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如果日军不进攻中国,而是用全部兵力打美国,会赢吗?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日本海军不进攻中国,而是集中全部兵力全力攻打美国,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然而,即使抛开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仅从军事和战略角度分析,日本能否战胜美国,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巨大的变数与挑战。

战争的导火索:石油与战略资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日本发动侵略中国战争,并最终与美国发生冲突,其核心驱动力是极端匮乏的石油和战略资源。日本本土几乎没有石油,而其陆军在中国战场上的消耗,以及海军舰队维持运转所需的海量燃油,都严重依赖于进口。当时,主要的石油供应国,如美国,为了遏制日本的扩张,对日本实施了严厉的石油禁运。正是这一禁运,将日本逼到了墙角,使其认为“不战而亡”的命运已不可避免,于是孤注一掷,选择偷袭珍珠港,试图一举瘫痪美国太平洋舰队,从而夺取东南亚丰富的石油和橡胶资源。

因此,即使日本不进攻中国,而是将兵力转向美国,石油和战略资源的困境依然是横亘在日本面前的巨大障碍。 如果日本不攻打中国,它依然需要石油来维持其工业和军事的运转。除非日本能够迅速且有效地下决心,采取一种完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资源问题,否则它将面临一个持续的、致命的弱点。

假设日本真的“不打中国”,而是倾尽全力进攻美国:

我们可以设想几种可能的日本战略方向:

第一种设想:集中优势兵力,正面强攻珍珠港,并试图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
兵力配置: 日本海军在1941年的实力是其巅峰。航空母舰数量(虽然数量不如美国,但经验和技术在初期占优),以及舰载机质量(零式战斗机在早期性能卓越),是其重要的优势。如果将当时几乎所有的海军力量,包括南遣舰队、第一航空舰队等,全部集中起来,理论上可以形成一个更加庞大的、具备压倒性优势的攻击集群。
攻击目标: 目标依然是珍珠港,但这次可能更加彻底,不仅仅是瘫痪舰队,而是不惜一切代价摧毁码头、机场、燃油库等一切可能支持美国海军恢复作战能力的目标。同时,可能需要配合陆军占领夏威夷群岛的关键基地。
优势与劣势:
优势: 集中兵力意味着更强大的打击力度。在偷袭的突然性上,日本依然可能取得 initial 的成功。如果运气极佳,可能重创甚至摧毁大部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
劣势: 珍珠港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缺乏陆基航空兵的支援。美国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是日本难以比拟的。即使初期成功,日本也无法阻止美国迅速恢复和增援。美国拥有的远比日本更多的飞机和陆军,只要美国本土不被直接威胁到,其陆上力量可以源源不断地投入太平洋战场。而且,占领夏威夷这样一个远离日本本土的群岛,需要庞大的陆军兵力以及后勤保障,这将是日本海军本身难以承担的重负。

第二种设想:采取“闪电战”,但避开正面碰撞,而是迂回攻击,夺取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
兵力配置: 同样是集结海军主力,但这次的战略目标是夺取关岛、威克岛、菲律宾等一系列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岛屿和军事基地。同时,也可能尝试攻击美国本土的沿海城市,进行破坏和恐吓。
攻击目标: 逐步蚕食美国的太平洋防御体系,削弱其在该区域的作战能力,为获取东南亚资源铺平道路。
优势与劣势:
优势: 这种策略可能更能发挥日本海军的舰载航空兵优势,避免与美国海军主力在不利条件下进行大规模决战。逐步占领岛屿可以提供更多的基地,为进一步行动提供跳板。
劣势: 占领和守卫这些岛屿需要庞大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以及持续的后勤补给。日本的海上运输线将会非常脆弱,容易遭到美国海军的攻击。美国拥有强大的战略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可以组织有效的反击和夺岛作战。

从宏观层面分析日本失败的必然性:

即使日本改变了战略方向,将兵力全部投入对美国的战争,其最终失败的概率依然是极高的,原因主要在于:

1. 国力差距悬殊: 这是最根本的问题。美国的工业产值、人口、资源储备远远超过日本。美国在战前就已经是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其钢铁、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的生产能力是日本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即使日本在初期能够取得某些战术上的胜利,美国庞大的工业机器一旦开动起来,生产的武器装备数量和质量都会让日本望尘莫及。简单来说,美国可以承受战争的消耗,而日本则不能。

2. 战略纵深和地理位置: 美国本土远离战场,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不易被从海上直接占领或摧毁。而日本是一个岛国,本土狭窄,资源匮乏,一旦海上补给线被切断,其经济和军事体系将迅速崩溃。日本即使成功占领了太平洋上的某些岛屿,也难以完全防御来自美国的反攻。

3. 战争目标的不确定性与可持续性: 日本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短缺,其战争目标是为了获取资源。如果日本不进攻中国,它依然需要资源。但如果它选择与美国开战,它的资源获取能力将非常有限。其工业和海军的持续作战能力将受到严重限制。它无法在与美国的长期消耗战中坚持下去。

4. 同盟国力量: 即使日本将兵力全部投入对美国,一旦战争爆发,中国作为同盟国仍然会继续抵抗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区。而且,英国、苏联等同盟国也在与日本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战争一旦开始,日本将面临多线作战的风险(尽管可能是分散的)。

5. 战略的僵化与对战争性质的误判: 日本陆海军之间存在矛盾,而且日本的军事思想倾向于以一场决定性战役来结束战争,而不是一场漫长、消耗的总体战。他们低估了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美国民众的战争意志。即使将兵力集中起来,如果战略上仍然是追求速胜而非持久消耗,最终仍将难以取胜。

结论:

如果日军不进攻中国,而是将全部兵力用来进攻美国,结果很可能依然是失败。尽管在短期内,日本海军凭借其在特定时期的技术和战术优势,可能在日本海域、太平洋中部等区域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例如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但要彻底摧毁并阻止其恢复几乎不可能),或者占领某些太平洋岛屿。

然而,从根本上讲,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国力差距、资源差距、工业生产能力差距是无法逾越的。 美国拥有难以想象的战争潜力,一旦被激怒并投入全部力量,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将成为决定性因素。日本的战争机器,无论多么精良,都无法与美国的庞大体量相抗衡。

与其说日本会“赢”,不如说它可能会以一种更加悲壮、也更无效的方式加速自己的灭亡。它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给美国造成更大的麻烦和损失,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走向。最终,日本的资源短缺会日益严重,其海军和陆军的维持将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本土也将面临被封锁和最终崩溃的命运。

所以,答案是:大概率不会赢,而且很可能加速失败。 侵略中国消耗了日本大量的陆军兵力、资源和战略注意力,但即便如此,与美国决战也几乎没有胜算。反之,如果它将这些力量全部投入,或许能给美国造成更大的“惊喜”,但同样也无法改变最终战败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应该怎么把全部兵力安全送上北美大陆?

user avatar

联合舰队司令官,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年轻的时候在哈佛大学留过学,后来还担任过驻美武官。在美期间,看到了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和德克萨斯的油田,给山本的冲击很大,那个时候山本五十六就非常清醒的认识到日美在工业上的巨大差距,认定日本不具备跟美国开战的能力。他还看到美国的砂糖居然不要配给、美国的女人都能受到大学教育而且能够工作,这在日本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

而在大本营内部一直存在对苏开战的陆军“北上”战略和对美开战的海军“南下”战略之争,但哪怕是把所有兵力全部投向对美开战,日军了不起一路开挂也顶多在美国西海岸成功登陆并暂时建立登陆基地,打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进入战略纵深之后都无比吃力,打美国这样一个工业强国,根本就是无法支撑持续作战和占领的。

user avatar

日军的百分之八十的兵力陷在中国战场了,也是个挺夸张的说法。

1939年9月日本大本营为了巩固其在中国占领区的统治、统一调配兵,以及便于对国民政府施行政治谋略,命令组成“中国派遣军”,以西尾寿造为总司令、板垣征四郎为总参谋长,设总司令部于南京,同时撤销华中派遣军。中国派遣军统辖华北方面军、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第二十一军及第三飞行集团等,共有二十三个师团又十七个旅团,兵力85万。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南方军”40万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虽然有62万人,论数量居第二位。


表面上看关东军73万,中国派遣军62万,南方军40万,国内军38万,73万+62万=135万,南方军40万+国内军38万,40万+38万=78万,135万+78万=213万,135万/213万=63.38%,也是没有所谓的80%陷入中国境内。


而且一个小小的东北就有关东军73万,远远多于整个关内中国,可不是用来剿灭抗联之类抗日武装,一来1936年至1937年,是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发展的年代。到1937年七七事变时,抗联也不过建成11个军,30000余人,二来,经过日伪军长期的扫荡围剿,等到1939年~1940年的肃清,杨靖宇等抗联名将被杀,抗联基本上全军覆灭。关东军主要是用来防御苏联远东方面军的。


至于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之时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最高时〔一九三二年夏〕达三十万人上下,乃一经敌人进攻,便节节溃败。到一九三三年初,义勇军主要部分基本上都被敌军消灭,残灭部分如李春润、邓铁梅、苗可秀等到三四年七月以后,也完全被消灭。


苏联远东方面军装备数量:

1941年12月1日:1343307人,炮8777门,坦克2124辆,飞机3193架,舰艇96艘。

1942年7月1日:1446012人,炮11759门,坦克2589辆,飞机3178架,舰艇107艘。

1942年11月19日:1296822人,炮12728门,坦克2526辆,飞机3357架,舰艇98艘。

1943年7月1日:1156961人,炮13843门,坦克2367辆,飞机3949架,舰艇101艘。

1944年1月1日:1162991人,炮16827门,坦克2069辆,飞机4006架,舰艇102艘。

1945年5月9日:1185058人,炮20695门,坦克2338辆,飞机4314架,舰艇93艘。

1945年8月9日:1747465人,炮29835门,坦克5250辆,飞机5171架,舰艇112艘。


最少的年份,苏联远东方面军也保持在110万以上,从1942年7月到1943年7月逐渐减少,大致看得出,斯大林格勒吃紧,不断调兵往斯大林格勒方向。


所以实际上,1941年的日军,真正焦灼在中国战场的只有中国派遣军的62万,占全部数量的29.11%,三成都不到。


甚至到1944年6月,中国派遣军进一步抽调队伍去了南方军,部队只剩下56万人左右(华北22万,华中26万,华南8万)通归第二任总司令官畑俊六指挥,同时指挥32.74万正规伪军和29.98万地方伪军(华北20.94万正规伪军和17.8万地方伪军;华中9.48万正规伪军和8.5万地方伪军;华南2.32万正规伪军和3.68万地方伪军),如此困难情况下,在补充一个师团和若干野战补充队和技术兵器后,还是进行了纵贯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也就是豫湘桂战役。


所以,可以醒醒了,别做什么80%的日军深陷中国战场的梦了。就是三成不到的垃圾师团为主的混日子的中国派遣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日本海军不进攻中国,而是集中全部兵力全力攻打美国,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想。然而,即使抛开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仅从军事和战略角度分析,日本能否战胜美国,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巨大的变数与挑战。战争的导火索:石油与战略资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日本.............
  • 回答
    中国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在理论上是有权利在日本驻军的,这在国际法和历史惯例上都有先例可循。然而,最终中国并没有在日本驻军,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内实力以及国际局势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详细解读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一、 战胜国的权利与驻军的国际惯例在二战结束后,战胜国.............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的航母编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沉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四艘航空母舰,那将是太平洋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走向的巨大转折点。首先,对太平洋战争而言,日军的胜利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性胜利。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宝贵的资产——航空母舰,几乎被一扫而.............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行为,虽然大规模屠杀是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一面,但即便没有这种极端暴力,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也绝不会因此动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中国人民反抗的深层原因和日本占领政策的多重性。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人民的反抗绝非仅仅是对屠杀的直接反应。虽然“南京大屠杀”、“三光政.............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德国和日本——角色互换,历史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世界格局也随之重塑。这绝非简单的地理位置调整,而是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根本性颠覆。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这种互换可能带来的直接影响。“日耳曼帝国”向东扩张,太阳.............
  • 回答
    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将海军主力用于协助德国进攻英国,二战的历史进程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推演:一、 海陆协同,打破“大西洋壁垒”的可能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日本海军要“帮德军登录英国”,这本身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因为日英两国隔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一个让我们深入思考历史走向和国家利益的好问题。如果日本当初没有“蓄意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是否会一直保持中立,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的“如果”永远是无法证实的,但我们可以基于当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末期历史中最令人痛苦也最复杂的一环,关于美国是否“正当”使用原子弹以及日本坚持抵抗的后果,从来就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也注定会引发激烈的争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背景、各方的考量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回到1945年夏天那个异常艰难的时刻。太平洋战争已经.............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历史的 if(如果)和可能性。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如果二战时期的日本没有选择先侵略中国,而是直接把目标放在东南亚,并成功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那么日本是否能赢得二战或者达成有利的和谈。首先,咱们得明白日本当时的战略目标和困境。日本当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
  • 回答
    二战历史若发生巨大转向,日本不主动招惹美国,而是选择与德国协同作战,共同将矛头指向欧洲,这无疑会改写整个世界格局。想象一下那个场景,而非直接碰撞,而是更狡猾的联合。前期铺垫:潜伏的野心与悄然的合作在历史的惯性轨道中,日本急于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向东南亚扩张,但其侵略的重心并未完全锁定美国。如果换一条.............
  • 回答
    在二战的炮火硝烟中,日本国内对战争进程的了解,与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却常常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尤其是在日军节节败退,一溃千里的那些黯淡岁月里,国内的民众对战争的认知,被层层包裹在严密的宣传网之中,使得真实的失败,即便偶尔闪现,也很快被巧妙地掩盖或歪曲。要说日军如何报道失败的战役或战例,这本身就.............
  • 回答
    如果历史拐个弯:德国避开苏联,日本远离珍珠港,二战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宏大的事件,也可能因为一个关键的选择而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当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和战略失误,总是让人忍不住去设想“如果……”。今天,我们不妨从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假设”出发,深入探讨如果德.............
  • 回答
    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设问!如果二战时期日本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战略道路——集中兵力南下,全力进攻中国,同时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历史的进程无疑会被彻底改写。这就像在原有棋盘上,两颗重要的棋子被移动到了完全不同的位置,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是巨大的、深远的。我们不妨来一点点推演,想象一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在二战初期选择袖手旁观,任由日本在太平洋上肆意妄为,这绝非一件简单的“不作为”就能概括的。这背后牵扯的是地缘政治的巨变,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以及无数普通人命运的转折。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一步步看看这幅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一、亚洲格局的剧变:日本的扩张之路如果美国珍珠港事件后选择“韬光.............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在机械化装备发展上的相对滞后,并非完全是“不重视”,而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结果。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看,才能理解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从日本的国情和军事战略出发。日本是个岛国,战略重心长期以来都放在海军,认为海军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这点在明治维新后就奠定了,海军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代际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表弟的说法,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表弟说法的核心观点:表弟的说法可以分解为两个核心部分:1. “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虽然跟侵华战争没有关系”: 承认了这一代日本人并非直接的战争参与者或决策者。2. “但仍.............
  • 回答
    二战时期,轴心国三大主要成员——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虽然在意识形态和战略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但它们的军事实力、装备水平以及战争动员能力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它们各自的战场表现,也对同盟国(特别是中国)的抵抗方式和最终的战争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日军、德军、意军军力差距要理解这.............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1940年,中国战场上,日军的攻势如潮水般将国民政府推向了最后的绝境,这无疑会改写整个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首先,亚洲的命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这个曾经的岛国,将成为东亚无可争议的主宰。它会进一步巩固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榨取那里的资源,并可能将其影响力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太平洋上.............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在技术和战术上确实有着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领先于当时的某些国家。但要问如果采用“狼群战术”,能否最终打赢美国,这可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潜艇在某些方面确实具备了先进性。 静音性能: 日本的“巡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