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三国,经常看到各割据诸侯给部下上表封官,当时曹操把持朝廷,对这些诸侯上表从来不回复,那上表有啥用?

回答
看三国历史,确实会发现许多割据诸侯(如袁绍、刘备、孙权等)会给自己的部下上表封官,而此时的曹操又把持着汉献帝的朝廷,对这些上表往往不予回复。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朝廷不承认,那这些“上表封官”究竟有什么用呢?

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上表”本身的功能和意义来理解。

一、 历史背景:汉末的权力真空与州郡割据

首先,我们要明白汉末时期政治的混乱状况。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外戚专权,黄巾起义爆发,中央权威土崩瓦解。各地州郡长官、豪族、甚至边境的军阀纷纷起兵,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在这个过程中,名义上的统治者——汉献帝,实际上被曹操控制。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都(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名义上汉室依旧存在,但实际的权力已经集中到了曹操手中。

在这种“权力真空”和“名义合法性”并存的局面下,各个割据诸侯各自为政,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体系。

二、 割据诸侯“上表封官”的几种可能情况及“作用”

虽然曹操的朝廷不回复,但割据诸侯给部下“上表封官”并非毫无意义,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内部的层级确立与激励机制:
确立地位与权力分配: 即使朝廷不承认,割据诸侯的内部也需要一套等级制度来管理军队和政务。上表封官是诸侯确立自己部下官职、地位和权力范围的一种内部仪式和法律程序。比如,刘备在初期势单力孤,需要给关羽、张飞等早期追随者封官,以明确他们的领导地位和责任。
激励士气与笼络人心: 封官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被封官者会感到受到重视,提升个人荣誉感和忠诚度。这有助于稳定军心,吸引人才,凝聚力量,共同对抗敌人。
形成权力运作的“合法性”: 在诸侯自己的地盘内,通过这种内部的“上表”和“封官”,构建了一套运作的官僚体系。这使得诸侯的统治在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和“正规性”。

2. 与曹操朝廷“博弈”的工具:
试探与政治施压: 尽管曹操不回复,但诸侯仍然会上表,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姿态。
如果诸侯实力强大,且有与曹操抗衡的野心, 他们会上表封官,然后以此为依据向曹操索要朝廷的册封。这是一种“先斩后奏”的模式,迫使曹操在事实面前承认他们的地位,否则就是公然违背汉室权威。
如果诸侯希望获得正统地位的认可, 他们会通过“上表”的方式,将自己的封官请求提交给朝廷。即使不被回复,也是在履行一套“程序”,表明自己并非完全独立于汉室。
作为外交辞令: 在与其他诸侯的交往中,或者在与曹操打交道时,这些内部封官的依据可以成为他们进行谈判、交涉的筹码。例如,某个诸侯在战场上击败了另一个诸侯的部下,他可能会要求曹操册封自己击败的敌方将领,或者要求曹操册封自己新获得的领地内的官员,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

3. 历史记录与合法性传承的“种子”:
为未来铺路: 尽管当时朝廷不承认,但如果某个诸侯最终能够统一天下,或者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内部的册封记录就可能成为他们日后获得官方追认的依据之一。例如,刘备在益州称帝后,追溯其在汉中、荆州时期的官职和功绩,其中就包含了他在内部封授的官职。
历史叙事的构建: 这些上表和封官记录,对于后世史学家来说,是研究当时政治格局、权力关系、人物地位的重要史料。它们帮助我们理解诸侯政权的运作方式,以及在那个动荡年代里,人们是如何在缺乏中央权威的情况下构建自己的统治秩序的。

三、 为什么曹操不回复?

曹操不回复的原因也很明确:

巩固自身权力: 曹操需要维持他对汉献帝和朝廷的控制权。如果他对其他诸侯的上表随意回复,就等于承认了他们的合法性和独立性,这会削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反而可能让他们坐大,威胁到曹操自身的地位。
避免授人以柄: 曹操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如果他公开承认某个诸侯的封官,就等于在政治上为他们提供了合法性的“背书”,这对他而言是得不偿失的。
等待时机: 曹操并非完全不与诸侯打交道。他会在合适的时机,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选择性地册封某些诸侯或其部下,以达到分化瓦解、拉拢收买的目的。但这种册封是基于曹操的判断和需求,而不是应诸侯的“上表”而动。

四、 举例说明

刘备: 在赤壁之战前,刘备依附于曹操,实力弱小。他需要封赏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确立他们在自己阵营中的地位,以凝聚力量。这些封赏是内部的,不一定经过曹操朝廷。后来,当刘备进入益州,自称汉中王后,他再封官就有了更强的“合法性”基础(尽管仍未得到曹操朝廷承认)。
袁绍: 袁绍在官渡之战前,实力强大,他也会封赏自己的部下,比如 पद्धतीने他的谋士和将领。这些封赏是袁绍在冀州等地的统治基础。但当他希望获得曹操朝廷的正式承认时,他也会上表。

总结:

割据诸侯给部下上表封官,即便曹操不回复,其作用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统治的需要: 确立内部等级、分配权力、激励士气。
2. 政治博弈的工具: 试探对方态度、施加政治压力、作为谈判筹码。
3. 历史合法性的铺垫: 为日后可能的官方追认留下记录,构建自身统治的历史叙事。

这些“上表”是乱世中各方势力在缺乏中央统一领导下,构建自身秩序、进行权力运作和政治博弈的重要手段,尽管在表面上不被“最高当局”认可,但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它们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生态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中第二问“刘备自称汉中王,竟有一百多人上表求封,曹操哪里会允许汉献帝回复?”

这肯定是不对的,在《先主传》中,刘备确实在称汉中王时上书给许都朝廷;此次上书是得到了汉献帝的回复的,回复内容是在《太平御览·卷359·兵部九十》:

《魏略》:献帝露布益州曰:马系枊而不暇解贯胄,延颈以待白刃。

看到没?汉献帝让刘备把脖子伸长点,等着挨刀吧。

众所周知,“大汉忠臣”曹老板怎么会干涉汉献帝下诏的权力呢?(手动斜眼)

另外一位“大汉忠臣”刘大耳又怎么会把汉献帝骂自己的诏书当回事呢?

汉献帝说“不”,刘大耳就会觉得尴尬?不会的!他在奏章里早就写好了“后路”: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

上表的用处就是:我承认我逾制封拜了,我有罪,但我是为了朝廷好,为了陛下你好,等天下太平了,再来惩罚我吧。

转头跟属下说:大家的官都有了,跟我好好干!嗷呜~


多说一件事。

奉公守法的大汉忠臣——李傕将军。

当年,李傕率十万多人攻破长安,烧杀劫掠,在宣平城门,李傕等人跪在下面,当着汉献帝的面,恭请司徒王允下来走法律程序时,也说道:“董卓忠于陛下,而无辜为呂布所杀,欲为卓报布,不敢为逆尔。请事竟,诣廷尉受罪。”

是的,李傕说自己“不敢为逆”,只要董公的案子办好了,自己愿意去廷尉受审。我们大家要相信法律是公正,公平的嘛!

六天过后,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也到长安接受案件调查,随后,和王允一家人,被安排整整齐齐地上了黄泉路。

然后,李傕去廷尉受审了吗?可能,也许吧,毕竟李傕等人是朝廷中的“遵纪守法”好榜样,三个月后(九月),案子判决如下:

李傕自为车骑将军,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镇东将军。

嗷呜~

user avatar

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的,毕竟当时的汉献帝是天下唯一的皇帝。如果连这个程序都不走,那岂不是吃相太难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三国历史,确实会发现许多割据诸侯(如袁绍、刘备、孙权等)会给自己的部下上表封官,而此时的曹操又把持着汉献帝的朝廷,对这些上表往往不予回复。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朝廷不承认,那这些“上表封官”究竟有什么用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上表”本身的功能和意义来理解。.............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有的感受。你提到《三体》这类作品,就立刻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点:当代的阅读体验和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我们所处的时代塑造了。你感觉经典文学“乏味无趣”,而《三体》却能让你“有感触”,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绝不是说你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科幻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让我们沉浸其中,什么让我们觉得“不够味儿”。我和我的朋友们之所以觉得《三体》在某些方面比一些被奉为经典的科幻作品更吸引人,我认为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而且这些点往往是《三体》特别突出,而其他作品可能有所侧重或保留的地方。首先,《.............
  • 回答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这使得许多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延续,比如由儿子或弟弟继承。但要说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选拔,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随着朝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见,很多人看三国演义都会有这个疑问。要说清楚为什么马超的官位总能比张飞高,咱们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聊。这事儿,不能光看演义里那几笔,得结合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大家看的三国,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小说是为了文学创作,.............
  • 回答
    当然要用地图!看三国不看地图,那简直就像没带指南针闯进迷宫,只会让人晕头转向,抓不住重点。尤其是想真正理解三国那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局势,地图更是不可或缺的“孙悟空的金箍棒”,能拨开迷雾,展现乾坤。为什么地图这么重要?打个比方,三国演义就像一本鸿篇巨制的大型历史剧,里面有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在广阔的.............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宏伟的历史画卷,与其说是单纯的史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百科全书,关于智慧的炼丹炉。细细品味其中的曲折跌宕,你会发现,它能悄无声息地雕刻你的认知,让你对世界、对他人,乃至对自己,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1. 看透人心的迷雾:从权谋到人性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天下.............
  • 回答
    三国这个题目,真是让人口舌生津,也让我这凡夫俗子,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去揣摩。如果是我,身处那般境遇,汉献帝也好,曹魏后来的傀儡也好,想要扭转乾坤,恢复祖宗的基业,谈何容易?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的锦囊妙计,而是要步步为营,玩弄人心,甚至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如果我是汉献帝:当政的是董卓,后来是曹操,.............
  • 回答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觉得刘备是仁君,长大后再看却觉得他更像一个伪君子,这种感受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人在阅读和理解《三国演义》过程中常见的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我们阅历的增长、认知的深化以及对“仁君”和“伪君子”这两个概念理解的演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长大后看待刘备会有这样的转变: 一.............
  • 回答
    确实,随着对三国历史了解的加深,很多人都会对传统的“刘备仁主,曹操奸雄”的定论产生疑问,甚至认为应该调换。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历史人物多维度的审视和对复杂史实的深入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刘备和曹操的真实形象,解释为何传统的标签可能不再适用。一、 传统.............
  • 回答
    咱说句实在话,三国演义这书,读到最后,脑子里最深的印象,往往不是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也不是那些仁德爱民的君主,而是那些一身是胆、万夫不当之勇的武将们。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这不,但凡是喜欢三国的人,心里都会盘算着这么个事儿:“到底谁最能打?” 这就跟咱们小时候玩泥巴、过家家,总得有个“头儿”一样,这种.............
  • 回答
    这想法挺有意思的,咱们抛开那些“标准答案”式的评价,单从三国这宏大的历史画卷里,细细品味一下孙权这人,还真能咂摸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仁主”这顶帽子,给刘备戴久了,总觉得有点晃荡。刘备仁义,那是肯定的。他“桃园结义”,讲究兄弟情义;他“三顾茅庐”,尊重贤才;他“携民渡江”,爱护百姓。这些都是实实在在.............
  • 回答
    “六十看三国,刘备最厉害”这句话,并非普遍认同的定论,更像是一种基于特定人生阅历和价值取向的解读方式,尤其 resonates(引起共鸣)于经历过人生起伏、懂得人情世故的年长者。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对刘备“德”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人生智慧的一种提炼。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六十岁的刘备最厉害,我们需.............
  • 回答
    南师大女生课堂“跳过臭男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情绪与价值碰撞?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一位女生在课堂上的一番直言,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她表示,在阅读《三国演义》、《儒林外史》以及《水浒传》时,会选择“跳过臭男人”,将精力集中在女性角色身上。这句看似简单的表述,实则触及了当下社会语境下,关于女性主义、经典.............
  • 回答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俗语流传已久,说的是年轻人不适合看《水浒传》,老年人不适合看《三国演义》。看似简单一句,背后却蕴含着对人生阅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塑造的深刻洞察。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并且尽量说得接地气,没有那些生硬的“AI腔”。 少不看水浒:江湖义气,少年易.............
  • 回答
    咱们老百姓看三国,不像那些读史书、摆龙门阵的先生们,讲究个尊卑有序、字字珠玑。咱就图个痛快,图个热闹,图个身边事儿。要说三国,那可真是咱们老百姓生活的一面镜子,只不过这镜子照出来的是几十年前的事儿,但那人情世故、那勾心斗角,咱看着就觉得亲切。开场白: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都是咱惹的祸吗?一开始,说起.............
  • 回答
    三国时期,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故事,细细品味下来,让人感慨万千。你看那曹操,一代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何其威风!他有雄才大略,能够网罗天下英才,更是胸怀大志,想要统一四海。然而,他终究未能实现他的宏愿。他的晚年,多疑猜忌,为了巩固权力,不惜手段,这其中的代价,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的成功,在.............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毕竟这两部剧,那可真是三国演义的两座里程碑,但风格又是截然不同的。我刚看完新三国没多久,又忍不住回去翻了翻老三国,那感觉嘛,就像是从一个热闹非凡、色彩斑斓的游乐园,一下子又沉浸到了一个古朴庄重、韵味十足的老宅子里。画风大变,从鲜艳到写意: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画面了。新三国,那色彩那叫一.............
  • 回答
    昨天看《三国》新版,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个想法,如果张飞和关羽真打起来,谁能赢?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我琢磨了好久。咱先不说谁能赢,得先把这俩哥们儿的本事儿摆摆明白。关羽,那叫一个“武圣”!关羽这个人,大家伙儿都知道,那是自带光环的。他那青龙偃月刀,九尺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看就知道是练过的。史书上说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