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志中诸葛亮去世,为什么刘禅禁止奔丧?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诸葛亮这位智慧的化身,其病逝于五丈原,无疑是蜀汉历史上一个沉痛的转折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如此悲痛的时刻,作为蜀汉君主的刘禅却下了一道旨意,禁止百官奔丧。这道旨意看似不近人情,实则背后隐藏着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考量,以及刘禅在那个复杂环境下的无奈与权衡。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诸葛亮去世时蜀汉所处的严峻境况。诸葛亮北伐多年,耗费了蜀汉大量的国力,虽然战绩斐然,但始终未能实现匡扶汉室的宏愿。此时的他,正是在北伐的最后一次征程中病逝。可以说,诸葛亮一人支撑着蜀汉脆弱的国本,他的离去对于刚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国力已经有些捉襟见肘的蜀汉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允许全国上下,尤其是朝廷中的重要官员,大规模地前往五丈原为诸葛亮奔丧,会带来一系列显而易见的危机:

朝政的真空与混乱: 诸葛亮不仅是军事统帅,更是蜀汉实际上的丞相,处理着国家大小事务。在他去世的当口,如果大批官员远赴五丈原,朝堂上将会出现严重的权责真空。谁来处理紧急政务?谁来维持国家的运转?这种群龙无首的局面,极易导致内部的权力斗争暗流涌动,甚至引发政治上的动荡。刘禅虽然是君主,但他的能力和威望在当时尚不足以完全驾驭住所有局面,一旦出现权力真空,他个人的统治也可能受到威胁。

北伐大军的动摇与溃散: 诸葛亮是在前线病逝的。在他死后,如何指挥北伐大军继续作战,或者如何安全地撤退,成为了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如果此时朝中百官纷纷奔赴五丈原,前线的军队将失去重要的后勤和政治支持。尤其是对于一支正在与魏国主力对峙的军队而言,君主未能亲临前线慰问,主要大臣又尽数离去,士气必然大受影响。更糟糕的是,一旦前线发生变故,缺乏及时有效的指挥和应对,整个北伐的成果甚至蜀汉的边境安全都将受到威胁。

潜在的权力斗争与政治阴谋: 尽管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但他毕竟是蜀汉中掌握了巨大权力的臣子。他的去世,对于一些有野心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浑水摸鱼、争夺权力的机会。如果诸葛亮之死引发大规模的哀悼和人员流动,不排除有心之人会借机煽动情绪,制造混乱,甚至利用众人的悲痛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刘禅作为君主,有责任维护国家的稳定,防止出现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可能。

对诸葛亮遗愿的考量: 诸葛亮本人对于自己的身后事,在《三国演义》中有着详细的安排,并且他一生都以国家为重,以北伐为己任。他深知自己的离去会给蜀汉带来怎样的影响。或许,刘禅禁止百官奔丧,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诸葛亮可能存在的、对国家利益优先的遗愿。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让百官专注于稳定局势,完成北伐的收尾工作,这或许也是诸葛亮本人所希望看到的。

那么,刘禅又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呢?在《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去世后的记载,通常会提到刘禅在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追封他为武乡侯。并且,在他下旨禁止百官奔丧的同时,也必然会安排一部分忠诚可靠的大臣,如杨仪等人,去处理诸葛亮后事的相关事宜,并对北伐大军进行安抚和指挥。刘禅的这道旨意,与其说是一种冷漠的禁止,不如说是在极端压力下,一种艰难的、以国家稳定为优先的政治决策。

从刘禅的角度来看,他需要在大局为重和个人情感之间做出选择。尽管内心可能同样悲痛,但作为君主,他必须将国家的存亡置于首位。禁止百官奔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诸葛亮去世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确保蜀汉政权的平稳过渡,并尽力巩固来之不易的北伐成果。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作者在塑造人物和情节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艺术加工。刘禅的形象在演义中也常常被描绘成一个“乐不思蜀”的昏君,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他在此事件中的决策,可能存在其政治上的考量。或许,他的旨意并非完全出于冷酷,而是当时条件下,他所能做出的、相对“最优”的选择。

总而言之,刘禅禁止百官奔丧并非无理,而是出于对蜀汉国本稳固、北伐大局以及潜在政治风险的深刻考量。这道旨意的背后,是君主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责任担当,是其在复杂政治格局下的无奈选择,也折射出诸葛亮这位伟人的离去,对蜀汉政权带来的何其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应该可以算刘禅执政生涯中为数不多的超神之作吧,那一刻被诸葛亮的亡魂附体了。



第一,这是诸葛亮自己要求的,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而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遗书号召大家不要铺张浪费,穿平时那件阿玛尼鹤毛外套下葬就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绿色环保;



第二,刘禅他爸死的时候,诸葛亮曾建议过服丧三天就好,理由如下:


“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


意思就是你爸死了,但葬礼差不多就行,本来按你爸这地位起码得个九天九夜,咱们这次嗨个三天三夜~三更半夜~就好,公务员系统也不能让它停滞了,大家都看着你呢;



第三,刘备还没死透的时候,黄元就起兵造反了,


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第四,刘备总算死透了,南中四郡(其实是三郡)应声反水,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几个小样儿,哥趴体完再收拾你,与此同时赶紧发几个短信给渣权说么么哒,爱你哟。

这才叫政治家。


刘禅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做人要低调。


相比诸葛亮,刘禅还是离政治家很远。毕竟刘禅是爱着相父的,朝廷发布禁止奔丧,压抑着的爱无处宣泄。


这个时候,是李邈挺身而出。


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疏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下狱诛之。


“领导!诸葛亮总算死了!他生前就是个乱臣贼子!大傻逼!”

“乱你妈比我草你妈!抓起来乱刀斫死!”



那是两年后的夏天,刘禅施施然走到汶水边,夕阳缓缓落下,波光中依稀看到相父的背影。



完。

user avatar

谢邀。

星落五丈原实在太突然。

对于蜀汉臣民而言,诸葛丞相就是苍天在上,现下,倏忽之间,天塌了。

可以想见,一切知情者都将处于惊慌失措之中:

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蒋)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如何化解这场空前的政治危机?

以古代的交通水平,即便庙堂天崩地裂,普通官吏、百姓也很难在第一时间获知。易言之,禁断奔丧,就可以延缓噩耗的传播速度,为蜀汉朝廷应变维稳提供足够的时间。

可以想见,如果蜀汉朝廷仍由官吏奔丧,新丧元帅的消息将迅速扩展到全国,造成人心浮动,军心不稳。这简直是标准的危机公关负面样本。

何况三国鼎立,强敌在外,如果蜀汉国内发生骚乱,立即面临灭顶之灾。

这不,刨去曹魏,那位模范盟友孙十万也早就打着救援的幌子,做好了趁火打劫的准备:

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

很可惜,由于十万兄得到消息太迟,辛辛苦苦赶了个晚集,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于是乎只能呵呵。

再看蒋琬的处置,一言以蔽之,就是以静制动,尽量减少众人的异样感。

甚至可以揣测,诸葛亮遗命安葬定军山,而非归葬成都,除了激励后人进取不懈之外,同样意在尽量控制影响。

无论后人怎么评价阿斗,这位仁兄当危难之际,禁奔丧,诛李邈,任贤臣,申同盟,使诸葛亮、蒋琬交班时期平稳过度,其表现用【英明】二字评价并不为过。

user avatar

刘禅下令禁止为诸葛亮奔丧,是为了防止蜀汉政府陷入瘫痪。

谯周是益州牧诸葛亮的属吏,劝学从事。二元君主观下,故主去世,故吏和属吏为故主服丧,是当时的一种风气和义务。

但诸葛亮不仅是益州牧,还以丞相开府,甚至还“领司隶校尉”,丞相府+益州牧+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否持续到刘禅继位,或是否有属吏,都缺乏记载)的属吏故吏。

诸葛亮的丞相和益州牧(或许还有司隶校尉)当了12年,前后的属吏故吏一大堆,广泛遍布在整个蜀汉。

加上诸葛亮在关中五丈原去世,那么多的诸葛亮属吏故吏去关中,或去蜀栈道上奔丧的话,整个蜀汉政府就会陷入瘫痪。

要是再来几个感情丰富的属吏来个什么服丧三年,就非常刺激了。

估计当时想要为诸葛亮奔丧的属吏故吏,人数是非常多的,所以站在国家角度,刘禅下令禁止为诸葛亮奔丧,是很正常的。


  • 三国志诸葛亮传: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 三国志谯周传: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最后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user avatar

原文: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可能现在城市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不知道奔丧什么意思,奔丧不是你自己在家里摆个灵位哭一哭,是去灵柩前面吊唁。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武乡侯是在五丈原去世的,灵柩迅速往成都送,所以奔丧你得往成都奔啊,好吧你可以说这只是我的推测,但就更搞笑了,灵柩没回成都,那就是在汉中。。。乖乖,那得去作战前沿的汉中奔丧。以诸葛亮的威望,季汉中高级军政官员乃至下级官员和军人可不都得去奔丧?无论是成都还是汉中,那前线咋办?可不就是谁都可以打进来了么?在汉中更完蛋,在作战前沿被人看出来你的军政官员都在这里奔丧呢,等于告诉人家,快来打我啊!要死啊这是。。。

所以刘禅禁止为诸葛亮立庙奔丧,稳住局势,官员各司其职,要知道这个时候,对面也知道你国逢大变,政局不稳,等着找机会呢。。。所以把诸葛亮去世的影响降到最低,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至于说什么刘禅怨恨诸葛亮之类的答案,能省省么?怨恨,自然听说诸葛亮要死了内心喜不自胜,派个人问候一下就得了,等着自己掌握大权。但是刘禅听说诸葛亮病危,马上派出了尚书仆射孙德去前线“谘以国家大计”,这是一个怨恨的人办的事儿?我很恨你,听说你快死了,马上派人去问您死了,谁接班?以后咋办?朱翊钧可不是这么对张居正的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