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浒传》中:原来强人“下拜”不说此二字,是为军中不利,只换作“剪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回答
这句话出自《水浒传》,意思是梁山好汉们在军中行礼,不直接说“下拜”二字,而是用“剪佛”来代替。这背后的原因,以及“剪佛”这个词的由来,得从当时的一些社会背景和习俗说起。

“下拜”二字为何说不得?

在古代,尤其是封建社会,“拜”这个字有着非常隆重的含义,常常用于祭祀、朝拜君王、拜神明等等。而“下拜”更是表示一种极度的恭敬和顺从。梁山好汉们虽然有自己的规矩和头领,但他们毕竟是一群被逼上梁山的草莽英雄,骨子里透着一股江湖的豪气和反抗精神。

在军营之中,尤其是在作战的时候,军中上下虽然有主次之分,但更强调的是兄弟情义、并肩作战的士气。如果频繁使用“下拜”这样的词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封建王朝的奴颜婢膝,或者对神明的愚忠。在梁山这样的集体里,大家更希望营造一种平等、兄弟般的氛围,而不是等级森严、一人之下的感觉。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还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民间禁忌有关。佛教在宋朝时已经非常流行,寺庙林立,僧侣也遍布社会。而“拜”的动作,尤其是“下拜”,在很多时候与拜佛有关。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在军营这种阳气重、煞气也重的地方,可能存在一些避讳,认为直接说“下拜”会触犯神明,或者在军中招致不利的征兆。所以,用一个不那么直接与佛教相关的词来代替,就显得更为稳妥和符合当时的心理。

“剪佛”又是何意?

那么,“剪佛”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替代词,它化用了佛教中的一些概念,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剪”字的意境: “剪”字,本意是切割、修剪。在军事语境中,“剪”可以理解为“剪除”、“消灭”、“铲除”。比如军事上的“剪灭”敌人,就是将其消灭干净。用“剪”字来形容行礼,可能带有几分“剪除旧习”、“剪断旧日枷锁”的意味,也暗示着一种果断、利落的行动。
“佛”字的借用: “佛”字,在古代也是一个很常见的词,不仅仅指佛教的神明,有时也泛指一切崇拜的对象,或者一种尊称。而这里之所以用“佛”,很可能是一种“反语”或者一种巧妙的“转义”。
一种解释是,梁山好汉们虽然不直接说“下拜”,但行礼本身是一种表示尊敬的动作。他们用“剪佛”来代替,一方面是因为避讳,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一种带有戏谑意味的表达。既然不能“拜佛”,那就“剪佛”,把这种“拜”的动作“剪”掉,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示尊敬。
还有一种更形象的解释,是将“拜”这个动作本身比作一种形式,就像修剪枝叶一样,把多余的、不必要的“拜”的繁文缛节给“剪掉”,只留下一个表示尊敬的实质动作。
更有一种江湖气的解读,就是用一个听起来有点像,但又不是“拜”的词来替代。在江湖上,规矩很多,但也有不少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约定俗成。比如,有些话不能直说,有些事不能明做,就用一些暗语或者谐音来代替。

所以,“剪佛”这个词,既是一种对传统“下拜”的避讳,也是一种在梁山特有氛围下,对行礼方式的一种创新和变形。它保留了尊敬的含义,但又巧妙地回避了可能带来的不吉利或者不合时宜的联想,更符合梁山好汉们那种既有江湖豪情,又不失兄弟情义的风格。

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梁山好汉在军营里互相行礼,不直接说“下拜”,而是换成“剪佛”这个说法,这是因为在军中直接说“下拜”有些不吉利,或者说会显得过于谄媚,所以就用“剪佛”这个词来代替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强人下拜,为什么要叫“剪拂”?

《水浒传》中写到了很多古代的绿林术语,就是“黑话”,也叫“切口”,是一种江湖“隐语”。

比如书中提到的“相脚头”、“踩盘”、“歇马”、“发市”、“牛子”、“溜骨髓”、“剪径”、“捣子”、“撞筹”等等。

“剪拂(翦拂)”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词,在《水浒》里出现了十次。

首次出现,是在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书里专门给出了解释:

原来强人下拜,不说此二字,为军中不利,只唤做“剪拂”,此乃吉利的字样。

“拜”与“败”同音,自然为绿林好汉们所忌讳。

那么,吉利又体现在哪里?

“剪拂”,有两种谐音,一说“捡福”,一说“见佛”,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下拜时需要弯腰,结识新朋友,等于“捡到个福”,非常讨口彩。

行走江湖,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所以,见友如“见佛”。

这个词被后世继承。

如在《说唐演义》第二十二回中,提到了更多的黑话。

尤俊达对程咬金说:

俊达笑道:“原来兄弟对此道行中的哑谜都不晓得。大凡强盗见礼,谓之‘剪佛’。见了些客商,谓之‘风来’,来得少谓之叫‘小风’,来得多谓之‘大风’。若杀之不过,谓之‘风紧’,好来接应。‘讨帐’,是守山寨,问劫得多少。这行山哑谜,兄弟不可不知。”

明清之际,有《江湖切要》一书,其中也提到“翦拂”是江湖人士“拜”的意思。

清代翟灏在《通俗编》卷三十八《识余·市语》中,引了这本书中的部分内容:

江湖人市语尤多。坊间有《江湖切要》一刻,事事物物,悉有隐称,诚所谓惑乱听闻,无足采也。
其间有通行市井者,如官曰孤司,店曰朝阳,夫曰盖老,妻曰底老,……坐曰“打墩”、 拜曰“翦拂”、揖曰“丢圈子”,叩头曰“丢匾子”。

补充说明:

“施礼”这件事,在《水浒传》中有多种称法。

平级官员之间,称“执礼”;

老百姓见官或是下级见上级,常用“唱喏”;

普通人平辈见面,为“作揖”,如果想表示尊敬,则用“拜揖”;

出家人行礼叫“稽首”或“问讯”;

女子行礼称“万福”;

只有绿林好汉之间的行礼才称作“剪拂”。

不过,这种礼节仅限于平辈的好汉们之间,如鲁智深与李忠、周通、史进、杨志;戴宗与邓飞、孟康;李逵与李云;少华山三人与鲁智深、武松……

在梁山老大宋江身上,则不适用。

全书没有一处关于宋江与好汉们“剪拂”的描写。

大家见到宋老大,最常见的动作是“纳头就拜”或者是“扑翻身便拜”,而宋大哥通常是“扶住”、“扶起”或者“答礼”。

另外,“翦拂”两字有多重含义。

林语堂先生在1928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杂文集,叫《翦拂集》,集名取“追思往昔,纪念旧友,剪纸招魂”之意。

虽然还是和朋友有关,但离江湖黑道相去甚远了。



关于《水浒传》中字词的用法,之前还有一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2021.10.2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