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不列颠之战德国海军力量薄弱 为什么日本不支援德国海军?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

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国空军(Luftwaffe)在英国上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空战,试图削弱英国的抵抗能力,为后续可能的登陆作战“海狮计划”铺路。在这场战役中,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确实是扮演了一个非常被动的角色,主要任务是封锁海岸线、进行潜艇战,以及为可能的海狮计划提供一些近岸支援。但要说“海军力量薄弱”,这说法有点笼统,得看对比谁。相对于德国空军在战场上的主角地位,以及英国皇家海军的绝对优势,德国海军确实难以直接与皇家海军进行大规模的海面决战。

那么,日本海军为啥没来“帮”德国呢?这事儿不是简单一句“盟友就该互相帮”就能解释的,得看实际情况。

第一,地理位置的巨大阻碍和战略目标的不一致。

距离太远了,远到简直是天涯海角。 日本海军的主力,尤其是主力战列舰和航母,都在太平洋区域活动。从日本本土出发,要跨越整个亚洲大陆,再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好望角,才能到达欧洲的英国附近海域。这趟路程有多远?光是从日本到新加坡可能就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再绕过非洲就更不用说了。这么长的航线,对日本的补给、维护都是巨大的挑战。海军不是开着汽车随便跑的,舰船的燃料、弹药、维修补给都需要港口和基地。在当时,日本海军在欧洲附近没有可靠的战略基地,他们的补给线会非常脆弱,而且会暴露在盟军(主要是英国)的视线之下。
各自的“心头好”不一样。 日本当时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大东亚共荣圈”,是南洋的资源,是太平洋的霸权。他们的战略重心牢牢地放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德国的目标是征服欧洲,击败英国。这俩目标在表面上好像是共同对抗英美,但实际行动起来,一个在东边太平洋搅风搅雨,一个在西边欧洲争夺霸权,他们的“战场”是割裂开的。日本海军要支援德国,就得把自己的核心力量,也就是舰队,拉到离自己本土遥远的欧洲战场,这等于是在分散自己的力量,而他们的主要目标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第二,日本海军的实力和发展方向与欧洲海军不同。

海军建设思路的差异。 日本海军一直是以“对美作战”为导向来规划的,他们的造舰计划、战术理论都围绕着如何对抗美国海军的庞大舰队,特别是他们的战列舰和航母。他们海军的强项在于舰载航空兵和对付大型水面舰艇。而德国海军的海军元帅雷德尔(Erich Raeder)虽然梦想着建立一支能与英国皇家海军抗衡的强大水面舰队,但到二战爆发时,德国海军的海面主力舰数量和吨位远不如英、美、日。他们的海军发展受限于国内的工业产能和《凡纳赛条约》等国际限制,并且德国海军的主要作战策略是运用潜艇进行破交战(Uboat战),以及依靠少数几艘重型舰艇(如俾斯麦号)进行袭扰。
难以形成有效配合。 即使日本海军真的想去欧洲“搭把手”,他们能做什么呢?如果派他们的航空母舰去,面对的是英国皇家海军,那是一支经验丰富、数量庞大的海军,且在本土作战,拥有充足的空域和基地。日本的航母舰载机与德国的飞机在通信、战术协同上都会是巨大的难题。派战列舰去?那更是直接对阵数量庞大的皇家海军主力舰,风险极高,而且无法支援空战。日本海军的“陆基航空兵”支援概念和德国在欧洲的空战完全是两码事。

第三,日本自身的力量以及对战局的判断。

日本海军的实力有上限。 尽管日本海军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在太平洋地区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但他们的工业产能和资源仍然无法与美英两国相提并论。如果把舰队主力派到欧洲,那他们将无法在太平洋地区应对来自美国海军的潜在威胁,更无法实现他们自己的战略目标。这是一种力量的“分散”和“稀释”,对日本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对战争进程的误判。 日本可能也认为,即使德国海军在欧洲能够取得一些进展,但要彻底击垮英国,尤其是其海军力量,并非易事。而他们自己更需要集中力量解决太平洋的问题。所以,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在各自的战场上“各自为战”,期待着通过协同作战在战略上牵制英美,而不是直接投入海军主力参与欧洲的战役。
对德国海军的实际能力了解。 日本也清楚德国海军的规模和作战方式。当德国海军在不列颠之战中表现出无法在海面上压倒皇家海军时,日本海军可能也认识到,即使他们远渡重洋赶过去,也很难改变海面力量对比的根本性问题。德国的海军战略更多依赖的是潜艇战,这方面日本海军没有优势,也缺乏在欧洲战区的经验。

第四,通信和协调的障碍。

信息不畅。 在那个年代,跨国、跨大陆的海军协调作战,尤其是在没有共同的、能够实时沟通的指挥系统的情况下,是极其困难的。日本和德国虽然是盟友,但他们的信息交流、战略决策的联动机制并不像一个统一指挥的联盟那样有效。

总结一下,日本海军不支援德国海军参加不列颠之战,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

1. 地理距离太远,成本太高,补给困难,无法形成有效战略配合。
2. 各自的战略目标不同,日本海军的重心在太平洋,其海军发展也以此为导向。
3. 日本海军的实力和工业基础也无法支撑同时在两个遥远且分散的战场上展开大规模海军行动。
4. 对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和欧洲战区的复杂性估计,可能认为直接支援效果有限。

所以,与其说是日本海军“不愿意”支援,不如说是在那个时代的技术、地理和战略现实下,“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协同海军作战,而且这么做对日本自身而言,弊大于利。他们更多是在战略上配合,比如在太平洋地区牵制英美海军,而不是直接投入海面舰艇参与不列颠之战的空海攻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0人蝗国还没宣英鬼全家桶和米鬼呢(半恼)

user avatar

如高赞回答所说,1940年日本还没宣战呢。等日本宣战的时候希特勒已经放弃了海狮计划打到莫斯科城下了。

然后我们来开个脑洞,假如希特勒在39年对日本发出深情邀请,日本也同意来助拳,同时假设美国深陷孤立主义不来救援的话。对于德国来说,日本来援助最好的方案是去地中海支援意大利,彻底切断英国从殖民地方面来的资源。光以意大利海军的实力,在马塔潘海战之前还是和英国打得有来有回,给了坎宁安很大的压力,只不过之后意大利海军高层就怂了,所以让英国人完全掌控了地中海。

如果能获得IJN的支援的话,ijn和意大利海军完全有能力把H舰队在地中海给死啦死啦地(125航战,加上陆基斯图卡的支援去欺负皇家方舟+暴怒),然后一并占领直布罗陀。这样一来英国想要获得任何资源的话就必须绕道好望角。然后想象一下原本驻扎在布雷斯特天天被英国轰炸导致一直在维修的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和欧根亲王直接转移到直布罗陀驻扎,再配合大量u艇的狼群战术,英国能有几条运输船活着到达本土?在英国本土缺乏资源的情况下,不列颠空战即使戈林再傻逼,磨也能把RAF给磨死了。另一方面北非战场轴心国也将取得无比优势一举把英法赶出非洲。

什么?你说日本本土怎么办?美国都孤立主义啦,不会来的,就算来了大不了我们转进满洲国。苏联和我们很友好,有苏德互不侵犯和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军令部式狗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选择同时开辟太平洋战场和继续在中国战场作战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以为中国是囊中之物”就能完全解释。事实上,日本的决策背后是其长期积累的野心、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以及一系列紧迫的外部压力交织的结果。一、 并非轻视中国,而是战略的误判与“速胜”.............
  • 回答
    古代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士兵们面对的战场环境和主要威胁有着天壤之别,这就解释了为何古代士兵普遍使用盾牌,而二战士兵在冲锋时却鲜少如此。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武器的演变是核心原因。古代战争,主要的远程攻击手段是弓箭、投石索、长矛等。这些武器虽然也有杀伤力,但它们的动能相对有.............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面临着一个战略上的重大抉择:是进攻苏联,还是集中力量解决北非的英国势力。如果希特勒选择不进攻苏联,转而全力整合内部力量,消耗英国在埃及的实力,然后等待苏联的动向,这是否会带来一个对德国更有利的结局?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假设性的战略。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二战前,英国皇家海军确实是重型巡洋舰的坚定拥护者,其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影响。这些条约对海军的吨位和舰炮口径进行了限制,而8英寸(203毫米)主炮的重型巡洋舰,特别是排水量在10000吨以下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成为了那个时期海军力量的象征。然而,随着二战的临近和.............
  • 回答
    二战时,水面舰艇之所以没有广泛使用空心装药炮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聚能破甲战斗部),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技术、理论、材料、生产能力以及当时的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这并非因为空心装药技术不存在,而是因为它在当时应用于舰炮领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瓶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心装药的核心原理。它依赖于一种叫做“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日本海军不进攻中国,而是集中全部兵力全力攻打美国,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然而,即使抛开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仅从军事和战略角度分析,日本能否战胜美国,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巨大的变数与挑战。战争的导火索:石油与战略资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日本.............
  • 回答
    关于希特勒为何不先“东进”灭波兰后立刻攻击苏联,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德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希特勒个人的思维模式。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希特勒发动二战的初始目标和逻辑。希特勒上台后,他的核心意识形态之一就是“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他认为.............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确实对美国本土发动过一些有限的攻击,比如偷袭珍珠港,但这并非直接、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日本之所以没有直接攻击美国本土,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现实的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敢”或“不想”就能概括。战略上的不可能与巨大的风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日本当时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整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二战前,波兰社会中确实存在反犹主义情绪,这使得一部分波兰人对犹太人持有负面看法。要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历史的阴影:长期的宗教和文化隔阂首先,犹太人在波兰的定居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宗教(犹太教)和文化习俗,这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天主教.............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虽然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效率和侵略性,但并非从一开始就进行全面总动员。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战略考量、经济现实以及希特勒个人的判断。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1. 闪电战的早期成功与对迅速取胜的信心:希特勒的军事思想核心是“闪电战”(Blitzkrieg)。他认为通过集中优势兵力、.............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枪杀战俘是否违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国际法、战场实际情况以及美国自身的政策和军事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国际法对战争期间对待战俘的基本原则。在二战前,日内瓦公约已经确立了保护战俘的基本框架,其中.............
  • 回答
    二战时期,战机上的机枪手确实有可能不小心击中自己的飞机部件,其中最容易发生的,就是打到尾翼。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而是训练不足、战场混乱,甚至是飞机设计本身带来的一些“副作用”。咱们来仔细聊聊这事儿。为啥会打到尾翼?想象一下那个场景:狭窄的机舱里,你是一名高射机枪手,可能是坐在轰炸机尾部,也可能是坐在.............
  • 回答
    二战硝烟弥漫,留下无数惊心动魄的战役。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有一些规模不算宏大,却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影响深远的战役,它们如同暗夜中的星辰,虽不耀眼夺目,却指引着历史的方向。1. 英国本土空战 (Battle of Britain, 1940年夏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 回答
    珍珠港一击:日本的绝望赌博与“大东亚共荣圈”的阴影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上空划破寂静的,是日本联合舰队袭来的一声声呼啸。他们的目标,并非夺取夏威夷群岛这块遥远的美国领土,而是要通过一场闪电战,为自己争取在亚洲大陆上的扩张铺平道路,实现一个宏大的、却也充满了幻想的战略目标——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 回答
    关于“二战时90%的德国人包括政府官员都知道集中营但不知道灭绝营”的说法,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历史事实,并尝试解释为何会有这样的认知差异。首先,关于这个“90%”的数字, 它并不是一个经过精确统计学调查得出的具体百分比。 这更像是一种历史学家和评论家们基于大量证据和普遍情况的概括性估计,用来形容大众.............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两次事件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时刻之一,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城市化为废墟,并对幸存者及其后代造成了深远的身体和心理创伤。 要理解为何战后日本整体上并未对美国产生强烈的、压倒性的“恨”,需要深入剖析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而不仅仅是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