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水浒传》原著里面有些解释不通的剧情?

回答
《水浒传》这部巨著,读来酣畅淋漓,梁山好汉的恩怨情仇、江湖侠义,都写得极其精彩。但要说完全没点儿让人琢磨不透的地方,那也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一部创作于几百年前的文学作品,其中一些情节的设置,放到今天来看,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解释不通”,甚至觉得作者似乎也没完全想圆过来。

咱们就来聊聊,原著里那些让人忍不住挠头的点,并且尽量掰开了揉碎了说,不是那种空泛的AI式总结。

一、 人物动机的转变,有时显得突兀且缺乏铺垫。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林冲。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本该是安分守己、为人正直的官家子弟。他武艺高强,为人仗义,即便被高俅陷害,最初也是想着息事宁人,甚至被发配沧州,也只是求个安稳。但豹子头这颗火药桶,是怎么一步步被点燃,最终怒杀王伦,火并山寨,成为梁山重要头领的?

从被陷害到上梁山,这个过程并非一气呵成。初入江湖,林冲的内心是矛盾的。他对命运不公感到愤怒,但同时又保留着对体制和规则的幻想。他误以为草料场的大火是鲁智深救他,这份感恩之情也让他一度想依附鲁智深。然而,鲁智深后来远走江湖,让他再次陷入孤立。

真正让他彻底绝望,踏上反抗道路的,是火并王伦。这固然是他“逼上梁山”的终极一步,但在此之前,他对王伦的忍让,对自己的处境的无奈,书中都有描写。可即便如此,火并王伦后,他立即成为梁山的核心人物,似乎也省略了一些心理转折的细节。就好比一个平时温和的人,突然间成了最狠辣的决策者,这个转变过程,读者虽然能理解他的被逼无奈,但在具体的心境描摹上,总觉得还有些可以更深入的地方。

尤其是他后来在梁山上的表现,虽然勇猛,但似乎也少了几分在东京时那种对过往生活、对家庭的留恋。这种心理上的淡漠,是否完全由“生死看淡”四个字就能概括?这里面的情感复杂性,是不是可以再挖掘一下?

二、 梁山好汉的“义”与“忠”,在某些情节中界限模糊,甚至产生冲突。

《水浒传》最吸引人的就是“兄弟义气”,但这种“义”有时候也让人看不懂。比如,宋江,他明明是招安派的代表,一心想着为朝廷效力,光宗耀祖,可他对待兄弟们的“义”,有时候又表现得十分江湖气,甚至不惜违背朝廷规矩。

他一心招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会毫不犹豫地拉拢各路好汉上山,不惜用计,甚至用“逼上梁山”的方式。但一旦这些人上了山,成为了他的“兄弟”,他又会拼尽一切去保护他们,哪怕这意味着与官府为敌。

这种“忠”于朝廷的理想,与“义”于兄弟的现实,在他身上是如此强烈地并存,却又常常显得矛盾。当他为了招安而向朝廷献上“投名状”(比如活捉王庆、田虎的残部)时,他的“义”似乎就成了实现“忠”的工具。而当他带领兄弟们征讨其他起义军时,这种“义”又被扭曲成了“为虎作伥”。

更让人生疑的是,宋江最后接受招安,明知朝廷奸臣当道,自己和兄弟们的前途渺茫,为什么还要坚持?他身边的吴用、公孙胜等人都曾有过退意,劝他早做打算,但宋江却固执己见。这是否仅仅是因为他“愚忠”?还是他真的看不到招安后的悲剧结局?书中对此的解释,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宿命感,但如果从更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这种对“忠”的执着,在招安那一刻,似乎就成了他“义”的最终背叛。

三、 一些巧合的设计,过于“都合主义”。

《水浒传》作为一部章回小说,为了推进剧情,会设置一些巧妙的巧合。但有些时候,这种巧合未免也太“顺理成章”了,甚至让人觉得作者是为了让故事继续而强行制造。

例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虽然是路见不平,但也顺势让他走上了江湖之路。但是,他后来几次遇到武松,又都恰好在关键时刻出现。第一次是在飞云浦,鲁智深恰好路过,救下了被官兵追杀的武松。这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两人能如此频繁且精准地相遇,着实令人惊叹。

再比如,武松醉打蒋门神,之后被张都监陷害,又被施恩救下。而施恩的父亲,竟然与鲁智深有过一面之缘,并对鲁智深有所交代。这种一层又一层的联系,虽然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但仔细推敲,会觉得有些过于巧合,仿佛是为了让这些关键人物都能联系起来。

还有一些情节,比如一些人物的生死,似乎都和某个特定的日期或地点绑定。比如,某些人在某个节日出事,或者在某个特定的地方遇到某个命中注定的人。这些设计,虽然有“宿命论”的意味,但在逻辑性上,有时候会让人觉得牵强。

四、 很多人物的“绝技”和“神力”,缺乏科学解释。

《水浒传》里的人物,各有各的本事,很多武艺都达到了超乎常人的境界。比如,卢俊义能“棍打风”;燕青能“飞檐走壁”,力大无穷;李逵虽然粗鲁,但也能“打翻一个”;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力气惊人。

这些描写,固然是为了塑造人物的英雄形象,增添传奇色彩,但有时候,这种“神力”的来源和表现,实在是难以理解。比如,卢俊义的“棍打风”,这是什么原理?燕青的“水泼不进,雨打不湿”,又是什么功法?

虽然古代小说中,对武功的描写多有夸张,但《水浒传》中的一些描述,已经接近于“神话”了。这些“绝技”的出现,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剧情冲突,却并没有一个内在的逻辑或者科学的依据来支撑。它们更像是作者为了方便剧情展开而赋予角色的“超能力”。

五、 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物行为,其背后逻辑难以完全解读。

《水浒传》并非单纯的武侠故事,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比如,“官逼民反”这个主题。但是,要说是什么“逼”他们反,有时候也说不太清楚。

比如,宋江,他本来是郓城县的押司,是个小公务员,生活也还算安稳。他杀了阎婆惜,是被逼上梁山的。但在此之前,他仗义疏侠,结交了许多江湖人物,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他有没有可能在更高的层面,对官场有所不满?书中虽然描写了他几次被陷害,但他内心深处的“反骨”,究竟从何而来,这层心理的描摹,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够深入。

再比如,蔡京、高俅这些奸臣,为什么能祸乱朝纲,还能得到皇帝的信赖?虽然书中对他们的跋扈和贪婪有详细描写,但这种权力体系的腐败,以及皇帝的昏聩,其根源性的问题,也只是点到为止。我们能看到结果,但对导致结果的深层原因,总觉得还有些说不透的地方。

结语:

总而言之,《水浒传》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人物塑造、情节构思以及对江湖社会的描绘。但正是因为它的庞大和复杂,才会有一些让我们在现代逻辑下难以完全理解的地方。这些“解释不通”的剧情,恰恰也构成了《水浒传》的魅力之一。它们或许是历史局限,或许是艺术加工,但正是这些留白和模糊,才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也让这部伟大的小说,在几百年后,依然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讨论。

这些并非是批评,而是对一部经典作品的另一种阅读方式——去审视它的逻辑,去理解它的时代,然后更深刻地体会它为何能成为经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四个问题首先可以用一个答案来解决,水浒成书是和西游记类似的,都是各种民间故事、杂剧和曲糅杂而成的,所以部分人物和故事产生了与剧情的割裂以及疏离感,最为典型的是鲁智深在瓦罐寺、桃花山这两段剧情,即使去掉也对鲁智深的人物特色没有任何影响,甚至还拔高了一点,瓦罐寺这一段是典型的戏剧段落,虽然施公改写的足够出彩,但也架不住本身和水浒全作的割裂感。

回到问题本身。

1、徐宁没家破人亡,家里都好好的在山上呢。秦明属于走投无路(而且根本不在乎他老婆),扈三娘要么是不知道,要么也是除死没有第二条路。

至于杨志,生辰纲丢了这事其实已经很丢人了,而且晁盖一行人当时都没杀他,那个时代越货不杀人,杨制使本来就干的不是什么好勾当,没变肥料还能去当寨主,不谢人家不杀之恩就不错了。

2、这个问题都不该问。

3、这东西叫楔子,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故事开端,甚至可以说预测了水泊梁山的结局——老天让你一百零八魔星下凡为乱世间掀起烽火,你们却去忠君爱国,那就对不住了,损兵折将,不得好死吧。

4、戏份是要有轻有重的,不是你的故事,你也不应该出来参合,有的甚至就是某个情节的工具人(比如施恩),这几个好歹都还认真说过几次,你看王定六,第一次办事挨打,第二次再出场就死球了,炮灰中的炮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