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中刘备为什么能够聚集五大虎将和诸葛亮?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能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位顶级猛将以及诸葛亮这样的绝世智囊聚拢到自己身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不是因为刘备长得帅,或者有什么天生的光环,而是他一步一个脚印,用真诚、胸怀、理想和能力,一点点打动了这些人才。

首先,刘备这个人,他有个最大的特质就是“仁德”。这词儿说起来轻飘飘,但在那个乱世,却是能打动人心的最重要因素。你想啊,当时是什么世道?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为了点地盘,为了点利益,人命跟草芥一样。可刘备呢?他虽然出身贫寒,但从小就立志要匡扶汉室,恢复太平盛世。他贩过草鞋,卖过布匹,生活得艰难,但他始终没有丢了那份“侠义心肠”。

关羽和张飞,最早跟着他的两位。他俩本来是卖肉的、卖酒的,也没什么远大志向。但刘备跟他们一起喝酒、一起吃饭,如同亲兄弟一般。桃園結義,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刘备是真的把他们当兄弟,不是把他们当打手。你看后来刘备每次遇到危险,关羽张飞都是拼死相救,那份情义,是实打实的。在那个年代,你能遇到一个把你当兄弟的头儿,而且这个头儿还不是那种为了利益就出卖你的?这太难得了。

再说说赵云。赵云最早是投靠公孙瓒的,公孙瓒也算是一方诸侯,但公孙瓒那人性格有些孤傲,而且后来也灭亡了。赵云后来选择刘备,不是因为刘备当时有多强大,而是他看到了刘备的“义气”和“忠诚”。赵云本来就重情义,他看到刘备在长坂坡单骑救主,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还把阿斗这个累赘护得周全,他觉得刘备是个值得托付性命的人。这种用性命去换取的忠诚和保护,是很难得的。而且,刘备能把赵云这个重要人物放在身边,让他掌握兵权,而不是仅仅当个打手,这说明刘备懂得如何用人和留人。

马超和黄忠,这俩人是后来才加入的。马超本来是凉州名将,他的父亲和族人都在曹操手里,他虽然有能力,但处境很尴尬,一边要跟曹操对抗,一边还要面对内部的猜忌。刘备在这个时候伸出援手,并且给了他足够的尊重和信任,让他放手施展。刘备并不因为马超当初是敌人就排斥他,而是看到了他身上的能力和忠心。而黄忠,当时已经是老将了,但他宝刀未老,屡屡在战场上斩将立功。刘备不以年龄论英雄,而是看到黄忠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

最关键的,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这绝对是史上招揽人才的经典案例。你想想,当时刘备已经是朝廷认可的皇叔,虽然势单力薄,但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但他为了请诸葛亮出山,放下身段,去了三次,两次被拒,第三次才见到。这中间的过程,刘备表现出来的谦逊、诚恳和对人才的渴望,是任何一个自视甚高的人都做不到的。他不是那种“我需要你,你就得来”的态度,而是“我非常需要你,所以我愿意放下一切来请你”。

而且,刘备在见到诸葛亮后,并不是让他直接去打仗,而是跟他谈论天下大势,分析战略方针。这就是他相信诸葛亮的能力,把他当做可以一起谋划未来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工具。诸葛亮当时只是个隐士,但他看到了刘备身上的“王者之气”和“仁德之心”,再加上刘备这种极高的礼遇,他自然愿意出山,辅佐这样一位明主。诸葛亮的出山,也带动了其他很多有识之士来投奔刘备。

总结一下,刘备之所以能聚集这么多顶尖人才,不是偶然的。

真诚的兄弟情义: 尤其是对关羽、张飞,把他俩当亲兄弟看待,建立起牢固的情感基础。
过人的仁德与理想: 虽处逆境,却始终坚持匡扶汉室的理想,这种高尚的追求能够吸引有同样抱负的人。
极高的识人用人能力: 不论出身、年龄,只要有才华,有忠诚,就给予信任和重用,让他们能够施展抱负。
非凡的谦逊与诚恳: 对待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能够放下身段,以诚相待,这种态度是打动人心的关键。
清晰的战略目标: 虽然初期力量薄弱,但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对未来的规划,能够让追随者看到希望。

刘备他不像曹操那样有强大的背景和资源,也不像孙权那样有稳固的江东基业。他几乎是从零开始,能聚拢这么一批牛人,全凭他自己的个人魅力和经营之道。这就像你在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朋友多,有些人却孤家寡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人值不值得交,是不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跟随的人。刘备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品格和能力,赢得了一群最优秀的人的追随和忠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不是刘备集齐的五虎将,而是陈寿集齐的五虎将,更准确的说是姜维集齐的五虎将

五虎将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共同点,关羽是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完全可以单独写一个传;张飞也是蜀汉的元老,执掌蜀汉的精锐部队,在军中地位超然。马超是个高级吉祥物,黄忠是新进投靠刘备的,从未独立领兵;赵云则是刘备的卫队长,带兵打仗的次数远远少于关张。

陈寿把五虎将并列,完全是因为五是帝王之数,比较吉利而已。没有关羽,可以把护军将军法正挪进来,他当时的地位和关羽相当;没有马超,可以把安汉将军糜竺放进来,反正他也是吉祥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能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位顶级猛将以及诸葛亮这样的绝世智囊聚拢到自己身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不是因为刘备长得帅,或者有什么天生的光环,而是他一步一个脚印,用真诚、胸怀、理想和能力,一点点打动了这些人才。首先,刘备这个人,他有个最大的特质就是“仁德”。这.............
  • 回答
    刘备,这位仁德之君,以“汉室宗亲”自居,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匡扶天下。麾下猛将如云,谋臣似雨,如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法正、徐庶等智囊团,曹操曾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样的阵容,何愁天下不归?然而,历史的齿轮却最终没能让刘备的政治版图一统三国。这其中的原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多玩三国策略游戏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疑惑。其实,曹操在游戏里武力值普遍比刘备高,这背后可不只是游戏制作人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有不少历史和游戏设计上的考量。咱就细致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一、 历史现实的折射:统帅才能与个人勇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游戏里的“武力值”往往是综合评价,它包含了.............
  • 回答
    大刘在《三体》中设置三体人警告叶文洁不要回答,这个桥段绝非仅仅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是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文明命运的隐喻。他的用意远不止“提醒”,而是在揭示文明互动中最残酷的真相。为什么是“警告”,而不是“劝阻”或“其他方式”?首先,选择“警告”这个词本身就极具深意。警告意味着一种不祥的预兆.............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诸葛亮这位智慧的化身,其病逝于五丈原,无疑是蜀汉历史上一个沉痛的转折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如此悲痛的时刻,作为蜀汉君主的刘禅却下了一道旨意,禁止百官奔丧。这道旨意看似不近人情,实则背后隐藏着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考量,以及刘禅在那个复杂环境下的无奈与权衡。首先,.............
  • 回答
    刘备之所以没能统一三国,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既有他自身的一些局限性,也有当时严峻的天下大势和对手的强大实力。要细致地说,这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捋一捋。一、 战略上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夷陵之败的致命打击说到刘备不能统一三国,夷陵之战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这场战役对蜀汉来说,几乎是.............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 回答
    “六十看三国,刘备最厉害”这句话,并非普遍认同的定论,更像是一种基于特定人生阅历和价值取向的解读方式,尤其 resonates(引起共鸣)于经历过人生起伏、懂得人情世故的年长者。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对刘备“德”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人生智慧的一种提炼。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六十岁的刘备最厉害,我们需.............
  • 回答
    三国游戏里刘备的风评,说实话,确实挺微妙的。你要是问为什么把他“设得那么差”,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得看具体是哪款游戏,以及你觉得“差”体现在哪儿。不过,我们可以聊聊为什么很多三国游戏在塑造刘备这个角色时,会呈现出一些玩家不太满意,甚至觉得“不行”的地方。首先,咱们得承认,刘备这个人物本身就挺复杂的。.............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汉朝末年的政治格局、宗室制度以及刘备个人魅力和历史叙事的塑造。要详细解答为什么整个三国时代没有人质疑刘备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汉朝宗室制度的复杂性与衰落 宗室的庞大与分散: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寿王朝,其宗室(刘氏皇族成员).............
  • 回答
    在分析“吃人不屠城的刘备是汉末三国道德水平最好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事实和概念。首先,关于“吃人”的说法:在关于刘备的史料记载中,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曾参与或鼓励“吃人”的行为。历史上,“食人”或“人相食”的记载往往与战乱、饥荒、绝境下的特殊情况有关,通常是极端事件的描述,而.............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却也命运多舛。刘备的儿子刘禅,也就是刘阿斗,那位常被后人冠以“扶不起的阿斗”之名的君主,以及东吴末代皇帝孙皓,这两个在历史舞台上本该是注定要承担国家兴衰责任的储君,最终都获得了相对“善终”的结局。反观那些为蜀汉鞠躬尽瘁、浴血沙场的忠臣猛将,如姜维,他们的结局却令人扼腕叹息,似乎是.............
  • 回答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权谋斗争如同潮水般汹涌跌宕。我们都知道,曹魏和孙吴都经历过几次惊心动魄的夺权事件,比如曹操的儿子们争夺权力,孙权晚年也被自己的儿子孙霸逼宫,弄得鸡犬不宁。但反观蜀汉,虽然也风雨飘摇,却似乎少了一场像样的夺权戏码。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刘备精心打造的体制太牛,还是末代皇帝刘禅其实隐藏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一个非常细微但又很重要的点。确实,大家说到三国,习惯性地说“曹魏”、“孙吴”,但很少有人说“刘蜀”。这里面其实隐藏着历史命名习惯、政治正统性以及后人叙事角度的多种因素。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一、 历史命名习惯和政权性质的差异:首先,最直观的一点是,“魏”和“吴”本身就是他们政.............
  • 回答
    很多人骂曹操,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原因可能很复杂。而你觉得曹操比刘邦好太多,是个男子汉,这是一种个人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看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历史和大众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骂曹操,以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比刘邦好,并认为他是个男子汉。 一、 .............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刘备直接称呼汉献帝为“献帝”,从历史和礼仪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妥当的,并且在原著小说和历史记载中,刘备通常不会直接这样称呼。详细分析如下:1. 历史事实与称谓的演变: 汉献帝的正式身份: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王朝的皇帝,虽然他大权旁落,受制于董卓、李傕、郭汜以及后来的曹操.............
  • 回答
    新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价之所以“高”,甚至在很多观众心中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德”化身,其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剧情本身的塑造,也有观众心理和时代背景的投射。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剧情的侧重与改编:强化“仁德”标签1. 对“仁义”的极度放大和脸谱化: 很多观众提到刘备,首先想到的就是.............
  • 回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刘备是仁君,长大后再看却觉得他更像一个伪君子,这种感受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人在阅读和理解《三国演义》过程中常见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我们阅历的增长、认知的深化以及对“仁君”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理解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长大后看待刘备会有这样的转变: 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