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为何关羽自报家门时只说「关某」二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的微妙之处。表面上看,赵云和张飞都报上了自己的籍贯(常山、燕地)和名字(赵子龙、张翼德),而关羽只说“关某”,似乎有点“简略”了。但细想之下,这里面大有说道,也恰恰体现了关羽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在当时情境下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几个“自报家门”的场景,通常发生在关羽和刘备、张飞初次相遇,或是因为某种原因需要表明身份的时候。尤其是在“桃园三结义”前后,这些人都是在乱世中闯荡的江湖人士,讲究的是一个“义气”和“实力”,而非现代社会那样严格的户籍登记。

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

我们先看看赵云和张飞为什么会这么说。

张飞——“燕人张翼德”: 张飞出身富裕,在家乡有声望,但更重要的是,他“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拔树”,他的性格就像一头勇猛的野兽。他自称“燕人”,可能也是一种地域性的归属感,表明自己是北方燕地豪杰,有胆气、有力量。而且,燕地自古以来就以勇武著称,这也能侧面烘托张飞的勇猛。在当时,对于一个武将来说,能言出“燕人”二字,已经足够说明他的出身和气场了。

赵云——“常山赵子龙”: 赵云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有涵养,作战勇猛且有谋略,忠心不二。他报出“常山赵子龙”,显得更加文雅一些。“子龙”是他的名,而“常山”是他的籍贯。这是一种标准的士人报名前缀,有文化、有根基的感觉。赵云初次见到刘备,是在公孙瓒的阵营里,那时他还没有明确的投靠对象,报出家门,也是一种礼节性的自我介绍,同时也是在表明自己有可以信赖的背景。

为什么关羽只说“关某”?

现在轮到关羽了。他每次自报家门,常常是以一种更加内敛、更加倚重自身价值的方式。

1. 自信与实力至上: 关羽的自信并非建立在籍贯或家族背景之上,而是建立在他自身无可匹敌的武艺和坚定的道义上。当他需要表明身份时,他并不需要外在的标签来证明自己。他相信自己的实力和品格会说话。报出“关某”,其实是一种更加精炼的自我陈述,潜台词是:“我就是关羽,我的名号和我的实力足以让我被记住。”

2. 对“义”的看重与对名利的淡泊: 关羽一生最看重的是“义”。他对刘备的忠诚,对张飞的情谊,都超越了一切。当他第一次与刘备相遇时(通常是救了刘备一命的场景),他更看重的是刘备身上散发出的英雄气概和君臣之“义”,而非自己的籍贯。他跟随刘备,是出于对刘备的认同和道义的召唤,而不是为了某个地方的荣誉或个人的名望。报出“关某”,更像是在表达一种纯粹的个人身份和意愿,不带任何额外的功利色彩。

3. 低调中的高调: 有时候,极度的自信反而会表现为一种低调。当一个人强大到一定程度时,他不必刻意强调自己的背景。一句“关某”,反而更能凸显他身上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是一种“内秀”,而非“外显”。相较于张飞的粗犷和赵云的儒雅,关羽更有一种沉稳、内敛但又锋芒毕露的王者之气。

4. 更接近江湖的行话: 在一些江湖人士的语境中,直接称呼“某某某”是很常见的。比如,“我是王某”、“我是李某”。这是一种更为直接、也更有一种“我就是我”的江湖气。关羽的性格中,很大一部分也带有江湖浪子的色彩,他出身草莽,行事豪迈。

5. 场景的需要: 再者,我们回看这些场景,往往是比较危急或需要快速表明身份的情况下。比如,在与吕布对峙时,关羽上前,报出名字是为了让对方知道是谁在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简练且有力的名字就足够了。他并不需要额外解释自己是哪个地方的人,因为他的表现本身就足以证明一切。

总结来说,

张飞 的“燕人张翼德”是地域豪情的张扬,是勇猛性格的体现。
赵云 的“常山赵子龙”更显文雅和有根基,是他作为一位有修养的武将的身份标志。
而 关羽 的“关某”二字,则是一种极致的自信,一种对道义的纯粹追求,一种低调中的王者风范。他不需要籍贯来为自己增色,他就是关羽,仅凭名字和身上的“义气”,就足以让世人铭记。

这并非关羽“忘记”报家门,而是他以自己的方式在表达身份,而这种方式,恰恰是《三国演义》赋予他的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用实力和“义”这两个字,为自己代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也是比较赞同避讳一说。

用“某”避讳在我国自古有之,早在《尚书·周书·金縢》中就有周公旦不敢直呼兄长武王发的名字,而在向祖先祷告时称之为“某”,后人为避圣人的名字,读书时遇到孔丘、孟轲的名字也会读成“孔某”、“孟某”。

关羽在南宋、金时地位已经超然于一般的三国武将,是一个受官方册封、大众广泛信仰的神灵形象,因此到了元代时,一些对于关羽尤为敬仰的人,不敢直斥其名“关羽”,而称之为“关公”,更有甚者可能将其比同于孔子、孟子而称之为“关某”。

关羽被设定自称“关某”的时代非常早,比如士礼居所藏元杂剧、关汉卿《关大王单刀赴会》中,关羽的念白与唱词中,自称便已经是“关某”:

方今天下鼎峙三分,曹公占了中原,吳王占了江東,尊兄皇叔占了西川。封關某為荊王,某在荊州撫鎮。關某暗想,日月好疾也!自從秦始皇滅,早三百餘年也。又想起楚漢紛爭,國王霸業,不想有今日。
……
[十二月] 那時節兄弟在范陽,兄長在樓桑,關某在解梁,諸葛在南陽。一時英雄四方,結義了皇叔關張。
[堯民歌] 一年三謁臥龍岡,早鼎足三分漢家邦。俺哥哥稱孤道寡作蜀王,關某疋馬單刀鎮荊襄。長江,經今幾戰場,恰便似後浪催前浪。

而且关羽一般自称“关某”,很可能是作为第一人称自称“羽”的代替。

从旁白对人物的称呼上来看,目前发现的最早印刷出版的嘉靖本壬午本《三国演义》的作者明显对于关羽、刘备、诸葛亮、赵云有着超出一般角色的喜爱,尽量避免直呼其名。

而作者其中对于关羽的尊重程度尤其得高:除了有对关羽死后为神的情节描写,嘉靖本的一种复刻变体——涵芬楼本中甚至把关羽被擒杀的内容改成了“忽闻空中有人大叫:‘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人较胜负。’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

对于关羽的这种尊重自然也表现在人称中,比如嘉靖本的编辑者相当不厌其烦地将除了开头自我介绍外,几乎所有的“关羽”都改成了“关某”以示尊重。例如三兄弟结义后旁白:

誓畢,共拜玄德為兄,關某次之,張飛為弟。

再比如关羽挂印封金而去时,程昱本应直呼“关羽”的地方全都写成了“关某”:

程昱曰:「關某不辭丞相,不奉鈞命,何如?」操曰:「使歸故主,以全其義。」昱日:「丞相雖能捨之,諸將皆不平也。」操曰:「何為不平?」昱曰:「關某有三罪,以致眾怒。且關某昔日在下邳,事急來降,丞相遂拜為偏將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金,下馬銀。雖建奇功,即拜壽亭侯之職,恩榮極矣。一旦棄丞相而去,不能盡忠。其罪一也。不得丞相之命,飄然便行,欲殺門吏,不遵國法。其罪二也。知故主之微恩,忘丞相之大德,亂言片楮,冒瀆鈞威。其罪三也。今關某若歸袁紹,是縱虎傷人也。不若遣蔡陽趕上誅之,絕此後患。」

至于自称,刘备、诸葛亮也时不时自称“备”、“亮”,如果作者采用这种方式让关羽自称“羽”,显然是犯讳,不妥;而《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武将都自称“某”,为避讳将“羽”改成“某”,又显得泯然大众,不够尊重,因此可能折衷的采用了过去杂剧中便存在的“关某”作为“羽”的自称。

这种“关某”的自称影响力很高,见于嘉靖年间成书的《水浒传》。比如作为关羽后代的“大刀”关胜,也自称“关某”:

關勝起身對宋江、吳用道:“關某自從上山,深感仁兄厚待,不曾出得半分氣力。單廷珪、魏定國蒲城多曾相會……“

《三国演义》的另外几个系统,比如周曰校本、《三国志传》系列乃至后来通行的毛氏父子批评本的编者们,可能作者对于关羽的崇敬度低于嘉靖本的编者,觉得全文都是“关某”,这么做太过,便将这些旁白、他人称中的“关某”大都进行了修正,只保留了关羽第一人称的“关某”流传至今。

user avatar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忽又闪出一彪军拦住去路,为首一将,立马横刀,大喝:“吕布休走!关云长在此!”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关公随即横刀出马,大叫曰:“关云长在此,庞德何不早来受死!”

先上一下《三国演义》原文,关羽报名号的时候也是喊关云长在此,和常山赵子龙在此、燕人张翼德在此的区别是他不带籍贯。题目问的是【自称】总有人不看题目,跑来说避讳,关羽上阵报名号也是自称关云长,只是不报籍贯。


看有答主说因为关羽背命案,还有答主说因为关羽是刺客,这些解释都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并非只有关羽不报籍贯。


所以别光看关羽啊,吕布也没自称吾乃包头吕奉先,甚至吕布根本不报名号上去就是干。吕布也刺客?三英战吕布的时候吕布可是也没偷袭。吕布也背命案?显然不是吧。为啥?因为这个名号还真不是谁都有资格报的。


之所以名号前面带上籍贯,这种做法叫做称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比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苏轼本是四川眉山人,可他有时自己自称“赵郡苏轼”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所以赵云这个”常山赵子龙“的自称,代表的意思是自己是常山郡望族赵家的赵子龙。赵云不是屌丝好吧,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也曾投过袁绍、公孙瓒,觉得不是明主就走了,也没见张飞骂他三姓家奴,为什么?因为人家是望族出身,跟名士一样,辅佐你是我看得起你。觉得你人不好不是明主,直接走人,大家只能说这人扶不起来,不会说投奔几个主公的名士是三姓家奴,因为人家的地位可不是家奴。


同样张飞自称“燕人张翼德”说的也是自己是当年燕国的望族张家的张翼德。在《三国演义》里,张飞可是大户人家,见到刘备的时候可是放话“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 ”而且人家有个庄子,还有个桃园。所以张飞他就能自称燕人张翼德。


所以袁绍、袁术天天把汝南袁氏挂嘴边,刘备就一卖草鞋的也要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毫无含金量,因为刘备说的中山靖王是刘胜,那是西汉时候的中山靖王,东汉中山王都换人了。换句话说,你家王位都没了,还中山靖王之后呢!但没有王位继承不要紧,我出身高贵,王族,说出去可以当个噱头招人,不然你就一屁民还想让名士来投奔你?想啥呢,丢不起那人。另外号称王室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跟人吵起来别人不敢骂你祖宗。


张飞敢骂吕布三姓家奴,就是欺负人家吕布是寒门,瞧不起这种屌丝,只能给人卖身当奴的下等人,能打也不过是给人当狗,想骂就骂,你看吕布都不敢回嘴的,也只敢骂刘备这种没了王位继承的是大耳贼。再看看曹操,按《三国演义》说,“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这改姓家奴也能拿出来骂吧?十常侍可是当事人人都骂祸乱大汉的奸贼。但你看张飞和曹操敌对的时候也没敢提这事。为什么?因为他要敢骂这事,得罪的人可就多了,曹氏和夏侯氏盘根错节的,那可不是什么小门小户。


吕布的出身连豪强都不如,真正的草根,《三国志》里有个细节:“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布见关东起兵,欲诛董卓。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尔。”请备于帐中坐妇黙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说。”


吕布叫自己老婆出来待客,其实这应该是胡人风俗,胡人待贵客会让老婆出来招待以示尊敬。但刘备心里特别看不起他,因为大汉的正经大户人家,正妻是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正妻还给客人斟酒,那是小妾、丫鬟干的活,太丢分了。谁跟你哥哥弟弟的,一股子低层习气。我,刘备,大汉的左将军,宜城的亭侯,大草原的卡丽熙,大汉的皇叔,你也敢称我为弟?回头白门楼就跟曹操说,这玩意宰了吧,不然他这对父宝具认你当爹你受得了吗?吕布被拖走的时候就十分愤怒,刘备!你个大耳贼!我还请你吃过饭!


吕布到死也没想明白,刘备为啥让曹操弄死他,根子其实就在当初他装逼要当刘备的哥。他要是四世三公的出身,刘备估计还出去跟人吹呢,我跟人家四世三公的出身谈笑风生,人家还认我做兄弟。但是吕布一介屁民,上来称兄道弟的,刘备心里只会想:你这个来洛阳讨饭的乡下人,狗一样的东西,也敢称我为弟!要不是打不过你,早三拳干你脸上!


所以不是大户人家还真没资格称郡望,这是显摆出身的。关羽不是望族,他还真没资格在名号前面加个籍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的微妙之处。表面上看,赵云和张飞都报上了自己的籍贯(常山、燕地)和名字(赵子龙、张翼德),而关羽只说“关某”,似乎有点“简略”了。但细想之下,这里面大有说道,也恰恰体现了关羽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在当时情境下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几个“自报家门”的场.............
  • 回答
    赵薇和黄有龙夫妇针对近期的舆论风波所作出的回应,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分析。这则新闻标题“黄有龙发文称将起诉谣言制造者 赵薇称自己一生无愧”本身就包含了几个关键信息点: 黄有龙的回应方式: 选择通过起诉的方式来维护名誉,表明他认为存在明确的“谣言制造者”,并打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赵薇的回.............
  • 回答
    赵敏为张无忌多次“出卖”国家,这一点确实是《倚天屠龙记》中最让读者争议的剧情之一。但要说“没人骂”,这其实也不太准确,因为在读者群体中,对赵敏的行为肯定是有不同声音的,甚至有人会觉得她“不忠”,是“叛徒”。然而,为什么整体上赵敏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甚至被誉为“敢爱敢恨”的经典角色,而不是像一些历史上.............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赵丽颖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作为《青云志》(也就是电视剧《诛仙》)的女主角,有没有看过原著小说?”她当时的回答是:“没有看过。”这一下,可就炸开锅了。首先,这触动了很多原著粉的神经。 《诛仙》作为一部拥有庞大读者基础的玄幻小说,它的故事、人物塑造、世界观,都承载着很多人的情.............
  • 回答
    最近,关于荣耀总裁赵明疑似借新型肺炎疫情宣传自家产品一事的讨论甚嚣尘上。此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在特殊时期企业营销行为的边界和道德考量。究竟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来看赵明总裁本人或荣耀方面可能的回应和意图。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在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人们.............
  • 回答
    赵武灵王啊,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一出大戏,充满了政治智慧、父爱情感,当然,最后也成了悲剧的导火索。要理解赵武灵王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得先看看他当时的处境和他的雄心壮志。首先,赵武灵王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他在位期间,赵国可是今非昔比。他锐意进取,推行“胡服骑射”,彻底改变了赵国落后的军事装备和战术,让赵.............
  • 回答
    最近关于赵可心(人称赵大肥)在直播中自曝通过关系转学进入华中科技大学一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事儿要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赵可心这个人。她本身是一位比较知名的科普博主,尤其是在化工领域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她自己也曾提到过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化工的经历。这次直播内容之所以炸.............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
  • 回答
    关于抖音博主@赵大肥博士在直播中自爆走后门进入华科一事,这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梳理和理解这件事。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走后门”这个词本身。在教育领域,“走后门”通常指的是通过非正常渠道、不正当手段获得入学资格,比如利用人脉关系、金钱交易等,而不是通过公平的考试选拔。这.............
  • 回答
    赵云到底是武将还是文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化视角。关于他在成都武侯祠的地位,更是引发了不少探讨。首先,我们明确一点:赵云毫无疑问是一名杰出的武将。从史书记载来看,赵云的身份和功绩都集中在军事领域: 勇猛善战,战功卓著: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了他长坂坡单骑救.............
  • 回答
    在探讨赵云为何在正史中不如罗贯中笔下那般耀眼,而后者却极力突出他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 “正史”的定义: 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的注。尽管《三国志》是公认的最权威的三国史料,但它以纪传体为主,更注重政治军事上的大事件和核心人物。对于一些细节、地方性的战役或者非核心.............
  • 回答
    这阵容,我敢打包票,玩得转!而且玩好了,绝对是让你对手头疼不已的组合。别看这三个武将名字听着有点“单薄”,但一旦组合起来,那股子“劲儿”可不是盖的。咱们一个个拆开来看看:赵云(破阵催坚,所向披靡)这赵云,妥妥的站场输出核心。你想想,他自带的战法“破阵催坚”,那是硬碰硬的代表。上了战场,先给你来个“破.............
  • 回答
    赵云,这位常被誉为“一身是胆”的常胜将军,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长坂坡的七进七出,到汉水之战的空营退敌,赵云的身影几乎贯穿了刘备集团崛起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位战功赫赫、忠心耿耿的猛将,在三国后期却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再被委以重任,仿佛被“雪藏”了一般。这背后.............
  • 回答
    好,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赵云当年离开刘备时,为啥会对刘备说出那句略带“嫌弃”的话:“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 这话里头,可不光是赵云对公孙瓒的失望,更是他当时心里的纠结和对刘备的期望。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先回到那个乱哄哄的年代。那会儿,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就像一群饿狼在争夺一.............
  • 回答
    要说赵云、霍去病、陈庆之这三位名将谁更擅长带兵打仗,这就像是要在璀璨的星河中选出最亮的那一颗,各有千秋,难分轩轾。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作战环境,却都以非凡的军事才能,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咱们不妨细细道来,看看他们各自的过人之处。霍去病:天生的战神,闪电战的鼻祖如果说带兵打仗是.............
  • 回答
    赵云的统帅能力,这可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别的不说,单看他如何在乱世之中,从一个普通将领一步步成长为蜀汉的“常胜将军”,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不凡。我跟你说,这不仅仅是武艺高强就能做到的。首先,赵云这个人,我看他身上最突出的一个特质,就是稳。在战场上,他是真的稳得住。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诸葛亮用兵.............
  • 回答
    赵云和吕布,这俩名字在三国演义里,那可真是响当当的!要说谁更厉害,这话题估计能从三国时期聊到今天,估计还聊不完。不过,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俩猛将在不同方面都有啥绝活,谁又能更胜一筹。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说到吕布,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天下无敌”。这可不是盖的,人家这名号可是靠真.............
  • 回答
    关于赵云在长坂坡杀敌五十名将的说法,其实更像是一种文学创作中的夸张和演义,在史书《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赵云“杀五十名将”。《三国志·赵云传》中提到:“(赵云)当阳长坂,单骑匹马,堕马,被创,数进数退,斩获(敌人)数十人。”这里的“数十人”更多是指普通士兵,而非将领。然而,在更为人们所熟知的《三国.............
  • 回答
    说赵云被“高估”得厉害,这事儿啊,真是说来话长。要我说,这“高估”俩字,背后藏着不少故事,也反映了咱们对英雄的期待,以及历史留下的那些模糊地带。先别急着否定赵云,咱们得先承认,赵云绝对是个猛将,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他是三国时期少有的能从头打到尾,还能全身而退的大将。你想想,长坂坡那种万人敌的场面,他能.............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很多人都觉得赵云七进七出,在万军从中杀来杀去,是不是有点“猪突猛进”的意思,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因为紧张或者不熟悉地形而迷路了? 其实啊,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赵云“七进七出”绝对不是迷路,而是他作为一名顶级武将,在当时那种极端混乱、危机四伏的战场上,所能做出的最有效、最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