试探西方国家的反应,并试图通过外交施压和局部冲突来达成其政治目的。他希望通过一系列快速的军事胜利来瓦解反德同盟,而不是立刻与整个世界开战。

“苏台德危机”的范例: 在慕尼黑协定中,通过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希特勒成功地避免了与英法发生正面冲突,并获得了领土扩张。这种“不流血的胜利”让他更加自信,认为可以通过类似的手段解决其他问题。
对英法协约的低估: 虽然英法最终对波兰提供了保证,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德国的军事实力和战争决心估计不足,也对德国“收复失地”的某些诉求抱有幻想。希特勒可能认为,只要能快速解决波兰问题,英法可能不会真正与德国宣战,或者即使宣战,也能通过外交途径或快速的军事打击迫使其接受现实。
孤立英国的设想: 在征服法国后,希特勒的战略重点转向孤立英国,并通过威慑和潜在的入侵来迫使其寻求和平。他并不希望立刻与英国进行一场全面的海空战,因为德国海军的实力与英国皇家海军存在明显差距。

3. 经济与工业的准备不足:

尽管德国在战前进行了军备扩张,但其工业基础和资源储备尚未完全达到进行全面、长期战争的标准。过早进行全面总动员,可能会暴露这些结构性问题。

战略物资的短缺: 如前所述,德国在石油、有色金属、橡胶等关键战略物资上存在严重短缺,这些都是维持长期战争机器运转的生命线。全面总动员意味着对这些物资的巨大需求,一旦供应中断,战争将难以持续。
重工业生产的转型: 德国的工业体系并非完全为战争机器服务。将庞大的民用工业转化为军用生产需要时间和巨大的投入。在战争初期,德国的重点是利用现有产能和快速扩张来支持闪电战的需要,而不是立即将整个国家的生产力都投入到最精良的武器制造中。
民心与社会稳定的考量: 虽然德国国内的宣传机器非常强大,但长期且代价高昂的战争对民心士气必然会产生影响。在初期快速胜利的背景下,希特勒可能更倾向于维持一种“正常”的社会秩序,避免过早的社会动荡。

4. 希特勒的个人判断与“天命”观:

希特勒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个人信念和对历史的解读影响。他对自己的“使命感”和“预言”深信不疑,认为自己能够带领德国走向辉煌。

避免重蹈一战覆辙的心理: 希特勒深刻吸取了一战德国战败的教训,尤其是两线作战和资源耗尽的困境。他试图避免重蹈覆辙,因此在早期更倾向于通过快速、有限的军事行动来解决问题。
对苏联的战略迟疑: 在征服西欧后,希特勒的下一个主要目标是苏联。但他对何时以及如何入侵苏联一直存在犹豫。全面总动员可能会让他感到自己“骑虎难下”,必须立即执行与苏联的冲突,这可能是他不愿意在时机未成熟时就做出的决定。

什么时候开始的“总动员”?

严格来说,德国在战争期间一直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动员和资源调整。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总动员”或者说将整个国家机器和经济完全转化为战争状态,是在战争后期,当德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苏德战争爆发后,才逐渐被推向这一步。

1942年斯彼尔接管军备部: 战时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斯彼尔(Albert Speer)在1942年上任后,对德国的战争生产进行了更集中的管理和优化,可以说是德国战争经济进入了一个更集约化的阶段。但这更多是优化和提升现有战争潜力,而非从零开始的总动员。
1943年“总体战”法令: 直到1943年2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后,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发表了著名的“总体战”演讲,号召德国人民为“总体战”做好准备。随后,德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法令,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和经济推向了更全面的战争动员状态,例如征召更多男性参战,扩大女性就业,限制非必需品生产等。

总结:

德国在二战初期迟迟不进行总动员,是基于希特勒对闪电战的信心、对快速取胜的期望、对外交手段的运用、以及对德国经济和资源储备的现实评估。他希望通过一系列局部冲突来达成战略目标,避免陷入与整个世界的全面消耗战。这种策略在早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为后来的战略困境埋下了伏笔。直到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德国才被迫走向更全面的战争动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动员?坦克海?

没有汽油的坦克么?

德国人41年基本只打了半年的仗,消耗了253.7万吨车用汽油,42年打了一整年,消耗多少?215.1万吨,东线月均汽油消耗几乎打了对折。

所以41年德国人可以32个快速师(19个装甲师13个摩托化师)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古德里安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黑,克莱斯特和霍特也是和他一起共享人世繁华,德国人是风儿苏联人是沙,风吹沙落打了多少大合围。

等到42年,就这么点汽油,还策马奔腾?摩托化部队跑不起来,整个战争规模就压缩下来了。

德国人那点汽油,其实就够维持他那点作战部队,部队要再多了根本就跑不动。苏联人看着坦克多,但其实在前线的数量比德国人一直没太大优势,打到43年底甚至德国人也还略多一些,就是除了B2发动机寿命太短坦克得经常拖回去修发动机以外,关键就是苏联人也一样缺汽油和柴油啊……


也别说合成燃料加大投入,看到说合成燃料产量就头大,合成燃料甚至可以生产优质C3航空汽油,问题是……他造不出来润滑油啊,德国润滑油产量完全是被原油产量限制的,哪怕增加了合成燃料产量,没润滑油一样惨烈。



另外,别以为苏联人产量就比德国大多少,德国人除了三万多坦克和突击炮以外(都还是实打实的主力装备三突三坦四突四歼四坦猎豹黑豹老虎虎王,这可没算T70/T60之类凑数的,加上SU76这种还不如黄鼠狼级别的)还造了八万多半履带卡车,三万多半履带运兵车,四万多半履带军用拖拉机,三万多履带式军用拖拉机,这些一样要消耗产能。

苏联人战时只造了几千准军用拖拉机来拉炮,大部分还是41年下半年42年上半年造的,斯大林格勒疏散以后直接放弃治疗,全靠龟速农业拖拉机拉炮,炮兵机动性惨得一塌糊涂,步兵也没装甲运兵车,要伴随坦克只能做坦克骑兵。

苏联坦克产量的巨大,那只是事物的一面,另一面就是步坦协同步炮协同坦炮协同全完蛋,德国人也不可能这么跟苏联人拼坦克产量。

42年到44年(45年德国已经总崩溃了,产量没意义)T-34/76造了32202辆,T-34/85造了10662,T34底盘的SU造了3791.KB造了3843,IS系造了4897,加起来有效战斗坦克和自行炮55395。

同时期德国人造了3500多三号,7102个四号,5545个黑豹,1350个老虎,380个虎王,1588个追猎者,一万出头三突,1036个四突,1535个四歼,228个猎豹,91个象,79个猎虎,大口径突击炮348个。加起来32782,跟苏联有差距,但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大。

而光4344两年,半履带拖拉机生产了34686台,履带拖拉机25952,灰熊半履带车20475台,还没算装甲车,这些一样要消耗产能,折合坦克也要上万辆,同时期苏联只是42年造了4700多STZ5,之后造了1000多YA12拖拉机。

折合起来其实双方总产量是基本接近的。

user avatar

懒得跟徳棍吵,所以直接折叠评论外加拉黑一波流了

俄罗斯怎么样关我屁事,我又不是俄吹

都成德意志斯坦了还好意思笑话俄罗斯,你德士兵都胖的挤不进装甲车舱门了

有种德国警察学学俄罗斯军警直接引爆某某寺?

要是想比烂全世界在有能力干涉其他国家的大国里苏联反而是黑乌鸦中颜色最不那么黑的一个,就这样而已,我也没夸



然后英勇的德国人民军与苏联红军一起把红旗插在了国会大厦上

徳三有没有那么多油料来养那些精贵的油老虎你心里没有点B数吗

以徳三的实力,总动员只会死的更快,因为德国人民高质量的生活水平,是纳粹党执政的根基之一。学习苏联把资源全部投入战争机器里面?先不论徳三的资源够不够,就看一下,苏联最艰难的时候士兵每天只有几百克黑面包或土豆,你可以想象一下,重点保障的军队都是这样,苏联平民的生活水平是什么样子?

如果德国学习苏联那一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先让我笑一会。

让你从有车有房有酒有肉旁边还有娇滴滴的法国和苏联女仆,变成工作三班倒一日两餐连黄油面包都是奢侈,女仆什么的想都别想,你是什么心情呢?


上一个如此做死的国家,叫做沙皇俄国

假如徳三真的全面开动战争机器,大概就可以遇见这么一幕:

一个德军军官拿着军刀,悲愤地盯着柏林的方向,然后转身面对士兵:“国民苦不堪言,你们的家人也一样吧?在乌克兰前线的士兵,他们的妹妹要卖身来换饭吃,老农种出来的麦子,自己也吃不到,百姓全天候工作,他们捱饥抵饿,疲惫不堪。”

(BGM维也纳工人歌响起)

随后军官把指挥刀狠狠一劈,士兵们跟着他冲进了关押着恩斯特·台尔曼同志的集中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虽然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效率和侵略性,但并非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总动员。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战略考量、经济现实以及希特勒个人的判断。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1. 闪电战的早期成功与对迅速取胜的信心:希特勒的军事思想核心是“闪电战”(Blitzkrieg)。他认为通过集中优势兵力、.............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法国投降协议中涉及德国难民的部分,法国方面确实存在着复杂的疑虑,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人道主义的考量。法国并非简单地“交出”所有德国难民,而是对协议的具体执行方式和后果进行了反复的斟酌,甚至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缓和这些条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法国投降的背景。1940年夏天,德国闪电战.............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进攻苏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巴巴罗萨行动”,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这更像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战略、意识形态和个人野心的交织作用。一、 意识形态的深层驱动:反共产主义与“生存空间”纳粹德国的核心意识形态,也就是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信奉的“国家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和苏联有着.............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德国为何能一度在欧洲战场上“以一敌众”,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这绝非简单的武力碾压,而是战略、技术、意识形态以及盟友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那股狂热的能量与高效的军事机器: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国家重塑。经济上,通过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被其他国家“吞并”,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政治格局以及战胜国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吞并”。通常,“吞并”意味着一个国家将另一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并入自身,并对其施加主权。而德国在二战后的命运,并非如此简单粗暴的“吞并”,而是.............
  • 回答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之所以被德国以惊人的速度击败,是一个复杂而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背后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社会和经济等多个层面。并非“容易就被干掉”,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了法国迅速溃败。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军事上的准备不足与战略失误: 战术过时与僵化: 法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二战时期美德两国实力对比时常有的疑问。认为德国综合国力与美国“五五开”的想法,背后可能更多是基于对德国军事机器的印象深刻,以及对美国在战争初期相对保守态度的认知。但如果细致地剖析“综合国力”这个概念,并且对比两国在战争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就能发现美国在绝大多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关于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为何未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它并非单一原因的偶然,而是当时国际局势、主要大国决策以及英法两国绥靖政策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首先,我们要回到 1938 年的慕尼黑协定。在这次会议上,英法两国为了避免与德国发生战争,同意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
  • 回答
    一战和二战之间,法国的境遇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非简单的“国力衰退”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着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一战后的法国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你可以想象一下,整个法国的北方工业区,曾经是它经.............
  • 回答
    二战德军王牌飞行员的战绩之所以如此惊人,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技术上的优势,战术上的革新,更有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群体以及残酷战争环境下的机遇。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这些原因,并力求用更自然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得谈谈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相对先进的技术和装.............
  • 回答
    关于德军在二战中为何没有选择绕过斯大林格勒,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系列军事、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当时德军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于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价值有着非常复杂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与德国整体的战争目标紧密相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格勒在当时被赋予的战略意义。这座城市并非仅仅.............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人对犹太人的仇恨,乃至实施种族灭绝,绝非一日之寒,也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这其中交织着历史、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是长久以来德国社会某些群体对犹太人刻板印象、偏见和指责不断积累和放大的结果,最终被纳粹党利用并推向了极端。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回到更早的时代。在中世纪,犹.............
  • 回答
    要说起二战时期德军和美军谁强,这事儿可就有点复杂了,而且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老兵或者军事爱好者之所以觉得德军“更强”,往往是基于一些特定的观察点,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的某些战役表现。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并且尽量说得详细点,避免那些听着就“机器人”似的套话。一、 战争初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