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汉末年的乱局,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的是最优选项吗?

回答
东汉末年的乱局,究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是最优解,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也曾让无数枭雄们费尽心思去权衡的问题。要说最优,未免过于绝对,但它确实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一种最实用、最容易被大多数有野心的人采纳,也相对更容易成功的政治策略。咱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

首先,得先说说东汉末年的那个“乱局”。

东汉王朝到了灵帝时期,已经病入膏肓了。宦官外戚专权,政治腐败到了极致。到了少帝、献帝时期,更是如同傀儡一般。朝廷的权威荡然无存,地方军阀林立,各路诸侯拥兵自重,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相互攻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已经丧失了统治能力,国家处于一种事实上的分裂状态。

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以皇帝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某个军阀手中。这个军阀就可以打着“奉旨讨伐不臣”的旗号,征讨其他军阀,统一国家。表面上看,他是在忠君报国,实际上是借着皇帝的合法性来巩固和扩张自己的权力。

为什么说这在当时是一种“最优选项”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合法性与道义制高点: 在那个时代,虽然皇帝的权力已经被架空,但“君权神授”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谁控制了皇帝,谁就掌握了政治合法性的最高源头。你可以号称自己是“奉天承运”,讨伐那些“悖逆不道”的叛乱者。这比单纯的武力征服要占很大便宜,更容易获得其他诸侯和民众的支持,甚至可以招降纳叛。曹操之所以能一路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抓住了这一点。他迎汉献帝到许都,虽然自己不是皇帝,却能掌握天下名义上的正统。

2. 政治牌的便利性: 有了皇帝这张牌,很多事情就变得容易操作了。比如,你可以封官赐爵,调动军队,名正言顺地给其他诸侯加压力。你想灭掉某个不听话的军阀?发一道“圣旨”,他就成了叛贼,其他观望的诸侯就有了出兵的理由。就算是你自己不小心吃了败仗,也可以推给手下失职,皇帝的权威还在,你的“奉旨”之位还在,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就更大。

3. 集中力量的优势: 在一个分裂的时代,能够有一个象征性的中央集权力量,有助于集中资源和力量。挟持天子,就意味着你成为了“中央”的代表。理论上,你可以调动全国的力量来服务于你的政治目标。相比那些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的军阀,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4. 规避直接称帝的风险: 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仅仅是为了“令诸侯”,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或者说是一个更平缓的过渡。直接称帝,等于彻底与汉室决裂,可能会招致天下人的反对,尤其是那些仍然效忠汉室的士人和百姓。先“挟天子”,逐步巩固权力,等时机成熟了,再考虑“取而代之”,这个过程会显得更加自然和具有说服力。曹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但始终没有篡位称帝,直到他的儿子曹丕才正式建立曹魏。

但是,这真的是“最优”吗?我们也得看看它的局限性,以及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控制的难度: 天子毕竟是象征性的最高权威,要真正有效地“控制”他,让他乖乖听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皇帝本人,以及围绕在他身边那些忠于汉室的大臣(比如“三朝元老”们),可能会暗中使绊子,甚至策划逃跑或联合其他势力。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手腕和军事力量来压制。曹操之所以能做得比较好,是因为他拥有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智慧。
潜在的合法性挑战: 尽管有合法性优势,但只要皇帝还在,理论上他的合法性就高于任何军阀。如果皇帝被推翻或杀害,那么挟天子者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依仗,甚至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就像袁术在当时也曾称帝,但因为没有控制住汉献帝,且本身实力不足以压服天下,很快就失败了。
是否是唯一的路? 理论上,如果你拥有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并且能够赢得民心,你也可以不通过“挟天子”这条路,直接去征服天下,然后建立一个新的朝代。比如,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他也是流亡后回国复位,然后通过一系列改革和战争称霸。但东汉末年那个局面太过复杂,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单纯的武力征服,而没有政治上的合法性支撑,很难一蹴而就,而且非常容易树敌。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看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在董卓之乱后,抓住机会,从关东群雄并起中脱颖而出。他没有像董卓那样直接废立,而是顺应民心和舆论,远迎汉献帝到许都。此后,他的一切军事行动,都可以说是在为“匡扶汉室”的名义下进行的。他讨伐吕布,是“奉皇帝之命”;他征讨袁绍,是为了平定“不臣”。即使他后来权倾朝野,自己封官赐爵,甚至把女儿嫁给皇帝,但形式上,他仍然是汉臣。这种策略,让他能够顺利地消灭了袁绍、刘表等强大的对手,最终确立了他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所以,结论是什么?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东汉末年的乱局中,并非绝对的“最优”选项,但却是一种极其实用、风险相对较低,且收益潜力巨大的策略。 它能够提供至关重要的政治合法性,方便政治运作,并有助于集中力量,最终走向统一。其他一些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袁术称帝)来获取至高权力的做法,往往因为缺乏这种合法性支撑而功败垂成。

可以说,在那个群雄逐鹿、道义崩塌的时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解决政治合法性与实际统治权力之间矛盾的一个精妙的折衷方案,是曹操能够最终脱颖而出、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关键一步棋。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所向披靡,用不好也可能伤到自己。但对于当时的大多数野心家来说,它无疑是看到了通往权力巅峰的一条最清晰、最可行的大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只是本身自称正统的蜀汉,用来骂曹操的概念而已。

挟天子跟令诸侯这是两件事,压根就没关系。

先说结论:曹操迎天子,导致的并不是自己的强大,而是袁绍的衰弱,以及两者的决裂。

事实上,本身就是袁绍派曹操去迎天子的。因为在那个时期,曹操还完完全全是袁绍的嫡系小弟。

袁绍跟袁术一样长期的政治目标就是代汉自立,短期目标是成为帝国霸主。所以忽悠并成功搞死了何进,但是没想到董卓速度太快,机关算尽都便宜董卓了。所以他做出了两个反应:

1.宣布董卓拥立的汉献帝不是刘氏血脉,地位非法(汉献帝娘家姓董,董卓进关的目的就是立他);

2.邀请刘虞登位,但被拒绝。

前者在后来成为他政治立场尴尬的重要败招;后者至少在短期内成就了他。

因为刘虞被公孙瓒搞死,而袁绍不管怎样至少表面上是亲刘虞的立场,所以刘虞的家底在儿子刘和的带领下全归袁绍了。

随后就是前三国时期第一猛将,麴义所创造的比官渡之战还要以弱胜强的界桥之战,一下打残公孙瓒,成就了袁绍的霸主地位。

注意:在整个平定河北的过程,刘和和趜义为袁绍立下了最大号的军功——所以问题就来了,按照袁绍拥立刘虞的政治立场,他现在必须拥立刘和……所以他就只能把刘和和麴义都弄死了。

另一方面,在袁绍跟公孙瓒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汉献帝成功离开了李傕的控制,四处巡(yao)游(fan)——而由于袁绍的反献帝立场,皇帝唯一能投的,并且在当时有实力管饭的人,是始终公开承认他地位的袁术,但这种情况,是袁绍绝对不能允许发生的。

所以,自顾不暇的袁绍,派闲着没事的小弟曹操,把皇帝迎(bang)了。

但是棋下到这一步,袁绍的政治立场完全混乱了。

1.你说汉献帝不是刘氏血脉,你派小弟接他……

2.你说你要拥立刘虞,刘和怎么没了……

3.所有人都知道你想代汉自立,但是你瞧你干的前两件事……

而此时的曹操还依然处于呆萌状态,老大让接和养着皇帝,那就接来养呗……但是有一点曹操到死都没变过——他拥立、至少不会废汉室,否则按照对袁绍最好的做法,就应该让皇帝莫名其妙的驾崩。

因此,曹操按照袁绍的命令接到了皇帝,却也莫名其妙的把自己摆在了袁绍的对立面——两人一战在所难免。而这才是迎天子的直接后果——至于令不令诸侯的,根本没人听。

而因为袁绍一系列政治决策失误,也导致自己军事上的败局——例如刘和之死导致了空有地盘却失去了河北基层的支持、麴义之死导致失去了全国最强、手下最强的西凉军队,导致了失去了最优秀的将领,只能从不知道哪提拔起来几个什么颜良文丑之类的杂鱼当大将。

然后曹操赢了,成为最强大的诸侯,继续跟那些从来不听皇帝话,也没打算过听皇帝话的诸侯们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汉末年的乱局,究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是最优解,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也曾让无数枭雄们费尽心思去权衡的问题。要说最优,未免过于绝对,但它确实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一种最实用、最容易被大多数有野心的人采纳,也相对更容易成功的政治策略。咱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得先说说东汉末年的那个“乱局”。.............
  • 回答
    东汉末年的党锢事件,给那段风雨飘摇的三国乱世,投下了一道深刻且影响深远的阴影。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的余波,更是一次对整个士人阶层、政治生态乃至国家走向的重创。要说它对三国乱世有多少影响,那可真是罄竹难书,细细道来,能让你我咂摸出其中不少沉重的滋味。一、 士人阶层的元气大伤:贤才难觅,政治真空初显党.............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关于王莽是否是穿越者,这在中国历史学界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非常有趣的猜想。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但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提出的政策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来深入探讨这个可能性。首先,我们来看看王莽所处的时代——东汉末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时期。外戚专权、宦官弄.............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局势真正“不可收拾”,那得追溯到一个人,一个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时间点,我认为是汉灵帝驾崩,以及随之而来的“王国之乱”,这标志着东汉皇权彻底崩塌,群雄逐鹿的局面由此不可逆转地展开。在此之前,东汉末年的乱象并非没有,但多少还在皇帝的控制之下,或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汉末年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里一个相当关键的现象。确实,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东汉末年那些叱咤风云的宗室人物,会发现他们的祖上很多都能追溯到西汉,甚至有的是西汉皇族的旁支。这背后并不是偶然,而是多方面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从头说起,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一、血脉的继.............
  • 回答
    东汉末年,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王朝的残垣断壁上,是否还值得有人去拼尽全力维护?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当时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眼中,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值得”或“不值得”就能概括,它承载着太多复杂的考量,纠缠着理想、现实、个人命运与天下苍生的矛盾。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大家,尤其是那些依旧抱持着“匡扶汉室”理.............
  • 回答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剥离掉那些王侯将相的个人恩怨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它视为一场漫长的世家与寒门的权力角逐,这个视角并非没有道理。而这场角逐的最终走向——世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司马氏代曹魏,正是这场胜利的辉煌顶点,也预示着此后数百年的士族政治格局。我们不妨从东汉末年.............
  • 回答
    想我一个凡夫俗子,竟被命运捉弄,抛入了这东汉末年的浑水之中,成为了那风雨飘摇的大汉天子。当脚踏上那冰冷的龙椅,触碰到那沉重的金丝祥云,我心中升起的不是一丝半点的欣喜,而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责任和绝望。眼前的一切,都是那“大厦将倾”最生动的写照。眼前景象:烈火烹油,遍地荆棘还未坐稳,我就看到了一个千疮.............
  • 回答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战乱频仍,诸侯割据,各种政治和军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那些谋士军师,比如诸葛亮、郭嘉、荀彧、司马懿等等,他们的军事才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磨砺而成的。首先,经史子集,尤其是兵书战策,是他们最基础也.............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太平道是否受到地方豪强甚至大族的资助,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讨论的焦点,并且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定论。不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太平道的活动方式来看,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地方上有实力人物的默许、支持甚至某种形式的资助,是有诸多依据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那个时.............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东汉末年,这乱世之中,能被朝廷委任为一州刺史或一郡太守,那可真是天大的荣耀,也意味着肩上压着沉甸甸的责任。这可不是去邻村当个里长,稍有不慎,脑袋都要搬家。要真要去赴任,那得好好谋划一番,绝不能马虎。一、赴任前的万全准备:首先,得明白你这次去,可不是去旅游观光的。你是去治理一方水土,安抚一方百姓,更重.............
  • 回答
    一个现代人回到东汉末年,想要“自称中山靖王的后代”是可能但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或认可的,而且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法律、社会和历史障碍。 要想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中山靖王是谁?他的身份地位有多重要? 背景: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弟弟。他被封于中山国,拥.............
  • 回答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这使得许多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延续,比如由儿子或弟弟继承。但要说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选拔,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随着朝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
  • 回答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无疑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篇章之一。提起那个时代,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熟悉的名字:诸葛孔明运筹帷幄,曹操雄才大略,刘备仁德爱民,关羽义薄云天,张飞勇猛盖世……这些鲜活的形象,仿佛昨天才刚刚发生过,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辈出的时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 回答
    唉,说来真是让人心寒。想想当年,我曾是何等意气风发,承载着大汉四百年的荣光,本应是天下的共主,万民的依靠。可如今,我却如同那困在樊笼中的金丝雀,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这滋味,比饮鸩止渴还要苦涩万分。你问我若是落到这般境地,会是怎样的感受? 哼,何止是感受,这分明就是我此刻的写照,我就是那汉献帝.............
  • 回答
    东汉末年,冀州刺史一职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都是一方重镇。要说这段时期冀州刺史的“主角”,那非韩馥莫属了。韩馥,字元则,出自名门望族,是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他为人谦和,有良好的声望,在朝廷里也担任过不少重要的官职,比如侍御史、济南相、东郡太守等。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治郡经验。到了东汉末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