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日本德国存在见好就收的可能吗?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日本、德国是否存在“见好就收”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剥离掉后世的上帝视角,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思潮。

德国:“闪电战”的辉煌与深渊的诱惑

1939年9月,波兰战役的胜利,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初露锋芒。此时的德国,在军事上士气高涨,民众对希特勒的领导充满信心。在政治上,刚刚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也让纳粹政权如日中天。如果希特勒在这个节点选择“见好就收”,也就是在征服波兰后,满足于东欧的霸权地位,或许历史会是另一番模样。

“见好就收”的潜在路径:
巩固东欧统治: 将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整合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建立稳固的经济和军事基地。
与西方达成某种妥协: 在不损害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避免与英法这两个老牌帝国直接摊牌。例如,对法国的领土野心有所收敛,或者以某种方式试探与英国达成暂时的和平协议。
专注于内部建设: 利用占领区的资源,进一步发展德国经济和军事力量,为日后可能的冲突做更充分的准备。

为何未能“见好就收”:
希特勒的意识形态驱动: 希特勒的政治哲学是基于种族优越论、生存空间理论(Lebensraum)以及对犹太人和共产主义的极度仇恨。他认为德国的命运就是征服东欧,建立一个由“雅利安人”统治的庞大帝国。对他而言,波兰的征服只是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第一步,而非终点。
纳粹的扩张性本质: 纳粹政权的合法性和凝聚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持续的对外扩张和胜利的叙事。一旦停止扩张,内部矛盾和民众的期望可能会成为巨大的压力。
军事上的“胜利上瘾”: “闪电战”的早期成功,特别是对法国的迅速击败(1940年),极大地膨胀了德国的军事自信。这种“胜利上瘾”让决策者低估了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高估了自身的力量。
对英国的误判: 希特勒一直试图拉拢英国,但其对英国的“和平提议”是基于其自身实力的优势,而非平等的谈判姿态。当丘吉尔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妥协,坚持抵抗时,德国便被迫将战争推向更广阔的范围。
资源和经济的考量: 德国虽然强大,但其工业基础和战略资源相较于英美等国仍有差距。希特勒可能认为,只有通过彻底征服,才能获得足够的资源来对抗潜在的敌人,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

可以说,在1940年法国战败后,德国确实处于一个“见好就收”的潜在窗口期。但希特勒的政治野心和纳粹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不可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他选择了一条通往深渊的道路,将德国拖入了与整个世界的对抗之中。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思与军国主义的狂潮

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军国主义的抬头,对外扩张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从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1年偷袭珍珠港,日本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见好就收”的潜在路径:
巩固在中国的统治: 在占领中国部分地区后,采取更灵活的策略,例如通过扶植傀儡政权,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导的经济合作体系,而不是进行无休止的军事占领。
与西方力量形成某种平衡: 在太平洋地区,避免直接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如果日本在早期能够满足于控制东南亚部分地区,获取战略资源,并以此作为与西方谈判的筹码,也许能避免全面战争。
发展经济与科技: 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和科技研发,提升国力,而非过度依赖军事扩张来解决问题。

为何未能“见好就收”:
军国主义的失控: 日本的军部势力日益膨胀,他们掌握了国家的外交和军事决策权。军部鼓吹“国体护持”,认为只有通过军事扩张才能保障日本的生存和发展,对任何妥协都持排斥态度。
对资源和西方经济封锁的恐惧: 日本本土资源匮乏,为了支撑其庞大的工业和军事机器,迫切需要进口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美国和西方国家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和石油禁运,迫使日本在“要么屈服,要么开战”之间做出选择。
“大东亚共荣圈”的狂热宣传: 日本政府和军部将对外扩张描绘成解放亚洲人民、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崇高事业。这种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的宣传,蒙蔽了国民,也让决策者难以回头。
对美国实力的误判: 日本对美国的实力和意志估计不足。他们认为偷袭珍珠港能够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从而为日本赢得宝贵的战略时间,迫使美国接受日本在亚洲的既成事实。他们低估了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的决心和工业生产能力。
对政治妥协的惯性拒绝: 在全面侵华战争陷入泥潭后,日本国内有识之士曾提出过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声音,但都被强大的军部势力压制。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军事胜利才能洗刷屈辱,巩固其在亚洲的地位。

可以说,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以及在偷袭珍珠港之前,都曾有过看似“见好就收”的转机。但军国主义的狂热、对资源的渴求、对西方的误判以及内部政治力量的失衡,使得日本最终选择了一条与世界为敌的道路。

总结: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总的来说,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都并非完全没有“见好就收”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被其自身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领导人的决策以及历史的偶然性所压制。

对于德国而言,希特勒的个人野心和纳粹政权的扩张性是其走向全面战争的根本原因。他们并非“看不清”局势,而是“不愿”在某个阶段停止。

对于日本而言,军国主义的失控和对资源的极度渴求是其最终选择冒险开战的关键因素。他们也并非对危险一无所知,而是被“必胜”的信念和对失败的恐惧所驱使。

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往往难以轻易停止。尤其当战争机器开始运转,国家的命运与军事胜利紧密相连时,想要“见好就收”,就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勇气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德国的希特勒还是日本的军部,都选择了激进和冒险,而非审慎和妥协,最终将自己的国家和世界推入了毁灭性的战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被禁运后无路可退,中国战场的国力消耗必须靠东南亚和美英军事冲突获取资源解决。德国不打苏联在其他战线比如不列颠空战、大西洋海战和地中海西亚攻略也会被拖住,晚对苏开战的话要么打起来因为苏军战备更好德国打得更吃力,要么之后不打的话苏军会不会太强了打过来没把握。

轴心说实话从40年法国战役后算起三个出路,停止与英美起冲突的话德国在贡比特森林只要阿尔萨斯洛林,从法国和低地挪威撤军,再全心争取英国议和才有成功希望。之后拉着芬兰罗马尼亚土耳其挪威瑞典输入资源提供仆从军击败苏联。日本去远东瓜分战果就行保住东北亚霸主地位。

想西线胜利东南亚太平洋印度洋也拿下的话,得同意莫洛托夫在柏林提的入轴条件让苏联入轴,让苏军去土耳其和两伊引爆英俄矛盾把毛子拉上德意日战争轨道。

要想占着整个西欧还要击垮苏联也要英国认输的话,日本得撤出中国战场对苏开战同时全力在东南亚到手后展开印度洋攻势,海军主力不能去和美国打关东军之外的陆军不能陷在中国。



白俄罗斯西乌克兰波罗的海苏德边境会战,的确装备物资损失惨重,但是两三百万苏军损失七十余万,并不是兵力主力都在边境没了。有点常识都知道基辅会战苏军是战前常备西南方面军为主而不是什么徒手新兵。至于损失火炮近三万被发明成不如诺门坎也就贼鸥等说得出。

更不要说边境打完了,德军在斯摩棱斯克遇到了退下去的苏联中线主力猛烈反击,苏军在斯摩棱斯克伤亡大于基辅。而且斯摩棱斯克苏军损失就1300多坦克9000多炮,苏军中线装甲力量火力哪怕经过白俄罗斯边境损失后剩余力量也很强大,还本就是百万战前苏军而非新征炮灰。就这德军依然把装甲部队调到南线留步兵抗中线苏军反攻,苏军被打得比诺门坎惨多了,哪怕叶利尼亚德军撤出突出部苏军也比诺门坎伤亡大,而且苏军还用了诺门坎日军见不到的喀秋莎。

另外基辅德军损失13万也全靠发明,实际损失六万多而已。

至于德军损失比一比五拿下波兰被说成步兵不如国军日军:

那拿二次缅甸二次菲律宾步兵硬碰硬被英美正规一线部队吊打,英美精锐在四次卡西诺战役突破不了德军防线而自由法军和波军却可以,可见硬碰硬波兰步兵吊打日本步兵。

在42-43太平洋作过战后来去欧洲打诺曼底法莱斯许特根阿登的绰号闪电乔的柯林斯将军,评价过日军对比德国人:

The German was far more skilled than the Japanese. Most of the Japanese that we fought were not skilled men. Not skilled leaders. The German had a professional army... The Japanese.. didn't know how to handle combined arms – the artillery and the support of the infantry – to the same extent we did. They were gallant soldiers, though... They fought very, very hard, but they were not nearly as skillful as the Germans. But the German didn't have the tenacity of the Japanese.[8] 日军在美军柯林斯将军眼里都不是skilled men,相比美军德军,日军都弄不好步炮配合。德军远比日军战技高超。

另外苏军技术兵种如坦克兵炮兵数量多而且训练相对重视,加上大规模作战指挥水平高,步兵炮灰化战力低完全弥补得了。德军面对西伯利亚中亚远东调去的1941战前苏军交换比也强于诺门坎日军,北非沙漠意大利山地西欧篱樯森林德军对英美职业部队交换比也比二缅日军强的事实也不必多说。


的确,苏军两万没无线电台坦克加三百万没优秀基层军官的军队,打三百万巅峰德军,能41年进柏林,17艘搭载通讯水平完胜日本航空部队飞机的埃塞克斯,加上雷达优势数量优势的其它型军舰,面对只造了几艘舰队航母的日本海军,居然无从反攻。贼鸥的可笑又暴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日本、德国是否存在“见好就收”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剥离掉后世的上帝视角,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思潮。德国:“闪电战”的辉煌与深渊的诱惑1939年9月,波兰战役的胜利,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初露锋芒。此时的德国,在军事上士气高涨,民众对希特勒的领导充满信心.............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和日本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其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它们的问题极其严重且多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德国纳粹的血统论与优生计划德国纳粹的血统论和优生计划,是以其种族主义理论为基础,目标是建立一个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族统治下的国家,并.............
  • 回答
    二战时,日本确实没有向德国提供零式战机。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政治、战略、经济以及当时双方的合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日德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战略配合,而非全面深入的技术共享或.............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德国和日本的士兵都面临着森严的军事纪律和严酷的惩罚,这使得违抗命令成为一种极其危险的行为。然而,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违抗命令并非完全不可能,尽管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德国国防军(Wehrmacht):纪律与惩罚的铁律德意志国防军以其严明的纪律而闻名,这种纪律的根基在于纳粹意识.............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士兵的“幸福感”是否比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士兵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多了”来概括。影响士兵幸福感(或者说士气、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战场环境、敌人特性、后勤保障、作战方式、个人经历等等都会起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1.............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能否与德国匹敌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也极具争议的设想。简单地说,如果仅凭当时两国军队在1941年左右的纸面实力和潜在的战争能力进行一对一的较量,日本难以与德国抗衡,尤其是在欧洲战场那样规模和性质的战争中。但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打得.............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日本在二战前后的扩张逻辑和历史背景,特别是与轴心国盟友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和意大利的存在以及它们与日本的结盟,无疑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提供了一定的 战略便利和心理上的鼓舞。然而,要说如果它们不存在,日本就 绝对不会 开始侵略亚.............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如果1941年日本没有袭击珍珠港,而是选择将兵锋指向远东,从东方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巨变。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连串蝴蝶效应的连锁反应,其深远影响足以改写历史的轮廓。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的战略考量。1941年,日本帝国已经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但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
  • 回答
    要对比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和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时代背景、战争形态、技术水平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看“打”的是什么仗。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那可是以其严谨的组织、高效的铁路运输、强大的炮兵以及标志性的“闪电战”前身——运动.............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国家的关系错综复杂,交织着联盟、对抗和背叛,是一段充满戏剧性和深远影响的历史。理解这段关系,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战略目标、意识形态以及在战争中的角色演变。一、 轴心国的形成与早期合作(1930年代中期至1937年)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日两国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形成.............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德国和日本——角色互换,历史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世界格局也随之重塑。这绝非简单的地理位置调整,而是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根本性颠覆。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这种互换可能带来的直接影响。“日耳曼帝国”向东扩张,太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二战中美国军队在两大主要战场——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所面临的截然不同的挑战。简单地说,哪种“好受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更看重什么,以及你对“好受”的定义。因为这两场战役的性质、敌人以及作战环境差异巨大,很难一概而论哪一方的士兵“更轻松”。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对比.............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的腾飞,美国确实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这不是单方面的“恩赐”,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简单地说,美国不仅仅是“帮助”了他们,更是积极地“塑造”了他们经济发展的路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战后的那个烂摊子。战后初期的严峻局面与美国的介入战争结束后,日本和德国都已.............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作为轴心国之一,同样未能幸免于战败的命运,虽然其受到的限制在一些方面可能不如日本和德国那样深远和系统性,但意大利也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调整。首先,在政治层面,意大利的君主制被废除。在战争期间,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支持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这使得他在战后.............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都走上了一条极具侵略性和扩张性的道路,然而,要将他们简单地定义为“精英路线”可能有些片面,或者说这种标签需要更深入的解读。我们不如从他们各自的国家和社会结构出发,看看这种“精英”的运作方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战争中的体现。德国:军国主义与纳粹意识形态的结合德国在二战前之所以能够.............
  • 回答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士兵的评价与同情: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普通士兵被卷入其中,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日本和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普通士兵的表现和命运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一环。评价他们,并思考是否值得同情,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