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反对国家发动侵略战争,而且不知道国家是否会战败,他可以怎么办?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

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本的社会环境。纳粹德国和昭和日本都处于一个高度集权、民族主义狂热、信息被严密控制的社会。宣传机器日夜不停地灌输着“国家至上”、“民族荣誉”、“反侵略就是正义”等等观念,任何异见都被视为叛国。

1. 内心的挣扎与有限的表达:

沉默与自我审查: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安全的选择。很多人即使内心不赞同战争,也会选择沉默,不将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甚至和家人朋友交流时也会格外小心。他们知道,一旦被举报,轻则失去工作、遭受社会排斥,重则可能面临逮捕、监禁甚至更严厉的惩罚。这种沉默是一种生存策略,是个人在强大国家机器面前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私下委婉的交流: 在最信任的亲人或朋友之间,可能会用极其委婉的方式表达一些担忧。比如,对征兵越来越多表示无奈,对物资短缺表示不解,或者偶尔抱怨一下战争带来的不便。但即使是这样,也必须非常谨慎,因为“口无遮拦”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有些人会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真实想法,但这本日记也可能成为日后被清算的证据。
试图理解战争的“负面”影响: 即使不直接反对,有些人也会关注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亲人的伤亡、资源的消耗、生活水平的下降。他们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一切不寻常的迹象,来佐证自己的担忧。

2. 小范围的抵抗与危险的行动:

尽管风险极高,仍有一些人尝试以更积极的方式表达反对,但这些行动往往是零散的、秘密的,并且极其危险:

传播“不利信息”或“谣言”: 在特定的圈子里,可能会有人传播一些关于战争不利进展、盟军强大实力或者政府欺骗民众的信息。这可能是在酒吧里私下聊天,或者通过亲友之间传递的口信。这是一种非常模糊的“抵抗”,其效果有限,但一旦被抓住,后果同样严重。
消极怠工或破坏: 一些在工厂里工作的普通人,可能会通过消极怠工、故意出错(当然,这会严重影响战争机器的运转,所以如果是有意为之,那就是一种抵抗行为)、甚至小规模的破坏(比如损坏机械零件)来表达不满。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可能被判刑甚至处死,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他们能做的最直接的反抗。
帮助逃兵或犹太人等“非法”群体: 在德国,虽然是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但确实有一些普通德国人秘密地帮助犹太人躲藏,或者帮助逃避兵役的士兵。在日本,也存在一些人试图帮助被认为是“敌对势力”的人。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仅仅反对战争”的范畴,而是直接挑战了政权的法律和意识形态。一旦暴露,这些人会被视为民族的敌人,面临最严酷的惩罚。
极少数的政治活动(风险极高): 在德国,存在着一些地下抵抗组织,比如“白玫瑰”运动。这些运动的核心成员往往是知识分子或学生,他们通过散发传单、秘密集会等方式来揭露纳粹的罪行和战争的真相。但普通老百姓想要参与其中,必须经过严格的甄别,而且风险是致命性的。即使是普通人偶然接触到这些信息,也可能因为知情不报而被追究责任。
选择性地接收信息: 在信息高度控制的时代,有些人会尝试接触被禁止的媒体,比如通过收听敌台的广播(这在德国和日本都是重罪),或者寻找被查禁的书籍和报纸。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抵抗”,试图摆脱官方宣传的桎梏,去了解更全面的事实。

3. 关于“不知道国家是否会战败”这一点:

这一点也很关键。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德国,很多宣传都描绘了胜利的景象,让许多人相信战争会很快结束,而且是“正义的”。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在战略上出现失误,或者盟军的强大攻势出现后,普通老百姓会逐渐感受到战争的沉重代价和不确定性。

对宣传的怀疑: 当新闻报道和战场情况出现明显矛盾时,人们开始怀疑官方信息的真实性。比如,最初宣称的速胜变成了漫长的消耗战,或者频繁的征兵导致家中青壮年几乎被抽空。
从“胜利者”视角转向“生存者”视角: 当战争的阴影越来越浓厚,人们的关注点会从“国家是否会获胜”转移到“自己和家人能否在战争中生存下来”。这种转变本身也是一种对战争合理性的质疑。
观察与分析: 一些有心人会通过收听广播(即便冒着风险)、阅读仅有的几份不完全受控的报纸、或者通过亲友的信件来拼凑战争的真实情况,并基于这些有限的信息来判断国家走向。但这种分析往往是基于猜测和有限的证据。

总结来说,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反对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而且不确定国家是否会战败,他们最可能也最安全的选择是:

1. 保持沉默,进行自我审查。
2. 在最亲密的圈子里,极其委婉地表达担忧和不满。
3. 关注战争对自身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这些影响中找到质疑战争的理由。

更积极的,但也更危险的行动,则包括:

1. 私下传播一些不符合官方论调的信息。
2. 在工作岗位上进行消极怠工。
3. 冒着生命危险帮助被政权视为敌人的群体。
4. 尝试接触和传播被禁止的信息,进行思想上的抵抗。

历史的洪流之下,个体的声音往往微弱得可以忽略不计,但正是这些微弱的声音,构成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挣扎。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在那个时代,能够做到不被狂热裹挟,保持一份清醒和良知,就已经是一种了不起的“行动”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美国呗,像爱因斯坦,泰勒,西拉德那样,一看要开战全跑路了,还反手就在美国搞了个曼哈顿工程。


当然,这在德国纳粹当局看来是大逆不道的叛国行径


纳粹分子请对号入座

user avatar

战前能跑路就跑路,去瑞士,去瑞典。或者往北美和南美跑。跑不掉就去德国西部定居。万一作为成年男性,被征入了军队,别去党卫军,就去国防军。最好选择去北非或者西线,争取提前当俘虏,优先选择向英国和加拿大军队主动投降,投降的日期越早越好。英国佬和加拿大人不会虐待俘虏,前期的战俘都是给送加拿大或者美国去关押,那里战俘营的条件比欧洲的好太多了。不仅自由度比较高,你还能打点小工挣点钱,运气好还能娶个当地媳妇,战后就可以就在那了。如果有条件尽量去参加空军当飞行员,飞行员投降比较方便,争取参加英伦战役。飞机一到英国上空,你就跳伞或者迫降。

尽量避免去东线,能不去就别去。如果实在没办法就主动去找老毛子投降,没准还能有个好结果。有个好的例子可以参考一下。例如1941年7月,德国国防军中央集团军群134步兵师的一个21岁的列兵凯斯勒。在别列津河东岸执行巡逻任务时,偷偷游过别列津河投奔了苏军。在苏联和德国共产党联系上了,然后就开始为苏联工作。二战结束,1945年,25岁的他就成为了共青团柏林市委书记.1950年,30岁担任东德航空警察部队司令。1952年,32岁晋升为新组建的东德人民军的少将,1959年晋升中将,1966年晋升上将,任东德国防部副部长,华约部队副总司令。简直就是坐火箭升迁。1985年升大将,任东德国防部长。

如果成功投奔苏联,就算成不了凯斯勒这样的牛人,战后回东德混个一官半职还是没问题的。在西线被俘,保一条命,战后能顺利回乡也还蛮不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百姓是否“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层面。认为他们“无罪”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存在很多反驳的理由。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这些说法的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士兵的评价与同情: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普通士兵被卷入其中,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日本和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普通士兵的表现和命运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一环。评价他们,并思考是否值得同情,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
  • 回答
    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在这个时期。1933年的德国和日本,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像那些领袖或大人物,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尽量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生路。在德国,1933年:如果我生在德国,那可真是个动荡的年头。希特勒刚刚上台,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句话,是一种带有特定语境的流行语,表达的是一种基于国家强大、甚至不惜采取强硬甚至“流氓”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为,一个强大的祖国能够提供安全感和保障,即使其行事方式不那么“文明”或“规矩”。将这种现代的网络流行语直接套用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身上,.............
  • 回答
    当狂热与生存交织:二战时期德日民众对法西斯政权的“支持”并非简单的洗脑提起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们很容易将德日两国人民对法西斯政权的狂热支持归结为“洗脑”。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解释,但如果深入历史的肌理,我们就会发现,事情远比这复杂得多。这种所谓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混合了真心认同、迫于现实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和日本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其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它们的问题极其严重且多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德国纳粹的血统论与优生计划德国纳粹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以其种族主义理论为基础,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族统治下的国家,并.............
  • 回答
    当然,让我们来构思一下这个假想的二战情景:如果当时入侵中国的不是日本,而是德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在现实二战中的战略重心。希特勒的野心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大日耳曼帝国”,并且对苏联东部土地虎视眈眈。将德国的军事力量大规模调往亚洲,并.............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代际差异以及当今欧洲国家与德国、意大利关系的现实情况,并将其与当前中国对日本的态度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谈谈二战时期被德国和意大利侵略过的欧洲国家人民的态度。历史的创伤与现实的关系:二战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德国的侵略尤为残酷,对波兰、苏联、南斯拉夫、.............
  • 回答
    战火与瘟疫:穿越历史的镜像——二战时期与新冠疫情下德、美、日三国表现的深层对比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危机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国家体制、社会心理和领导力的不同面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与今天新冠疫情的阴霾,虽然性质迥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验着德意志、美利坚与日本这三个重要国家。将它们在两个时代的表现进行.............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非常引人深思。要比较二战顶峰时期的德军或日军与当今的 ISIS(伊斯兰国)在正面战场上的胜负,我们需要进行一个详细的、多维度的分析,考虑到双方的实力、战术、战略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核心结论: 在任何“正面战场”的意义上,二战顶峰时期的德军或日军都将毫无悬念地碾压当今的 ISIS。I.............
  • 回答
    “二战德国与日本:为何一个招致厌恶,另一个却赢得好感?”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他们的暴行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灾难。然而,在今天的许多人眼中,我们对德国的态度似乎比对日本更为复杂,甚至在某些群体中,对德国的看法中夹杂着一丝“好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的曲折、文化的差异.............
  • 回答
    理解二战前德国和日本是否能通过实行类似罗斯福新政的政策来避免走向军国主义,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两国当时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困境,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本质及其对症下药之处。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假设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脉络中梳理出一些可能性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罗斯福新政”并非一套.............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密码战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尤其是成功破译了轴心国(德国和日本)的关键密码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反过来,盟国在密码方面的安全相对更有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技术、组织、人力以及战略决策等多个层面。德国密码被破译:恩尼格玛与洛伦兹的“阴影”德国在二战初.............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如果二战的战场变成德国攻打日本,而法国则扮演了那个寻求扩张和主导欧洲的德国角色,那历史的走向必然会截然不同。让我们来掰扯掰扯,假设一下,如果历史齿轮如此错位,日本这个曾经的岛国,在面对一个倾注了整个帝国意志的德国进攻时,又能支撑多久。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是哪个时间点的日本,.............
  • 回答
    关于袁腾飞老师提及的日本扩军至600万,并以二战德国为例的说法,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容易引起大家的讨论。要理解他的观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袁腾飞老师讲历史,尤其是在他的视频或者讲座中,往往是带着一种比较鲜明的个人解读和叙事风格的。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些大家.............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未能“见好就收”,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领导层思维以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战争初期的战略目标。德国:从辉煌胜利到陷入全面战争的泥潭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迅速占领了波.............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日本、德国是否存在“见好就收”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剥离掉后世的上帝视角,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思潮。德国:“闪电战”的辉煌与深渊的诱惑1939年9月,波兰战役的胜利,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初露锋芒。此时的德国,在军事上士气高涨,民众对希特勒的领导充满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