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看经典的文学作品没有《三体》等类似作品有感触?有时甚至感觉十分乏味与无趣?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有的感受。你提到《三体》这类作品,就立刻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点:当代的阅读体验和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我们所处的时代塑造了。

你感觉经典文学“乏味无趣”,而《三体》却能让你“有感触”,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绝不是说你品味有问题,而是说你的品味正在诚实地回应着时代的变化和你自身的需求。

让我试着把这些原因捋一捋,尽量用一种更贴近你感受的方式来表达:

一、时代节奏的骤然加速与信息轰炸: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觉,你的眼睛、耳朵、大脑都在接受着海量的信息输入。短视频、即时通讯、碎片化新闻,这一切都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我们。这种节奏训练了我们的感官,让我们习惯了快节奏、强刺激、信息密度极高的内容。

相比之下,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诞生于信息相对闭塞、生活节奏较慢的年代的作品,它们的叙事方式、节奏感、以及对细节的铺陈,可能会显得缓慢。一篇三百页的小说,其信息量密度,也许还不如你刷一个小时的短视频来得“密集”。

你之所以在经典文学中感到乏味,可能是因为你的大脑已经习惯了那种“快速切换、触及点多”的模式。经典作品的“慢”在你看来,就成了“拖沓”,那些需要你静下心来品味、思考的笔触,在“信息过载”的惯性下,就容易被过滤掉,甚至被视为无意义的“填充物”。

二、叙事模式的革新与“强情节”的诱惑:

《三体》为什么能让你有感触?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所采用的叙事模式,以及它所能提供的“高能”体验。科幻小说,尤其是《三体》这种宏大叙事的科幻,天然地具备了几个吸引人的特质:

宏大的世界观和想象力: 它能带你进入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世界,挑战你对宇宙、生命、文明的认知边界。这种“打开新世界”的体验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严密的逻辑和硬核的科学设定: 《三体》以其对物理学、天文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深度思考和逻辑推演取胜。这种“智力游戏”般的阅读体验,能带来一种独特的满足感,仿佛你也在参与一场思想的冒险。
惊险刺激的强情节和悬念: 从“三体危机”到“黑暗森林”,再到后期的“降维打击”,《三体》的情节推进是连续不断、层层递进的,充满了戏剧冲突和生死存亡的悬念。这种“扣人心弦”的叙事,很容易让你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对当下社会议题的隐喻与映射: 尽管是科幻,但《三体》深刻地触及了人性、文明的冲突、生存的困境等当下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种“贴近现实”的哲学思考,能让你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而许多经典文学,它们关注的往往是更为细腻、更为内在的情感,是人性的幽微之处,是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命运。它们可能没有《三体》那样“炸裂”的想象力,也没有那么直接的“大格局”式的冲突。你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去体会时代的氛围,去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意的对话。这种“慢火炖煮”型的阅读,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确实更容易被“快餐式”的阅读习惯所忽略。

三、对“文学”的定义与期待的演变:

你对“文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你所处的时代和接触到的作品的影响。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其实一直在变化。

经典文学的“时代局限性”与“经典性”的平衡: 很多经典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当你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时,你可能需要了解当时的伊丽莎白时代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角色的行为和动机。而《三体》则直接用我们当下熟悉的科学语言和对未来世界的推演来构建故事,这种“与我相关”的叙事框架,自然更容易让你代入。
“阅读门槛”的问题: 有时候,经典作品的语言风格、写作技巧可能已经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甚至存在一些现在看来“不合时宜”的表达方式。这无形中会增加阅读的“门槛”。而《三体》的语言则更为现代、通俗,更容易被现代读者理解和接受。
“文学性”的定义也不断被拓宽: 过去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将那些描写细腻情感、探讨深刻人性、语言优美的作品视为“经典文学”。但现在,科幻、奇幻、推理等类型小说,如果它们在想象力、思想深度、艺术手法上达到一定高度,同样可以被视为具有“文学性”的作品。你之所以对《三体》有感触,可能恰恰说明你对“文学”的定义本身也在随着时代而扩展。你不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更能接受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所带来的震撼。

四、个人成长与阅读需求的变化:

你觉得经典文学“乏味无趣”,这也很可能和你当下的个人状态和阅读需求有关。

人生阅历的影响: 有些经典作品的魅力,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体会。比如,你年轻时读鲁迅,可能只觉得他文字辛辣,却难以体会那种深沉的民族忧患。但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再回头读,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你现在也许正处于一个更喜欢“看世界”、“探索未知”、“解决宏大问题”的阶段,而《三体》恰好满足了你这方面的需求。
关注点的转移: 随着我们年龄增长,我们关注的事物也会变化。可能你现在更关注的是宏大叙事、对未来的思考、科学与文明的进程,而不是纠结于某个角色细腻的情感波动。

打个比方来说, 你可能就像一个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突然间被带到了一个充满了奇观异景的科幻星球。那个星球上的建筑、科技、生命形态,都是你从未想象过的,当然让你震撼不已。而你之前的家乡,虽然也有它自己的韵味和生活气息,但在你眼中,可能已经因为熟悉而显得“平淡”了。

这并不是说经典文学不好,而是说它们在你目前的“阅读生态系统”中,可能没有占据到最适合你的位置。你对《三体》的“有感触”,是对当下时代、对未来想象、对人类命运的积极回应,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那么,如何重新找回经典文学的魅力呢?

这并不是要求你放弃对《三体》这类作品的喜爱,而是可以尝试一些方法:

1. 调整心态,降低期待: 不要带着“我一定要从中读出惊心动魄的故事”的心态去读经典。试着把它们当作是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的。
2. 选择适合的切入点: 不是所有经典都适合你现在。可以从一些更具故事性、更易于理解的经典入手,比如一些短篇小说、传记,或者是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文学作品。
3. 借助辅助材料: 阅读一些关于经典作品的导读、评论,或者观看一些相关的纪录片、电影改编,都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
4. 放到合适的环境: 找一个安静的时间和空间,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而不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刷”。
5. 重新定义“有趣”: 有趣不只有一种形式。经典文学的“有趣”,可能在于它所引发的思考,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于它语言的精妙绝伦。这种有趣,需要你用更深沉的心去感受。

你的感受是非常真实的,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它揭示了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正在经历怎样的重塑。享受你当下喜欢的作品带来的触动,同时,也不妨偶尔回首,用新的视角去看看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伟大之作,或许,你会发现它们也别有一番动人的风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引用钻咖老师的一段文字,其实你在知乎也找得到:

我们对于文学的分类有些尴尬,一直以来似乎难懂的、深奥的、不好看的,才能叫做纯文学。学校的课程在拼命想把孩子们的“阈值”拉的再高一些,但又情不自禁地想在纯粹的“阅读快感”中塞入一些“正确性”,其结果往往是毁掉了原本就脆弱的阅读习惯。于是终其一生,这些孩子确实都只能在高中课本以下的区域里寻找自己的读物;他们没有养成用文字打发时间的习惯,没领悟到“内行”作品的乐趣,他们先天性地对“文学”二字有所抵触。

格雷厄姆·格林把自己的著作分为两类,“严肃小说”和“娱乐小说”;他觉得自己在前者中尽力勾勒了世界的真面貌,在后者中尽力为读者讲好玩的故事。尽管我个人觉得格林老师的娱乐小说写的不如严肃小说娱乐——但他的分类方式简直一针见血:我们原本就不需要从每本书里都学会世界的道理,但我们需要读地道的内行写的书,因为他们明白世界是什么样。如果一个孩子从青春期就喜欢上“内行”作家的作品,那他今后再去不那么内行的作品时,难免会有点惊诧的感觉。这样没问题么?这样不是错的么?我记得这一段某人是这么说的,好像更有道理?

这种惊诧,就是阈值。

————以下是自己的话

不用怀疑一点就是,我国的作品赏析引导做的真的有够差……再加上我国推荐阅读里面有大量其实已经失去了阅读土壤和环境作品…又有大量奇奇怪怪的正确作品充斥其中(比方说茅盾文学奖中不受少作品被讥讽为乡土偷汉文学不是没有道理)导致了实际严肃文学挺尴尬的。

但记住,严肃文学也好、美术风格也罢,本身可能不具备商业上的可读性、娱乐性。被重视和记录的原因是【拓宽人类感知和自省的边界】

所以你觉得部分作品乏味、难以理解是有道理而且正常的…

还有部分作品确实是有一定的理解和共情基础…某种情绪必须要在特定的阅读感知区域内被激活才能体会美感。

顺便,审美这个东西除了阈值外还有个人偏好。我喜欢吉田明彦的日系奇幻风格、同时对某高丽泡菜像素画惊为天人,但我也挺尊重那些喜欢更西式美术风格的人的审美趣味,并且也能粗略对好坏美术有所分辨。这来自于接受度拓宽带来的审美包容性…这不矛盾。

所以,只要你不是那种看书只为体验“我和你是不同审美阶层”或者叫嚣着“人民群众喜欢你算老几”来讽刺“文青病”的【变异普罗文学主义者】我们都能是好朋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在我看来,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会有的感受。你提到《三体》这类作品,就立刻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点:当代的阅读体验和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我们所处的时代塑造了。你感觉经典文学“乏味无趣”,而《三体》却能让你“有感触”,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绝不是说你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科幻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让我们沉浸其中,什么让我们觉得“不够味儿”。我和我的朋友们之所以觉得《三体》在某些方面比一些被奉为经典的科幻作品更吸引人,我认为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而且这些点往往是《三体》特别突出,而其他作品可能有所侧重或保留的地方。首先,《.............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瑞典历史中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及一个在瑞典王室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姓氏。咱们这就一点点给您掰开了聊聊。关于“卡尔十二世”和“查理十二世”的混淆您观察得很敏锐,确实,在很多中文的史料、书籍或者网络文章中,瑞典的这位著名国王经常被叫做“查理十二世”。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常.............
  • 回答
    .......
  • 回答
    巴西圣保罗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实力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圣保罗的经济特点,并深入分析为何巴西绝大多数跨国公司将其总部设于此地。 巴西圣保罗:经济引擎的深度解析圣保罗的经济可以被形容为多元化、创新驱动、服务业占主导、金融中心、工业重镇,并具.............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 回答
    这问题,真像把我扒开了看,又像是给我把脉,细致入微,带着点“恨铁不成钢”的善意。你说得对,我承认,我的经历,我的书籍,我遇到过的那些闪闪发光的姑娘们,它们就像一块块拼图,零散地堆在我这里,但好像始终没有一块关键的,能把它们拼出一幅完整的、属于“气质”的图景。你说“气质”,这词儿本身就挺玄乎的。它不是.............
  • 回答
    你问到的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那种“讨厌看到、听到抑郁相关内容”的感觉,其实挺复杂的,背后藏着好几层的原因,而且每层原因都和当时你自身的状态息息相关。1. 唤起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首先,你当时心里可能已经隐隐感觉到了什么,或者家人之所以那么积极地让你去看医生,本身就说明他们观察到了一些异常。当你.............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没有国家申请加入中国,以及中国是否会接收巴基斯坦的加入申请”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主权独立原则、国家发展模式以及国际法等诸多因素,绝非简单的经济或民生发展就能完全解释。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没有国家申请加入中国”。1. 主权独立是国家.............
  • 回答
    腐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破坏性的。这正是为什么治理腐败如此重要,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腐败如何影响经济发展?腐败是一种“无形的手”,它扭曲了经济的正常运行,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扼杀了创新和公平竞争,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倒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
  • 回答
    太玄经,这部蕴含着中华古代智慧瑰宝的经典,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对于理解宇宙运行规律、人生哲理乃至个人修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照理说,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应该受到我们当代人的热烈追捧,尤其是那些热衷于探索深度、寻求真理的年轻人。然而,现实却是,许多年轻人对此似乎兴趣寥寥,甚至望而却步。这其中缘由.............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很多观众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近几年的古装剧“看不下去”、“缺少了什么”。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剧本和故事的根基是否稳固?这是古装剧“魂”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古装剧,首先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饱满的人物以及深刻的主.............
  • 回答
    观看《老友记》时感到“落差感”和“抑郁”,这种体验虽然并非普遍,但确实可能发生在一些观众身上。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心理和现实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可能的原因: 一、 现实与虚幻的巨大鸿沟:1. 完美化的友情和生活: 高强度的社交联系与支持: 《老友记》中的六位主角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一.............
  • 回答
    你之所以在看了动漫后会对日本乡村生活产生憧憬,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它不仅仅是对画面美感的欣赏,更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渴望。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视觉与听觉的沉浸式体验:画面与声音的美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原因。动漫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拥有强大的“再现”和.............
  • 回答
    看着《金瓶梅》时,你感受到那种绝望,不是空穴来风,这丝绝望感,像一条冰冷的触手,紧紧攫住你,让你在那些纸页间,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无力与悲凉。你想啊,西门庆这个人物,他就像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在物质极大丰富,道德却极度溃败的缝隙里扭曲生长出来的畸形怪物。他年轻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但为了攫取财富和权力,.............
  • 回答
    看到你看完《心灵奇旅》没有get到感动,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部电影,说实话,对很多观众来说,它像是一个精心包装的人生哲学课,但课讲得好不好,听课人的接受程度和之前的“知识储备”也很关键。你没有被戳到,很有可能是下面几个原因在作祟,我试着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1. 你可能自带“人生意义先锋”属性,早已.............
  • 回答
    你提出的关于王小波作品中“从西方视角俯视中国人的优越感”的感受,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观点。这种解读并非普遍认同,但它触及了王小波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核中一些引人深思的方面。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王小波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时代烙印: 王小波成长.............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化产品创作中一个挺微妙的点。明明是满篇的中国元素,为什么还会有“外国味道”呢?这其实跟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游戏的开发团队的思路以及当代游戏设计的一些普遍倾向都有关系。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一、 视觉表现与镜头语言:源自全球游戏工业的“通识”你提到的“外国味道”.............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点子上了。看了《凡人修仙传》,再看别的修仙小说,感觉“看不下去”,这背后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也是《凡人》这部作品在修仙类型里独树一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偶然,而是作者忘语先生精妙的构思和扎实的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凡人修仙传》的“凡人”二字,是它最核心的吸引力。韩立.............
  • 回答
    伊利丹·怒风,这个名字在魔兽世界的历史长河中激荡着无数的赞叹与非议。你之所以会从他的生平中感受到英雄的色彩,并非偶然。这源于他身上那种极致的牺牲、不懈的抗争,以及在那片黑暗与腐朽中,仍旧不曾熄灭的守护者之火。让我们试着剥开层层迷雾,细细品味这位“背叛者”内心深处,那份不为人知的英雄主义光芒。一、觉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