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仁德的刘备对杀妻的刘安不惩罚反而持嘉奖态度,对张飞杀了车冑全家也是视而不见?

回答
要理解《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刘安杀妻和张飞屠戮车胄全家这两件事的处理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小说作者罗贯中塑造刘备“仁德”形象的逻辑,以及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小说创作手法。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史书。罗贯中在创作时,以“尊刘抑曹”为基本宗旨,极力凸显刘备的仁德、忠义和雄才大略,以此来论证刘备政权的合法性和道义性。这种“忠君爱民”的形象是刘备核心的标签,贯穿了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关于刘备对待刘安杀妻一事,小说中有一段著名的情节,发生在刘备在徐州投奔刘备期间。当时刘备落难,饥寒交迫,偶然来到刘安家中。刘安虽然贫穷,却热情款待,甚至杀了家中仅有的鸡来款待刘备。后来刘备发现,刘安是为了款待他而杀了自己仅有的妻子。刘备得知真相后,非但没有责怪刘安,反而“抚其妻之尸而泣,顾刘安曰:‘安虽无妻,吾有妻矣,何忧?’”,并因此对刘安“嘉奖”。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与刘备的“仁德”形象相悖,毕竟杀妻是十恶不赦的重罪。但罗贯中在这里的安排,正是为了突出刘备“识人”、“知恩”、“惜才”的一面,并且用一种非常戏剧化和感人的方式来体现。

作者通过刘安的极端行为,刻画了一个“舍生取义”、“知恩图报”的典型人物。在那个乱世,能够为一个萍水相逢的恩人,做出如此惨绝人寰的牺牲,这种“义”的程度,在罗贯中的笔下,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评判。刘备之所以“嘉奖”刘安,并非认可他杀妻的行为本身,而是赞赏他那种“救人于水火”的极端付出和“知恩图报”的深厚情义。刘备当时身处困境,能遇到如此义士,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巨大鼓舞。他看到的是刘安身上那种超越生死的忠义,这种品质在乱世中尤为珍贵,能够感化人心,凝聚力量。

更重要的是,刘安在杀妻后,并没有因此感到羞愧或被指责,反而被刘备的“不咎既往”和“知遇之恩”所感动,最终跟随刘备。这种“收揽人心”的效果,对于当时势单力孤的刘备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刘备此举,是在用一种非常规的“恩威并施”,收服了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并将这种情义转化为自己的政治资本。所以,刘备的“嘉奖”更多是一种策略性的安抚和情感的共鸣,而非真正鼓励杀妻。

至于张飞杀了车胄全家,小说中虽然有提及,但对张飞的“惩罚”则非常轻描淡写,甚至可以说是“视而不见”。原因同样在于作者对张飞形象的塑造。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是刘备集团中勇猛无敌、忠心耿耿的代表。他的“勇”和“直”是其核心特质,而他的“鲁莽”和“冲动”则是伴随而来的缺点。

车胄是曹操派来镇守徐州的官员,而当时刘备暂居徐州,且与曹操之间有着复杂的政治关系。张飞杀车胄,表面上看是“杀官”,但从刘备集团的角度来看,车胄的“镇守”本身就代表着曹操对徐州的控制,而张飞的行动,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反抗”和“夺权”的行动。

在小说的叙事逻辑中,张飞的这种行为,虽然不符合严格的法度,但在“匡扶汉室”、“讨伐曹贼”的大目标下,这种“勇猛”和“不畏强权”的特质,反而会被作者放大和赞扬。刘备作为领导者,他需要张飞的勇猛来冲锋陷阵,震慑敌人。如果他因此严厉惩罚张飞,反而会打击张飞的锐气,也显得刘备不够“知人善任”。

更何况,张飞杀了车胄全家,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虽然残忍,但“斩草除根”也是一种常见的战术,以防止敌人日后报复。刘备不可能因为这种“战时行为”而严厉苛责作为自己最得力干将的张飞,那样会失了军心。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在处理这两件事时,作者罗贯中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1. 塑造刘备的“仁德”形象: 刘备的“仁德”并非没有原则的软弱,而是包含着“知人”、“惜才”、“善用人”的智慧。他对刘安的“嘉奖”是肯定其“义”,而非鼓励其“罪”。他对张飞的“不追究”则是对张飞“勇”的认可,以及对乱世中“战术”的理解。
2. 突出小说的主题: 小说以“兴复汉室”为政治目标,以“忠义”为道德标准。在这一大背景下,个人行为的评价会服务于整体的叙事和主题。刘安的“舍命之义”和张飞的“勇猛之举”,在作者看来,都是能够为刘备事业添砖加瓦的正面特质,即使过程中有一些不合常理之处,也足以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 强化人物性格: 刘安的极端行为是为了衬托他的“义”,张飞的鲁莽是为了体现他的“勇”,而刘备的“不惩罚”则是为了显示他的“宽容”和“器量”。这些都是作者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

所以,刘备并非真的赞同杀妻或屠戮,而是站在他作为乱世枭雄、需要收揽人心、凝聚力量的角度,去理解和接纳这些发生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并将这些行为背后的“义”和“勇”转化为他自身价值体系的一部分。这种处理方式,是小说为了服务于其“尊刘抑曹”的宏大叙事和人物塑造而进行的典型手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玄德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饱食了一顿,天晚就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玄德不胜伤感,洒泪上马。刘安告玄德曰:“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玄德称谢而别,取路出梁城。忽见尘头蔽日,一彪大军来到。玄德知是曹操之军,同孙乾径至中军旗下,与曹操相见,具说失沛城、散二弟、陷妻小之事。操亦为之下泪。又说刘安杀妻为食之事,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

看清楚,操!不是玄德。

为了朋友兄弟杀妻、乃至杀子,在当时来说是极为义气的。因为妻子和儿子都是他的附属品,所以曹操会赏刘安,就是看中了刘安的义气。所以刘备才会扔了阿斗,因为在刘备看来阿斗只是个物品,没了再找另一个物品生一个就行了,一百个阿斗都比不上一个赵子龙。

实际上就刘备“不胜伤感,洒泪上马”的行为,在当时都能被人戳脊梁骨骂他妇人之仁几百遍了。


玄德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吾面过君,又蒙丞相钧语。今别无他议,公可速回,为我禀覆丞相。”许褚寻思:“丞相与他一向交好,今番又不曾教我来厮杀,只得将他言语回覆,另候裁夺便了。”遂辞了玄德,领兵而回。回见曹操,备述玄德之言。操犹豫未决。

……

却说玄德知袁术已丧,写表申奏朝廷,书呈曹操,令朱灵、路昭回许都,留下军马保守徐州;一面亲自出城,招谕流散人民复业

……

车胄只得披挂上马,引一千军出城;跑过吊桥,大叫:“文远何在?”火光中只见云长提刀纵马直迎车胄,大叫曰:“匹夫安敢怀诈,欲杀吾兄!”车胄大惊,战未数合,遮拦不住,拨马便回。到吊桥边,城上陈登乱箭射下,车胄绕城而走。云长赶来,手起一刀,砍于马下,割下首级提回,望城上呼曰:“反贼车胄,吾已杀之;众等无罪,投降免死!”诸军倒戈投降,军民皆安。云长将胄头去迎玄德,具言车胄欲害之事,今已斩首。玄德大惊曰:“曹操若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弟与张飞迎之。”玄德懊悔不已,遂入徐州。百姓父老,伏道而接。玄德到府,寻张飞,飞已将车胄全家杀尽。

二十一回煮酒论英雄这里,刘备和曹操表面还没撕破脸,大家都是一起为朝廷效力。而刘备代管徐州是已经“申奏朝廷,书呈曹操”,也就是官方明面认证了的。车胄没有正当理由要杀刘备,就是杀官谋逆。

你车胄的主子曹操还在那称臣呢,要杀了刘备死无对证倒还能圆过去,被关羽当着大家面一刀拍地上了,那不正好坐实了谋逆,按律夷三族的,张飞要还没动手刘备或许还能再妇人之仁一次,可是都动手了他再责备张飞自己就不占理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