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何不亲自陪同刘备取西川,而是让庞统去?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未亲自陪同刘备取西川,而是委派庞统前往,这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考量,既有战略上的部署,也有对人才的信任,更体现了诸葛亮对大局的精准把握。

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取西川的战略意义。益州,也就是后来的蜀汉,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根基。曹操和孙权占据了北方和江东,刘备要想成就一番霸业,必须拥有稳固的大后方,并且有足够的兵力和财力作为支撑。西川地理位置优越,沃野千里,人口众多,对于刚刚经历官渡之战惨败、实力相对弱小的刘备来说,夺取益州是他能否与曹操、孙权抗衡的关键一步。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选择让庞统去,而不是自己亲自出马呢?

一、诸葛亮坐镇荆州,稳定大后方,处理内务政事。

荆州在当时的刘备集团中,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刘备集团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是刘备势力得以发展壮大的跳板。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丞相,责任重大。他需要坐镇荆州,处理日常政务,稳定内部秩序,安抚人心,更重要的是,他要负责荆州的军事防御。

当时的荆州,虽然刘备已经占据了部分地盘,但面对强大的曹操和虎视眈眈的孙权,荆州的安危始终是悬在头顶的利剑。一旦荆州被曹操或孙权趁虚而入,刘备在益州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甚至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诸葛亮留守荆州,才能确保后方稳固,为刘备在益州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此外,诸葛亮在荆州还需要处理许多复杂的人事关系和政务。他要管理荆州的军政要务,调配粮草,招募兵马,还要应对来自士族阶层的各种压力和潜在的反抗。这些工作都极其繁琐且重要,需要他亲自坐镇,方能万无一失。

二、庞统的才能与经验,足以胜任取西川的重任。

《三国演义》中,庞统被描绘成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其才智在当时绝对是顶尖的。庞统虽然初来乍到,但他在荆州期间,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他能够洞察人心,善于谋略,并且有大胆的决断力。

刘备集团刚开始在益州立足,需要有人能够迅速打开局面,稳定人心,并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攻略。庞统的特点是“有经济世之才,不求闻达”,他不像诸葛亮那样需要考虑那么多的政治平衡和长远规划,更适合直接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够独当一面。

诸葛亮之所以让庞统去,也是对庞统才华的一种信任和锻炼。他相信庞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成功地协助刘备完成夺取益州的壮举。庞统的性格特点,也让他更容易在复杂的益州政治环境中,与当地的刘璋、张松等人打交道,找出突破口。

三、战略分工,形成两翼呼应。

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取西川,这种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战略分工。诸葛亮在后方巩固势力,积蓄力量,同时做好对外部威胁的防御。庞统则在前线与刘备并肩作战,负责具体的军事行动和政治谈判。

如果诸葛亮亲自前往,那么荆州就可能出现无人坐镇的真空期,这对于刘备集团的稳定是极其不利的。而庞统的到位,正好弥补了刘备在军事谋略方面的不足,使得刘备在取西川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加得力的助手。

可以说,这是诸葛亮深谋远虑的体现。他知道取西川是一场硬仗,需要集中优势兵力,同时也要确保后方安全。他自己坐镇荆州,是为了全局的稳定;他派庞统前往,是为了在前线取得胜利。

四、诸葛亮对刘备的信任,以及对庞统的倚重。

刘备虽然有时会显得优柔寡断,但他在战场上的决断力和统帅能力还是有的。诸葛亮相信刘备能够带领庞统取得成功。而对庞统,诸葛亮更是看重其才华,希望他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当然,《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在情节设计上也会有其艺术加工的成分。但从诸葛亮的性格和其所处的战略环境来看,他留守荆州,派庞统前往取西川,是合情合理的,并且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战略家的远见和魄力。

总而言之,诸葛亮不亲自陪同刘备取西川,而是让庞统去,是基于对荆州稳定、庞统才能、战略分工以及对人才的信任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这是一个既有现实可行性,又能确保刘备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明智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锁定到《三国演义》,就很难说这个事了。

不过也能琢磨琢磨。

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一切以《三国演义》为准。


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于是随请孔明,同议起兵西行。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孔明应允。

这里,一切正常。荆州北连曹魏,东接孙吴,确实是需要人坐镇。

不过可以玩味一下的是,庞统先和刘备讨论入川,随后请孔明一起来商议。

随后也是刘备进行的人员分配,万人敌的关张,闯曹营的子龙,算无遗策的孔明,全留在荆州了。

可以讲刘备是想让荆州这块好不容易有的一亩三分地,稳当一些。

所以,题主的问题是不太恰当的,整个人员分配是玄德公策划的,而非孔明。

但是!不能因此就说和诸葛亮没有关系!

且看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的两段文字。

玄德设宴管待彭羕,忽报:荆州诸葛亮军师特遣马良奉书至此。玄德召入问之。马良礼毕曰:“荆州平安,不劳主公忧念。”遂呈上军师书信。玄德拆书观之,略云:“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凶多吉少。切宜谨慎。”


却说孔明在荆州,时当七夕佳节,大会众官夜宴,共说收川之事。只见正西上一星,其大如斗,从天坠下,流光四散。孔明失惊,掷杯于地,掩面哭曰:“哀哉!痛哉”众官慌问其故。孔明曰:“吾前者算今年罡星在西方,不利于军师;天狗犯于吾军,太白临于雒城,已拜书主公,教谨防之。谁想今夕西方星坠,庞士元命必休矣!”言罢,大哭曰:“今吾主丧一臂矣!”众官皆惊,未信其言。孔明曰:“数日之内,必有消息。”是夕酒不尽欢而散。

诸葛亮给玄德公送信,说“主将帅凶多吉少”。

星星掉下来了,诸葛亮断言“不利于军师”,死的必是庞士元。

这就有问题了,主将帅凶多吉少,那星星掉了,诸葛亮不猜刘备出事,断言是庞统殒命,可见孔明给玄德公第一封信说的不是实话,或者讲,没把话说全。而后来在筵席上说的“不利于军师”,才是他在观星之后的真正所得。

如果孔明在信里没把话说全,那么那封信的另一个信息就也很可疑了,诸葛亮是什么时候算出来,今年西方不利于军师的呢?张松献图,可在隆中之时,孔明便曾给刘备看过西川之图,虽详略有异,但终究差异不大。可见孔明迟迟不肯提议西进,必是早已由天象获知此次西去,队中军师必当殒命。只不过,之后玄德公没要求他去,所以才默不作声,点头应允。

要注意《三国演义》一书,天象就没出过错,诸葛亮看的天象就更没出过错。

同时,天象也不可改变。欲保全自己,必须让天象应验到他人身上。

依书中所言,此时玄德公身边只两位军师,孔明和庞统,孔明若想逃出天象,庞统必须顶雷。

因而 诸葛亮不去,让庞统去,只是让其代自己应验天象罢了。

随后,孔明痛哭……孔明上一次在书中痛哭,为的应该是周公瑾吧?啧啧啧~~~



———————————————————分割线————————————————————



以上都是扯淡……

完全是因为《三国志》里孔明没去,庞统去完挂了,罗贯中才不得已如此胡诌嘛…………

这这这……这提的是个什么问题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未亲自陪同刘备取西川,而是委派庞统前往,这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考量,既有战略上的部署,也有对人才的信任,更体现了诸葛亮对大局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取西川的战略意义。益州,也就是后来的蜀汉,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根基。曹操和孙权占据了北方和江东,刘备要想成就一番霸业,必须拥有.............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仔细想想,诸葛亮如果不把刘禅废掉,自己当主公,那么理由还真是不少,而且每一个理由都相当扎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这个人。他从一开始跟着刘备,就是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去的。这个理想,不是他自己想当皇帝,而是要恢复的是汉朝的天下,让刘家的皇位得以延续。他从没表现出丝毫篡位的心.............
  • 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是千古奇谈,也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的一段情节。王朗这个角色,书中描写他“少年时博览群书,年老时专营财利,晚年出仕”,可以说是标准的文弱书生,政治军事才能平平,又有些迂腐古板。面对诸葛亮这番凌厉的智辩和言辞攻击,他根本招架不住,最后被活活气死。那么,如果让王朗来反驳,并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亲自执行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是一种懒政无能的做法”的观点,我想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下,毕竟一件事情的评价,很难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以及小说的具体情节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诸葛亮“亲执刑罚”,尤其是二十军棍以上这样的重罚,确实是作者.............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慧化身,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机妙算。然而,如果仔细梳理《三国演义》中他从出山到去世的历程,我们或许会发现,他的能力并非一个直线型的上升或者停滞不前,而是一个复杂且带有递进色彩的演变过程,其中夹杂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个人心境的起伏以及客.............
  • 回答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 iconic 的人物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他一次辉煌的艺术成功,但若细究其艺术手法和人物塑造的复杂性,我们也能看到其中一些值得探讨的“败笔”之处,或者说,是过于极致化的处理方式所带来的局限。首先,罗贯中塑造诸葛亮最成功的,便是将他打造成.............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所以能说出“我观云长将星陨落”,并非是基于什么科学仪器或观测方法,而是作者罗贯中所赋予的一种文学上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推断。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古典小说中,这种“观星”之说,更是一种象征手法和情感的寄托,用来表现人物的智慧、预知能力,以及事件的重大性。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诸葛亮这位智慧的化身,其病逝于五丈原,无疑是蜀汉历史上一个沉痛的转折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如此悲痛的时刻,作为蜀汉君主的刘禅却下了一道旨意,禁止百官奔丧。这道旨意看似不近人情,实则背后隐藏着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考量,以及刘禅在那个复杂环境下的无奈与权衡。首先,.............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是否是借刀杀人、故意反复被抓的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支持这种观点。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可能性,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一、传统史书记载与“七擒孟获”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七擒孟获”这个故事最主要的来源并非直接的史书,而是小说《三国演义》。正史如.............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与周瑜,两位风采各异、智计超群的栋梁之材,他们的名字早已被历史深深地刻下了印记。那么,这两位传奇人物,究竟有没有过真实意义上的“碰面”呢?从正史《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诸葛亮与周瑜在有明确记载的交集,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的孙刘联盟时期。当时的背景是曹操挥师南下,百万大军压境.............
  • 回答
    近年来“贬亮成风”的现象确实在历史文化讨论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对经典人物评价方式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大众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贬亮成风”的成因剖析:首先,要明确“贬亮”通常指的是对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
  • 回答
    “文不胜武,计不压兵” 这句话或许可以很好地概括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中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无疑是作者罗贯中笔下集智慧、忠诚、道德于一身的“完人”,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了中国智慧的代名词。然而,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虽然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但终究是血肉之躯,有.............
  •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能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位顶级猛将以及诸葛亮这样的绝世智囊聚拢到自己身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不是因为刘备长得帅,或者有什么天生的光环,而是他一步一个脚印,用真诚、胸怀、理想和能力,一点点打动了这些人才。首先,刘备这个人,他有个最大的特质就是“仁德”。这.............
  • 回答
    《三国志》中的谋士们,他们的才能如群星璀璨,各有千秋,但若要论一个高低,着实是件引人入胜又颇费思量的事情。历史上名士云集,各有其道,将他们一概而论地排名,总会有人觉得稍有偏颇。不过,我们可以尝试着根据他们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功绩、影响以及后世的评价,来梳理一个大致的脉络。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一.............
  • 回答
    陆毅对自己在新《三国》中饰演的诸葛亮有一个相当清晰且深入的评价,他的观点并非简单的是“好”或“不好”,而是包含了他作为演员对角色理解的转变、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以及面对观众反馈时的思考。从角色定位的认知转变:最初接到诸葛亮这个角色时,陆毅坦言自己是带着一种“偶像包袱”和对“完美化身”的预设去理解的。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众多三国英杰中,唯有关羽被封为神,并受到广泛的香火供奉,成为集忠义、勇武、财富、平安等多种神格于一身的“关二爷”。而像诸葛亮、赵云这样同样才智武艺超群的人物,却未能享有同样的地位。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演变、民间信仰的融合、文化观念的渗透以及特定历.............
  • 回答
    问到“为什么三国粉里蜀汉阵营的这么多人,尤其是诸葛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选择,还有我们内心深处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投射。一、 历史的底色:势孤力弱下的奋起与悲情先得说说蜀汉本身。比起曹魏的根基深厚、实力雄厚,东吴的江东基业,蜀汉从一开始就是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