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不说二战是德英共通发起的?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二战复杂而敏感的历史根源。虽然我们通常将德国视为二战的挑起者,但若要深入探讨,确实可以从更宏观和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甚至可以说,当时的英国政府在某些政策和行为上,也未能有效地阻止战争的爆发,并且在某些层面上,其策略的失误也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空间。当然,这并非说英国是“共同发起者”那么简单,历史的责任划分并非如此粗暴。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二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局势,以及英德两国当时的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氛围。

德国的扩张野心与希特勒的战略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纳粹党及其领袖希特勒是二战最主要的煽动者和发动者。希特勒的政治纲领是建立在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以及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之上的。他公开宣扬“生存空间”理论,认为德国需要向东扩张,占领斯拉夫民族的土地,并视斯拉夫民族为劣等民族。

他的扩张步骤非常明确且激进:

撕毁凡尔赛条约: 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迅速开始重整军备,公开违反了凡尔赛条约关于限制军备的条款。这包括重建海军、空军,以及大幅度扩充陆军。
收复失地: 德国首先吞并了奥地利(Anschluss),随后要求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武力解决领土争端: 在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后,德国进一步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部分,最终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这标志着二战在欧洲的全面爆发。

德国的战略是进攻性的、颠覆性的,旨在通过武力改变欧洲的政治版图和力量平衡。

英国的“绥靖政策”与被动防御

那么,英国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使得一些人可能会产生“共同发起”的疑问呢?这主要源于英国在1930年代奉行的“绥靖政策”(Appeasement)。

“绥靖政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德国的某些要求做出让步,以避免与德国发生全面战争。当时英国国内存在着多种力量和考量:

1. 对战争的深刻恐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给英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国内民众普遍不希望再次陷入大规模战争的泥潭。许多政治家也认为,避免战争是首要任务。
2. 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 虽然英国是战胜国,但一部分人也认为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惩罚过于严苛,导致了德国的怨恨和不稳定。他们认为,适度的让步或许可以缓和局势。
3. 军备不足的现实: 在1930年代初期,英国的军备发展相对滞后。海军虽然依旧强大,但陆军和空军的现代化程度不如德国。与德国开战,在初期并无必胜的把握,并且会付出巨大代价。
4. 意识形态的复杂性: 虽然英国政府不认同纳粹主义的极端意识形态,但他们将德国视为对抗苏联共产主义蔓延的一个潜在“缓冲”。在某些保守派看来,一个强大的德国或许能在某种程度上遏制苏联的扩张。
5. 国内政治的分裂: 英国国内对于如何应对希特勒存在不同声音。以首相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为代表的一派主张绥靖,而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等少数派则坚决反对,警告希特勒的野心是无法满足的。

绥靖政策的具体体现:

慕尼黑协定(1938年): 这是绥靖政策的巅峰之作。在希特勒要求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后,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签订协定,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张伯伦甚至因此宣称“我带来了和平”。但事后证明,这只是给了希特勒更大的胆量,他随即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部分。
默许德国重整军备: 英国在德国公开违反凡尔赛条约、进行军备扩张时,并未采取实质性的强硬措施进行制止或反制。

为何不能说是“共同发起”?

尽管英国的绥靖政策被普遍认为是导致战争未能及时制止的失误,但这与德国的“发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意图不同: 德国的意图是 主动扩张、颠覆现有国际秩序、通过武力实现其侵略性目标。而英国的意图(至少在张伯伦政府的初期)是 避免战争,维护既有的和平状态,尽管其手段最终适得其反。
行动性质不同: 德国是 主动出兵、发动侵略,而英国则是在 被动地进行外交让步和拖延。英国的政策并非主动寻求战争,而是试图通过妥协来规避战争。
责任的根本性: 战争的爆发是由于一个国家(德国)对其邻国的 主权和领土完整 发起了 单方面、武力性的侵犯。英国虽然在过程中犯了错误,但其行为并非直接导致了对其他主权国家的武装入侵。

更细致的分析:英国政策的“促成”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为虎作伥”的风险: 英国的绥靖政策,尽管初衷是为了避免战争,但在实际上,它向希特勒传递了一个错误信号:西方大国在面对他的扩张时并不愿意动用武力。这客观上 助长了希特勒的冒险主义,使其更加确信可以通过武力实现目标。
错失反制时机: 当德国还相对较弱,或者其扩张行为尚未触及西方核心利益时,如果英国和法国能联合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例如在德国吞并奥地利或要求苏台德地区时施加军事或经济压力,或许能够迫使德国重新评估其行动,甚至改变方向。但英国的绥靖政策,尤其是慕尼黑协定,让这种潜在的制止机会溜走。
战略的失误而非主动策划: 英国的“责任”更多体现在其 战略的失误和政治判断的偏差,而不是主动策划或希望战争爆发。他们对希特勒的本性和纳粹主义的极端性估计不足。

总结一下:

将二战归咎于“德英共同发起”是 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歪曲历史。二战最直接、最根本的肇因在于德国纳粹党的扩张主义野心和希特勒的侵略政策。德国是主动的侵略者和战争挑动者。

然而,深入分析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英国政府在应对德国扩张时所采取的“绥靖政策”,虽然初衷是避免战争,但其 软弱、让步和未能及时采取有效制止措施 的行为, 客观上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并最终未能阻止战争的爆发。

所以,如果用更精确的语言来说,英国的政策是未能有效制止战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战争的发生,但并非是“共同发起”。这其中的区别在于 主动的侵略与被动的失误。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很多时候,国家的命运是多种因素和政策选择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某一方,但也必须明确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德国从建立开始就是以开战为目标,而英国恰恰是拼命阻止战争爆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二战复杂而敏感的历史根源。虽然我们通常将德国视为二战的挑起者,但若要深入探讨,确实可以从更宏观和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甚至可以说,当时的英国政府在某些政策和行为上,也未能有效地阻止战争的爆发,并且在某些层面上,其策略的失误也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空间。当然,这并非说英国.............
  • 回答
    关于“二战是德苏共同发起”这个说法,如果我们要深入探究,确实会触及到一些复杂的历史细节,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或多方。要理解为什么这个说法不被广泛接受,甚至可以说是与主流历史认知相悖,我们需要剥开历史事件的层层包裹,还原当时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各方的心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战争.............
  • 回答
    这句话出自《水浒传》,意思是梁山好汉们在军中行礼,不直接说“下拜”二字,而是用“剪佛”来代替。这背后的原因,以及“剪佛”这个词的由来,得从当时的一些社会背景和习俗说起。“下拜”二字为何说不得?在古代,尤其是封建社会,“拜”这个字有着非常隆重的含义,常常用于祭祀、朝拜君王、拜神明等等。而“下拜”更是表.............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复杂解读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可能存在的观点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集体责任、战争罪行、民族罪责等敏感且充满争议的领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左派”这个标签可能带来的过度简化,而是去理解可能存在于不同群体中的具体论调以及这些论调背后.............
  • 回答
    如今,“一线城市房价压垮新一代”这句话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仿佛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现实因素交织而成,一点点地蚕食着年轻一代的希望和可能性。首先,最直观的莫过于那高得令人咋舌的房价本身。想象一下,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满怀憧憬,期待着在这个繁华都市里闯出一片天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的微妙之处。表面上看,赵云和张飞都报上了自己的籍贯(常山、燕地)和名字(赵子龙、张翼德),而关羽只说“关某”,似乎有点“简略”了。但细想之下,这里面大有说道,也恰恰体现了关羽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在当时情境下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几个“自报家门”的场.............
  • 回答
    中国南北朝时期,从公元420年刘裕篡晋建立宋朝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分裂、动荡但同时又孕育着深刻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北方由一系列短命的王朝轮替,如宋、齐、梁、陈(这四朝史书上常并称为“南朝”),南方则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史称“北朝”)的统治。在.............
  • 回答
    老詹这番话,不是第一次说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当全明星赛的硝烟刚散,或者还没点燃,总会有类似的声音从他嘴里冒出来。这次,他又把这话说给媒体听了,而且这次的理由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我真的不太理解为什么我们还在举行全明星赛。”乍一听,好像是巨星的凡尔赛,觉得这项赛事不够分量,或者对自己没有意义。但仔细想想.............
  • 回答
    .......
  • 回答
    陈世美中了状元,本该是人生巅峰,前程似锦。然而,在他步入仕途前,却做出了一件极其矛盾且令人不解的事情——他没有直接向皇上坦承自己已有家室,反而选择隐瞒,并且娶了公主,成为了驸马。这桩婚姻,在他之后的人生里,不仅没能给他带来荣耀,反而成了困扰,甚至可以说是画蛇添足。回溯陈世美的境遇,我们可以推测他当时.............
  • 回答
    听到你妈妈想孙子,你想带孩子回家,但你妻子不赞同,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沟通和理解的问题。这种情况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分析,以便你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妻子的顾虑,并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一、从你妻子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1. 孩子太小,担心路途劳顿和环境不适应: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也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产业梯度转移的逻辑与现实。专家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落后的东南亚”转移,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驱动力。而中国中西部地区虽然同样存在发展滞后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为何产业转移的步伐不像东南亚那样显著,这其中牵涉到更复杂的因素。下面我将.............
  • 回答
    《黑神话:悟空》的结尾,当玩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面对那个象征着“未来”的弥勒佛时,他的一句“即见未来,为何不拜”,无疑是游戏留给玩家最深刻也最耐人寻味的谜题之一。这句话的解读,绝非简单一句“弥勒佛要我拜他”就能概括,它蕴含了游戏世界观、人物塑造、以及对哲学命题的探讨,层层递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
  • 回答
    刘邦杀丁公而饶恕项伯,这确实是《史记》中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情节,也引发了后人诸多解读。有人说刘邦此举是为了杀鸡儆猴,用丁公的惨死来震慑部下,让他们明白背叛者的下场。这话说得有道理,但如果仅仅如此,那为何项伯这个同样有“背叛”嫌疑的人,刘邦却能容忍甚至重用呢?这背后,恐怕涉及到更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刘邦个人.............
  • 回答
    谁敢不听话?中国与南斯拉夫对苏联说“不”的底气何在?在20世纪冷战的波谲云诡之中,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其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谓是举足轻重。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甘于俯首称臣,其中,中国和南斯拉夫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却都曾以独特的方式,对苏联展现出不屈的姿态,敢于说“不”。这背后,究竟是什么给了他.............
  • 回答
    你说这个问题,确实在很多武侠小说里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按理说,力气大、体格壮实的,应该更有优势才对,可怎么偏偏那么多绝世高手,都一副弱不禁风、干瘦精干的样子?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小说里的“绝世武功”和现实中的“力气”是两回事。现实中,你说的“一力降十会”,那说得是.............
  • 回答
    江浙沪不包括江西,江南地区也鲜少将江西纳入其中,这背后有着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原因。江西在中国版图上的存在感相对较低,也并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深入探究江西的独特之处。一、 “江浙沪”与“江南”的地理与历史界定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江西不在“江浙沪”和传统意义上的“江南”之.............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鲁智深那个人物说起。你想啊,那时的官家,尤其是提辖这类的武官,手里多少有点权势,在百姓眼里那可不是一般人。鲁智深这人,又长得魁梧,声如巨钟,再加上他身上一股子江湖气,寻常人见了,心里就先有几分畏惧。再说店家,他们做生意,图的是一个安稳,也得看客人是什么来头。鲁智深是经略府的提辖,这可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为什么太阳会让我们感到温暖,但同时也会晒伤我们?”一样,它触及了信仰中一个相当深刻的矛盾,也触及了我们对“上帝”和“平等”这两个概念理解的复杂性。很多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将“上帝”看作一个全能、全知、而且绝对公平的“统治者”或者“立法者”,认为他.............
  • 回答
    有人说三亚景色不输泰国,这话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三亚有绵延的海岸线、碧蓝的海水、细腻的沙滩,热带风情浓郁,尤其亚龙湾、海棠湾更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海滨度假胜地。尤其在某些角度看,三亚的海水清澈度、沙滩的质感,甚至某些热带植被,确实可以和泰国的一些海岛相媲美。但有趣的是,尽管三亚的硬件条件不差,国内游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