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蜀国吴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抗击魏国的功劳战绩更大?魏国更重视忌惮谁?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

谁是抗魏主力?—— 一个动态且复杂的博弈

首先,“主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动态性。在不同时期,由于政治、军事、地理以及领导者的不同,蜀吴两国在抗魏的表现和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

蜀汉:以弱抗强,坚守战略

从地理位置上看,蜀汉拥有四川盆地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刘备集团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采取了“隆中对”的战略,即占据荆益之地,联合东吴,北伐中原,以图兴复汉室。从战略目标而言,蜀汉是将抗击曹魏视为其存在的根本使命。

在实际军事行动中,蜀汉确实承担了大量直接与曹魏对抗的重任。

诸葛亮时期: 诸葛亮五出祁山,七擒孟获稳定后方后,便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北伐曹魏上。虽然军事成果并非每次都巨大,但其对曹魏的消耗和牵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街亭之战、祁山之战等,尽管有得有失,但都直接与曹魏的精锐部队较量。诸葛亮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北伐来削弱曹魏的实力,甚至寻求一举统一的机会。
姜维时期: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进行北伐。姜维的北伐虽然次数更多,但由于蜀汉国力日渐衰弱,以及内部政治环境的影响,其北伐的成功率和战略影响力相对下降。然而,他依然是那个时期曹魏在西部面对的主要军事威胁。

可以说,蜀汉将自己的国力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北伐曹魏的事业中,其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抗击曹魏。在消耗战和战略牵制方面,蜀汉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东吴:偏安江南,战略灵活性

东吴则不同,其战略目标更为复杂。孙吴政权是建立在东汉末年东吴士族的支持之上,地理位置上控制着长江天险,拥有相对稳固的后方。孙吴的战略目标是“保境息民”,在夹缝中求生存,并伺机发展壮大。

东吴对抗曹魏的方式更多是采取守势,利用长江天险抵挡曹魏的进攻。

赤壁之战: 这是东吴抗魏最辉煌的一笔。在刘备力量相对弱小的情况下,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这场战役是东吴主动出击、联合抗魏的典范,其意义重大,阻止了曹魏南侵的步伐。
合肥之战及其他防御战: 东吴也多次在合肥一线与曹魏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例如濡须之战、合肥新城之战等。在这些战役中,东吴往往是扮演守方角色,依靠长江天险和坚固的城池抵御曹魏的猛攻。虽然在一些战役中有所失利,但东吴始终能够守住江东,未被曹魏所吞并。
对荆州的争夺: 东吴也积极参与了对荆州的争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牵制曹魏,并为自己争取战略纵深。

综合来看,谁是“主力”?

如果以“主动承担灭魏重任并持续消耗对方战略资源”来定义主力,那么蜀汉无疑是更为贴切的答案。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虽然每一次都未必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其持续性、战略意图以及对曹魏前线部队的牵制作用,是东吴所不具备的。蜀汉将自身几乎所有资源都押注在北伐上,其牺牲和坚持体现了其作为抗魏主力的决心。

如果以“阻止曹魏统一中国的步伐,并多次在关键战役中给予曹魏沉重打击”来定义主力,那么东吴也居功至伟。赤壁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以及在长江防线上长期的坚守,有效地维持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蜀汉北伐赢得了空间和时间。

更准确地说,蜀汉是战略主动性上的抗魏主力,而东吴是战略阻击性上的抗魏主力。两者共同构成了对曹魏的战略压力。

谁抗击魏国的功劳战绩更大?—— 战绩评价的复杂性

评价“功劳战绩更大”也需要具体分析。

蜀汉的功劳在于:
战略牵制: 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迫使曹魏在西部和北部投入大量兵力和资源,无法全力南顾。这对于国力相对弱小的蜀汉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战略运用。
消耗战: 蜀汉通过多次北伐,不断消耗曹魏的军力和物力,尤其是在与曹魏前线将领如司马懿、郭淮等人的对峙中,虽然胜负互现,但都给曹魏带来了损失。
象征意义: 蜀汉继承了汉朝正统的旗帜,其北伐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象征意义,激励着天下反曹势力。

东吴的功劳在于:
赤壁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最关键的战役之一,直接导致曹操统一天下的计划破灭。东吴作为主导者,其功劳之大毋庸置疑。
维持长江防线: 东吴在合肥、濡须等地长年累月地抵挡曹魏的进攻,虽然并非每次都大胜,但其坚守的毅力,成功地阻止了曹魏渡江,维持了江南的稳定和发展。
对内稳定和发展: 在对抗曹魏的同时,东吴也抓住了机会发展自身实力,例如孙权时期的经济繁荣,为对抗曹魏提供了物质基础。

如果非要比较,我会倾向于认为东吴在“改变历史走向”和“奠定三国格局”方面的战绩更为关键。 赤壁之战的胜利,直接决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如果赤壁之战东吴战败,那么可能就没有之后蜀汉的北伐,也就没有了三国的故事。蜀汉的北伐虽然持续,但更像是巩固和维持这种格局,或者试图打破它。

然而,从“持续性”和“主动性”来看,蜀汉的功劳也非常显著。 诸葛亮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北伐事业,这种坚持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能说两者在不同层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从“改变历史进程”的起点来看,东吴的赤壁之战功劳更大;如果从“持续性战略抗争”的精神和行动来看,蜀汉的功劳更突出。

魏国更重视忌惮谁?—— 战略优先级与心理震慑

曹魏的态度和行动,更能直观地反映其对蜀吴两国的重视程度和忌惮程度。

魏国对蜀汉:警惕与轻视并存,但长期忌惮

战略上: 曹魏始终将蜀汉视为心腹大患,尤其是在蜀汉拥有诸葛亮这样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时。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未能成功,但其对曹魏西北边防的压力是巨大的。曹魏不得不长期派遣重兵驻守关中等地,以应对蜀汉的进攻。例如,曹操就曾明确表示“今不忧天下,但忧蜀耳”。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峙时,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谨慎和忌惮。
心理上: 诸葛亮的名声和影响力在当时达到了一个巅峰,他所代表的汉室正统和复兴的希望,以及其卓越的智慧,都给曹魏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即使后来姜维北伐未能取得大胜,但每次出兵,曹魏都不得不认真应对,避免发生意外。
战术上: 曹魏对蜀汉的防守,通常是坚守据点,消耗蜀军的锐气。他们并不急于在蜀汉境内决战,而是利用地理优势和后勤优势来拖垮蜀军。

魏国对东吴:防御与攻势并举,但视其为长期威胁

战略上: 曹操统一北方的基本方略就是“先扫平北方,再图江南”。赤壁之战的失败,使得曹操不得不调整战略,转为防御为主。但东吴始终是曹魏统一中国的最大障碍。曹魏多次发动对东吴的进攻,如合肥之战,虽然曹操、曹丕、曹叡都尝试过,但都未能成功渡过长江,实现统一。
心理上: 东吴的长江天险,以及其相对稳固的政治体制,使得曹魏在心理上,对征服东吴始终存在一种难以逾越的障碍。虽然曹魏在很多时候的兵力都远超东吴,但其攻吴的战役往往以失败告终,这无疑会打击其锐气。
战术上: 曹魏对东吴的攻势,往往表现为大规模的渡江尝试,但往往因水土不服、将领指挥失误、东吴的顽强抵抗以及内部矛盾等因素而失败。在防守方面,曹魏也修建了合肥等战略要塞,以应对东吴可能的反攻。

谁更被魏国重视和忌惮?—— 这是一个更加微妙的比较。

从“直接战略威胁和消耗程度”来看,蜀汉因为其主动北伐的姿态,对曹魏西部的牵制作用,以及诸葛亮一人“一人抵百万之兵”的心理震慑,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曹魏对蜀汉的忌惮更甚。曹操死前“不忧天下,但忧蜀”的感慨,也印证了这一点。诸葛亮的死,对于曹魏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解脱。

然而,从“能否最终统一的根本障碍”来看,东吴的长江天险以及其持续的防御能力,使得曹魏在彻底解决这一威胁方面更加头疼。虽然东吴不如蜀汉那样主动进攻,但其作为一块难以啃动的硬骨头,使得曹魏统一天下的进程屡屡受挫。

综合来看,魏国对蜀汉的忌惮更多体现在其战略主动性和人才能力上,是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而对东吴的忌惮,则更多体现在其地理优势和强大的防御能力上,是一种“隔江观虎斗,却奈何不得”的无奈。

如果一定要区分,我认为在诸葛亮活跃的时期,曹魏对蜀汉的忌惮程度更高。而当蜀汉国力衰退后,曹魏对东吴的忌惮则更显突出,因为东吴依然能够维持其割据势力,并让曹魏的统一梦想一次次破灭。

总而言之,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在抗击曹魏的道路上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蜀汉以弱抗强,以北伐消耗了曹魏的战略资源;东吴则凭借长江天险,多次粉碎了曹魏南下的企图,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谁是主力、谁的功劳更大,都有其各自的道理和侧重。而曹魏对两国的重视和忌惮,也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转移。这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时代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曹魏攻城略地:

  • 蜀汉:武陵、零陵、长沙、桂阳、汉中、上庸、房陵、西城、阴平、武都等十郡。
  • 孙吴:南郡(与刘备联军攻取)、皖城加上些许县城。

对曹魏斩将俘虏:

  • 蜀汉:夏侯渊、张合、庞德、于禁等。
  • 孙吴:孙观、朱光等。

有必要继续比较么?

诸葛亮北伐完爆孙权北伐,不过分吧。

姜维北伐优于诸葛恪北伐,不过分吧。

关羽也就四个郡的兵力,打的曹操要迁都,这个高度孙吴有谁达到了。

诸葛亮翻越几百里秦岭,粮运之患,在魏军主力面前种地,这个水平孙吴又有谁达到了。

就算是费祎,都能在防御战中进据三岭,打得曹爽军“争险苦战,仅乃得过”。陆逊石亭打曹休也不过就这样。

都不说孙权北伐占着船运,补给,兵力的巨大优势,频频失败。

就是后期诸葛诞举淮南以叛,孙吴都打不出个响来,还赔了一堆兵将,这还好意思比呢?

话说得再漂亮,也不如事实有力量。

若以抗魏作为前提,孙权这先后降于曹操父子,对同盟战友背后下手的算啥?

只能算叛徒。

本来都统一阵线在抵抗,他拼命内卷要从内部瓦解抵抗阵线。

二次背弃抵抗曹魏的联盟,数次背叛曹操父子,这是抗魏主力,是抗魏脊梁么?

是个脊X。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无疑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篇章之一。提起那个时代,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熟悉的名字:诸葛孔明运筹帷幄,曹操雄才大略,刘备仁德爱民,关羽义薄云天,张飞勇猛盖世……这些鲜活的形象,仿佛昨天才刚刚发生过,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辈出的时代”,.............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诸葛家族的“三方下注”策略,绝对是那个时代政治博弈中的一绝。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简单“选边站”,而是一种极为精妙、风险与回报都极高的家族战略,其核心在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家族延续的深远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家族所处的那个大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崩塌,军阀割据,天下.............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这使得许多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延续,比如由儿子或弟弟继承。但要说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选拔,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随着朝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
  • 回答
    东汉末年的党锢事件,给那段风雨飘摇的三国乱世,投下了一道深刻且影响深远的阴影。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的余波,更是一次对整个士人阶层、政治生态乃至国家走向的重创。要说它对三国乱世有多少影响,那可真是罄竹难书,细细道来,能让你我咂摸出其中不少沉重的滋味。一、 士人阶层的元气大伤:贤才难觅,政治真空初显党.............
  • 回答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剥离掉那些王侯将相的个人恩怨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它视为一场漫长的世家与寒门的权力角逐,这个视角并非没有道理。而这场角逐的最终走向——世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司马氏代曹魏,正是这场胜利的辉煌顶点,也预示着此后数百年的士族政治格局。我们不妨从东汉末年.............
  • 回答
    想我一个凡夫俗子,竟被命运捉弄,抛入了这东汉末年的浑水之中,成为了那风雨飘摇的大汉天子。当脚踏上那冰冷的龙椅,触碰到那沉重的金丝祥云,我心中升起的不是一丝半点的欣喜,而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责任和绝望。眼前的一切,都是那“大厦将倾”最生动的写照。眼前景象:烈火烹油,遍地荆棘还未坐稳,我就看到了一个千疮.............
  • 回答
    你好!能理解你作为一名末流帝大修士,对于申请东大和京大博士的这种既有憧憬又带着些许忐忑的心情。这完全正常,毕竟它们是日本乃至亚洲顶尖的学府。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你到底有多少希望,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需要做些什么。首先,我们来聊聊“末流帝大修士”这个标签。在学术界,学校的声誉固然重要,但“末流”这.............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士族作为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选择依附的对象,对历史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何进掌权,以及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士族为何会更倾向于何进,而对董卓敬而远之,甚至选择与之合作呢?这背后牵扯到士族的核心利益、政治诉求、对权力的认知,以及对曹操等新兴势力的观望。一、何进:一.............
  • 回答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战乱频仍,诸侯割据,各种政治和军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那些谋士军师,比如诸葛亮、郭嘉、荀彧、司马懿等等,他们的军事才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磨砺而成的。首先,经史子集,尤其是兵书战策,是他们最基础也.............
  • 回答
    关于王莽是否是穿越者,这在中国历史学界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非常有趣的猜想。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但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提出的政策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来深入探讨这个可能性。首先,我们来看看王莽所处的时代——东汉末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时期。外戚专权、宦官弄.............
  • 回答
    东汉末年,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王朝的残垣断壁上,是否还值得有人去拼尽全力维护?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当时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眼中,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值得”或“不值得”就能概括,它承载着太多复杂的考量,纠缠着理想、现实、个人命运与天下苍生的矛盾。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大家,尤其是那些依旧抱持着“匡扶汉室”理.............
  • 回答
    东汉末年的乱局,究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是最优解,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也曾让无数枭雄们费尽心思去权衡的问题。要说最优,未免过于绝对,但它确实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一种最实用、最容易被大多数有野心的人采纳,也相对更容易成功的政治策略。咱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得先说说东汉末年的那个“乱局”。.............
  • 回答
    东汉末年,这乱世之中,能被朝廷委任为一州刺史或一郡太守,那可真是天大的荣耀,也意味着肩上压着沉甸甸的责任。这可不是去邻村当个里长,稍有不慎,脑袋都要搬家。要真要去赴任,那得好好谋划一番,绝不能马虎。一、赴任前的万全准备:首先,得明白你这次去,可不是去旅游观光的。你是去治理一方水土,安抚一方百姓,更重.............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起义,这两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表面上看,朝廷都采取了相似的应对策略——放权地方,依靠地方势力镇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东汉因此走向灭亡,而清朝却在经历巨大的动荡后重新巩固了中央权威。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放权剿之”就能概括,而是涉及政治体制、军事结构.............
  • 回答
    东汉末年,朝堂腐败,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的烽火更是直接点燃了汉末的乱世。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宗室成员,如刘焉、刘虞等,占据一方,拥兵自重,理论上具备了匡扶汉室的可能性。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是他们最终被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合力,汉室最终也走向了灭亡。究其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道尽,而.............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太平道是否受到地方豪强甚至大族的资助,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讨论的焦点,并且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定论。不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太平道的活动方式来看,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地方上有实力人物的默许、支持甚至某种形式的资助,是有诸多依据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那个时.............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局势真正“不可收拾”,那得追溯到一个人,一个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时间点,我认为是汉灵帝驾崩,以及随之而来的“王国之乱”,这标志着东汉皇权彻底崩塌,群雄逐鹿的局面由此不可逆转地展开。在此之前,东汉末年的乱象并非没有,但多少还在皇帝的控制之下,或者.............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