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陆逊与刘备进行夷陵之战时,为什么陆逊“乃先攻一营,不利”,后使用火攻,而不是直接用火攻?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

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当时的战场环境与双方的兵力对比:

刘备自领大军深入夷陵,占据了依山傍水、地势险峻的地理优势。他的营寨层层叠叠,依山而设,虽然消耗了兵力,但防御严密,也使得吴军难以直接突破。蜀军的士气很高,因为刘备亲临前线,这对于蜀汉而言是凝聚力量的关键。

而陆逊率领的东吴军队,虽然兵力占优,但远道而来,且对蜀军的地形优势颇感棘手。蜀军的阵势如同一张巨大的网,陆逊如果贸然进攻,很容易陷入蜀军的包围或消耗战。

陆逊“先攻一营,不利”的深层原因:

1. 试探敌军虚实,寻找破绽:
陆逊的“先攻一营,不利”,并非鲁莽的冲锋。这更像是一次精密的“侦察”。他需要通过实际交锋来检验蜀军的防守强度、兵力部署以及临阵指挥的反应。每一次进攻,哪怕是不利,都能为他提供宝贵的信息:
哪些营寨的防御最为薄弱?
蜀军的箭矢和投石的密度如何?
士兵的士气和战斗意志是否如表面般高昂?
刘备会如何调动兵力进行支援?

通过这次试探,陆逊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蜀军的整体实力和关键薄弱环节。贸然使用火攻,一旦效果不佳,反而会暴露了自己的意图,给刘备留下警惕,得不偿失。

2. 麻痹敌人,营造假象:
“不利”的进攻,在刘备看来,可能只是一次普通的攻坚战,甚至会产生轻视吴军的心理,认为吴军不过如此。这是一种“示弱”的策略。陆逊通过一次看似失败的进攻,可以降低刘备对他的警惕性。如果一开始就祭出火攻这样的杀招,刘备必定会高度戒备,采取更严密的防范措施,反而不利于火攻的实施。

3. 观察蜀军的战术应对:
陆逊也需要观察刘备在面对直接进攻时的反应。刘备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会如何调动兵力,采取何种战术来应对吴军的攻势?是通过增援被攻击的营寨,还是采取其他应对措施?这些都能帮助陆逊进一步摸清刘备的指挥风格和战术习惯。

4. 为火攻创造条件:
虽然这次进攻不利,但它也消耗了蜀军的一部分兵力,并且可能使蜀军的阵型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动。更重要的是,它为陆逊接下来的火攻行动提供了“观察期”。通过这次“不成功”的尝试,陆逊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蜀军的战线是如何部署的,兵力是如何分布的,哪些区域是兵家必争之地,哪些区域又相对空虚。只有在对敌阵了如指掌的情况下,火攻才能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

为何不直接火攻?

风险太大: 夷陵地形复杂,蜀军营寨又多以山林为依托。直接实施火攻,如果风向不合适,或者蜀军早有准备,火势可能无法蔓延,甚至会被扑灭。一旦火攻失败,陆逊将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和士气打击。
准备不足: 火攻并非简单的点火。需要准备大量的易燃物,并且需要精确计算风向、火势蔓延的方向和速度。陆逊在初次交锋时,可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实施大规模、有计划的火攻。
缺乏针对性: 如果不先了解敌军的布防,火攻可能只能烧毁部分营寨,而无法达到全歼蜀军的目的。陆逊的目标是击溃刘备,而不是进行一次象征性的火攻。

陆逊的“火烧连营”:

在进行了初步的试探后,陆逊并没有气馁。他抓住了刘备骄傲轻敌,将营寨部署得过于分散,且忽视了火攻的危险性的弱点。在等待了几天,并利用了合适(例如,天气炎热,草木干燥,风向有利)的时机后,陆逊才开始执行他更为周密的火攻计划。

他调集精兵,分头从多个方向突击蜀军的营寨,同时点燃预先准备好的火药和易燃物。由于蜀军营寨多用木材建造,又依山而设,火势一旦燃起,便迅速蔓延,借着风势,形成“火烧连营”的壮观景象。蜀军在猝不及防之下,营寨被大火吞噬,士兵纷纷溃散,遭受重创。

总结来说,陆逊“乃先攻一营,不利”并非战略失误,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战术步骤。他通过这次不成功的进攻,完成了对敌军虚实的探查、对敌军士气的评估、对敌军战术的观察,并最终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更为有利的火攻时机和条件。这体现了陆逊作为一个杰出军事家的审慎、耐心和洞察力,也正是这种精妙的谋划,才最终为东吴赢得了夷陵之战的辉煌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里经常有这样的情节:

诸葛亮喊出一个将领:命你出战,许败不许胜

为什么要故意失败呢?自然是为了欺骗敌人,麻痹敌人,然后跟着来一场大胜。


小说为了照顾读者,必须把这些计谋写得浅显通俗。现实世界里,没有哪个统帅会下达“许败不许胜”这类的命令的。欺骗敌人哪有这么简单!军营里耳目众多,万一泄密了肿么办?就算没有泄密,这种有意识的诈败也很难让敌人上钩。


打个比方,和领导下棋,要让领导赢不难,难的是既要让他赢又不能让他发觉你是故意的。这个分寸的把握是极其困难的,没有高超的棋艺+演技是无法做到的。同理,将领故意输给敌人一场不难,难的是不让敌人察觉你是故意输的。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与其指望将领的演技,不如直接把他蒙在鼓里,让他“本色出演”。


《孙子兵法》有云:作为统帅,就要把手下玩成瞎子、聋子。最高境界,就是把他们当牛羊一样驱使。总之军队只有统帅一个大脑,其他人只需要服从命令即可,不需要思考。你一想太多,麻烦就来了。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孙子兵法》



回到题目上来,陆逊的第一次进攻失败,应该是故意的。但是他并没有告诉手下”许败不许胜“,而是让他们尽力去打,去当”炮灰“,真真正正地输一场。

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三国志.陆逊传》

吴方所有的将领都蒙在鼓里,纷纷抱怨陆逊白白折损兵力。我们可以想象,自己人都骗过了,刘备能不被骗过吗?他应该认为吴军被痛扁后,不会马上再发起进攻的。可没想到,陆逊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类似的手法,邓艾也玩过。

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三国志.邓艾传》

偷渡阴平后,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着他。邓艾让儿子邓忠、司马师纂先去进攻。这俩冲过去被诸葛瞻一顿暴打,屁滚尿流地回来跟邓艾说,敌人火力太猛,咱打不过啊!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港片,《千王之王》,里面有一”名句“,要成为真正的老千,就得“六亲不认”。就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得把他/她蒙在鼓里,甚至推到火坑里当炮灰,这样才能瞒过狡猾的敌人。我们的邓艾就做到了“六亲不认”。自己的亲儿子,他都送过去当炮灰。万一有个闪失,邓忠被诸葛瞻打死怎么办?可以想象,诸葛瞻大败邓忠后,会认为是邓艾故意的吗?哪有这么狠心的父亲啊!结果,姜还是老的辣。邓艾紧接着发动了真正的进攻,诸葛瞻悲剧了……

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三国志.邓艾传》


后世还有一位老兄,无意识地玩出了这一手,真正的本色出演。

周军攻东门,际昏,遂入。进兵焚佛寺门屋,飞焰照天地。延宗与敬显自门入,夹击之,周军大乱,争门相填压,齐人从后斫刺,死者二千馀人。周武帝左右略尽,自拔无路,承御上士张寿辄牵马头,贺拔佛恩以鞭拂其后,崎岖仅得出。齐人奋击,几中焉。城东厄曲,佛恩及降者皮子信为之导,仅免,时四更也。延宗谓周武帝崩于乱兵,使于积尸中求长鬣者,不得。时齐人既胜,入坊饮酒,尽醉卧,延宗不复能整。周武帝出城,饥甚,欲为遁逸计。齐王宪及柱国王谊谏,以为去必不免。延宗叛将段畅亦盛言城内空虚。周武帝乃驻马,鸣角收兵,俄顷复振。诘旦,还攻东门,克之,又入南门。延宗战,力屈,走至城北,于人家见禽。《北齐书.文襄六王》

宇文邕攻入晋阳城,结果中了高延宗的埋伏,差点被打死。俗话说:无形装X,最为致命。宇文邕亲自领衔的这场大败,虽然不是设计的,效果却比设计的还要好!齐军取得了如此辉煌的大胜,个个兴奋异常,饮酒狂欢,醉卧沙场。结果,宇文邕重整旗鼓杀了个回马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三国时期战争之所以能持续如此之久,而三个国家的财政并未完全崩溃,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想要详细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 一、战争持续时间长: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1. 战略僵持与均势状态: 地理分割: 魏、蜀.............
  • 回答
    在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究竟应该被称为“蜀”还是“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说法,而是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刘备政权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它自身如何定位。核心观点:刘备政权自称为“汉”,但后世称其为“蜀”。一、 刘备政权自称为“汉”的理由.............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的人才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如果非要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得从几个方面给您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人才”指的是什么。在三国那个乱世,人才的定义可不只是能文能武那么简单。会打仗能领兵打胜仗的是人才,善于谋划运筹帷幄的是人才,能治理地.............
  • 回答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虽然都面临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局面,但它们都在各自的条件下,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以支撑长期的军事对抗和政权统治。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三个政权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情况: 一、 曹魏政权的经济发展曹魏政权在三国时期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基础也最为雄厚。曹操以统一北方为目标,.............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人未能统一天下,并非是他们“太强”或“太弱”的简单二元论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双方实力均衡,但各有侧重,难以彻底压制对方: 曹操:北方的绝对优势,但南方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 优势: 曹操占据了北方中原.............
  • 回答
    关于刘备是否真的如其所言是汉室宗亲,这确实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颇引人遐思的话题。虽然史书上普遍记载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后世的诸多考证和质疑,也让这件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从刘备自己说起。他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面之词,也是他.............
  • 回答
    曹操帐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都是一时之选,个个身怀绝技,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曹操心中,郭嘉无疑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他最喜欢郭嘉,这份喜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郭嘉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对味儿”。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曹操为何对郭嘉情有独钟:一、 卓越的战.............
  • 回答
    如果老天爷让我穿越回三国,有幸能拥兵自重,与那群英雄豪杰一较高下,那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造化了。要问我身边能招揽哪些人来辅佐我,逐鹿中原,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随便抓阄,得是实打实的干货,能帮我打下江山,坐稳宝座的。思来想去,我心中有了一个最理想的班底,一共十位,各有千秋,足以支撑我这盘大棋。首.............
  • 回答
    在三国时期,要论“第一谋士”和“第一猛将”,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因为“第一”的评判标准可能因人而异。然而,如果以正史记载的成就、影响力、对历史进程的贡献以及后世的普遍认知为依据,我们可以从正史的视角来探讨两位最有可能被列为“第一”的代表人物。一、 按正史记载,第一谋士是谁?从.............
  • 回答
    三国时期,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名为“东州军”的明确军事建制或兵种存在。然而,如果你在某些史料、演义小说或者特定的语境中看到“东州军”这个词,它很可能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或者是由这些情况演变而来的概念:1. 以地名为基础的非正式称谓:在古代,军队的名称很多时候会与地域相关联。例如,“荆州军”、“凉州军.............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为何没人请司马徽出山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因为它触及到了当时“出山”的定义、司马徽自身的特点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简单来说,不是没人请,而是司马徽自身对于“出山”有着非常明确的、与当时主流追求不同的标准,并且他主动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充满了权力斗争、战争残酷和个人悲剧,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人和事情。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些:一、令人痛心的人物:1.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英雄 痛心之处: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智慧和忠诚的象征,他倾尽毕生心血辅佐刘备父.............
  • 回答
    三国时期,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在战乱与割据中,教育并非完全停滞,而是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面貌。与现代意义上的系统化、普及化教育有很大不同,但其中也孕育着一些值得我们细究的现象,甚至可以类比到一些“留学”的雏形。士族门阀的教育传承与家族式培养三国时期,社会结构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士族门阀的影响。这些大家族往.............
  • 回答
    三国时期的历法,可以说是中国历法发展史上一个颇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阶段。那是一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学术思想活跃、天文历法技术不断探索的时期。理解那个时代的历法,不仅仅是看懂历史日期,更能窥见古人如何认识宇宙、安排生活,以及历法背后蕴含的政治和文化考量。三国时期历法的基础:阴阳合历首.............
  • 回答
    说到三国名将之后,这可真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他们身上流淌着传奇的血液,但命运却如同历史的长河般曲折复杂,有的继续耀眼,有的则归于沉寂,更有的甚至遭遇了悲惨的结局。咱们就来细细道来,听听这些名将之后的故事。关羽:忠义之后,传承与分流关羽,这位“万人敌”的武圣,他的后代也备受瞩目。 关平: 作为关羽.............
  • 回答
    山越族,这个在三国时期被吴国长期关注和处理的南方民族,对东吴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可以说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如果把东吴比作一艘承载着汉族士族力量的大船,那么山越族就像是船底潜伏的暗流,时而涌动,时而威胁着这艘船的航向。一、 严峻的内部威胁:分裂的隐患与军事上的牵制首先,山越族的存在,直接构成了东吴疆域.............
  • 回答
    说到三国时期谁的能力能和韩信比肩,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毕竟韩信那可是“战神”一般的存在,用兵如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在三国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找出能跟他一较高下的人物,可得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确韩信到底牛在哪儿。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悍将,更是一个体系性的军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