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德日中的关系?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国家的关系错综复杂,交织着联盟、对抗和背叛,是一段充满戏剧性和深远影响的历史。理解这段关系,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战略目标、意识形态以及在战争中的角色演变。

一、 轴心国的形成与早期合作(1930年代中期至1937年)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日两国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关系。1936年,德意日三国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表面上是为了共同对抗共产国际,但其背后更深层的含义是三个对现有国际秩序不满、寻求扩张的国家在战略上的相互靠拢。

德国方面: 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奉行“生存空间”理论,野心勃勃地想要在欧洲扩张势力,并且对苏联怀有强烈的敌意。与日本在东方牵制苏联,能够为德国在欧洲的行动减轻压力。同时,德国也看到了日本在亚洲扩张的潜力,认为可以从中获益。
日本方面: 大日本帝国同样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梦想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企图将亚洲纳入其统治之下。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动与德国的扩张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呼应。在欧洲,日本也希望借助德国的力量来削弱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中国方面: 在这段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军阀混战和日本日益加剧的侵略。国民政府在国际上寻求支持,但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抗日。尽管中德两国在军事和经济上存在一定的合作(例如德国曾帮助中国训练军队和提供武器),但这种合作的基石并不牢固,且随着日本的全面侵华而面临严峻考验。

二、 日本全面侵华与德中关系的裂痕(1937年7月至1940年)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这一事件直接冲击了德中之间的关系。

德国的两难: 德国长期以来与中国国民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军事和经济合作关系,德国的军事顾问在国民党军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德国提供的武器装备也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然而,德国又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并且看到了与日本结盟的战略价值。面对日本的侵略,德国陷入了两难。
德国的屈服与“劝和”: 尽管德国官方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的侵略表示了“关切”,但迫于与日本的同盟关系和希特勒对日本战略价值的看重,德国最终选择了一种骑墙的策略。一方面,德国试图“劝和”,希望中国能够与日本达成某种形式的妥协,避免战争进一步扩大,以免影响其在欧洲的布局。另一方面,德国也逐渐减少了对中国政府的军事援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日本的行动。例如,德国驻华大使馆在卢沟桥事变后一度建议中国承认“满洲国”,并对日本作出让步。
中国立场坚定: 尽管德国的态度有所转变,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国民党政府的领导下,展现出了坚强的抵抗决心。中国方面深知与日本的斗争是生死存亡之战,不可能为了德国的“好意”而牺牲国家主权。

三、 《三国同盟条约》与德日中关系的根本性转变(1940年9月 onwards)

1940年9月,德日意三国在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Tripartite Pact)。这一条约的签署标志着德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德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三国同盟条约》的含义: 该条约的主要目的是在军事上相互支援,并在共同目标区域内合作。具体来说,它公开宣称三国将共同对抗任何一个当前未卷入欧洲战争或中日战争的国家(主要指向美国),并在它们的势力范围问题上相互承认和尊重。
德国正式抛弃中国: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署,意味着德国正式站到了日本的立场一边,并公开承认了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中的主导地位。这也就意味着,德国彻底放弃了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合作关系,并且在道义和实际行动上都站在了侵略者日本的一方。德国立即撤销了其在中国的军事顾问团,并停止了对中国的武器供应。
中国对德国的失望与决裂: 中国政府对德国的行为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这种背叛让中国深刻认识到,依赖外国力量解决民族危机是不现实的,唯一依靠的只能是中国人民自己。在此之后,中国与德国的关系几乎名存实亡。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也正式向德日宣战。

四、 战争后期与关系终结(1941年12月至1945年)

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加入二战。德国、日本和中国都卷入了全球性的大战。

德日成为直接敌人: 德国与日本虽然是同盟关系,但在战争的进程中,它们各自的战场和目标并不一致。德国主要在欧洲战场与盟军作战,而日本则在太平洋和亚洲战场与盟军作战。尽管如此,它们都属于同盟国阵营。
中国成为盟国一员: 中国在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后,已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一员。中国与德国、日本处于完全对立的立场。中国军队在前线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系的彻底终结: 随着二战的结束,德国和日本战败投降,这意味着三国之间的任何形式的联系都已不复存在。中国作为战胜国,在战后也收回了许多在华的德国和日本的权益和资产。

总结来说,二战时期德日中的关系,是一段从早期在特定战略利益下的有限合作,到日本侵华后德国的骑墙观望,最终因《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而彻底决裂的演变过程。德国最终选择与日本结盟,牺牲了与中国的传统关系,这反映了当时大国政治的冷酷现实和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而中国在这段历史中,则经历了背叛与磨难,最终依靠自身的顽强抵抗,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并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针对某答案】

这年头还有人被德棍那个”小胡子和维也纳的一家中国人关系有多好的“的假货骗到……

【针对德棍的广域地图炮】

我的奋斗里中国人和黑人一个待遇水平的。

编这种段子的德棍们这么努力地给鸭梨氨爸爸当肥皂是为了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国家的关系错综复杂,交织着联盟、对抗和背叛,是一段充满戏剧性和深远影响的历史。理解这段关系,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战略目标、意识形态以及在战争中的角色演变。一、 轴心国的形成与早期合作(1930年代中期至1937年)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日两国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形成.............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穿越到二战,大部分小说选择的背景集中在德国、苏联和中国,这不难理解。德国是战争的发动者,其内部的政治斗争、军事决策和科技发展,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苏联作为与德国鏖战的东方主战场,其广袤的土地、顽强的抵抗以及人民的牺牲,构成了宏大的战争叙事。而中国,作为被侵略的一方,人民的抗争和国家的命运,也具有深刻.............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成为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军事思想等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国家在战前的准备和崛起过程。德国:复仇、重整与闪电战的威力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
  • 回答
    “美国会成为二战时期的德日吗?” 这个问题,如果真的摆在任何人面前,都会让人心头一震,随即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而是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审视当下的美国,然后进行一番深入的比较和反思。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它们成为那样(我们姑且这样说吧,虽.............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历史假设题。如果二战爆发前或爆发初期,德、意、日这三个轴心国未能形成联盟,各自为战,那么二战的走向和最终结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尽量抛开机器的生硬感,尝试从历史的逻辑和人物的动机出发,勾勒出一种可能的替代现实。首先要明确的是,“各自为战”并不意味着他.............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轴心国包括德国、日本和美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将比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更加复杂、残酷,并且难以预测。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种假设下的可能结局:核心前提的改变与轴心国的新格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日美三国法西斯”的含义。这并非简单地将美国加入现有的轴.............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日本和德国的角色互换,并且其他所有条件保持不变,那么轴心国是否会必胜?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场景,值得我们仔细推敲一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场宏大战争的复杂性,以及两国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和能力。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德日交换位置”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
  • 回答
    “德日在二战爆发前的某一年就已经决定了其必输的结局”——这个说法,虽然带着一种历史的宿命感,但要精确地指向“某一年”,并做出“必输”的断言,却是有待商榷的。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我们很难在战争爆发前如此轻易地就给一个国家的命运盖棺定论。然而,我们可以回顾二战爆发前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和趋势,.............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反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它们的差异源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处理方式等多重因素。简单来说,德国的深刻反省源于其国家整体的崩溃和对自身罪行的直接面对,而日本的反思则相对模糊和被动,更多地是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的调整,并且历史叙述也存在较大的争议空间。德.............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假如1939年,德日两国在资源和军事潜力上与苏联相当,那么二战的历史轨迹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平衡,更意味着两国在战略上的底气和持久作战的能力都会大幅提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资源和苏联相当”的含义。苏联在1939年拥有广袤的领土、丰富的石油、矿产、粮.............
  • 回答
    要论证二战前(19331939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国在工业产能、工业潜力及战争潜力上是否真正超越过盟军阵营,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的对比分析,并且要避免使用一些过于模式化、AI痕迹过重的表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盟军阵营”在战前这个时间段的构成。虽然“盟军”这个概念在二战爆发后才真正明确起来,但在193.............
  • 回答
    要给二战时期的各国综合国力打分,并以意大利为参照(100分),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主观性的挑战。因为“综合国力”涵盖了太多维度:经济实力、工业产值、军事规模与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战略纵深、政治稳定性、外交影响力、科研能力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也会此消彼长。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当年那个决定性的十二月七日,二战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错综复杂的图景。珍珠港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太平洋战场乃至全球战争的滔天巨浪。没有这场突袭,美国参战的时机和方式将大为不同,而日、美、德这三个轴心国的关系,也可能演变出更加奇诡的联合或对抗模式。日本的.............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上,T34与德国三号、四号坦克的对决,堪称钢铁洪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较量。如果暂时抛开车组技术这个关键变量,单纯从设计理念、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等硬件层面来看,这场“互怼”并非一边倒的局面,而是各有千秋,并随着战争的推进而不断演变。火力:初期的优势与后期的追赶 T34的76毫米炮: 在战争.............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一场以国家力量、工业产能和组织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对抗。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较量中,苏联和德国的组织度与先进性,是理解双方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谁的组织度更强更先进”,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是狗咬狗吗?”这一说法显然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戏谑色彩,实际上,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争之一,其本质远非简单的“狗咬狗”,而是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战略博弈和国际格局的复杂冲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苏德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