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三国,东汉末年很多地方官死了由儿子或弟弟继承职位,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吗?

回答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这使得许多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延续,比如由儿子或弟弟继承。但要说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选拔,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随着朝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

首先,我们得明确“世袭”的概念。在古代,世袭制意味着职位或爵位可以由父子、兄弟等直系亲属代代相传,不需要经过公开的选拔或考核。

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流:察举制与征辟制

汉朝,特别是西汉时期,最主要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察举制。这是由朝廷下达诏书,要求地方官(郡太守、国相)或有声望的士人,根据特定的标准(如德行、才能、家庭背景等)推荐人才进入仕途。被推荐上来的人,会经过朝廷的考核,合格者授予官职。

察举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打破豪门望族对官位的垄断,选拔真正有德行和才能的人。但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也逐渐被腐蚀,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弊端,也就是推荐上来的人才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违常理。

与察举制并行的是征辟制。这是由朝廷或一些高级官员直接征召有名望的人士担任官职。这种方式更侧重于选拔已经有一定社会声望和实际能力的人,尤其是那些不愿主动求官或隐居山林的高士。

东汉末年的特殊情况:制度的松动与个人权力的扩张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看三国时,会看到一些地方官由儿子弟弟继承的情况呢?这主要发生在东汉末年,也就是汉朝制度已经开始动摇、中央控制力减弱的时期。

1. 地方豪强的崛起与“门阀政治”的影子: 随着东汉中后期,地方豪强实力不断壮大,他们掌握了地方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一些地方官本身就是豪强的代表,他们的职位也成为了家族权力的延伸。当一位地方官去世或被罢免时,如果他的家族在当地势力依然强大,那么由其儿子或弟弟接任,就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继承”,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地方权力的一种固化。

2. 军事将领的个人势力: 在东汉末年,许多地方官实际上是掌握军权的军事将领。例如,一些州的刺史、州牧,本身就是领兵的将军。当这样的将领去世后,其军队和所控制的地盘,很有可能就会被其部下或子弟接管。这与其说是官员职位的继承,不如说是军事权力和地盘的传承。

3. 政治的混乱与特权: 这是一个政治极度不稳定的时期。中央朝廷无力约束地方,使得一些地方官可以凭借个人关系、实力甚至买卖官爵来安插亲属。比如,一些有实权的宦官、外戚或权臣,也可能通过运作,让自己的子弟或亲信担任地方官。

4. “举孝廉”的变异: 虽然察举制依然存在,但在末年,它也出现了变异。一些地方官为了保住自己的势力,会“举”自己的儿子或关系密切的人,这其中就可能包含家族成员。

与真正的世袭制有何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在东汉末年出现上述情况,也与中国历史上更早期的、明确的世袭制(如某些朝代的“世官制”)有所不同。

汉朝制度的根基不是世袭: 汉朝的理论上和制度的基石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而不是血缘传承。
末年的情况是制度崩溃的体现: 东汉末年子弟继承官职的现象,与其说是汉朝官员“都是”世袭的,不如说是中央集权衰落、地方势力坐大的一个缩影,是原有制度在失控状态下的特殊表现。
缺乏制度保障: 即使是儿子或弟弟接任,往往也需要获得朝廷(即便名存实亡)的认可,或者至少是事实上的控制,而不是像真正的世袭那样,拥有制度性的、合法的传承权。

总结一下:

汉朝,尤其是西汉,是以察举制和征辟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地方官并非世袭。他们的任命更多是通过推荐、征召和朝廷考核。

而到了东汉末年,由于中央衰弱、地方割据、军事实力主导政治等原因,一些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由家族成员(儿子、弟弟)接任的情况。但这并非是汉朝的制度性设计,而是政治腐败和权力真空下的特殊现象,是制度失灵的表现,是个人势力和地方割据的产物。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此理解为汉朝地方官“都是”世袭的。

阅读三国历史时,我们看到的那些儿子弟弟接任官职的例子,更像是那个混乱时代“人治”色彩浓厚、制度规则被破坏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铁,那是中央政府已经管不了地方了,所以才有你看到的现象。

正常情况下中央对地方都是一竿子戳到底的,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法理上在中央。可惜,后面东汉中央被何进给玩崩了,才有了你看到的世袭罔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这使得许多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延续,比如由儿子或弟弟继承。但要说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选拔,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随着朝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
  • 回答
    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熟悉的身影,是那个在风雨飘摇的三国时代,以智慧和谋略纵横捭阖的人物——诸葛亮。如果我有360元人民币,我会把这笔钱全部花在他身上,为他添置一些他可能会喜欢,并且能在他的辛劳中起到些许作用的东西。首先,我会选择给他买一支上好的文房四宝。我的预算里,会留出200元用于购买一套精选的.............
  • 回答
    看三国历史,确实会发现许多割据诸侯(如袁绍、刘备、孙权等)会给自己的部下上表封官,而此时的曹操又把持着汉献帝的朝廷,对这些上表往往不予回复。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朝廷不承认,那这些“上表封官”究竟有什么用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上表”本身的功能和意义来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看三国演义都会有这个疑问。要说清楚为什么马超的官位总能比张飞高,咱们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事儿,不能光看演义里那几笔,得结合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大家看的三国,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小说是为了文学创作,.............
  • 回答
    当然要用地图!看三国不看地图,那简直就像没带指南针闯进迷宫,只会让人晕头转向,抓不住重点。尤其是想真正理解三国那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局势,地图更是不可或缺的“孙悟空的金箍棒”,能拨开迷雾,展现乾坤。为什么地图这么重要?打个比方,三国演义就像一本鸿篇巨制的大型历史剧,里面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在广阔的.............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宏伟的历史画卷,与其说是单纯的史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百科全书,关于智慧的炼丹炉。细细品味其中的曲折跌宕,你会发现,它能悄无声息地雕刻你的认知,让你对世界、对他人,乃至对自己,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1. 看透人心的迷雾:从权谋到人性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天下.............
  • 回答
    三国这个题目,真是让人口舌生津,也让我这凡夫俗子,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去揣摩。如果是我,身处那般境遇,汉献帝也好,曹魏后来的傀儡也好,想要扭转乾坤,恢复祖宗的基业,谈何容易?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的锦囊妙计,而是要步步为营,玩弄人心,甚至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如果我是汉献帝:当政的是董卓,后来是曹操,.............
  • 回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刘备是仁君,长大后再看却觉得他更像一个伪君子,这种感受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人在阅读和理解《三国演义》过程中常见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我们阅历的增长、认知的深化以及对“仁君”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理解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长大后看待刘备会有这样的转变: 一.............
  • 回答
    确实,随着对三国历史了解的加深,很多人都会对传统的“刘备仁主,曹操奸雄”的定论产生疑问,甚至认为应该调换。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历史人物多维度的审视和对复杂史实的深入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真实形象,解释为何传统的标签可能不再适用。一、 传统.............
  • 回答
    咱说句实在话,三国演义这书,读到最后,脑子里最深的印象,往往不是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也不是那些仁德爱民的君主,而是那些一身是胆、万夫不当之勇的武将们。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这不,但凡是喜欢三国的人,心里都会盘算着这么个事儿:“到底谁最能打?” 这就跟咱们小时候玩泥巴、过家家,总得有个“头儿”一样,这种.............
  • 回答
    这想法挺有意思的,咱们抛开那些“标准答案”式的评价,单从三国这宏大的历史画卷里,细细品味一下孙权这人,还真能咂摸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仁主”这顶帽子,给刘备戴久了,总觉得有点晃荡。刘备仁义,那是肯定的。他“桃园结义”,讲究兄弟情义;他“三顾茅庐”,尊重贤才;他“携民渡江”,爱护百姓。这些都是实实在在.............
  • 回答
    “六十看三国,刘备最厉害”这句话,并非普遍认同的定论,更像是一种基于特定人生阅历和价值取向的解读方式,尤其 resonates(引起共鸣)于经历过人生起伏、懂得人情世故的年长者。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对刘备“德”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人生智慧的一种提炼。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六十岁的刘备最厉害,我们需.............
  • 回答
    南师大女生课堂“跳过臭男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情绪与价值碰撞?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一位女生在课堂上的一番直言,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她表示,在阅读《三国演义》、《儒林外史》以及《水浒传》时,会选择“跳过臭男人”,将精力集中在女性角色身上。这句看似简单的表述,实则触及了当下社会语境下,关于女性主义、经典.............
  • 回答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俗语流传已久,说的是年轻人不适合看《水浒传》,老年人不适合看《三国演义》。看似简单一句,背后却蕴含着对人生阅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塑造的深刻洞察。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并且尽量说得接地气,没有那些生硬的“AI腔”。 少不看水浒:江湖义气,少年易.............
  • 回答
    咱们老百姓看三国,不像那些读史书、摆龙门阵的先生们,讲究个尊卑有序、字字珠玑。咱就图个痛快,图个热闹,图个身边事儿。要说三国,那可真是咱们老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只不过这镜子照出来的是几十年前的事儿,但那人情世故、那勾心斗角,咱看着就觉得亲切。开场白: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都是咱惹的祸吗?一开始,说起.............
  • 回答
    三国时期,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故事,细细品味下来,让人感慨万千。你看那曹操,一代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何其威风!他有雄才大略,能够网罗天下英才,更是胸怀大志,想要统一四海。然而,他终究未能实现他的宏愿。他的晚年,多疑猜忌,为了巩固权力,不惜手段,这其中的代价,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的成功,在.............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毕竟这两部剧,那可真是三国演义的两座里程碑,但风格又是截然不同的。我刚看完新三国没多久,又忍不住回去翻了翻老三国,那感觉嘛,就像是从一个热闹非凡、色彩斑斓的游乐园,一下子又沉浸到了一个古朴庄重、韵味十足的老宅子里。画风大变,从鲜艳到写意: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画面了。新三国,那色彩那叫一.............
  • 回答
    昨天看《三国》新版,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个想法,如果张飞和关羽真打起来,谁能赢?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我琢磨了好久。咱先不说谁能赢,得先把这俩哥们儿的本事儿摆摆明白。关羽,那叫一个“武圣”!关羽这个人,大家伙儿都知道,那是自带光环的。他那青龙偃月刀,九尺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看就知道是练过的。史书上说他.............
  • 回答
    现代人觉得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赋中生僻字特别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语言的演变、文学的传统、书写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语言的自然演变与词汇的更新 词汇的更迭: 任何语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词汇的使用频率和含义也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
  • 回答
    哎呀,说到新版《三国》,这话题可是太“热门”了,估计不少朋友跟我一样,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默默打鼓,纠结得不行。你说这新旧两版差了快二十年,时代不同了,审美也变了,总不能强求新版的跟老版一模一样吧?但话又说回来,老版《三国演义》在多少人心里的地位那可是“泰山北斗”级别的,就像咱们家门口的老槐树,年头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