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虽然不是100%准,但也确实是现实中很常见的情况。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差异的问题主要在于两点:
第一,所谓的“智慧”,关键是懂得藏锋。在现实生活中来说,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矛盾,有些人会恃才傲物,依仗着自己的聪明而寸步不让,但也有一些人会想办法把人际关系处理好。这也就意味着,智慧的人更会“来事”。
洛克菲勒曾经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自己力量的人,一种是利用他人力量的人。利用自己力量的人,比如说艺术家、运动员等,他们的成就更多的是靠他们自身的才华与实力,而利用他人力量的人就是政治家、企业家等等。很显然,如果论世俗意义上的成就,顶级的艺术家、运动员一年的收入,也未见得有一个普通的大企业的老板的十分之一。
懂得使用他人的力量,是获得更大的成功的基础。“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不管是政治还是做企业,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就相当厉害了。
第二,即便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对个人成长影响最大的,其实并不是“天资”或者“聪明”,而是良好的习惯。在我的经历中,越是到了博士阶段,你越能感觉到这种差异。你身边的很多人,他们其实并不聪明,但他们却有着远超普通的人自律与学习意识。像我当年的一个初中同学,简直可以用“笨”来形容,她高中读的是最差的班级,高考也仅仅考上了一个普通大专。但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认学”,后来考了专升本,又凭借本科学历考上了天津某公务员岗位,再之后又不顾单位人的劝阻,跨专业考了研究生。
在实际的工作中,科学家也好,企业家也好,“聪明”从来不起太大的作用。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执行力”。或者说,idea是不值钱的,谁能把idea实现才更重要。决定你能不能想出idea来的是“聪明”,但执行力则可以归属于“智慧”的范围。像我当年的研究生导师就跟我说,他们当年班里有好几个人,专业水平和聪明程度胜他十倍不止,只有他一个人踏踏实实的看书、写论文,最后反而是不怎么聪明的他,成为了专业内成就最高的人。
最后,可以推荐一本前段时间看的书,里面有个观点我是认同的。
这个书的作者认为,人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核心是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第二个阶段是要提升自己的管理和协作能力,第三个阶段的核心是要提升自己的心态,而能不能跨越第三阶段对人的最终成就有着最重要的影响。这话虽然听起来很虚,但也并非是胡说八道——因为在人生的重大抉择上,心态对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纵然一个人再聪明,但“心态崩了”完全有可能让一个人从成功走向失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聪明人,都是因为受到了几次打击之后而抑郁,最终一蹶不振的呢?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在我军的高级将领中,林彪被认为是指挥水平最高的将领之一,很多人眼里他甚至要超过彭德怀。但是,相比于林彪,彭帅却有着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彭帅的定力比林彪要好得多。纵然是敌众我寡的逆风仗,彭帅也敢坚决打回去。但凡遇到硬仗、恶仗,彭帅都是最先被想起来的人。
再说点“虚”一些的话。我的一位心理学出身的朋友告诉我,在心理学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人获取“能量”的过程。也就是说,当你跟身边的朋友、同事能够良好相处的时候,他们给予你的正向回馈,本身就可以帮助你确立一个好的心态。这个好的心态不但可以帮助你消除潜在的抑郁的可能,更可以让你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好地发展。但如何经营好人际关系,如何确立更积极的心态,则并不是靠着“聪明”可以解决的。
而往大一点说,如果我们把某个人在专业领域内的优异表现视为“聪明”的话,那么很多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大学的专业。你即便在这个专业内学得再好,对世界的了解也未见得有全世界的万分之一。但当你走向社会的时候,你需要面对的就不再是你自己的专业,而是那万分之九九九九的世界。《红楼梦》里有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聪明”的价值是让你能在专业内考个高分,但“智慧”的价值是让你“洞明世事”,在那剩下的万分之九九九九的世界里也游刃有余。
总的来说,越是成就高的人越懂得“亲和力”的重要,刻意彰显自己的“聪明”反而是一种愚蠢。
眉飞色舞,就是聪明,不一定高明;
慈眉善目,也可能高明,也可能不聪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