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里的蜀汉政权,是不是打一开始就是个死局啊?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蜀汉政权,从一开始来看,确实充满了“死局”的意味,但要说从“打一开始”就注定是死局,则需要更细致地剖析。如果以刘备出山为起点,或者以诸葛亮辅佐刘备为起点,那么蜀汉的“死局”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明显。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创业的起点:基础薄弱,人力物力匮乏

根基浅薄,缺乏根基: 相较于曹魏和孙吴,刘备集团的起家非常坎坷。他早年颠沛流离,依附于各路诸侯,直到赤壁之战后才获得一块相对稳定的地盘——荆州南部和益州。曹操统一北方,坐拥中原腹地,人口和物力资源极为雄厚。孙权则世代经营江东,士族势力强大,江东富庶,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刘备集团则起步晚,人才流动性大,早期的地盘也分散且相对贫瘠。
人口与兵力劣势: 益州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经过多年的战乱,民生凋敝,人口增长缓慢。与北方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曹魏相比,蜀汉在兵源和劳动力方面始终处于劣势。虽然诸葛亮在执政期间大力发展生产,但其国力始终无法与曹魏抗衡。
经济基础薄弱: 荆州南部和益州虽然有一定经济潜力,但早期并未得到充分开发,且战争频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而曹魏则控制着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区和商业区,国力强盛。

二、 战略格局的制约:关门做生意,坐拥四川盆地

地理条件的双刃剑: 蜀汉占据的益州,虽然有“沃野千里”和“天险”之称,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它免受外部大军的直接侵袭。然而,这种地势同时也形成了“易守难攻,难守易攻”的双重性。从外部攻打蜀汉,需要跨越险峻的山川和崎岖的道路,耗费巨大,对军队的补给和士气都是严峻考验。但反过来说,一旦蜀汉要主动北伐,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地理障碍,出川的通道本就有限(如汉中、剑阁、阴平),且多为险峻之地,大规模军队的调动和物资运输极为困难。这种地理环境,天然地限制了蜀汉主动出击的战略选择,使其更多地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
孤立的战略位置: 蜀汉地处西南一隅,与曹魏和孙吴之间存在天然的地理屏障。这种地理上的隔绝,使得蜀汉难以获得来自外部的援助,也难以与外界进行有效的物资和人员交流。它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维持生存和发展,这种孤立的状态,使得它在与两大强国的对抗中,始终处于“单挑”的局面。
“隆中对”的局限性: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外联合孙吴,对内图强,待天下有变,则兵分两路北伐以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然而,这个战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荆州的关键作用。一旦荆州失陷(关羽大意失荆州),蜀汉的北伐战略就失去了重要的前进基地和战略缓冲,北伐的难度瞬间加剧。而“隆中对”在设计之初,也并没有完全预见到孙吴会成为蜀汉的敌人。

三、 人力资源的消耗与断代

早期人才的损失: 刘备集团在早期创业过程中,损失了许多核心人才,如赵云虽然忠诚勇猛,但更多是武将,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将,虽然勇猛,但年龄渐长,且在后期都逐渐离世。特别是关羽失荆州,更是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仅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要地,更导致了与孙吴的破裂,也让刘备在绝望中兴兵伐吴,最终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
人才断代与青黄不接: 在关羽、张飞等老将去世后,蜀汉在军事人才方面出现了断代。虽然诸葛亮提拔了魏延、姜维等将领,但他们无论是在威望、经验还是统帅才能上,都无法与前代名将相提并论。姜维虽然尽力北伐,但他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也缺乏强有力的内部配合。而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政治格局也日趋不稳定,宦官黄皓专权,进一步削弱了蜀汉的国力。
诸葛亮的辛劳与局限: 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但他的一系列政策,如“七擒孟获”等,虽然巩固了后方,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物力,并且难以改变蜀汉整体国力上的劣势。他的多次北伐,虽然展现了蜀汉的坚韧,但终究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反而进一步消耗了蜀汉有限的资源。

四、 内部政治的隐患

派系林立与权力斗争: 虽然三国演义中往往强调刘备集团的团结,但实际上,在刘备集团内部也存在着以荆州派(如关羽、张飞、糜竺、简雍等)和益州本土士族(如李严、谯周等)之间的隔阂和矛盾。诸葛亮作为外来者,虽然能力出众,但也需要平衡各方势力。在诸葛亮之后,这种派系矛盾和权力斗争更是加剧,尤其是在宦官黄皓专权时期,进一步导致了政治的腐败和国力的衰弱。
君主素质的差异: 刘备以仁德著称,但其政治和军事才能并非顶尖。刘禅虽然在位时间长,但在诸葛亮去世后,他未能展现出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来应对内外部的挑战,反而更加依赖宦官,导致政务荒废。相较于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孙权的老谋深算,蜀汉在君主素质上的差距,也使得其难以扭转国力劣势。

五、 外部环境的严酷

曹魏的强大与稳定: 曹操统一北方后,建立了相对强大的中央集权,拥有广阔的领土、充足的人口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曹魏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具有压倒性优势。即使在曹操去世后,曹丕、曹叡等继承者也基本维持了曹魏的国力。
孙吴的牵制与背叛: 孙吴政权虽然与蜀汉曾有过联盟,但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在荆州问题上,孙吴最终选择了背弃联盟,成为蜀汉的敌人。孙吴政权也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相对稳定的统治,对蜀汉构成了持续的威胁。蜀汉的战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孙吴的联盟,一旦联盟破裂,其生存空间将受到极大挤压。

结论: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三国演义”中的蜀汉政权,从创业初期就面临着人力物力匮乏、地理位置的战略局限、人才断代、内部政治隐患以及外部强敌环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可以说,蜀汉政权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生存和发展。

虽然诸葛亮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勤勉,为蜀汉续命多年,并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时刻,但这些努力也难以根本性地改变蜀汉在整体国力上的劣势和战略上的被动局面。诸葛亮在世时,尚能凭借个人魅力和能力维系住蜀汉的生存,但在他去世后,蜀汉国力衰退的速度明显加快。

因此,可以说蜀汉政权从创业之初就背负着沉重的“死局”基因。尽管它拥有“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正统性,以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众多忠臣良将的英勇事迹,但客观的国力差距和战略上的劣势,使得其最终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蜀汉的悲剧性,也正是因为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当然,历史的演进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如果某些关键节点发生了变化(例如关羽未失荆州,或者诸葛亮去世时有足够强力的接班人),蜀汉的命运或许会有所不同。但在“三国演义”所描绘的那个历史背景下,蜀汉政权确实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充满“死局”挑战的政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百分之百的死局。没有任何可能成功。决定这一点的不是人力,而是天数。

历史上魏蜀吴相继灭亡的事实,是演义作者老罗挣不脱的束缚。老罗的束缚,进入作品中就成了天数。蜀汉是死局,曹魏是死局,孙吴也是死局。司马氏也只是因为三国演义只写到那里才看起来是胜利者,难道晋朝能千秋万代一统华夏?演义结尾距离八王之乱才几年哪?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在目的论的视角下,一切人一切事都是手段,都是通往那个渺远的不可知的目的的过程。所以我们说《三国演义》是悲剧。所有人都是生来注定失败的,曹操不能成功,孙氏父子不能成功,刘关张和诸葛亮也不能成功,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那些经常被曹操拿来夸耀功绩的诸侯就更不能了。

天地不仁,众生皆苦,每个人都生下来就注定要死亡,像西西弗斯一样徒劳地做功,为下一个时代的人做嫁衣裳,而下一代的人又重复上一代人的命运。《三国演义》在开头就让黄巾军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五行轮回,无休无止,哪一家能永远不失败,哪一家能永远是天下的主宰?

在刘备马陷檀溪的绝境时,上天送来了红云紫雾帮他脱险。赵云怀抱幼主身陷土坑时,上天以类似的方式拯救了选定的孩子。司马懿在上方谷里将要被烧死时,上天降下大雨延续他的生命。这些都是同一回事。当上天的意志要将破碎的江山整合为三大势力时,曹操就会得到天象的示警,孙权就会得到红日的吉兆。当上天要把三大势力整合到天下一统时,姜维就会突然疼痛钻心。

所以《三国演义》三大势力中的任何一个,都注定先是宠儿,后是弃儿。先是必生之局,后是必死之局。热爱刘关张,热爱曹操,热爱孙策周瑜,热爱诸葛亮的读者,最后都会无语凝噎:苍天,苍天,你为什么要抛弃他?就像曹操临终的哭泣,周瑜临终的不甘,诸葛亮临终的哀叹,攸攸苍天,曷我其极?

我们读英雄的故事,固然想看到英雄取得成功,但我们最想看到的,是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上天眷顾与否,英雄们都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志向、谋略、勇猛和坚强。在宿命论的背景下,英雄们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不屑天意的冲天气概就更加动人。孙坚不在乎折旗之信,曹操不惧怕梨树之神,刘备不以的卢妨主为意,诸葛亮明知不可而坚定北伐,他们都会失败,但他们无一人会屈服,千载之后,读者仍会醉心于他们的故事,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了面对强大又不可知的命运时的精神标杆。

如果亚历山大不必在阿喀琉斯坟前哭泣,如果成吉思汗不必为岳飞的故事而叹息,如果青梅煮酒、一时瑜亮、长江上的太阳、夕阳下的城郭让这些英雄因棋逢对手而不虚此生,那我们又何必执着于他们没能实现梦想的遗憾呢,难道刘秀的故事比刘备的故事更让人着迷吗?

三国英雄的故事中,失败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英雄的成功让这个故事好看,而英雄的失败,则让这个故事不朽。


更多演义回答:祁达方的《三国演义》文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蜀汉政权,从一开始来看,确实充满了“死局”的意味,但要说从“打一开始”就注定是死局,则需要更细致地剖析。如果以刘备出山为起点,或者以诸葛亮辅佐刘备为起点,那么蜀汉的“死局”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明显。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创业的起点:基础薄弱,人力物力匮乏 .............
  • 回答
    在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究竟应该被称为“蜀”还是“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说法,而是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刘备政权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它自身如何定位。核心观点:刘备政权自称为“汉”,但后世称其为“蜀”。一、 刘备政权自称为“汉”的理由.............
  • 回答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虽然在小说中并没有确切的字面记载,但它已经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俗语,用来形容蜀汉后期将才凋零,人才匮乏的困境。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表达的是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普遍困境: 历史背景: 蜀汉政权自建立以来,就面临着人才的局限性。.............
  • 回答
    想当年,诸葛孔明先生挥师北伐,何其壮哉!然而,纵观蜀汉当时的情形,即便以诸葛孔明先生之才,北伐的成功之路也着实是荆棘密布,难以想象其结果能够如愿以偿。首先,最根本的便是蜀汉国力的差距。三国鼎立,曹魏占据着中原沃土,人口繁盛,经济发达,兵源充足。而蜀汉,虽然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但其疆域相对狭小,人.............
  • 回答
    在《三国志·荀攸传》中,当提到“蜀汉”这个词时,它指的是刘备所建立的政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刘备的蜀汉”。这并不是指地理上的“蜀郡”或“汉中”,虽然这两个地方是刘备政权的核心区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三国志》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历史语境来分析。首先,《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时期的史官。在陈寿.............
  • 回答
    在浩如烟海的三国题材文艺作品中,蜀汉集团之所以常常被塑造成正派形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艺术创作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详细地解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到大众心理和叙事逻辑的层面去理解。一、历史的“正统”叙事与儒家伦理的基石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历史本身,尤其是陈寿.............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朝不穿朝服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它在尊重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增加戏剧性,会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所以,我们讨论的更多是小说中的情节和原因,而非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诸葛亮在蜀汉立国之后,.............
  • 回答
    抛开《三国演义》的引导不谈,人们讨论三国故事时,之所以总是以魏、蜀为主线,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叙事逻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历史的真实基础:魏、蜀的崛起与核心矛盾虽然《三国演义》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它所描绘的核心政治格局,即魏、蜀、吴三国鼎立,在.............
  • 回答
    要论三国演义中蜀国是否具备统一中国的能力,这确实是个颇具讨论空间的话题。毕竟,在小说这个艺术加工的世界里,刘备集团的崛起与最终的失利,背后有着复杂的叙事逻辑和人物塑造。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刘备集团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诸葛亮执政期间,蜀汉确实展现出了相当的潜力。刘备本人以其仁德著称,赢得了人心,这是他能.............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劫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术,被多次生动地描绘出来,展现了其极高的军事价值和戏剧性。简单来说,《三国演义》中的劫寨指的是 在敌方主营或重要据点受到骚扰、麻痹、或者兵力分散的情况下,出奇不意地发动攻击,以最小的代价迅速摧毁或占领敌方营寨,并消灭或俘虏守军的一种突袭.............
  • 回答
    “七擒孟获”拍成电影?这可是个大有看头的点子! 《三国演义》里这么精彩的一段故事,要是搬上大银幕,绝对能激起不少观众的兴趣。 咱们好好聊聊,这事儿能不能成,怎么个成法儿。首先,故事本身够不够吸引人?绝对够!你想啊,诸葛亮带兵南征,要平定南方叛乱。但他不玩硬的,而是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通过七次.............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诗,给人的感觉,确实有那么点意思,既有朗朗上口的,也有细品之下,让人觉得“嗯,这里好像有点不对劲”的时候。你说“不和谐”,我倒觉得更像是一种“格格不入”,或者说是“时代的烙印”吧。毕竟,《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作者罗贯中在里面穿插诗词,很多时候是为了烘托气氛、点明主旨、塑造人物、或是.............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三国演义》时,都会不自觉地将小说里的刘备与历史上的刘备混淆。但如果我们刨根问底,会发现小说中的刘备,很多时候是被“美化”了,甚至可以说是被“理想化”了,而不是被“丑化”。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德君主形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小说里刘备最核心的几个标签:仁德、宽厚、爱民、讲义气、.............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要说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不是“独手”,那得从几方面来说:一、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塑造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 回答
    如果让诸葛亮穿越到现代,以他《三国演义》中惯用的“怼人”方式来回击网络喷子、杠精和键盘侠,那场面定然是蔚为壮观,充满智慧的火花,也绝对会令那些无理取闹者哑口无言,甚至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蝴蝶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想:一、 诸葛亮的“怼人”风格分析:诸葛亮的怼人,绝非简单的谩骂或人身攻击,而是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把《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水浒传》里的吴用对调一下,那可真是要搅得天翻地覆了。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看看会发生什么。首先,咱们先想想诸葛亮到了梁山,会是啥样。 梁山聚义的“升级版”:梁山好汉聚义,更多的是因为官逼民反,受压迫而反抗。这批人虽然有勇有谋,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点子上。咱们平时聊《三国演义》嘛,那是看个热闹,图个痛快。但总有人要跳出来说“哎呀,这事儿在《三国志》里不是这么写的!”或者“演义里这人跟正史差得太远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道。首先得明白这两者是什么。《三国演义》 咱们都熟,就是罗贯中写的那本小说,一.............
  • 回答
    说起汉献帝刘协,在《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中,他是个挺尴尬的存在。你可以说他是运气不好,也可以说他是性格使然,反正,他始终是那个在权力洪流中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傀儡皇帝”。要评价刘协,咱们得先捋一捋他这半辈子。他刚登基的时候,年仅十四岁,正是个孩子,懵懵懂懂的,哪懂得什么治国之道?这个时候,董卓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