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汉末年的局面真正变得开始“不可收拾”是在什么时候?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局势真正“不可收拾”,那得追溯到一个人,一个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时间点,我认为是汉灵帝驾崩,以及随之而来的“王国之乱”,这标志着东汉皇权彻底崩塌,群雄逐鹿的局面由此不可逆转地展开。

在此之前,东汉末年的乱象并非没有,但多少还在皇帝的控制之下,或者说,有能力的人还在试图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

黄巾起义:前奏中的危机

我们不能忽视黄巾起义(公元184年)的重要性。这场由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它暴露了东汉王朝深层的社会矛盾:官逼民反,贫富差距巨大,以及对道教信仰的压制。黄巾起义的爆发,让中央政府不得不依靠地方势力,特别是那些掌握军队的军阀,来平息动乱。这使得地方军阀的实力不断壮大,中央的控制力相对削弱。

很多将领,比如董卓、袁绍、曹操等人,都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崭露头角,积累了资本和影响力。他们不再仅仅是为朝廷效力的将领,而是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和地盘,开始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

灵帝驾崩与“王国之乱”:最后的稻草

汉灵帝的统治本身就问题重重。他宠信宦官,沉迷酒色,导致朝政腐败,卖官鬻爵,激化了社会矛盾。但即便如此,只要皇帝还在位,只要皇位传承相对稳定,朝廷多少还有一点名义上的权威,地方上的诸侯和将领也不敢公然挑战中央。

然而,公元189年,汉灵帝病逝。这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灵帝死后,谁来继承皇位成为了新的导火索。他的长子刘辩(弘农王)在宦官集团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帝,即汉少帝。而少帝的母亲何太后,又受宦官张让等人操控。另一位重要人物是灵帝的另一个儿子,刘协(陈留王),他得到了何太后之外的大臣(如何进、袁绍等)的支持。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宦官集团与外戚(以何进为代表)之间的权力斗争。为了争夺对年幼皇帝的控制权,双方开始公开对抗。

何进的失策: 何太后临朝称制,何进作为大将军,权倾朝野。他想要铲除宦官势力,但缺乏政治手腕。为了震慑宦官,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召集了四方军阀入京,其中就包括西凉军阀董卓。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决定。
董卓的进京: 董卓率领精锐部队进入洛阳,本意是“勤王”,但很快他发现,京城内的权力真空和混乱是他扩张势力的绝佳机会。
“王国之乱”(又称“十常侍之乱”): 在何进与宦官的斗争白热化之际,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发动政变,杀死了何进。随后,宦官控制了少帝,而袁绍等人则带领军队攻击宫廷,杀死了大部分宦官。在这个过程中,少帝和陈留王刘协都落入了董卓的控制之中。

董卓专权,洛阳大乱:彻底的失控

董卓进京后,他并没有像何进那样想要维护东汉王朝的统治,而是利用手中的军事力量,废黜了汉少帝,拥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公元189年)。这一举动,直接宣告了东汉皇权的彻底沦丧。

随后的事情,更是让局面“不可收拾”:

1. 焚烧洛阳,迁都长安: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为了报复那些反对他的关东诸侯,董卓竟然纵容军队焚烧了繁华的洛阳城,并将京城迁往了防守更为有利的长安。这一举动,让东汉王朝的象征性首都化为焦土,也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荡然无存。
2. 残暴统治,引发联军: 董卓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关东诸侯的公愤。袁绍、袁术、曹操、孙坚等人组织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虽然联军内部存在分歧,最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这场战争彻底打破了原本相对稳定的局面。
3. 群雄割据,军阀混战: 董卓虽然在关东联军的压力下迁都,但他本人被吕布所杀(公元192年),但董卓留下的权力真空,并没有让东汉王朝复兴,反而导致了更多的军阀崛起和争斗。李傕、郭汜等人趁乱夺权,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内战。

总结来说,“不可收拾”的点在于:

皇权彻底失效: 汉灵帝的死,加上宦官和外戚的权力斗争,以及董卓废立皇帝的行径,使得东汉皇帝成为了傀儡,皇权不再是维系国家运转的核心。
政治权力真空: 董卓的乱政和随后的权力争夺,使得中央政府的各项职能瘫痪,有效的政治治理成为奢望。
军事力量主导一切: 地方军阀凭借手中的军队,获得了实际的统治权。他们不再听从中央的调遣,而是以武力解决争端,逐鹿中原。
地方势力公开对抗中央: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虽然是以“讨伐国贼”的名义,但实际上是地方实力对中央(哪怕是傀儡化的中央)的一次公开挑战。

从汉灵帝驾崩,到董卓入京,再到焚烧洛阳、迁都长安,以及最终关东联军的讨伐,这个过程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让东汉王朝离“不可收拾”更近一步。而“王国之乱”中的董卓废立皇帝,更是成为了那个标志性的转折点,从此,东汉王朝不过是各地军阀手中的一张招牌,真正的大乱世由此拉开序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奇

的观点我是赞同的,公元189年,董卓进入洛阳,废立皇帝,东汉朝廷从此失去政权实体,沦为傀儡政权。不过他的回答有些简略,我来补充两句,算是狗尾续貂。感谢

@夏烨

邀请。


一.黄巾之乱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从黄巾之乱开始。事实上,谈论三国的时候,人们大多不会真的从公元220曹丕篡汉称帝开始谈,总要往前说一段,不然,这段历史就会说不清。

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之乱爆发。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参与人数多达数十万,席卷全国七州二十八郡。东汉朝廷派遣皇甫嵩、卢植等率中央军镇压,同时号召各地豪强招募乡勇组建私兵,与黄巾作战。后来的蜀汉皇帝刘备,就是在此时招募了关羽、张飞,报效沙场,建功立业。

黄巾之乱不久便被平定。但东汉朝廷不积极拨乱反正,抚恤天下,反而骄奢淫逸,更甚于前。这导致黄巾军主力虽被击溃,余部却并未销声匿迹,而各地难民也借着这股东风纷纷起事,对抗中央政府。那时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叛乱,大大小小,形式多样。据《后汉书》记载:

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哂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

为了镇压叛乱,东汉正规军不得不四处东征西讨,疲于奔命。随着军事作战的不断消耗,东汉军队的实力,开始逐渐减弱。

也就是说,正因为朝廷军事实力衰弱,才会有后来的董卓带兵入京。董卓乱政是东汉局面“不可收拾”的时间节点,但我认为,它是结果,而不该是原因。

二.州牧制度

西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这是从秦朝监御史演变而来的职务,主要职责是监察州郡官员。王莽时期,各地武装斗争风起云涌,为了镇压叛乱,王莽升刺史为州牧,并给予统兵之权。后东汉建立,将州牧再改为刺史,但权力稍有扩大,偶尔也有领兵作战之事。

待到汉灵帝中平五年——距黄巾主力被击溃四年后,刘焉上书称,四方有事,天下大乱,皆因刺史权力不够,无法节制。汉灵帝深以为然,便改部分刺史为牧,行统兵权。至此,东汉时期的刺史,又回到王莽时代,变成地方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

这当然是十分危险的。后来出现的群雄争霸的剧情,便是此处埋下的伏笔。

三.外戚与宦官

宫外,起义势力此起彼伏,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可宫里,也不安生。

东汉一朝,一直陷在外戚、宦官轮番掌权的怪圈里无法自拔。灵帝末,外戚何进上台,联络士人,阴养死士,准备对宦官集团下手。后何进听从袁绍计,招外兵董卓入城,诛杀十常侍。不想后者抢先出手,诱何进入宫,以禁兵诛杀之。

袁绍、袁术兄弟遂引兵打入宫中,尽数斩杀宦官。从此,外戚与宦官干政的乱局,从东汉彻底消失。

而在此问题下,这件事带来的意义便是:这是武装力量第一次真正参与东汉政治。

四.所谓“不可收拾”

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些争议的词汇。何为不可收拾?

事实上,东汉自阴丽华便开始显露败象。外戚显贵,皇帝暗弱——皇帝依靠宦官驱逐外戚——外戚联合士人诛杀宦官,你来我往几回合,东汉一直在跌跌撞撞前进。

就说汉桓帝吧。他的前半生,有十三年都活在梁冀的阴影里。但是,刘志却能在厕所里建立同盟,谋诛外戚。

同样的事情,汉献帝也干过,结果如何呢?

另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是,当曹髦高叫着冲出皇宫,欲杀司马昭的时候,却被成济的长矛贯穿胸膛,命丧当场。

所以我觉得,若是给“不可收拾”下一个定义,应该是:政治实体的衰弱甚至消失。

因此,说董卓乱政是东汉局面不可收拾的时期,我是赞同的。那时的皇帝,诏命不由己出,朝政无法掌控,关东的军阀们互相打来打去,名义上的东汉王朝,却只能派使节前去劝和。

一切都是自寻死路。没有黄巾之乱,东汉州郡之间不会出现众多的军阀和豪强;没有州郡的拥兵自立,董卓擅行废立之事,自会有另一个刘秀站出来,推翻篡位者,光复汉王朝;甚至,如果没有外戚与宦官的斗争,董卓几乎不可能从西凉率军进京。

董卓乱政,是东汉天下不可收拾的结果,而不是导致不可收拾的原因。

不过,照着这个逻辑说下去,可就越说越大了。所以就此打住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局势真正“不可收拾”,那得追溯到一个人,一个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时间点,我认为是汉灵帝驾崩,以及随之而来的“王国之乱”,这标志着东汉皇权彻底崩塌,群雄逐鹿的局面由此不可逆转地展开。在此之前,东汉末年的乱象并非没有,但多少还在皇帝的控制之下,或者.............
  • 回答
    东汉末年的党锢事件,给那段风雨飘摇的三国乱世,投下了一道深刻且影响深远的阴影。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的余波,更是一次对整个士人阶层、政治生态乃至国家走向的重创。要说它对三国乱世有多少影响,那可真是罄竹难书,细细道来,能让你我咂摸出其中不少沉重的滋味。一、 士人阶层的元气大伤:贤才难觅,政治真空初显党.............
  • 回答
    关于王莽是否是穿越者,这在中国历史学界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非常有趣的猜想。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但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提出的政策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来深入探讨这个可能性。首先,我们来看看王莽所处的时代——东汉末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时期。外戚专权、宦官弄.............
  • 回答
    东汉末年的乱局,究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是最优解,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细细道来、也曾让无数枭雄们费尽心思去权衡的问题。要说最优,未免过于绝对,但它确实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一种最实用、最容易被大多数有野心的人采纳,也相对更容易成功的政治策略。咱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得先说说东汉末年的那个“乱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东汉末年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里一个相当关键的现象。确实,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东汉末年那些叱咤风云的宗室人物,会发现他们的祖上很多都能追溯到西汉,甚至有的是西汉皇族的旁支。这背后并不是偶然,而是多方面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从头说起,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一、血脉的继.............
  • 回答
    东汉末年,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王朝的残垣断壁上,是否还值得有人去拼尽全力维护?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当时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眼中,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值得”或“不值得”就能概括,它承载着太多复杂的考量,纠缠着理想、现实、个人命运与天下苍生的矛盾。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大家,尤其是那些依旧抱持着“匡扶汉室”理.............
  • 回答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剥离掉那些王侯将相的个人恩怨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它视为一场漫长的世家与寒门的权力角逐,这个视角并非没有道理。而这场角逐的最终走向——世家最终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司马氏代曹魏,正是这场胜利的辉煌顶点,也预示着此后数百年的士族政治格局。我们不妨从东汉末年.............
  • 回答
    想我一个凡夫俗子,竟被命运捉弄,抛入了这东汉末年的浑水之中,成为了那风雨飘摇的大汉天子。当脚踏上那冰冷的龙椅,触碰到那沉重的金丝祥云,我心中升起的不是一丝半点的欣喜,而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责任和绝望。眼前的一切,都是那“大厦将倾”最生动的写照。眼前景象:烈火烹油,遍地荆棘还未坐稳,我就看到了一个千疮.............
  • 回答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战乱频仍,诸侯割据,各种政治和军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那些谋士军师,比如诸葛亮、郭嘉、荀彧、司马懿等等,他们的军事才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磨砺而成的。首先,经史子集,尤其是兵书战策,是他们最基础也.............
  • 回答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前,太平道是否受到地方豪强甚至大族的资助,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讨论的焦点,并且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定论。不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太平道的活动方式来看,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地方上有实力人物的默许、支持甚至某种形式的资助,是有诸多依据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那个时.............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东汉末年,这乱世之中,能被朝廷委任为一州刺史或一郡太守,那可真是天大的荣耀,也意味着肩上压着沉甸甸的责任。这可不是去邻村当个里长,稍有不慎,脑袋都要搬家。要真要去赴任,那得好好谋划一番,绝不能马虎。一、赴任前的万全准备:首先,得明白你这次去,可不是去旅游观光的。你是去治理一方水土,安抚一方百姓,更重.............
  • 回答
    一个现代人回到东汉末年,想要“自称中山靖王的后代”是可能但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或认可的,而且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法律、社会和历史障碍。 要想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中山靖王是谁?他的身份地位有多重要? 背景: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弟弟。他被封于中山国,拥.............
  • 回答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这使得许多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延续,比如由儿子或弟弟继承。但要说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选拔,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随着朝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
  • 回答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无疑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篇章之一。提起那个时代,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熟悉的名字:诸葛孔明运筹帷幄,曹操雄才大略,刘备仁德爱民,关羽义薄云天,张飞勇猛盖世……这些鲜活的形象,仿佛昨天才刚刚发生过,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辈出的时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 回答
    唉,说来真是让人心寒。想想当年,我曾是何等意气风发,承载着大汉四百年的荣光,本应是天下的共主,万民的依靠。可如今,我却如同那困在樊笼中的金丝雀,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这滋味,比饮鸩止渴还要苦涩万分。你问我若是落到这般境地,会是怎样的感受? 哼,何止是感受,这分明就是我此刻的写照,我就是那汉献帝.............
  • 回答
    秦统一六国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这无疑是那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抵御匈奴侵扰的作用。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和东汉末年那几百年间的纷乱岁月里,我们似乎鲜少听到匈奴大规模南下劫掠中原的记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并非匈奴不再强大,也不是长城真的能一劳永逸地挡住所有.............
  • 回答
    东汉末年,冀州刺史一职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都是一方重镇。要说这段时期冀州刺史的“主角”,那非韩馥莫属了。韩馥,字元则,出自名门望族,是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他为人谦和,有良好的声望,在朝廷里也担任过不少重要的官职,比如侍御史、济南相、东郡太守等。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治郡经验。到了东汉末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