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里打仗,为什么总要大将先单挑,士兵站两边观战?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三国演义》里这种“大将先单挑,士兵站两边观战”的场景,细细想来,它不仅仅是一种打仗的“套路”,更是那个时代军事思想、社会文化以及文学表现手法的集中体现。绝不是单纯的“AI创作”那样冰冷机械的逻辑。

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这个现象。

一、 源于古代战争的实际需求和战术考量(有历史影子,但被文学放大了)

虽然《三国演义》是小说,但它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战争,因此很多描写都有现实基础,只不过被文学加工得更为精彩和戏剧化了。

震慑敌胆,鼓舞士气: 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士气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个能以一敌百、勇冠三军的猛将,他的出场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战。如果这位大将能斩杀敌方主将,那对敌军来说,士气立刻会崩溃,很多人会萌生退意。反之,己方士兵看到自家大将威武雄壮,连斩数人,也会士气大振,战斗力倍增。这种单挑,就像是给士兵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试探敌情与虚实: 在正式交锋之前,派遣一名名将去挑战敌方大将,也是一种试探。可以通过观察对方将领的武艺高低、战马的速度、武器的锐利程度,甚至对方将领的脸色和言语,来判断敌方的实力和状态。如果对方主将不堪一击,那就能判断出敌军士气不高,或者主将本身能力平庸。
节省兵力,减少伤亡: 任何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对于参战双方来说都是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消耗。如果能够通过将领的单挑来解决一部分问题,比如通过一场单挑就打垮敌军士气,甚至逼退敌军,那就可以避免大量士兵上战场厮杀,从而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虽然小说里经常是单挑了好几个回合都没分出胜负,但理论上,如果一方主将阵亡或溃败,整个战线就可能随之崩溃。
战前“开胃菜”,制造悬念: 对于观战的双方士兵来说,这场单挑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前戏”。它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让士兵们紧张又期待,为接下来的大规模混战制造足够的悬念和气氛。士兵们会密切关注自家大将的表现,这本身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参与和投入。

二、 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情结(小说文学的重点所在)

这部分才是《三国演义》之所以写成这样,并且如此吸引人的关键所在。

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 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乱世之中,人们对“英雄”有着近乎狂热的崇拜。《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小说,非常擅长塑造这类个人英雄。关羽的忠义勇武、张飞的鲁莽刚烈、赵云的谨慎神勇,这些都是读者津津乐道的。而将领的单挑,正是展现这些英雄人物个人能力和魅力的最佳舞台。小说家通过这种描写,将人物的勇猛、智慧、武艺刻画得淋漓尽致,满足了读者对盖世英雄的想象。
“文死谏,武死战”的价值观体现: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士”阶层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武将”的职责就是在战场上拼杀,用武力为国家效力,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而单挑,正是这种“武死战”精神最直接、最赤裸的体现。将领作为军队的灵魂和象征,他们站在最前线,用自己的生命和武艺去捍卫荣誉和胜利,这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场面。
战场上的“仪式感”和“规则感”: 尽管是战场,但很多时候也讲究一种“规矩”。大将单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战场仪式”。它使得战争在最残酷的杀戮中,也保留了一丝“有序性”和“公平性”的假象。双方主将先对决,就像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试探,避免了还没交手,己方最宝贵的将领就被冷箭射死,那样太不公平,也太可惜了。这种仪式感也增加了战争的戏剧性。
凸显“将帅之才”: 真正厉害的将领,不仅仅是会打仗,还要懂得用兵之道。单挑能够体现将领的勇武,但同时,小说也常常在单挑的背景下,暗示更深层次的策略。比如,某位将领虽然勇猛,但却因为急躁而陷入对方的圈套;或者某位将领看似只是在单挑,实则是在为后续的大部队调动争取时间。士兵们站在两边观战,他们也在学习和感受自家主帅的军事才能。

三、 文学叙事的需要,为了“好看”和“吸引人”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描写更是增色不少。

制造戏剧冲突和高潮: 这种单挑场景,是《三国演义》中最具观赏性和吸引力的部分之一。小说家非常擅长在开战前设置这样一场激烈的“个人秀”。双方大将策马相望,呐喊声、兵器碰撞声,这些元素充满了动感和张力,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将读者带入到紧张刺激的氛围中。
塑造人物形象的利器: 正如前面所说,单挑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绝佳方式。通过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的霸气,吕布“三英战吕布”的超凡武艺,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神勇,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印象立刻就深刻了,而且会产生深深的敬佩。士兵站两边观战,更是衬托了主将的英姿。
节奏的把握: 大规模的战争描写很容易变得枯燥和混乱。《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战争节奏的把握。通过穿插个人英雄的单挑,能够有效地调剂叙事节奏,让战争的描写既有宏大的场面,也有细致入微的个人表演。

总结来说, 《三国演义》里大将先单挑,士兵站两边观战的场景,并非是一种僵化的“AI模式”。它融合了古代战争的实际战术考量,深刻体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英雄主义情结和文化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它是作者为了让故事更加精彩、人物更加鲜明、更具戏剧性而精心设计的文学手法。它让冷冰冰的战争,染上了英雄主义的色彩,也让无数读者沉浸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乱世之中,为那些勇猛无敌的将领喝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节选自咱家的《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浅说古典军阵艺术


全文刊于《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


转载请经作者许可~




单挑

单挑是小说迷最爱的段落,尤其是喜欢《三国演义》书迷,对书中的历次单挑和名将们之间的武力排序总是津津热道的一二三四五的排下来,而且还免不了一番争执,例如张飞挑灯战马超到底谁更强之类的话题。


但是,在真实历史中,相对而言单挑并不多见,例如三国时期的史料中所记载的单挑不过寥寥数场而已。例如《魏书 卷七 吕布传》里的郭汜对吕布的单挑,结果吕布一枪戳中了郭汜,郭汜随后就跑路了。再比如樊城之战中关羽对庞德的单挑,结果关羽反被庞德射伤。至于书迷们如数家珍一般成为热点话题的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长坂坡、张飞挑灯战马超等等著名单挑案例,其实大都是小说附会而已。


三国之后到唐时期,散见于各种史料中,比较集中的史料只有在武经中讲到了几条,如:晋陈安对平先,南朝刘宋时期的王应之对何惠安,南朝刘宋时期的薛安都对鲁爽,南朝梁时期陈昕(陈庆之之子)对宝乐,隋时期的史万岁对某无名对手,唐时期的白孝德对刘龙仙等,由于单挑事例较少,且记载零散,在这里就不一一举出。


这种单挑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春秋战国时期“致师”习惯的遗存,也不排除双方将领为展现个人武勇鼓舞士气而进行,但随着军事活动的越来越频繁,强度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强,总体上而言这种行为是越来越罕见的,与战争的规律和频率相比而言,是绝对的非主流。


但是,非主流并不等于说,在特定的时候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宋金交战时期,就有这么两个典型的单挑案例:


案例一:

吴武安驻兵关隘,金人栅其上,一日,敌出骁将,垂青丝鞯,握马槊,策马戟手詈玠,求独斗,麾下两将辈出皆歼焉。诟益甚,曰:“此犬彘何以辱我?”,玠未以对。有曹武者,位甚下,未尝以勇闻,请行。玠难之曰:“两将犹不当,子毋重辱我。”武曰:“得公所常自乘马,则无不济矣!”问其故,曰:“敌诚骁果,然吾视其马于回挽间微疵,此成擒易尓."玠解以付之,武骑而出,与之两道驱驰,若无意于格斗者。忽跃身赴之,敌马力猛骤前,急回不能如人意,迟一二步,为武所碎,持其首以归,三军大噪,敌怅解而出。

----《山房集 卷八》


案例二:

初,金人于蔡州,乘大雪突骑五百,寇城下。(赵)撙出骑迎击之,金人退去,众请追之,撙曰:‘惧其诱我也,纵之去。’庚辰,探者报金人兵势甚盛,行且至,撙唯孤军。又,吴拱遣踏白军统制焦元来应援,合军不过数千人,皆危之。撙与诸将议,分四壁守御,且以忠义相勉为死守计。是日,金人逼于城下,先遣兵断撙归路。黎明,已列阵于城西,须臾分布四隅,下马鼓噪逼城。撙激厉将士曰:‘金人虽多,而无攻具,将士但坚一心无恐。’金帅魏都监亦厉其众曰:‘此城卑薄,汝所共知,一鼓可陷矣。’于是以劲弓数百齐射,矢著城如猬毛,守者不能立。未亭午,从西壁坎墉而上,倐忽金人登城者已溢满。撙时在西壁,知其不可当,乃弃城而下,跨马率诸军巷战。金人壁立城上,官军甚危,皆奋勇鏖战,从午至申,金人败出城去。方鏖战之时,有官军旗头与虏之旗头战于城上,移时两边众兵如山不敢动,以待旗头之胜败,(官军旗头)竟杀虏旗头,城上百姓望而呼曰:‘赵提举且保明此旗头做好官!’虏之旗头既死,即时散乱,多堕城而死者。官军旗头亦战死,竟不得其姓名。蔡州人为哀之,金人败去。

----《三朝北盟汇编 卷二四九》


案例一中的单挑发生在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三月中旬,金军挟富平会战的胜利余威,对宋西北防线发起进攻。金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金将折合、乌鲁率领,准备取三国时期的阴平小路入川。另一路由完颜没立率领,取道凤翔,准备自大散关入川。折合、乌鲁那一路金军由于地形崎岖不利行动,又加上遭遇江河涨水,最终只能撤退;完颜没立率领下的金军占领了凤翔府之后,在和尚原遭遇宋将吴玠邀击,双方发生对峙。


由于和尚原地形比较险要,金军只发动了试探性的攻击,而单挑就在攻击的间隙中发生。金军派出一位铠甲鲜明的将领向宋军挑战,宋将吴玠看对方武力甚强,于是派去了两员将领接受挑战,但都被对方打败。对方于是在阵前直呼吴玠的姓名,逼他出来与自己决斗。这时,有个叫曹武的低级军官主动要求出阵应战。吴玠则认为对手太厉害,曹武名不见经传,恐怕难以取胜。曹武则对吴玠分析了局势,他认为敌将虽然勇猛,但是马的转弯有点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如果他能借用吴玠的好马,就有很大把握抓住对方。于是吴玠就让曹武骑自己的马出战。双方开打之后,金将直冲曹武而来,曹武却不应战,转身就走。金将催马加速急追,最后两马“并身驱驰”,贴得很近。曹武抓住机会,突然驱马转身,金将的马则暴露出转身不灵的缺点,没有跟上曹武的马。曹武就趁机打中了金将的脑袋,将其临阵打死。金将的死给双方士气带来很大影响,宋军士气大振,而金军则士气低迷。又因为和尚原地势非常险要,易守难攻,完颜没立最终放弃进攻,率军撤退。


案例二中单挑发生在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元月十五日,是金主完颜亮南征失败的尾声。金主完颜亮在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发动南征之后,在当年十月即击垮淮南宋军的抵抗,兵临长江。但南宋在各条战线上都成功顶住金军进攻,金军的海军在陈家岛被原岳飞旧部李宝完全歼灭,使完颜亮的南征遭遇沉重打击。在关中方面进犯川陕的金军部队则被南宋名将吴玠之弟吴璘击败,南宋趁机收复了七个州的领地。在京湖方面进犯的金军则无法突破原岳飞旧部京湖大军的防御,后勤辎重被京湖大军烧光。完颜亮亲率的主力部队则在采石矶登陆战中被虞允文组织的宋军零散部队击溃。最终完颜亮由于无法渡江而对军士将领过于苛刻,导致引发军变,本人被乱军砍杀,随后双方的战事逐步平息。


但战事逐步平息不等于战事结束,本案例中所列之单挑就是第二年年初之时,宋金双方为争夺蔡州而发生的战斗。这次战斗中,金军虽然没有攻城器械,但是兵力雄厚,宋军兵力仅有数千人,形势非常危急。而且在交战中,金军以强弩掩护部队爬城,成功占领了西面城墙的一部分。宋将赵撙则不得不率领军人和蔡州群众进行巷战。在双方打得最激烈的时候的这次单挑就非常有典型特点,这次单挑的双方是宋军的旗手和金军的旗手。旗手即旗头,是指引引导军队进退的人,军中历来都以最骁勇善战者为旗手,例如民族英雄岳飞从军后就因武力高强担任过旗手。当旗手受伤了的时候,能把旗手救下来的人也会获得重赏(“与敌斗,旗头被伤,救得者重赏。”----《太平御览 卷二九六》),可见旗头对于军队士气的重要性。


在这次作战中,宋金双方的旗手进行了一对一的搏斗。由于城墙狭小,结果宋金双方的军队都不敢乱动,只能看着两位带队搏杀的旗手单挑。最后宋军旗手取得胜利,将金军旗手杀死,于是宋军和蔡州群众士气大振,纷纷叫主将赵撙保举这位旗手有个好官职做。随后大家气势如虹的把金军赶下城去,击退了金军的进攻。可惜的是,这位确保了胜利的旗手在随后的战斗中也战死了,结果竟然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这次单挑,虽然是两个无名战士之间的战斗,但却直接决定了这场战斗的胜负,胜利一方一改之前的颓势士气高昂,失败的一方则一改之前的昂扬状态,竟然被之前劣势的一方完全压倒,最终被逐出战场,可见单挑对于军队士气的重要性。


这两次单挑,都是以军士们的个人武勇稳定了军心,打击了敌方的士气,从而引导了战局往有利于宋军的方向发展。可见单挑在特定时间和特点地点、特定背景之下,对作战的过程还是有直接的影响的。《三国演义》也好,《杨家将演义》也好,《说岳全传》也好,这些话本小说中以单挑决战斗胜负的表现形式,倒也算得上“其来有自”,而并非全是文艺工作者的凭空虚构呢。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是小说,写战争时先让双方大将单挑,从艺术方面既好写又好看。要是真有板有眼的写行军布阵,小说家不擅长,读者也未必有耐心看。

比如写《抗日演义》,你要详细讲述战争经过,没点军事常识根本看不懂。但你要写成:“为首那员大将,姓朱名德,乃井冈山第一条好汉,手舞一双铁扁担重八十二公斤,有万夫莫敌之勇。三五回合,手起扁落,便将鬼子拍死于马下。”这就瞬间一目了然了。

古代战场很少有大将单挑这种机会,项羽曾找刘邦单挑,被刘邦深深鄙视。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

真实的战场上,大多数是猛将带着士兵冲锋,可以起到提高士气的作用。真要是双方大将在战场让碰面了,狭路相逢,那只有交锋了。比如关羽乱军之中斩颜良,黄忠突袭斩夏侯渊。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关羽传》

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三国志.黄忠传》

颜良与夏侯渊都是死于遭遇战,颜良可以确信是被关羽斩杀,夏侯渊有可能是死于乱军之中。历史上的华雄也是在与孙坚军对阵时,被击败然后才斩首的,而不是死于单挑。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史料中有一则三国时期吕布与郭汜真实的单挑案例。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三国志吕布传》引《英雄记》

吕布找郭汜单挑,郭汜不知道怎么脑子一热就答应了,结果吕布刺中郭汜,郭汜保镖前来营救,双方各自罢兵。估计这件事之后,郭汜再也不会动单挑的心思了。后来郭汜率兵包围长安十日,吕布也就败走了。

一个人好不容易混成大将,身系全军成败,谁肯白白冒险去送人头?双方各带几万人去打仗,然后让士兵当观众,用大将单挑的方式决出输赢,这不是脑子有病吗?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拉拉队?”

欢迎关注本人的微信公众号:小方说历史(xfsls1990),轻松读文史,潇洒侃古今。

user avatar

当然是为了让读者看懂,所谓三国通俗演义嘛,作者如果写“引兵入诸侯之地,遇大林,与敌分林相距,使吾三军分为冲阵,便兵所处,弓弩为表,锁盾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那就变成兵法了,读者会觉得一头雾水而且无趣。

同样的,如果作者写“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读者会觉得冗长乏味,但是如果写成”毛主席虚晃一枪,掉头便走,蒋介石拍马追来,不料毛主席杀了个回马枪,两将捉对厮杀,战不三合,毛主席一枪把蒋介石挑落马下。“你看这么写大家就看得懂了而且画面感爆棚啊,再配上京剧唱腔都能上台了。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有个回答说建国后某地方真的有唱过这么一台戏,后来被取消了……

user avatar

载于史册的三国单挑事件大致有这么几个:

1、太史慈VS孙策

(太史慈)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三国志.卷四十九 吴书四》

基本上与《三国演义》的描写没有太大的差异,孙长沙与子义打了个平手。

2、吕布VS郭汜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英雄记》

郭汜单挑吕飞将,分分钟被秒成渣。看看历代三国志游戏,就造型而言,郭汜你就输了。

3、郝萌VS曹性

(郝)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砍萌一臂。顺砍萌首,床舆性,送诣布......
性言“萌常以此问,性言吕将军大将有神,不可击也,不意萌狂惑不止。”布谓性曰:“卿健儿也!”善养视之。创愈,使安抚萌故营,领其众。
---《英雄记》

郝萌(这个名字真的好萌)背叛吕布,被部下曹性黑吃黑。曹性被刺伤,砍掉郝萌的一条手臂,并得到了三国武力创世神吕布的夸奖,曹性表示,这波不亏。

4、阎行VS马超

(阎行)少壮健,时腾子超亦有勇名。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断矛挞其颈,几杀之。
---《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

就这种战斗方式来看,不知道算不算单挑,倒是挺像两个混混斗殴。

以上的单挑实例证明,单挑常发生在小型战斗中,至于演义中几万大军面前大战几百回合基本上是没影的事情。

@张方

说的很好,《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单挑,从艺术角度更容易为大众接受。两军阵前,敌我双方各派武力max的武将上场,旁边锣鼓喧天,鞭炮齐飞,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武将你来我往,奋力厮杀,很酷,很潮,看着觉得热血沸腾。

直到今日很多热血漫画也都是如此处理战斗,比如《火影忍者》我就没看出来那忍者联军有个毛线用。

在一些崇尚武力的时代,体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单挑确实会出现,比如秦末汉初,三国,南北朝,隋唐之际,五代,一些名将自身很喜欢冲锋陷阵,如隋朝的史万岁,后梁的王彦章等。战争越往后面发展,单挑的例子越来越少,因为军事运筹在战争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而在战争中大多数主将都会在中军,也就是最为安全的地方,以确保指挥官的安全。毕竟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一旦指挥官缺失,整支部队就会崩溃。将战争的胜负,武将的身家性命寄托在一次单挑上,无疑是原始个人崇拜的残余。

最后希望大家多多努力,早日由“兄弟们,和我上”转变成“兄弟们,给我上”。

user avatar

因为剧情需要,要不怎么出来的万人敌,挨个让他杀都能累死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三国演义》里这种“大将先单挑,士兵站两边观战”的场景,细细想来,它不仅仅是一种打仗的“套路”,更是那个时代军事思想、社会文化以及文学表现手法的集中体现。绝不是单纯的“AI创作”那样冰冷机械的逻辑。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这个现象。一、 源于古代战争的实际需求和战术考量(有历史影.............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咱们不妨抛开书本上的数字回合,仔细揣摩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要明白《三国演义》这部书的特点,它毕竟是小说,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情节需要,作者罗贯中在描绘战况时,常常会有一些艺术加工和夸张。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就是为了衬托他英勇无双,在众多武将束手无策的情.............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蜀汉政权,从一开始来看,确实充满了“死局”的意味,但要说从“打一开始”就注定是死局,则需要更细致地剖析。如果以刘备出山为起点,或者以诸葛亮辅佐刘备为起点,那么蜀汉的“死局”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明显。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创业的起点:基础薄弱,人力物力匮乏 .............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读起来波澜壮阔,英雄辈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然而,抛开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政治博弈,细细品味,书中藏着不少不易被察觉,却能触动人心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人物性格最真实、最鲜活的流露,是作者曹雪芹(此处为作者误植,实际应为罗贯中,但为了模拟真实人称体验,此处保留此.............
  • 回答
    要说《水浒传》里的梁山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是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咱们要是把他们一股脑儿扔到三国那个乱世里,让他们去讨个州郡,这事儿可就有说道了。你想啊,梁山好汉们最擅长的,那是野战,是江湖气儿。他们有宋江这样能聚拢人心的头领,有卢俊义、林冲、关胜、呼延灼、董平、张飞(不对,张飞是三国的,这里咱们是假设.............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打击”和“否定”这两个词。它们似乎带着一种对抗和取代的意味,好像正史和演义就如同两个敌对的阵营,一个兴起必然意味着另一个衰落。但仔细想想,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个人认为,答案并非如此,而且“打击”和“否定”这两个词用在这里,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
  • 回答
    提到《三国演义》第一章,刘备仅率五百人就敢去挑战程远志那号称五万的黄巾军,这确实是很多人初读时会感到非常“离谱”的情节。说它“假”,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但如果从小说的角度去理解,它又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咱们得先弄清楚《三国演义》这书的性质。它不是历史记录,而是“七分实三分虚”的小说。作者罗贯中在尊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常常是奇幻爱好者和三国迷们热衷的讨论话题。将《权力的游戏》中的“魔山”格雷果·克里冈,与《三国演义》中的“人中吕布”吕布放在一起比较,就好比用现代的坦克去对战古代的骑兵,本身就充满了跨越时空的想象。不过,咱们不妨就当一次“跨界武力评测”,从他们的“战绩”、“体格”、“武艺”和“战.............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还在于其中隐藏着许多令人捧腹、细思极恐又啼笑皆非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需要读者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幽默和讽刺。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些《三国演义》中令人细思笑爆的细节:一、 .............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劫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术,被多次生动地描绘出来,展现了其极高的军事价值和戏剧性。简单来说,《三国演义》中的劫寨指的是 在敌方主营或重要据点受到骚扰、麻痹、或者兵力分散的情况下,出奇不意地发动攻击,以最小的代价迅速摧毁或占领敌方营寨,并消灭或俘虏守军的一种突袭.............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章回体小说,虽然以战争和政治斗争为主,但也穿插了不少令人捧腹的搞笑细节,为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增添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色彩。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些比较搞笑的细节:1. 张飞的“大嗓门”与“粗鲁”行为:张飞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具喜感的角色之一。他的搞笑之处主要体现在他那标.............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让我心酸的画面有很多,但如果说最让我难以释怀的,那一定是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前,面对烛火的那个夜晚,以及他临死前对姜维的托付。那是一种混合着无尽悲凉、壮志未酬和对后世深深忧虑的极致心酸。画面是这样的:时值仲秋,五丈原的夜晚寒意袭人。 军帐内,往日里神采奕奕、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此刻却形容.............
  • 回答
    “七擒孟获”拍成电影?这可是个大有看头的点子! 《三国演义》里这么精彩的一段故事,要是搬上大银幕,绝对能激起不少观众的兴趣。 咱们好好聊聊,这事儿能不能成,怎么个成法儿。首先,故事本身够不够吸引人?绝对够!你想啊,诸葛亮带兵南征,要平定南方叛乱。但他不玩硬的,而是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通过七次.............
  • 回答
    《三国演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其中精彩的桥段数不胜数,每一个都充满了智慧、勇气、谋略和人性。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一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桥段:1. 桃园结义: 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汉灵帝沉迷享乐,宦官当道,民不聊生。 人物: 在这乱世之中,有三位英雄挺.............
  • 回答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虽然在小说中并没有确切的字面记载,但它已经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俗语,用来形容蜀汉后期将才凋零,人才匮乏的困境。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表达的是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普遍困境: 历史背景: 蜀汉政权自建立以来,就面临着人才的局限性。.............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向来以其鲜明的人物塑造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无数读者。然而,在罗贯中笔下,为了凸显主角的才智与魅力,一些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其光辉和贡献难免被戏剧化的情节所掩盖,显得有些黯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演义》中最被低估的三位三国真实人物,尽量还原他们更真实的模样和历史.............
  • 回答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这场战斗,从纯粹的“游戏规则”或“决斗伦理”角度来看,确实 算得上是“犯规”的。但需要理解的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其核心并非严格的规则执行,而是 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制造戏剧冲突。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为什么说它“犯规”? 单挑的规矩: 在.............
  • 回答
    《三国演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但如同许多长篇小说一样,作者罗贯中的笔触有时会带有主观色彩,导致一些人物的塑造被放大或压缩,存在被严重低估或高估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在我看来,在演义中存在“定位偏差”的英雄好汉。被严重低估的人物:我个人认为,被《三国演义》严重低估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马超和吕布无疑是两位最耀眼的猛将,他们的勇猛无匹,杀气腾腾,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如果要问这二人究竟谁更厉害,这确实是一个让三国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很难给出绝对答案的难题,因为小说中的很多描写都带有艺术加工的成分,评判标准也会因人而异。不过,如果咱们掰开了揉.............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里,刘备的武力值,或者说他作为一名武将的直接战场表现,确实不是他最为人称道,也不是最突出的亮点。与他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或是像吕布、赵云这样的超级猛将相比,刘备在个人武艺上的光芒要黯淡许多。不过,要就此断言刘备“武力低下”也未免过于片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