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战争为什么能持续那么长时间,三个国家的财政不崩溃吗?

回答
三国时期战争之所以能持续如此之久,而三个国家的财政并未完全崩溃,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想要详细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

一、战争持续时间长: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战略僵持与均势状态:
地理分割: 魏、蜀、吴三国各自占据着天然的地理屏障,如曹操的北方平原易守难攻,刘备的蜀地(四川)盆地易守难攻且物产丰富,孙权的江东则依凭长江天险。这种地理上的分割使得任何一方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消灭对手。
军事实力均衡: 虽然三国之间存在一定的实力差距(通常认为魏国最强),但这种差距并非压倒性。蜀汉虽然人口和土地不及魏,但其军事将领如诸葛亮、姜维等战术谋略出众,能够以弱胜强,消耗魏国的实力。吴国则凭借其强大的水军和长江的防御体系,足以抵挡来自北方的进攻。这种相对均衡的力量使得战争成为拉锯战,难以速决。
政治上的制约: 即使有国家想发动大规模统一战争,也面临内部的政治风险。例如,曹魏内部存在宗室、权臣之间的矛盾,如果贸然发动大规模消耗战,可能导致国内动荡。蜀汉国力本就相对薄弱,一旦投入过多资源进行北伐,一旦失败,对国力的打击将是致命的。吴国也面临江东士族的支持问题和内部权力斗争。

2. 战争模式的演变:
非全面战争: 三国时期的战争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总体战”,即全民参战、倾尽国力。战争更多是以军队为主要力量,虽然会征发民力,但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和平时期)仍能维持一定的生产。
阶段性与局部性: 战争并非永不停歇。很多时候是边境摩擦、小规模战役,或者集中在某一战略要地(如合肥、汉中、夷陵)展开争夺。大规模的、决定性的会战虽然有,但并不频繁。
战略目标的多样性: 各国都有各自的战略目标,如蜀汉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魏的“统一天下”,孙吴的“保境安民,伺机而动”。这些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也影响了战争的烈度和持续性。

3. 军事思想与技术的影响:
防御战术的有效性: 诸葛亮的屯田、坚守策略,以及江东的水军防御都证明了有效的防御战术能够延缓甚至阻止进攻。
技术发展的瓶颈: 虽然有攻城器械(如连弩、霹雳车)、火攻等技术运用,但总体军事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大规模歼灭战的难度依然很高。

二、财政未崩溃的原因:多种支撑与消耗控制

尽管三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但其财政体系能够维持,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繁荣,主要归功于以下几点:

1. 多元化的财政收入来源:
农业是根本: 即使战争频繁,三国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屯田制(曹魏): 曹操推行的屯田制是其财政支柱。由国家组织士兵和流民进行农垦,自给自足,甚至能有余粮支援军队和国家开销。这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还增加了国家税收和人口。
蜀汉的重视: 诸葛亮在位期间,也大力推行屯田和农桑,鼓励发展生产,使得蜀汉虽然国力不强,但能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军事行动。
吴国的富庶: 江东地区本就土地肥沃,水产丰富。孙吴政权相对稳定的统治,以及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尽管规模不大),为其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财政基础。
商业与手工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商业和手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虽然不像后世那样发达,但这些也构成了国家税收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些关键物资的生产(如兵器、铠甲)。
盐铁专营: 国家通过盐铁专营来增加财政收入,这是古代重要的财政制度。
关税与商税: 随着区域经济交流的出现,关卡征收的关税和对商业活动的征税也成为一部分收入。

2. 精细化的财政管理与政策:
节约与效率: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明白财政的重要性。许多统治者,特别是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臣,非常注重节约开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诸葛亮在北伐时,军粮大部分依靠就地屯田和士卒自带,尽量减少对后方的运输压力。
控制战争规模与强度: 前面提到的战争模式,即并非总是大规模的全面消耗战,也意味着财政消耗不是持续的、无限制的。很多时候是“小打小闹”,成本可控。
征兵与募兵的结合: 在保证基本生产不受太大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征兵和募兵来维持军队。同时,士兵的供给也尽量做到自给自足(如屯田兵)。

3. 人力资源的战略性使用:
士兵的生产作用: 在非战时,士兵也常常被用于屯田、修建水利工程等生产活动,这样既可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创造财富。
奴婢与流民的利用: 国家会利用奴婢和吸引流民参与生产,扩大生产规模。

4. 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基础:
战争后的休养生息: 在一些相对和平的时期,各国都会抓紧时间进行休养生息,鼓励生产,恢复经济。例如,诸葛亮执政期间,蜀汉在内政上的成就非常显著,为后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基础。
技术与生产力的提升: 尽管有战争的破坏,但整体上,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生产力缓慢发展的一个时期,为财政的维持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 财政的“不崩溃”并非“富裕”

需要强调的是,三国时期的“财政不崩溃”并非指国家财政极其充裕,而是指能够满足基本运转和维持军队作战的需要,没有像一些王朝末期那样,因为财政枯竭而导致政权垮台。

财政压力依然巨大: 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三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财政压力。例如,蜀汉国小力弱,每次北伐都极大地消耗其国力,若非诸葛亮等人的精明治理,早已难以为继。
周期性的衰退: 在某些战役失利或遭受重大损失后,国家的财政也会陷入一段困难时期,需要时间来恢复。
以战争养战争的可能性: 少数情况下,一些军事行动的胜利,如夺取了粮草丰足的地区,也可能在短期内缓解财政压力,甚至“以战养战”。

总结来说,三国时期战争能够持续长达近一个世纪,主要是由于地缘政治的相对均衡、军事势力的胶着以及战争模式的阶段性与局部性。而各国财政能够支撑住,则得益于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屯田制)、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精细化的财政管理、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在和平时期进行的经济恢复。这使得三国能够在一个相对有限的资源基础上,通过精打细算和战略运用,维持长期的对抗局面,直到最终被统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是因为三国的财政全都崩了,大家都差不多烂,反而能维持较久。

现在很多人批评蜀国的时候,经常会说蜀国的士兵太多,老百姓负担太重,蜀国有90万人口但有10万士兵,要9个人养一个兵之类。

这倒的确也是事实,但问题是当时的魏国有440万人口,60万士兵,吴国有230万人口,25万左右的士兵。也就是说三国的兵民比都在8~9:1之间,几乎没什么差别。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中国古代,这个兵民比意味着能打仗的人基本都经上战场了。

基本上,经过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崩溃,连年战争之下,三国基本上都把民力用到了极限。你可以理解为,这差不多是三个身体都很虚弱的人在对打,即便一方比另一方强些,但也很难一击致命。而魏国最后击败另外两国,也是靠着自己的绝对体量和实力硬生生熬死这两国的。

user avatar

崩的稀烂,正巧平常喜欢玩五铢钱,五铢钱自汉武帝至隋炀帝,行用700多年,在三国时代,钱的质量和面值崩的最厉害,崩中之崩,七百年最崩。

币值崩坏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民间把五铢钱外圈剪了去铸新钱,只剩内郭和好钱穿成一串流通,叫剪边五铢。

后来胆子更大,把内郭外郭冲开,内郭拿去铸铜,外郭夹在好钱里面,穿成一串流通,叫綖环五铢。

董卓当政,把民间商人的钱和秦始皇铸的铜人融了铸成新钱,烂的一比,连五铢俩字都看不出来,几个才够五铢,称为董卓五铢。

就这些钱,老百姓都用不上,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有交换才有货币的价值,但是三国时代,物资紧缺的厉害,袁绍军队吃桑葚,袁术军队在吃河蚌肉,曹操去西迎献帝,新鲜桑葚都吃不上,只能吃桑葚干,曹操屯田,啥都不干,拿走六成,在当时就是大善人了。

吃饭都是问题,哪来的东西交换,当时又是乱世,又有瘟疫大流行,命都保不住,钱有个毛用,曹魏相当长一段时期废除五铢钱这样的金属货币,该用谷和布当货币。

历代质量最好的五铢钱是宣帝上林三官五铢钱,五铢应当重3.25克左右,方为足值货币,上林三观五铢钱重3.3克到3.5克之间,样式精美,不惜工本,有效杜绝私铸,维护币值。

再看看刘备发行的直百五铢,质量最好的时候跟两个西汉五铢一样重,要当一百个用,够无耻的吧?

他儿子更无耻,直百五铢最后重量只有四分之一个西汉五铢重,还要当一百个五铢钱用。

就这在三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已经是最良心的货币了。

刘备发行这玩意儿,至少说明蜀国经济没崩,只是通货膨胀一百倍,同时期的魏国早以以物易物了。

和东汉时代一样,在刘备入蜀时,蜀国的钱和物资也在豪强大族手里,小老百姓还不值得刘备用铸币税来掠夺。刘备用军力做后盾,用直百五铢来勒索豪强地主,自然很快就府库充盈,恨不得把钩帐子的钩子都拿去融了铸钱。

孙权发的钱一个当五百,叫大泉五百,有一个当一千的,叫大泉当千,后面还想发一个当五千的。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把自己发现的货币叫大泉,一个是王莽,一个就是孙权。

孙权想过一把收铸币税的瘾,结果老百姓也不是傻叉,私铸大泉成风,大泉钱根本流通不起来,后来被孙权自己废除。在吴国故地发现的钱窖,一部分是汉五铢,一部分是直百五铢,一部分竟是私铸的大泉,官铸大泉少的可怜。

要知道钱窖行使的是货币的贮藏功能,好钱才能被贮藏,宁要蜀国一百,不要本国一千,属实牛逼。

这两种货币别看当年是恶币,但发行量不高,现在在收藏市场价值不低,西汉五铢因为发行量大,质量好,被像存银行一样,被老百姓埋在钱窖里,一出土就是一大波,海昏侯里面的五铢钱一出土就是十吨重。

一枚直百五铢现在还真能换一百枚差品相的两汉五铢钱。

曹魏在曹叡之前废除使用金属货币,改以谷和布匹并行为货币,结果群众造假的厉害,往谷子里掺水,织薄布粗布用来交易。

后来又铸造一种曹魏五铢来流通,不过钱币粗劣,连五铢这俩字都容不下,特征就是压五压金,字被外郭压住了。

直百五铢更是越铸越烂,后来不足一克。

总体来说,三国就是个经济和国家财政崩的不能再崩的时代,不能因为英雄多就否定这一点。

user avatar

准确说是已经崩了,从董卓那会儿就崩了,三国都采取了补救措施。

其中蜀国是最成功的,因为他有三国仅有的经济学家刘巴在手上。

其他两个国家……只能说对世家大族没有丝毫影响,怎么崩都耽误不了他们盘剥百姓。

比如吴国铸的大钱,孙权敢开三千面值,底下的世家大族就敢开五千的面值。毕竟他们自己购物可以用蜀国值百。

毕竟孙权善于制衡,拔拔刺儿头大家都好。至于想动那些世家大族的利益嘛,呵呵!真以为他们不顾一切想投降,孙十万拦得住,他连八百人都拦不住…

而蜀有严科,经济体系又相对好,当然肯定比不上大汉盛世的五铢钱。

要是敢乱造大面值的钱币,呵呵,诸葛亮可不是吃素的。

魏国……好像他们有一部分地区都开始效仿上古先贤的方法开始诚实的以物易物了。真应了个衣冠简朴古风存呀!

另外我记得好几个大佬曾经在知乎上,做过这方面的文章。你可以去看看。

不过真想研究!中国知网欢迎你!

——————————————

最近在另一个回答下遇见一群奇葩。还说什么我不知道啥叫信用货币。我来统一回答一下。

另外,没事儿说我可以,我就是个垃圾本科生。

但是请不要说我的老师!

其一,我的大学老师每个都是博士!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你觉得自己比他们厉害?我的初高中老师也都有多年执教经验,对高中这些知识的把握绝对比百分之八十的本科及以下生强。

其二,我尊重并且敬爱我的老师,回答里有什么错漏是因为我个人书读得不够。和老师们没关系。

以上。后面是我的回复,我不研究经济,也不想研究经济,但些许看过一点书。很多老早之前的知识名词我也忘了,只记得大概。多是我保存的知识。

回答:首先,在我看来,蜀直百和现在的纸币都属于信用货币。

蜀直百是早期,那时候的货币还没有用纸代替的习惯。

一方面是因为纸质量差不好保存,老百姓不会认可。经济也没发展到那一步。

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人也没有这方面认识。所以依旧采取铜铸货币,更改币值的方式。

兼具了使用价值和价值。

也就是蜀汉破产了直百也能当钱用。只不过值不了一百块。

现在的纸币在高中时我的班主任曾提过早期的定义里只有使用价值,我那一届左右高中政治书里变成了兼具使用价值与实际价值。但实际上政府如果破产他就是一张纸。实际并没有价值,如果有,也是收藏价值。

比如如果乌克兰除名了,现在的世界地图也会有收藏价值。

所以我说的基础是人民币和蜀直百都属于信用货币的基础上,两相比较。

讲真的,我不想因为这些东西就去知网查论文。我不研究经济学,我是学文学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