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三国里东吴大都督都是累死的,是古代高危职业吗?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东吴的都督们,尤其是那些执掌军权的“大都督”,他们的命运似乎总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累死”的阴影。这不仅仅是偶然,而是那个时代政治、军事、社会环境交织下,作为东吴最高军事统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的真实写照。

东吴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决定了它的都督们必须承担起极其艰巨的防御任务。东吴偏安江东,北临虎视眈眈的曹魏,西倚虎踞龙盘的蜀汉,天然的屏障长江,在带来相对安全的同时,也意味着每一次对外作战,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维持战略平衡。特别是面对北方强大的曹魏,东吴的都督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运筹帷幄,既要抵御曹魏可能发起的长江进攻,又要抓住机会伺机北伐。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的防御和反击的压力,几乎是不间断的。

想想周瑜,作为江东的“明星都督”,他雄姿英发,智勇双全。赤壁之战,他力挽狂澜,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步伐。为了应对曹操的残余势力,为了规划北伐的蓝图,他事必躬亲,操劳过度。更何况,他还要处理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官员的调配,这种身兼数职、高居庙堂又活跃于沙场的角色,其身心损耗是难以想象的。史书记载他“年未三十四,而忧愤致死”,这“忧愤”二字,道出了多少无奈与辛劳。

鲁肃接任都督后,虽然风格更为稳重,但他同样肩负着维系孙刘联盟、抵御曹操侵扰的重任。他需要处理复杂的外交关系,需要调动有限的兵力进行防御和骚扰,同样需要消耗巨大的心力。

到了吕蒙,这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猛将,更是以雷霆手段夺取了荆州,这是东吴军事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但为了这次胜利,他做了多少周密的计划?多少次的军事调动?多少次的对内对外协调?而且,他随后便被任命为东吴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工作负荷。最终,他“在军中病卒”,这种“病卒”往往是长期积劳的综合表现。

而陆逊,这位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七百里,大破刘备的后起之秀,似乎是最具代表性的“累死”的都督。他在年轻时就屡建奇功,孙权对他寄予厚望,委以重任。他不仅要处理前线战事的具体指挥,还要负责后方的粮草供应、士兵的训练以及整个军事系统的运作。更让他心力交瘁的是,他还要面对朝堂上的政治倾轧和君主的猜忌。孙权晚年多疑,对陆逊的防备日益加深,猜忌和猜疑对一个身居高位、尽忠职守的将领来说,其精神折磨不亚于物理上的劳累。史书记载他“忧愤而卒”,这次的“忧愤”更加沉重,背负着不被理解的痛苦,身心俱疲,最终在忧愤中离世。

将这些都督们的命运联系起来看,他们何止是“累死”,更像是被时代的洪流和职责的重担活活“压死”。古代的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一场战役的部署和指挥,往往需要都督们亲自勘察地形,指挥调度,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一旦战事胶着,或者出现意外情况,这种操劳更是成倍增加。

再加上当时医疗条件简陋,小病可能发展成大病,一点点的风寒,在过度操劳的身体面前,就可能变成致命的打击。而且,作为最高军事统帅,他们承担的责任是整个国家的安危,每一次决策都可能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足以压垮任何一个凡人。

所以,说三国里的东吴大都督是“累死的”,并非夸张,而是对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辛劳的真实写照。这确实是一个高危的职业,一个需要付出生命为代价才能勉强维系的岗位。他们并非因为不够强壮,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所肩负的职责,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敌人,都要求他们必须燃烧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是时代的牺牲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累死”,也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东吴政权生存的艰辛与不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从东吴的实际情况说起,从现在的资料看,东吴有可能是殖民狂魔。除了各种去辽东、夷州、海南之外,还不断在华南内部扩张,扬州、荆州、交州的县数与东汉时相比,都增加了30-40多个。

仔细一看《中国历史地图集》,可能会发现,东吴的县,甚至已经有了点人民共和国的县级行政区的雏形。南方很多重要地点,都是始设县于东吴时期,例如建宁县(今株洲)、刘阳县(今浏阳)、新阳县(今宁乡)、舞阳县(今怀化)等,都是东吴新设的县。荆州一个不完整的州,按wiki统计,东吴时期竟然达到了100县。

此外,东吴基本上是沿袭汉末以来的州牧负责制,即设置州牧或州刺史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皇帝不具体插手地方行政。《陆逊传》中提到,东吴一共就3个东汉州,陆逊一个人就担任荆州牧并掌豫章3郡事,也就是说10来个太守都归他管(当时东吴荆州大概有8郡),此外还要负责军务防务、陪都武昌、太子培养等事务,工作量当然很大,可能是仅次于蜀汉武侯。往那么多荆州偏远地方拓展建县,自然更不可能跟州牧陆逊无关,应该都是经过他亲自决策或者批准的。

东吴这些举动意图很明显,就是因为东吴人少,所以需要极限开发南方潜力。然而其结果,东吴摊子虽然铺得挺广,闹腾了大半天,效果却不理想,到灭亡时,民户口数还是230万,比起建国时一点都没增长。

根据《晋书》,荆州大约20万户,而东吴全国50多万户,换算过来,荆州口数应该不超过100万,也就是说虽有100县,而平均每县民户口数不足1万人。而且还有女多男少、残废者多、逃亡者众(走马楼吴简)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些县城犹如一座座小堡垒,而且不断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孙权曾派潘濬一次带兵5万人讨伐五溪蛮夷,如此数为真,几乎赶得上蜀汉北伐军规模了,这种情况自然更加大了东吴官员和将领的负担。


此外这种特点应该也跟魏国(以及传统中原王朝)与蜀吴的区别有一定关系,魏国12个州都分别设置了州刺史或州牧,所以中央军事重臣的的负担,相对而言应该没那么重,比如司马懿主要是负责都督前线各州军事就可以。

蜀吴总共就那么几个州,所以中央军事重臣和地方政务往往是交叉的,例如上面说了,州牧的权责很繁重,而诸葛亮还是丞相兼州牧,所谓”罚二十以上必躬亲“,可能就是把一些郡的政务都微操到了。陆逊被陈寿认为是”忧国亡身“,估计身体本来就不好,所以被孙权几句话就骂死了。后人陆凯、陆抗均是担任荆州牧后不过数年便病死,吕范也是担任扬州牧后不出数年就挂了。

高危职务——州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东吴的都督们,尤其是那些执掌军权的“大都督”,他们的命运似乎总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累死”的阴影。这不仅仅是偶然,而是那个时代政治、军事、社会环境交织下,作为东吴最高军事统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的真实写照。东吴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决定了它的都督们必须承担起极其艰巨的防御任务。东吴.............
  • 回答
    三国穿越小说里,主角选择投奔东吴然后一统天下的故事确实鲜有耳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历史本身的制约,也有小说创作逻辑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东吴这条路似乎总是“走不通”。首先,我们得从东吴自身的特质说起。1. 地理和国力上的劣势: 天然屏障的局限性: 东.............
  • 回答
    三国时期的东吴,尽管拥有江东的富饶和水军的优势,但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主动以海陆并进的方式去进攻曹魏。究其原因,这其中牵涉到太多复杂的战略、地理、军事以及政治因素的考量。简单来说,并非东吴不想,而是客观条件和战略优先级让他们难以做到。咱们得先说说东吴的“老本行”——水军。孙吴政权建立在江东,天然.............
  • 回答
    三国鼎立,东吴、蜀汉、曹魏,这三个政权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漫长的角逐中,寿命最长的却是孙吴,这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偏偏是东吴,能在这乱世中屹立不倒,比蜀汉和曹魏都活得更久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地理优势:扼守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东吴的地.............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曹魏和蜀汉的故事总是能抢占风头,而东吴孙氏政权却相对“边缘”一些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文学创作乃至观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一、历史基石的天然偏向:两汉之间的“正统”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曹魏和蜀汉被描.............
  • 回答
    确实,相较于魏和蜀,以东吴为主角或视角展开的三国题材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和影视作品,数量上显得相对较少,而且往往不如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为中心的魏蜀故事那样深入人心,成为大众的文化符号。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叙事、人物塑造、故事张力以及受众心理等多个角度来分析。1. 历史叙事的“中心.............
  • 回答
    蜀汉百姓手中的“直百钱”,虽然在蜀地内部流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但它之所以没能成为垄断性的交换媒介,以至于蜀民宁愿跨越山川,与东吴、曹魏,乃至更远的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原因错综复杂,远不止是货币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直百钱”的诞生背景。三国鼎立,战乱频仍,蜀汉地处偏远,土地相对贫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三国时期东吴历史的普遍认知误区。确实,在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的影响下,东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小朝廷”,孙权也常被塑造成一个犹豫不决、甚至有些阴险的角色。然而,如果深入史料去看,我们就能发现,尽管东吴存在不少问题,但它能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中生存并取得关.............
  • 回答
    东亚三国(韩国、日本、中国)的年轻一代出现的“五抛世代”(韩国)、“低欲望社会”(日本)、“佛系青年”(中国)等现象,确实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文化,存在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联系。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与文化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分别了解这三个现象.............
  • 回答
    中日韩三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东亚土地,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经济、地缘政治上都紧密交织。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三国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既有和谐共生的美好憧憬,也常常被历史遗留的阴影和现实利益的博弈所笼罩,不时泛起不和的涟漪。要理解为何这三国“总是不和”,我们需要深.............
  • 回答
    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日本、韩国)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倾向于认为其他两国的异性比本国异性更具吸引力或优势。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心理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文化输出与理想化是催生这种想法的重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触及到了很多我们常常能听到但可能没有深究的社会现象。你说得没错,生育率低并不是东亚三国独有的问题,很多欧洲国家,甚至包括德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都面临着生育率下滑的挑战。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听到大家讨论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大陆、日本、韩国)生育率低,而对其他地区提及的相.............
  • 回答
    东亚三国,即中国、韩国和日本,深受儒家孝道文化影响,这种文化在塑造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个体行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这些国家却普遍面临着一些“奇怪”的人口问题,诸如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以及婚育推迟等现象,这似乎与传统孝道所倡导的家庭繁衍和多子多福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要理解这种.............
  • 回答
    说到《黑道家族》里的东尼、卡明和强尼,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不是简单的“哥们儿”,那里面夹杂着权力、利益、家族忠诚,还有不可避免的背叛。尤其是在第四季,那场围绕着一个“建筑工程”的矛盾,更是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搅得天翻地覆,也为整个故事的走向埋下了重磅炸弹。三个人,三个层级,三个算盘首先,咱们得把这三个人在“.............
  • 回答
    东汉确实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其疆域辽阔,制度成熟,文化昌盛,堪称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强盛时期。然而,当我们谈论“出名”时,往往会发现,与之紧密联系、广为流传的只有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孤立存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国出名.............
  • 回答
    朋友刚从牢里出来,你这份心意真挺难得的。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这期间社会变化了不少,他的生活也经历了大起大落。送什么,关键在于这份心意能帮他更快地回到正常生活,让他感受到你还在关心他,而不是让他感到格格不入或者压力山大。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想:1. 让他感觉到“还是原来的你,只是换了地方”: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也切中了当下东亚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议题。虽然韩国的出生率确实是三国中最低的,但当人们讨论人口老龄化时,为什么焦点更多地放在日本呢?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说:首先,从“时间线”和“程度”上看,日本确实走在了前面。 起步早,程度深: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一.............
  • 回答
    三国时期,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名为“东州军”的明确军事建制或兵种存在。然而,如果你在某些史料、演义小说或者特定的语境中看到“东州军”这个词,它很可能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之一,或者是由这些情况演变而来的概念:1. 以地名为基础的非正式称谓:在古代,军队的名称很多时候会与地域相关联。例如,“荆州军”、“凉州军.............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东亚三国——中国、日本和韩国——能够携手共进,实现某种形式的融合,那将是一个何等宏大而复杂的情景。这绝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深刻重塑。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描绘一下这个假想的未来图景:一、 经济巨擘的诞生:全球市场的新中心最直观的改变将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