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少有从东吴视角去写三国的艺术作品?

回答
确实,相较于魏和蜀,以东吴为主角或视角展开的三国题材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和影视作品,数量上显得相对较少,而且往往不如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为中心的魏蜀故事那样深入人心,成为大众的文化符号。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叙事、人物塑造、故事张力以及受众心理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1. 历史叙事的“中心化”与“边缘化”倾向:

蜀汉的“正统”光环与悲情英雄主义: 传统史学,尤其是在晋朝之后,《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蜀汉作为“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正统叙事。刘备的“仁德”与“复兴汉室”的理想,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以及蜀汉政权在实力悬殊下的屡败屡战,构建了一种悲壮而充满理想主义的英雄形象。这种“正统”叙事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共情与认同,更容易被塑造成历史的“主角”,其故事也自然成为叙事的中心。
曹魏的强大与复杂性: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强大的实力统一了北方,其政治和军事才能毋庸置疑。虽然在“正统”叙事中常被描绘成奸雄,但其雄才大略、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本身就极具戏剧张力,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曹丕、曹植等人的文学才华也为魏国增添了文化色彩。
东吴的“孙刘联盟”下的“配角”定位: 在《三国演义》的框架下,东吴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孙刘联盟的一方而存在的。他们的主要历史任务似乎是牵制曹魏,在关键时刻(如赤壁之战)提供援助,但其自身的政治目标和发展道路,往往不像蜀汉那样被着重描绘。在孙刘联盟破裂后,东吴虽然独立存在,但其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外部(魏国)和内部(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故事的冲突感和悲剧色彩,与蜀汉“兴复汉室”的宏大目标相比,似乎少了一层宿命的悲壮。

2. 人物塑造的“共性”与“个性”吸引力:

蜀汉:极致化的个人魅力。 刘备的“仁义无双”,关羽的“忠勇盖世”,张飞的“勇猛过人”,诸葛亮的“智慧化身”,赵云的“常胜将军”,这些人物都被《三国演义》进行了极致化的塑造,赋予了鲜明的个人特质和道德标签。这种高度符号化的人物更容易被观众记住和喜爱,成为艺术作品中“英雄”的典型代表。
曹魏:复杂与矛盾的艺术空间。 曹操的奸雄形象虽然有争议,但其“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狠辣、其文学才华、其政治手腕,都提供了丰富的挖掘空间。曹植的七步诗,更是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片段。曹氏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尤其是与司马氏的暗流涌动,也充满了戏剧性。
东吴:相对“温和”与“务实”的群像。 相较于蜀汉的理想主义和曹魏的权谋斗争,东吴的代表人物如孙策的勇猛少年,孙权的隐忍与权衡,周瑜的儒将风范,鲁肃的忠厚大气,等等,虽然也各有千秋,但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更加“务实”和“内敛”。孙策早逝,孙权后期多用老臣,权力交接平稳,内部的剧烈冲突和戏剧性不如蜀汉的“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或曹魏内部的权力倾轧那样强烈。他们的成功更多是基于对时局的精准判断、对人才的运用以及地理优势的发挥,这种“稳”的特质在快节奏的艺术作品中,可能不容易立刻抓住观众的眼球。

3. 故事张力与戏剧冲突的差异:

蜀汉的“逆袭”与“复兴”。 蜀汉从刘备起兵时的颠沛流离,到诸葛亮六出祁山,其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以弱胜强”、“绝地反击”的强大戏剧张力。这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以及最终未能实现的宏大目标,共同构成了一部荡气回肠的悲剧史诗。
曹魏的“权谋”与“霸业”。 曹魏的故事更多体现在政治斗争、军事扩张和人才争夺上。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再到统一北方,其过程充满了权谋、智斗和大规模的战争场面,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绝佳素材。
东吴的“守成”与“平衡”。 东吴的故事,尤其是其能够独立存在并与魏蜀抗衡,更多是依靠其地理优势、水军实力以及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例如赤壁之战的胜利,虽然有孙刘联盟的因素,但东吴本身也是中流砥柱。然而,在《三国演义》的叙事中,这一胜利的光芒更多地集中在诸葛亮与周瑜的智斗上,东吴的将领和军队的牺牲与贡献,虽然有提及,但往往被淹没在宏大的叙事之中。其后期的故事,更多是孙权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应对来自魏国的压力,以及内部的一些权力斗争,这些故事虽然真实,但相对于蜀汉的理想主义破灭,或曹魏的权谋游戏,可能在情感共鸣和戏剧冲突的爆发点上显得稍弱。

4. 受众心理与文化偏好:

对“仁义”和“忠诚”的推崇。 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和“忠诚”是极高的道德评价。蜀汉所代表的“兴复汉室”,以及其人物身上展现出的“仁义”和“忠诚”,更容易获得大众的道德认同和情感倾斜。
对“英雄主义”的偏爱。 人们普遍喜欢看弱者如何崛起,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蜀汉的奋斗历程和其代表人物的悲情英雄主义,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
“既生瑜何生亮”的思维定势。 在以诸葛亮为中心叙事的框架下,周瑜虽然是英杰,但其最终的结局和与诸葛亮的对比,使得周瑜和东吴的其他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被塑造成了衬托诸葛亮智慧与命运的“绿叶”。这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思维定势,也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倾向。

5. 创作的“易得性”与“挑战性”:

蜀汉和曹魏故事的“叙事模板”成熟。 诸葛亮的故事、刘备的创业史、曹操的统一北方,这些故事已经经过了《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的充分发酵,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叙事模式和观众期待。创作者更容易借鉴和发挥,找到创作的切入点。
东吴故事的“再创作”难度更大。 要以东吴为主角创作成功的艺术作品,需要创作者深入挖掘东吴的历史细节,重新构建叙事框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这需要更深厚的功力与独到的视角。例如,如何处理孙权称帝的合法性问题,如何更深入地描绘东吴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何展现其水军在东亚的战略地位等,都是需要仔细斟酌的课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优秀的东吴视角作品。例如,周瑜、鲁肃、陆逊等人物在一些作品中依然有精彩的表现。也有一些作品,如一些历史小说,会更侧重于挖掘东吴的内部政治、经济和文化。只是从整体的数量和影响力来看,东吴确实在观众心中留下的“主角”印象相对较弱。

总而言之,东吴在三国艺术作品中“少”的现象,是历史叙事、人物塑造、故事张力以及受众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因为东吴不重要,而是因为在长期的文化传播和艺术创作中,其他两个势力所代表的叙事模式和情感共鸣点,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要写好东吴视角的故事,需要跳出既有的框架,去发现和挖掘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面的抖机灵真是够了,来,让你们看看什么叫三流网文。

要是啥时候拿去拍戏了,记得分钱给我

第一部 真命天子

我,孙坚,得玉玺。重点突出孙坚战绩。抹黑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重点突出刘表的邪恶。

第二部 席卷江东

我,孙策,横扫江东。一定要将袁术黑得体无完肤。但是可以重点描写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桥段。比如大小乔的风流韵事。

同时,要为本书的男主渣权做铺垫。可以突出渣权的德国骨科事件,还有与周泰卖腐。

第三部 坐断东南

这一部就可以写霸道总裁文了,以步练师和袁夫人的视角写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是一个角度,同时可以出外传。

当然,还要有我,孙权,荆州是我的。同时不要忘记黑曹操和刘备。

第四部 荆州激斗

本书男主转为周瑜和陆逊,在渣权的英明领导下击败邪恶轴心曹操和刘备。怎么龙傲天怎么来。

第五部 合肥战神

就不要黑渣权的军事了,可以这么写。

一战合肥怒斩张喜,反正你在史书无传,没人替你洗地。

二战合肥英勇断后,斩杀李典。反正你李典也活不过今年。

三战合肥因为友军不给力,但是还是可以给张辽续下命等渣权来割草。

四战合肥就可以把曹植干掉了,反正年代差不多。

五战合肥就有的写了,大把人死于那时,随便安插,甚至是割草式屠杀。

第六部 扬威疆外

在我孙大帝的英明领导下,曹丕跟我称兄道弟,西边诸葛亮对我客客气气,辽东公孙主动当我小弟。同时还去了台湾,成功实现自古以来就是我大汉领土。

第七部 斗地主,其乐无穷

在内政中,我孙大帝御下有方。成功压制国内反动势力,就连曾经的先进代表张昭,陆逊等人,思想出现偏差,在我孙大帝的指导下,认识自己的错误。

第八部 大帝余威

我孙大帝18岁掌权,坐断东南三州50年。诸葛恪就借助大帝声威取得东关大捷。

user avatar

不吃泻药 @清心寡欲司马昭

这一次也不叫答题,先提一个观点吧。
知乎上蜀粉那么多,当然我是特指那些狂热如绿教极端主义的那部分人,立场都摆在那了,你写我吴?无论写的多好,只怕是免不了被蜀粉们一顿毒打,社会社会,热兵器热兵器……

说白了,不是被立场局限了,就是被知识给局限了,为什么很少有人写我吴,明明很值得写啊!
PS:孙柯基你出来!你一(yi)个(tiao)人(gou)拉低江东全员人气才是主要原因你知道么!!!

(长叹一口气,平息怒火,保持形象,露出围笑)
原因,我给你们点出来了。


以吴国视角写三国,难么?不难。三国三国,顾名思义,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时期,我吴一样有精彩纷呈波澜壮阔的故事,可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吴自古以来就低人一等?一面讨论着三国话题一面又不自觉的想把我吴除名,我请问某些蜀粉们,你家季汉这么牛逼,咋还是最弱最小最先被灭掉的呢?你家先主最得人心,你家丞相三代以来唯一完人,你家二爷中华武圣威震华夏,资本这么足,一口一个曹贼吴狗叫的无比响亮,最后咋还演成了壮丽悲歌了呢!以上看来你季汉聚集了那么多bug级别的有利因素,咋还给玩成悖论了呢?
真要以我吴的角度概括描写三国,其实并不逊色于魏蜀两国,魏有武帝曹操驰骋中原,蜀有刘备筚路蓝缕,我吴同样有大汉忠臣孙坚征讨四方,小霸王孙策制霸江东,论戏份主题,英雄色彩,不差于蜀汉和曹魏吧?
再看文治,你蜀拿的出手的其实也就孔明的当时最出色的内政能力和成绩,蒋费二人虽才能一般,但萧规曹随,也有值得称道的点;曹魏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有一干魏臣的兢兢业业,没办法,人家曹魏家底厚,人才多,虽然单体业务能力无法跟孔明相比,但是数量压阵,每个人都竭心尽力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和价值,所以曹魏能始终保持国力上对蜀吴的碾压,始终未能提供“天下有变”的机遇使蜀吴两国趁火打劫一举翻盘,其实这一点也不难解释,一个人的才智再怎么杰出,也无法阻拦时代的车轮滚滚,孔明的鞠躬尽瘁,难以撼动曹魏的不动如山,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再看我吴,虽然内政方面乏善可陈,但是在渣权的领导下能始终保持在一定稳定程度上,表现出的韧性不可谓不强,也许也是诸位对我吴内政和文治方面的关注点不够,内政上我吴平山越可一点不比曹魏御鲜卑、蜀汉平南蛮要轻松,至今历史教材上对宝岛台湾所声张的“自古以来”的最早的论据还是我吴提供的(卫温抵达夷洲,当然细查这事真相太美别看……),此外我吴凭借地理优势发展海外贸易等也时常是鲜为人知的,哦,还有,走马楼吴简现在还是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最宝贵的文物资料,葛相备受争议的《后出师表》也是见载于我吴大肱胪张俨的笔记的……我吴的分量,不轻吧?
再看武功,也就是战绩。曹操以兖州这样一个四战之地统一北方可不是充话费送的,按理说也应该是最佳角度,刘备前半辈子混的东奔西走狼狈不堪,最终也还是得以割据一方成就帝业(没我吴,怕是难讲喽),罗灌水的三国演义可没少抬举你家蜀汉,我吴非要写,不比你们差,从孙坚开始写,率先攻入洛阳拔得头筹还捡到玉玺,拉风不?对比隔壁被干成狗的曹操,风光无限啊!大公子孙策征战江东,以几千旧部制霸六郡,不断壮大实力,直接成长成为了可抗衡刘表曹操的一方诸侯,甚至还有一度险些改变历史格局的阴谋袭许迎汉帝的大手笔,尽管最终破产令人唏嘘,然后就是后世屡屡称道的江东四英,赤壁之战的主角美洲狼颜值能力水平都不是盖的,鲁肃亦有堪与孔明媲美的榻上策战略,中华武圣和荆州重地是吕蒙大人主导策划我助攻搭把手拿下的,夷陵之战及以后的国之栋梁舍我其谁,哪一个拿出来不是我吴的光辉史话?另外我吴各种出彩的外交博弈也可以同时展开,甚至可以上升到时代性的权谋艺术的角度,毕竟我吴算计起人来还没输过谁,吃亏最大的就是蜀汉了,拜后世宣传所赐,还要各种仔细蜀粉们扒皮抽筋,然而没办法,我吴就是这么出色就是辣么机智,你蜀第一代人才牛逼,可惜二把手和主子都是跟我吴不对付自取灭亡的,难道还反衬不出来我吴的手段和水平?况且三国里面我吴能笑到最后,有什么不能写的?
蜀汉孔明擅于机关制作,诸葛连弩木牛流马一时无二,岂不知曹魏亦有刘晔马均等杰出的科学家可与比肩?(要不然蜀汉有黑科技加持为什么还是难以取得重大战果?原因是曹魏的科技水平不比你丫差)曹魏有刘徽等杰出数学家,我吴也有阚泽和赵爽(最早证明了勾股定理)并驾齐驱,此外我吴在围棋博弈的成就上在三国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吴书》作者韦昭(著名典故“以茶代酒”的主人公)还著有《博弈论》针砭时事,我吴开发江南的首功也是绝不可抹杀的(可惜最后赢家司马氏衣冠南渡还得屈居于我吴故地)。
论神预测魏有郭嘉,蜀有孔明我吴也有吴范这个狗头算命的呢,料事贼准!
自此来看,以我吴的角度描写三国同样可以做到精彩纷呈,丝毫不比魏蜀两方差,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为我吴打call,谢谢大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