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刘备自封汉中王后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上将,为什么关羽单单对黄忠不屑?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有个人性格、过往经历的因素,也反映了当时军中潜在的矛盾和刘备集团内部的微妙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许多情节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而进行的艺术加工。作者罗贯中赋予关羽“忠义无双”、“万人敌”的形象,而黄忠则代表了老而弥坚的猛将。关羽对黄忠的不屑,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为了凸显关羽的傲气和对功绩的极度看重。

一、 关羽的性格和出身:

关羽,字云长,素来以“义”著称,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度自负、极其看重个人荣誉和出身的将领。他出身寒门,却凭借着一身武艺和过人的忠诚,一步步在刘备集团中走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年轻时便以勇猛闻名,更是在乱世中与刘备“桃园结义”,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在他看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地位,是凭借着长久以来出生入死的功劳,以及对刘备不离不弃的忠诚。

而黄忠,虽然勇猛,但“年老”是他在《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鲜明的标签。关羽在得知黄忠被封为五虎上将时,第一时间说出了“黄忠何等人,也敢与我等同列?”这样的话,这背后隐藏着一种“资历论”和“名声论”的优越感。在他看来,黄忠虽然勇猛,但毕竟年事已高,并且他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相对较晚,在集团早期的艰苦岁月中,黄忠的影响力不如他、张飞、赵云那样根深蒂固。这种不屑,更像是对“论资排辈”和“功勋评价”标准的一种挑战,他认为自己的功劳和付出,远比黄忠来得更早、更重。

二、 对“五虎上将”称号的理解差异:

“五虎上将”这个称号,虽然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在《三国演义》中却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它被描绘成刘备集团的五大支柱,是刘备最信任、最倚重的五位猛将。然而,这种并列式的封赏,对于关羽这样极度渴望“独一无二”的将领来说,可能是一种“稀释”。

关羽对自己“武圣”的形象有着极高的期许,他渴望成为刘备集团中无可替代的战神。当黄忠——一个在他看来资历、名声可能不如自己的老将,与自己并列为“五虎”,并且都是“上将”时,他会感到一种不被尊重,甚至是地位被“拉平”的感觉。他可能认为,自己应当是“五虎”之首,或者至少是与其他人有所区分的。黄忠的加入,在某种程度上,让他感觉自己的独特性和至高地位被削弱了。

三、 “老将”的刻板印象和潜在的“竞争”:

虽然黄忠在小说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但他“年老”的标签却是无法回避的。在崇尚青春活力和锐气的三国战场上,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将,虽然勇猛,但在关羽这样的青年才俊眼中,或许存在一种潜在的、无意识的“年龄歧视”。关羽可能认为,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年轻力壮的将领更能担当重任,而黄忠的“老”可能会让他对他未来的表现有所疑虑。

更进一步说,即使是君臣之间,也可能存在一种微妙的“竞争”。在刘备集团的早期,关羽、张飞、赵云是核心力量,他们的地位和功劳是无可撼动的。当马超和黄忠这两位后来居上的猛将加入时,尤其是马超,其本身的名气和战力就足以让关羽感到压力。而黄忠的封赏,在某种程度上,也填补了刘备集团在“老将”方面的空白,使得集团的整体实力更加均衡。然而,这种均衡,在关羽看来,可能就是对自身“最强”地位的一种挑战。他习惯了自己是那个最耀眼的存在,而黄忠的出现,让他不得不与其他同样勇猛的将领分享这份荣耀。

四、 对黄忠“射杀”关羽儿子的担忧(小说情节暗示):

虽然在封赏“五虎上将”的章节中,黄忠“射杀”关平(虽然在《三国演义》中,关平是在力战而亡,并非被黄忠所杀,但这可能是部分读者或解读中的一种误会,或者是作者埋下的伏笔,暗示了未来可能存在的冲突)的情节尚未发生,但关羽对子女的保护欲极强,对潜在的危险有着高度的警觉。如果在他心中,已经有了一种预感,认为黄忠的勇猛,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与自己一方发生某种形式的“冲突”,那么这种不屑,也可能掺杂着一丝对敌人的警惕和对自家安全的考虑。当然,这一点在小说中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更多是一种解读的可能性。

五、 作者刻画人物的戏剧性: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作者的创作意图。罗贯中需要塑造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关羽。如果关羽对所有人都谦逊有礼,那么他“万人敌”的形象或许会显得有些单薄。他对黄忠的不屑,恰恰彰显了他内心深处的傲骨和对自身价值的极高认知。这种“瑕疵”反而让关羽这个人物更加真实,更具戏剧张力。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神,而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有着骄傲和执念的凡人(尽管他被神化了)。

总而言之,关羽对黄忠的不屑,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他个人骄傲、看重资历和功勋的性格使然,也有对“五虎上将”称号并列分配的不满,以及对“老将”的潜在刻板印象和竞争意识。当然,这也是作者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增加故事趣味性而进行的艺术安排。这一个情节,恰恰成为了《三国演义》中,关羽这位传奇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一个生动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从史实上说,是因为黄忠太屌了。

三国演义里有这一段的原因,是因为三国志里有这一段,并且十分能够凸显关羽晚年的傲气。
而三国志里有这一段的原因是,诸葛亮说的:“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马超和张飞一起经历了汉中这一仗,亲眼看见黄忠立了多大的功劳。所以也没有非常不服气。
但是对于关羽来说,诸葛亮觉得语言太贫乏了,关羽的想象力也太贫乏了,以至于没办法让关羽知道黄忠当时有多屌。

不是关羽看不起人。主要原因是关羽想象力不够丰富(笑)

黄忠的牛逼超出正常人的想象了,才造成了这种误会。


2,三国演义里这一段,关羽自己有说,张飞赵云是他患难与共的兄弟,马超世代公侯地位也够,黄忠不配。
但是这一段实际上是OOC的,也就是不符合关羽人设的。

关羽的人设里,是有英雄惜英雄的方面的。对庞德、对黄忠,都是这样。
另一方面,他还是傲上不忍下的。

如果演义里改成“翼德吾弟也,子龙久随吾兄,亦吾弟也。黄忠老英雄,某甚敬之。可那马超何许人也,世代公侯又如何?徒有虚名,如何与吾同列?”


那在性格上是比较符合的。也可以接后面想要入川和马超比试的桥段。同样达到突出了关羽性格的作用。

但是就和史实有出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仔细想想,诸葛亮如果不把刘禅废掉,自己当主公,那么理由还真是不少,而且每一个理由都相当扎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这个人。他从一开始跟着刘备,就是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去的。这个理想,不是他自己想当皇帝,而是要恢复的是汉朝的天下,让刘家的皇位得以延续。他从没表现出丝毫篡位的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头可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把他的兄弟情义、君臣之道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你问他既然“默认”了关羽被杀,为什么还要冒险,这中间的道道儿就得好好捋一捋了。首先,你说的“默认”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稍微有些不贴切。在《三国演义》的语.............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取得的“四郡”,在正史中的记载,可以说是一段波澜壮阔,却也充满现实考量的历史进程。虽然小说家言添油加醋,但其核心脉络,在《三国志》等史料中,依然能找到清晰的对应。要说刘备取得的“四郡”,在正史中,通常指的是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逐渐势力扩张,最终占据荆州南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 回答
    在94版《三国演义》(孙彦军饰刘备)和新版《三国演义》(于和伟饰刘备)中,两位演员对刘备形象的诠释各有侧重,需从原著精神、表演风格、时代背景等多角度分析,以判断谁更符合《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文学形象。 一、原著中刘备的形象核心《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1. 仁德与野心并存:表面仁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恢弘巨著中,刘备的坐骑“的卢”马,其“妨主”的描写,绝非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对人物命运的铺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的卢”的来历、它的“妨主”传说,以及它在刘备人生轨迹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的卢”马的非凡来历与“妨主”的诅咒《三国演义》开篇就为“.............
  • 回答
    提到《三国演义》第一章,刘备仅率五百人就敢去挑战程远志那号称五万的黄巾军,这确实是很多人初读时会感到非常“离谱”的情节。说它“假”,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但如果从小说的角度去理解,它又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咱们得先弄清楚《三国演义》这书的性质。它不是历史记录,而是“七分实三分虚”的小说。作者罗贯中在尊重.............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咱们老百姓心里头那可是仁义的代表,是匡扶汉室的明君胚子。这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头,那更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要是真较起真来,把《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跟史书里头记载的那个刘备一对比,嘿,那差异可就大了去了。咱们今儿就掰扯掰扯,这小说里的刘备和历史上的刘备,到底有啥不一样。《三国演义》里的.............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未亲自陪同刘备取西川,而是委派庞统前往,这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考量,既有战略上的部署,也有对人才的信任,更体现了诸葛亮对大局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取西川的战略意义。益州,也就是后来的蜀汉,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根基。曹操和孙权占据了北方和江东,刘备要想成就一番霸业,必须拥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三国演义》里为什么曹操会被“贬”,而刘备会被“褒”,而且要说得细致一些,像是朋友聊天一样,不带AI的那种生硬感。其实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平时看电影或者听评书,总会有个主角和反派一样,《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它有自己的创作目的和价值取向。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那是个社会动荡、朝代.............
  •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能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位顶级猛将以及诸葛亮这样的绝世智囊聚拢到自己身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不是因为刘备长得帅,或者有什么天生的光环,而是他一步一个脚印,用真诚、胸怀、理想和能力,一点点打动了这些人才。首先,刘备这个人,他有个最大的特质就是“仁德”。这.............
  • 回答
    要评价刘备这个人物,那可真是件有意思的事儿。要我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男人”,你瞅瞅他的那帮兄弟,关羽、张飞、诸葛亮,哪个不是名震千古?可再看看他自己,虽然是汉室宗亲,早早起兵,但一路跌跌撞撞,屡败屡战,感觉像是自带“衰神”光环。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愣是靠着一股子“不认命”的劲儿,硬是打下了一.............
  • 回答
    要说刘备如何在三国乱世中完成统一,这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以当时他的条件,实现统一的难度堪比登天。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奋斗史,充满了艰辛、挫折与偶尔的曙光。如果非要设想一条“刘备完成统一”的路径,那需要无数个“如果”,并且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无比扎实和幸运。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起手式”。他出身寒.............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多玩三国策略游戏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疑惑。其实,曹操在游戏里武力值普遍比刘备高,这背后可不只是游戏制作人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有不少历史和游戏设计上的考量。咱就细致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一、 历史现实的折射:统帅才能与个人勇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游戏里的“武力值”往往是综合评价,它包含了.............
  • 回答
    鲍鹏山教授的《风流去》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对三国人物,特别是刘备和诸葛亮,进行了深入且常带争议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这些被后世神化的英雄,而是试图剥去历史的表象,挖掘人物背后更复杂、更人性化的动机和行为逻辑。整体评价思路:鲍鹏山在《风流去》中,对三国人物的评价有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历史的.............
  • 回答
    在《三国志·荀攸传》中,当提到“蜀汉”这个词时,它指的是刘备所建立的政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刘备的蜀汉”。这并不是指地理上的“蜀郡”或“汉中”,虽然这两个地方是刘备政权的核心区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三国志》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历史语境来分析。首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时期的史官。在陈寿.............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在南征过程中,曾借宿于一户农家,主人名叫刘安。当时刘安家中缺粮,没有像样的食物招待曹操,情急之下,竟然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割下肉来烹煮,献给了曹操。曹操品尝后,觉得味道鲜美,便问他这是什么肉,刘安如实相告。曹操听后,又惊又怒,本想处死刘安,但念及他一片忠心,最终没有追究。关于刘安“杀妻供.............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里,刘备的武力值,或者说他作为一名武将的直接战场表现,确实不是他最为人称道,也不是最突出的亮点。与他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或是像吕布、赵云这样的超级猛将相比,刘备在个人武艺上的光芒要黯淡许多。不过,要就此断言刘备“武力低下”也未免过于片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看.............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孙权、刘备、曹操这三位巨头的实力排名,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实力”涵盖的维度太多了,不能简单地用“谁打架更厉害”来衡量。不过,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这样大家心里就都有数了。一、 政治基础与地盘: 曹操: 曹操的政治基础那是没得说,可以说他三个人里最稳当、最扎实.............
  • 回答
    关于“现在流行丑化刘备、美化曹操、尊曹反刘”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尤其是在一些历史爱好者群体中比较普遍的讨论现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认知心理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本身是一部小说,而非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