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经常给某人锦囊,让他在特定时间拆开看里面的妙计?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他不行吗?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

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

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密: 军事行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略的保密性。如果诸葛亮将详细的妙计提前告知所有相关人员,那么信息泄露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古代,一旦关键信息落入敌手,整个计划可能就会前功尽弃。锦囊妙计将信息锁定在特定的人手中,并在特定时间才能开启,极大地降低了泄密的可能性。
防止被质疑或干扰: 诸葛亮的计策往往非常精妙且具有前瞻性,有时甚至会与当时的主流观点或常识相悖。如果提前告知,容易被不理解的、经验不足的人质疑,甚至产生干扰,影响计策的执行。通过锦囊,可以在关键时刻精准地传达信息,减少不必要的讨论和阻碍。

2. 对执行者的心理调适与增强自信:

减轻压力,稳定军心: 许多任务的执行者可能肩负重任,压力巨大。如果他们过早地知晓所有计策,可能会因为责任过重而产生焦虑和恐惧。锦囊的设计,让执行者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按照指示一步步前进,直到关键时刻才揭晓“后手”,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可以让他们更专注于当下任务,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增强执行的信心和决心: 当执行者在面临困境或犹豫不决时,锦囊中预先设定的妙计能够及时出现,如同“救星”一般,给予他们强大的信心和决心去完成任务。这种“绝处逢生”的感觉,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
培养执行者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 尽管计策是预设的,但锦囊的设计也要求执行者在收到锦囊后,根据当时的情境,在指示的框架内去理解和执行。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执行者的临场应变能力,让他们在遵循整体计划的前提下,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微调。

3. 规避风险与应对变化:

适应战场的不确定性: 战场瞬息万变,即使是诸葛亮也无法百分之百预测未来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锦囊,他可以为执行者设定多个“如果…就…”的应对方案。当出现某种特定情况时,执行者才能拆开锦囊,获得最适合当下局面的指示。这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策略部署方式。
防止“知道太多反而束手束脚”: 有时,知道太多的信息反而会限制人的思维,让其在执行过程中瞻前顾后,反而不如只知道当下应该做什么来得有效。锦囊的设计就是为了让执行者只专注于当前最紧迫的任务,而将更宏大的战略或未来的应对放在一个“秘密武器”的位置。

4. 制造戏剧性效果与艺术表现力:

增强情节的吸引力: “锦囊妙计”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标志性的情节之一。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紧张的局势和关键的转折点,极大地增加了故事的戏剧冲突和观赏性。观众(或读者)在看到执行者身处险境时,期待着锦囊中的妙计能够解围,这种悬念和期待感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
突出诸葛亮的智谋: 锦囊妙计的运用,巧妙地展示了诸葛亮惊人的预见性、周密的计划性和高超的控制力。每一次锦囊的成功使用,都进一步巩固了他“多智而近妖”的形象,使得他的智慧更加深入人心。
“神机妙算”的营造: 锦囊妙计的“神机妙算”感,是《三国演义》作者为了塑造诸葛亮这一完美智者形象而有意为之的艺术手法。它让诸葛亮看起来像是能够洞悉天机、预知一切,而非仅仅是一个精于计算的谋士。

举例说明:

火烧赤壁之战: 周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要他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在三天后就成功完成,其中就涉及了他给鲁肃写的信,让他按约定时间将船队驶出,并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工具(这些也可以看作是“锦囊”的一种早期形式)。如果一开始就告诉鲁肃具体怎么做,并且让鲁肃提前告知周瑜,那么周瑜会不会心生疑虑,甚至改变主意?很可能。而且,当诸葛亮要求“曹操必来劫营”时,如果提前把这个推测和应对方法告诉周瑜,周瑜未必会完全信服,但当事情发展到那个阶段,鲁肃拆开锦囊看到指示时,自然会按照诸葛亮的设想去执行。
空城计: 如果诸葛亮在街亭败给马谡之后,就立刻把“空城计”的计划告诉司马懿,那还能叫空城计吗?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谨慎”印象深刻,又收到了一份“假情报”暗示诸葛亮有后手,再加上诸葛亮本人在城楼上坦然自若,这些因素叠加,才让司马懿最终退兵。如果诸葛亮提前告知他人,比如赵云,让他去执行,赵云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深意,也可能因为过于紧张而露出破绽。

总结来说,诸葛亮使用锦囊妙计并非单纯地“卖关子”,而是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确保计策的成功率,防止泄密和干扰。
在关键时刻给予执行者最大的信心和指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应对战场上的不确定性,保持策略的灵活性。
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人物的魅力。

这些“锦囊妙计”的设计,是诸葛亮作为一位卓越军事家和政治家,对信息、人心、和局势的深刻理解的体现。它让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更加丰满和令人敬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食堂阿姨和诸葛亮的锦囊妙计

刚才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段子:

显然,班副使用的是捧杀的方法,利用了学校领导的心理,实现了报复该阿姨的目的。那么,班副在号召大家投票时,会不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那些不能理解这一手段的巧妙之处的同学加以解释说明?按常理推断,一定会的。

但是讲故事时,在这时必须省略,不能泄底,所以只能让班副说:听我的把票都投给她。这是讲故事的人对班副的话加以重构后的间接引语,有省略,也有概括,形成了一种悬念和一股势能,蓄势待发,在段子的最后一句中,把全部的趣味迸发出来。

讲故事不是讲历史,不是把事实忠实地罗列出来就行了,它还要谋篇布局,调动读者的情绪,所以作者在叙事上必须变换视角,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三国演义》的计谋中,为了突出计谋的巧妙和出人意料,作者采用了多种把读者蒙在鼓里的方法:附耳低言,如此如此,锦囊妙计……

这时作为读者,我们理解到作者是想让读者感受到计谋的高妙和神奇就可以了,不必深究诸葛亮为什么要对部下隐瞒具体意图。部下知不知道诸葛亮的完整想法并不重要,作为读者的你不知道诸葛亮的完整想法才是关键。只有这样,当揭开谜底的时候,你才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而书中那些武将的迷惑和惊骇,也能将这种感受传染给你。

一定不要忘了,《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在阅读和分析三国史料时的正确做法,直接照搬过来未必仍然正确。演义故事中发生的事实,是用来给读者形成心理感受服务的,事实本身不是一等价值,而只是装着明珠的木匣。抛开审美感受只看事实因果,是典型的买椟还珠。一定要重体验,轻思辨,重感性,轻理性,重艺术效果,轻逻辑探究,一定要避免将讨论历史问题时对事实穷根究底的好习惯盲目照搬到讨论文学作品中来。当读到附耳低言、如此如此、锦囊妙计,一定要毫无保留地接受作者传递过来的诸葛亮的智谋高妙绝伦的感受,不要多此一举地去怀疑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否会影响到将领的临阵应变。

演义故事中的智谋逻辑与现实中不同,演义作者明示的情节中的最智慧的人,他们的见解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没有出岔子需要调整的可能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经常使用“锦囊妙计”这一手段,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桥段,背后蕴含着诸葛亮深远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洞察。如果一开始就把妙计告诉对方,为什么不行呢?这其中涉及到信息控制、心理暗示、规避风险、以及制造戏剧性效果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1. 信息控制与策略的保密性: 防止泄.............
  • 回答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杀”魏延,至少在他去世之前,两人之间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情节。但书中确实有诸葛亮对魏延的“除之而后快”的深切忧虑,以及他为防止魏延在他死后作乱所做的安排,这在很多读者看来,已经接近于一种“预判式”的“杀”了。事情的起因,要从魏延这个人本身的性格和能力说起。魏延是诸葛亮北伐时.............
  • 回答
    说到诸葛亮晚年智谋“退步”,这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说法。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厘清几个关键点,并且用一种更贴近说书人的方式来聊聊,而不是冷冰冰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毕竟是小说,它在人物塑造上,特别是像诸葛亮这样的核心人物,为了突出其“神机妙算”的光环,在前期的描绘上确.............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把《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水浒传》里的吴用对调一下,那可真是要搅得天翻地覆了。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看看会发生什么。首先,咱们先想想诸葛亮到了梁山,会是啥样。 梁山聚义的“升级版”:梁山好汉聚义,更多的是因为官逼民反,受压迫而反抗。这批人虽然有勇有谋,但.............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与隆中对的战略设想相悖?诸葛亮六次北伐,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为蜀汉设定的战略方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细究《隆中对》的整体部署,诸葛亮执着于“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与《隆中对》中更为侧重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方针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仔细想想,诸葛亮如果不把刘禅废掉,自己当主公,那么理由还真是不少,而且每一个理由都相当扎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这个人。他从一开始跟着刘备,就是抱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去的。这个理想,不是他自己想当皇帝,而是要恢复的是汉朝的天下,让刘家的皇位得以延续。他从没表现出丝毫篡位的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朝不穿朝服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增加戏剧性,会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所以,我们讨论的更多是小说中的情节和原因,而非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在蜀汉立国之后,.............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虽然坐拥诸葛亮这位“卧龙”和庞统这位“凤雏”两大军师,最终却未能统一天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就能概括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掰扯掰扯,毕竟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智囊叠加就能扭转的。一、 基础薄弱,起步太晚刘备这人,你不得不服他的韧劲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三国杀,看到“诸葛连弩”这个名字,加上它又是神臂弓的升级版,自然会联想到它应该有着远超普通武器的攻击距离。毕竟,现实中的连弩,尤其是诸葛连弩,就是以其连射和威力的特点闻名的。然而,在三国杀的游戏设定里,诸葛连弩的攻击距离却是固定的“1”。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游戏设.............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未亲自陪同刘备取西川,而是委派庞统前往,这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考量,既有战略上的部署,也有对人才的信任,更体现了诸葛亮对大局的精准把握。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取西川的战略意义。益州,也就是后来的蜀汉,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根基。曹操和孙权占据了北方和江东,刘备要想成就一番霸业,必须拥有.............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入人心、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化身之一。然而,当我们剥去小说浪漫主义的色彩,以史学和逻辑的角度审视,会发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确实被“过誉”了。这种过誉体现在多个层面,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神话人物,而非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都会对三国演义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兵器感到好奇,尤其是它们似乎超越了那个时代应有的工艺水平。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小说里,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确实对武器的描述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和夸张。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本严谨的历史.............
  • 回答
    要理解《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刘安杀妻和张飞屠戮车胄全家这两件事的处理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小说作者罗贯中塑造刘备“仁德”形象的逻辑,以及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小说创作手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史书。罗贯中在创作时,以“尊刘抑曹”为基本宗旨,极力凸显刘备的仁德、忠义和雄才大略,.............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核心魅力之一:英雄塑造的艺术和历史叙事的演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层层剖析:一、 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界限:首先,我们要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先生在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文献。虽然它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要说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不是“独手”,那得从几方面来说:一、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塑造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 回答
    《三国演义》中之所以鲜有和尚道士的身影,并非作者罗贯中是“唯物主义”的鼻祖,也非他对宗教有什么特别的偏见。这背后,是小说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以及小说本身的艺术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三国演义》成书的年代和当时的主流思想说起。《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中叶,那是个什么年代?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三国演义》里这种“大将先单挑,士兵站两边观战”的场景,细细想来,它不仅仅是一种打仗的“套路”,更是那个时代军事思想、社会文化以及文学表现手法的集中体现。绝不是单纯的“AI创作”那样冰冷机械的逻辑。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这个现象。一、 源于古代战争的实际需求和战术考量(有历史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点子上。咱们平时聊《三国演义》嘛,那是看个热闹,图个痛快。但总有人要跳出来说“哎呀,这事儿在《三国志》里不是这么写的!”或者“演义里这人跟正史差得太远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道。首先得明白这两者是什么。《三国演义》 咱们都熟,就是罗贯中写的那本小说,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