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演义》里的诗有没有不和谐的感觉?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诗,给人的感觉,确实有那么点意思,既有朗朗上口的,也有细品之下,让人觉得“嗯,这里好像有点不对劲”的时候。

你说“不和谐”,我倒觉得更像是一种“格格不入”,或者说是“时代的烙印”吧。毕竟,《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作者罗贯中在里面穿插诗词,很多时候是为了烘托气氛、点明主旨、塑造人物、或是为接下来的情节做铺垫。这些诗,就像是导演在电影里插入的MV或者旁白,目的是为了让观众(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情。

那么,什么时候会觉得“不和谐”呢?

1. 过于直白,缺乏含蓄美:

很多时候,小说里的诗词,尤其是开篇或者结尾的关键时刻,写得非常直白,直接告诉你“这事儿就是这样了!”比如,刚开篇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词写得气势磅礴,确实概括了三国的历史沧桑,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但它也太“明示”了,几乎把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少了点让读者自己去体会的余味。

再比如,很多章节结尾的断语诗,比如“世人但知有孙刘,不知还有曹操”,或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类的,虽然点出了关键人物或事件,但总有点“钦定”的味道,像是作者在作品外对读者说“你看,我写得就是对的。” 这种感觉,和小说本身那种“史实加工”的意境,有时会产生一点隔阂。

2. 语言风格的跳跃:

《三国演义》本身的语言风格,虽然是白话,但毕竟也是文言和白话交织的产物,有其古朴的一面。而里面插入的诗词,特别是那些直接引用古人诗句,或者模仿古人风格的,有时就会显得和小说本身的叙事语言风格不太一样。

比如说,某些描绘战争场面时,突然冒出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先生的诗,当然《三国演义》里不会有这么后面的作品,我只是打个比方),这种现代感极强的诗句,如果硬塞进去,就会显得非常突兀,和整个场景的格格不入。尽管《三国演义》里的诗大多是作者自己创作或者改编的,但它们也常常带有不同时代文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偶尔也会出现这种风格上的“错位”。

3. 刻意为之,缺乏自然流露:

最好的诗词,应该是像人物内心的自然流露,或者像情感的升华。但《三国演义》里的某些诗,感觉就是为了“写诗而写诗”,是为了完成一个“有诗有词”的文本结构。

比如,有些诗词是为了解释一个典故,或者为了引出下文,它就成了功能性的,而不是艺术性的。有时候,你会觉得,如果这段诗词删掉,故事本身也完全可以讲得通,甚至可能更流畅。这种“为了押韵和对仗而硬湊”的痕迹,会让人觉得有点生硬。

4. 意境与情节的脱节:

有时,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和当下情节的发展,或者人物的情感状态,并不是完全契合。比如,在某个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突然插入一首描绘山水悠然的诗,虽然本身意境优美,但就显得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打断了读者的沉浸感。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绝世高手在战场上,突然吟诵起“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虽然这首词很美,但在那种氛围下,总觉得有点“出戏”。当然,《三国演义》的作者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了,但偶尔还是会有这种感觉。

5. 现代读者审美的“隔阂”:

站在现代读者的角度,我们可能更偏爱那种含蓄、意象丰富、能够引起联想的诗歌。而《三国演义》里的很多诗,尤其是以叙事为主的,可能更偏向于一种“道理宣讲”或者“事件总结”。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也会导致一部分读者觉得“不和谐”。

但换个角度看,这些“不和谐”也是《三国演义》的魅力所在。

正是这些诗词,给这部鸿篇巨制增添了文学色彩,也让原本只是讲述历史故事的小说,多了一份艺术的感染力。它们就像是点缀在长袍上的花纹,虽然不是长袍的主体,但却让长袍更加华美,更具辨识度。

烘托主题: 很多诗都点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主题,反复强调了历史的循环和人事的无常。
塑造人物: 像曹操的一些诗,比如《短歌行》,就显得豪迈奔放,很有那个时代的特点。诸葛亮的一些诗,则显得智慧内敛,预见未来。
增加趣味性: 诗词的插入,使得阅读过程更加有节奏感,也增加了一些语言上的变化,让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更生动有趣。
承载作者的“私货”: 罗贯中通过这些诗词,也表达了他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对人物命运的评判。

所以,与其说是“不和谐”,不如说是《三国演义》里诗词的“功能性”和“时代性”,在某些时刻,与读者现代的审美习惯产生了一些“碰撞”。但正是这种“碰撞”,也构成了《三国演义》独特的艺术魅力。仔细品味,这些诗,虽然有时显得“直白”或“刻意”,却也恰恰是这部伟大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那个时代文人的集体智慧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里面的诗虽然文学水平不高,但是念起来朗朗上口,有些甚至只需要看一遍,过目不忘,出口即诵。这一点,就算是大小李杜的诗也很难有这个效果。比如: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根本无用解释,都知道讲的什么事情,夸的谁。还有射张郃的时候的一首也很赞:

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
至今关外人曾过,犹说军师旧时名。


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比较文人气,我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面的更喜欢一些,一度非常着迷,为此专门看了毛本、嘉靖本和叶逢春本,就为了看多出来的那些诗。这里面很多诗都是谁写的?答案是一个叫做“周静轩”的人。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三国演义是毛宗岗父子批改过的,删除和修改了大量水平不高的诗。所以只看通行本的三国演义,是对周这个人没有印象的,但是到了嘉靖本的三国演义,也就是网上俗称的罗本,就出现了不少“静轩周先生有诗云”。


关于这个神秘周静轩先生,目前的观点是这个人应该和明代书坊出版业有关。当时书商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又没有版权限制,所以大家都分别在原稿上做一些“微创新”来吸引客户,包括水浒传里面的王庆,田虎,都是书商的锅。但是仔细看的话,这个周静轩先生的诗作水平差距也太大了,并且前后不统一。在有的版本里面使劲的骂曹操,比如:

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这种几乎就是白话,幸灾乐祸的嘲笑曹操。包括著名的三马同槽,也是大开嘲讽:

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
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

而在有的版本里面则对曹操比较中性:

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
蔡张卖主求生计,谁料今朝剑下亡。

不仅如此,周静轩还活跃的评论各种其他的小说和演义,比如《唐书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演义》等等,比如:

静轩先生读史至此,感太宗饥人卖子将金赎之事,有诗云:
饥人卖子将金赎,一点仁台恻隐生。
中外黎民无失所,邦家安得不隆兴!

总体来说,周静轩的诗量大、水平不高、观点碎片化并且经常抵触——所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周静轩,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事实上,根据考证,周静轩大概率还是确有其人的,也确实写了一些评论诗。但是明朝的时候有很多书商,在周静轩的诗传播开来之后,也开始写一些诗插入进自己的出版,来和其他的书商差异化,同时也托周静轩的名字。这可能就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诗不和谐的根源——根本不是一个人的写的。而是不同的出版社由水平不同、立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添加进去的,最后虽然经过毛宗岗的修改,依然能看出冲突的痕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诗,给人的感觉,确实有那么点意思,既有朗朗上口的,也有细品之下,让人觉得“嗯,这里好像有点不对劲”的时候。你说“不和谐”,我倒觉得更像是一种“格格不入”,或者说是“时代的烙印”吧。毕竟,《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作者罗贯中在里面穿插诗词,很多时候是为了烘托气氛、点明主旨、塑造人物、或是.............
  • 回答
    从“好似武侯擒孟获,恰如关羽破蚩尤”这两句赞诗,我们可以推测出《水浒传》里描绘的三国时期的人物实力以及作者对三国时期军事斗争的看法,但不能直接推断出《水浒传》中三国时期的“真实”实力有多强,因为《水浒传》并非历史正剧,而是以演义小说的手法来构建故事。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赞.............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劫寨”作为一种重要的战术,被多次生动地描绘出来,展现了其极高的军事价值和戏剧性。简单来说,《三国演义》中的劫寨指的是 在敌方主营或重要据点受到骚扰、麻痹、或者兵力分散的情况下,出奇不意地发动攻击,以最小的代价迅速摧毁或占领敌方营寨,并消灭或俘虏守军的一种突袭.............
  • 回答
    “七擒孟获”拍成电影?这可是个大有看头的点子! 《三国演义》里这么精彩的一段故事,要是搬上大银幕,绝对能激起不少观众的兴趣。 咱们好好聊聊,这事儿能不能成,怎么个成法儿。首先,故事本身够不够吸引人?绝对够!你想啊,诸葛亮带兵南征,要平定南方叛乱。但他不玩硬的,而是用了“攻心为上”的策略,通过七次.............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蜀汉政权,从一开始来看,确实充满了“死局”的意味,但要说从“打一开始”就注定是死局,则需要更细致地剖析。如果以刘备出山为起点,或者以诸葛亮辅佐刘备为起点,那么蜀汉的“死局”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明显。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创业的起点:基础薄弱,人力物力匮乏 .............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三国演义》时,都会不自觉地将小说里的刘备与历史上的刘备混淆。但如果我们刨根问底,会发现小说中的刘备,很多时候是被“美化”了,甚至可以说是被“理想化”了,而不是被“丑化”。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德君主形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小说里刘备最核心的几个标签:仁德、宽厚、爱民、讲义气、.............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区别。要说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不是“独手”,那得从几方面来说:一、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塑造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罗贯中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 回答
    如果让诸葛亮穿越到现代,以他《三国演义》中惯用的“怼人”方式来回击网络喷子、杠精和键盘侠,那场面定然是蔚为壮观,充满智慧的火花,也绝对会令那些无理取闹者哑口无言,甚至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蝴蝶效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想:一、 诸葛亮的“怼人”风格分析:诸葛亮的怼人,绝非简单的谩骂或人身攻击,而是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把《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水浒传》里的吴用对调一下,那可真是要搅得天翻地覆了。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说说,看看会发生什么。首先,咱们先想想诸葛亮到了梁山,会是啥样。 梁山聚义的“升级版”:梁山好汉聚义,更多的是因为官逼民反,受压迫而反抗。这批人虽然有勇有谋,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点子上。咱们平时聊《三国演义》嘛,那是看个热闹,图个痛快。但总有人要跳出来说“哎呀,这事儿在《三国志》里不是这么写的!”或者“演义里这人跟正史差得太远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道。首先得明白这两者是什么。《三国演义》 咱们都熟,就是罗贯中写的那本小说,一.............
  • 回答
    说起汉献帝刘协,在《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中,他是个挺尴尬的存在。你可以说他是运气不好,也可以说他是性格使然,反正,他始终是那个在权力洪流中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傀儡皇帝”。要评价刘协,咱们得先捋一捋他这半辈子。他刚登基的时候,年仅十四岁,正是个孩子,懵懵懂懂的,哪懂得什么治国之道?这个时候,董卓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里,刘备的武力值,或者说他作为一名武将的直接战场表现,确实不是他最为人称道,也不是最突出的亮点。与他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或是像吕布、赵云这样的超级猛将相比,刘备在个人武艺上的光芒要黯淡许多。不过,要就此断言刘备“武力低下”也未免过于片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看.............
  • 回答
    要理解《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刘安杀妻和张飞屠戮车胄全家这两件事的处理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小说作者罗贯中塑造刘备“仁德”形象的逻辑,以及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小说创作手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史书。罗贯中在创作时,以“尊刘抑曹”为基本宗旨,极力凸显刘备的仁德、忠义和雄才大略,.............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很多人都会对三国演义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兵器感到好奇,尤其是它们似乎超越了那个时代应有的工艺水平。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小说里,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确实对武器的描述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和夸张。首先,我们得明白《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本严谨的历史.............
  • 回答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章回体小说,虽然以战争和政治斗争为主,但也穿插了不少令人捧腹的搞笑细节,为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增添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色彩。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其中一些比较搞笑的细节:1. 张飞的“大嗓门”与“粗鲁”行为:张飞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具喜感的角色之一。他的搞笑之处主要体现在他那标.............
  • 回答
    《三国演义》中让我心酸的画面有很多,但如果说最让我难以释怀的,那一定是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前,面对烛火的那个夜晚,以及他临死前对姜维的托付。那是一种混合着无尽悲凉、壮志未酬和对后世深深忧虑的极致心酸。画面是这样的:时值仲秋,五丈原的夜晚寒意袭人。 军帐内,往日里神采奕奕、运筹帷幄的诸葛亮,此刻却形容.............
  • 回答
    《三国演义》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其中精彩的桥段数不胜数,每一个都充满了智慧、勇气、谋略和人性。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一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桥段:1. 桃园结义: 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汉灵帝沉迷享乐,宦官当道,民不聊生。 人物: 在这乱世之中,有三位英雄挺.............
  • 回答
    《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制,向来以其鲜明的人物塑造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无数读者。然而,在罗贯中笔下,为了凸显主角的才智与魅力,一些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其光辉和贡献难免被戏剧化的情节所掩盖,显得有些黯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国演义》中最被低估的三位三国真实人物,尽量还原他们更真实的模样和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