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日德二战中这么强?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成为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军事思想等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国家在战前的准备和崛起过程。

德国:复仇、重整与闪电战的威力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惩罚,在德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屈辱感和复仇的欲望。这一点可以说是纳粹党能够迅速获得民众支持,并推动国家走向战争的重要心理基础。

《凡尔赛条约》的“毒药”与经济困境的催化: 条约不仅剥夺了德国的领土和殖民地,限制了其军备,更强加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这些赔款严重拖累了德国经济,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失业率飙升,社会矛盾尖锐。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被压迫”的状况也成为了希特勒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绝佳素材。他承诺要打破条约的束缚,恢复德国的荣耀和实力。

经济复苏与军事扩张的同步: 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振德国经济。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如修建高速公路“Reichsautobahn”)来缓解失业问题;另一方面,更是将国民经济的重心转向了军事工业。虽然初期受到条约限制,但德国通过各种隐秘的手段,例如在苏联境内秘密进行军事技术研发和人员训练,为日后的军事扩张奠定了基础。到了1935年,德国公开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并开始大规模扩军。

军事思想的革新——闪电战(Blitzkrieg): 德国军队在战术和战略思想上进行了深刻的革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闪电战”。这是一种高度依赖装甲部队(坦克)、航空兵(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和摩托化步兵协同作战的战术。其核心思想是:
集中优势兵力,突破敌方防线: 避免传统的战线式消耗战。
快速穿插,迂回包围: 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直插敌方腹地,切断其补给线和指挥系统。
航空兵的协同打击: 提供空中支援,压制敌方炮兵和步兵,并通过俯冲轰炸摧毁关键目标。
信息战与心理战: 闪电战的快速性和突袭性本身就带有强大的心理震撼效果。
这套战术在入侵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威力,德国军队以极快的速度瓦解了欧洲大陆的抵抗。

技术优势与工业基础: 德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优秀的工程师团队。尽管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但德国在坦克技术(如“虎”式、“豹”式坦克)、航空技术(如Me109战斗机、Ju87俯冲轰炸机)以及其他军事装备方面,很多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德国坦克的防护和火力往往优于当时的盟军坦克,其设计理念也更注重实战效能。

领导力与组织能力: 希特勒本人虽然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但他在煽动民族情绪、统一国家意志、以及对军事行动的果断决策方面,无疑展现了强大的领导力。德国军队高度的纪律性、专业的参谋体系以及高效的组织能力,也是其能够有效执行闪电战策略的关键。

日本:军国主义、帝国野心与海洋战略

日本的崛起同样源于其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战略考量。

明治维新后的工业化与军事化: 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迅速完成了从封建国家向工业化强国的转型。为了对抗西方列强的威胁,并获得与西方列强同等的地位,日本将军事现代化置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强大的海军和陆军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

资源匮乏与扩张的冲动: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瘠的岛国,其工业化和军事化进程对石油、铁矿石、橡胶等关键战略资源有着极强的依赖。随着其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大,这种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而邻近的中国、东南亚等地,则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因此,为了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日本产生了强烈的扩张欲望。

军国主义思想的侵蚀: 20世纪初,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军方在国家政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天皇崇拜、武士道精神的扭曲解读,以及“大东亚共荣圈”的宣传,为对外侵略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支持。军队的行动往往不受文官政府的有效制约,甚至能够左右内阁的决策。

海洋战略与海军优势: 作为岛国,日本自古以来就重视海军力量。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凭借其先进的设计、精良的装备(如“大和”级战列舰、“赤城”号、“加贺”号等航空母舰)和训练有素的舰员,一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海上强国。其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战略,就是利用其海军力量,快速夺取东南亚的资源产地,并试图在短期内击溃美国太平洋舰队。

技术与战术的创新: 日本在航空母舰技术和舰载机作战方面,也曾走在前列。例如,珍珠港事件中,日本海军采用的航母编队偷袭战术,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零式战斗机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凭借其出色的机动性和航程,曾一度占据空中优势。

协同与对比:

尽管德国和日本的崛起原因有所不同,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 两国都认为自己在一战后被“剥夺”了应有的地位和利益,对英美等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感到不满。
强烈的民族主义与复仇心理: 德国的复仇欲望和日本的民族自豪感,都为对外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军事优先的国策: 两国都将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对外扩张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
对新军事技术的快速掌握与运用: 德国的闪电战和日本的航母打击,都体现了对新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创新运用。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些“强大”并非没有代价。德国和日本的侵略行为,最终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们的军事机器,虽然在短期内表现出惊人的效率,但其扩张的逻辑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最终走向了失败。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德日两国之所以强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德国凭借其对《凡尔赛条约》的反抗、经济的重振、创新的军事思想(闪电战)以及强大的工业技术,实现了在欧洲的快速扩张。而日本则依靠其明治维新后的军事化、对资源的渴求、军国主义的推动以及先进的海军力量,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势力范围。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抛开简单的善恶评判,深入剖析历史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要是真的了解一下二战的话你会感叹:妈嗨,美帝真的是可怕,苏联真的有韧性啊。。。


日的战绩包括:

1、虐东亚/东南亚弱国。

2、南云机动部队突袭/偷袭虐皇家炮队的一大票老旧战列。

3、珍珠港偷袭几乎毫无防备的美帝

4、在美帝太平洋海军主力基本大部分全灭的情况下在太平洋海战前期和美帝打了个五五开。。。

5、用陆航打掉了傲慢轻敌的z舰队

6、被缓过来的美帝摁在地上摩擦

7、被苏联陆军秒了

8、被美帝摁在地方摩擦到快GC了之后才准备一亿玉碎就被喂了2发蘑菇直接投降。。。



德的战绩包括:

1、闪电战偷袭干掉一大票欧洲小国

2、绕过防线干掉投降比谁都快的法国

3、因为法国投降了打的英法联军一个措手不及从而发生了敦克尔刻大撤退

4、在英吉利海峡被英国摁在地上摩擦就是过不去,被打掉绝大多数海面力量。

5、靠海狼队破交作战干掉大量商船

6、突袭苏联前期一路高歌猛进

7、被一开始被突袭后打的还剩一口气的苏联反杀东线全崩最后一路被苏联反推到柏林

8、拖着一个叫意呆利的队友坚持了好几年(这个战绩好牛逼,滑稽)




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上,德国和日本确实也本来就是强国,不过他们二战的优秀战绩不是突袭就是虐当时世界格局上的弱国,其实并不突出。

user avatar

二战真正强大的只有美国。

苏联、德国、英国只是第二层次的。

法国、日本第三层次。


战后,德国10万人大城市只有两个还是三个了,

为何,都被美国人炸没了,德国、日本的飞机被美国在质量和数量上双重碾压。

战前,

日本人认为美国是个花花公子组成的国家,

美国人必定不敢为了新加坡和菲律宾与日本开战,

永夜修身认为只需要一场战役胜利,

美国人就会哭着求和;

希特勒或许意识到美国的强大,

但却认为美国缺乏意志,

是一个软弱腐败的国家。


其实,

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德国人,

都低估了美国,

低估了民主国家的顽固性。

什么是民主国家?

就是一旦这个国家将你视为敌人,

它就有了不死不休的全民战争氛围和韧性,

她有着比专制政权更强的动员力量和战争决心

(威廉二世、佛朗茨奥皇、尼古拉二世敢动员民众吗?

希特勒为何只敢维持八小时工作制?

法国大革命政权为何敢动员民众?),

民主在战争问题上的确很蠢,但只是蠢得很顽固,也非常残忍。


于是,当美帝国主义庞大无敌的海上舰队撕碎日本的海上运输线,

当美帝国主义性能碾压日德的战机覆盖其天空,毁灭其城市之后,

日本外相重光葵曾经叹息道:“我们生活在地狱里”!

的确,

你怎可如此愚蠢地高估自己,

轻视敌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成为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军事思想等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国家在战前的准备和崛起过程。德国:复仇、重整与闪电战的威力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反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它们的差异源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处理方式等多重因素。简单来说,德国的深刻反省源于其国家整体的崩溃和对自身罪行的直接面对,而日本的反思则相对模糊和被动,更多地是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的调整,并且历史叙述也存在较大的争议空间。德.............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西斯轴心国包括德国、日本和美国,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将比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更加复杂、残酷,并且难以预测。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种假设下的可能结局:核心前提的改变与轴心国的新格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日美三国法西斯”的含义。这并非简单地将美国加入现有的轴.............
  • 回答
    要给二战时期的各国综合国力打分,并以意大利为参照(100分),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主观性的挑战。因为“综合国力”涵盖了太多维度:经济实力、工业产值、军事规模与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战略纵深、政治稳定性、外交影响力、科研能力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也会此消彼长。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二战复杂而敏感的历史根源。虽然我们通常将德国视为二战的挑起者,但若要深入探讨,确实可以从更宏观和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甚至可以说,当时的英国政府在某些政策和行为上,也未能有效地阻止战争的爆发,并且在某些层面上,其策略的失误也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空间。当然,这并非说英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汽车工程师们在设计混动系统时,对不同技术路线权衡和选择的核心考量。日系和德系厂商在起步阶段以及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积累、市场定位、以及对性能和环保的侧重点不同,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一下。一、技术哲学与历史积累 日系:以丰田为代表,追求平顺、可靠.............
  • 回答
    在国内法学界,围绕刑法四要件的讨论确实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边是某些法学院依旧在教授和强调源自苏联的传统刑法四要件(构成要件、违法性、罪责、刑罚),而另一边,日本和德国在刑法理论发展上,特别是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理解和表述上,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深化和演变,并且这些新理论似乎正在被国家司法考试所采纳和重视.............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对德系车似乎有点“嫌弃”,反而对日系车赞不绝口。这让我这个对汽车有点好奇心的人,忍不住想深挖一下背后的原因。毕竟,德系车在世界汽车舞台上那可是响当当的,怎么会有人“不待见”呢?一、 关于“德系”的那些“标签”首先得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德系车“不.............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德械师”以及德国为何会在特定时期援助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坊间流传的“晚几年开战多出多少德械师”之类的说法,虽然带着一丝“如果”的想象,但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积极图强,希望通过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训练来提升国防力量的努力。国民党政府的“德国情结”.............
  • 回答
    德古日,这位法国大革命时期极具争议的女性,她为路易十六辩护,反抗罗伯斯庇尔,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她深刻的政治理念、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秩序的认知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看看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又经历了怎样的时代。首先,我们要认识德古日(Olympe de Goug.............
  • 回答
    说起二战德空在东线战场上涌现出大量王牌飞行员,而西线飞行员的战绩相对来说“略逊一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绝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既有战场环境、对手实力、装备代差,也有战略意图、战术运用等等,就像一锅大杂烩,味道能不能好,得看食材配比和火候。东线的特殊环境:大规模空战与消.............
  • 回答
    阳明山顶的捕路爪雷达是否“危害远超在韩萨德”的说法,首先需要澄清几个概念。这里的“捕路爪雷达”很可能指的是台湾方面在阳明山部署的用于侦测解放军导弹来袭的早期预警雷达系统,而非一个广为人知的具体装备名称。而“在韩萨德”则明确指向部署于韩国的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关于阳明山顶雷达的“危害”.............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军队中确实有不少德裔士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战前移民及其后代。他们身处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是自己的祖国在战场上与美国为敌,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作为美国公民的身份和责任。然而,在面对德军时,他们却从不手软,更不会手下留情。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远非一句简单的“爱国”就能概括。首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棒,涉及到了足球战术中球员位置的演变和适应性,尤其是像罗纳尔迪尼奥(小罗)和梅西这样拥有独特天赋的球员。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顾里杰卡尔德执教巴塞罗那时期的一些关键战术安排,以及小罗和梅西各自特点的展现。核心问题:为何里杰卡尔德时期小罗被视为中场,而梅西则一直是前锋或边锋?简单来说,这.............
  • 回答
    加拿大和美国在处理内部语言和文化群体上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和政治议题。为什么加拿大统一进程中,魁北克法语社群的同化阻力如此之大,而美国却能成功地将庞大的德裔人口融入主流社会,这背后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因素。魁北克:一个民族的家园意识与加拿大联邦主义的张力要理解魁北克为何难以被“同化”,首先.............
  • 回答
    关于明智光秀为何没有十足把握便选择背叛织田信长,转而对抗丰臣秀吉、柴田胜家、德川家康等实力派,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历史学家和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虽然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得知光秀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但结合当时的局势以及他对织田家内部力量的认知,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关键因素,来理解他那看似“不可能的胜利”的豪赌.............
  • 回答
    帖木儿之所以决定挥师直指奥斯曼帝国,将矛头对准那位以“闪电”之名威震四方的巴耶济德一世,其根源在于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个人野心以及地区权力格局的较量。这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最终爆发的必然结果。一、 根深蒂固的恩怨与挑战首先,两位君主各自的崛起之路,以及其统治理念和扩张方向的碰.............
  • 回答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遭受了极其严寒的冬季,导致数以万计的士兵因冻伤、失温等原因死亡。尽管条件艰苦,但德军并非完全不生火取暖,而是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使得“生火取暖”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变得异常困难和危险。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何德军在严寒中,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难以大规模、有效.............
  • 回答
    这确实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关乎到政治制度、人心向背以及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两位都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但他们的身后事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丰臣秀吉:一场短暂的统一,埋下混乱的种子首先,咱们得看看丰臣秀吉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