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的东吴为什么是寿命比蜀汉曹魏还要长?

回答
三国鼎立,东吴、蜀汉、曹魏,这三个政权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漫长的角逐中,寿命最长的却是孙吴,这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偏偏是东吴,能在这乱世中屹立不倒,比蜀汉和曹魏都活得更久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

一、地理优势:扼守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东吴的地理位置,是其长久存在的基石。孙吴占据着富饶的江东地区,而长江,这条浩浩荡荡的大河,便是其天然的屏障。

长江天险的战略意义: 长江水流湍急,江面宽阔,不仅阻碍了来自北方的骑兵和步兵的快速推进,也使得大规模水军的作战和登陆变得异常困难。曹操赤壁之战的惨败,便是对长江天险一次血淋淋的证明。曹操庞大的水军,在不熟悉水战环境的情况下,被周瑜火攻打得溃不成军,这充分说明了长江对于防守一方的巨大优势。
稳定的大后方: 相较于需要 constantly 关注北方草原民族威胁的曹魏,以及身处蜀道险峻、易受攻击的蜀汉,江东地区相对封闭,内部的地理环境为孙吴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战略后方。这使得孙吴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巩固内部统治,而不必像蜀汉那样时刻担心来自曹魏的正面进攻,也不如曹魏那样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经济上的支撑: 江东地区水土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在三国时期,北方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而江东地区,虽然也遭受了战乱,但相对而言,其农业生产基础更为稳固,并且拥有发达的商业和对外贸易(特别是海上贸易)。这为东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和物资支持,使其能够维持军队,支撑长期的国家运转。

二、统治的稳定性与传承:孙氏宗亲的凝聚力

与蜀汉刘备“寄人篱下”起家,以及曹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基础不同,东吴的统治权始终掌握在孙氏家族手中。

孙坚、孙策、孙权的基业: 孙坚以“沃野千里,带甲百万”的江东为基础,奠定了孙氏家族在江东的根基。其子孙策更是以“虎步江东”之势,迅速扫荡群雄,为东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权更是继承父兄遗志,凭借其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巩固了江东政权,并最终建立吴国。这种世代传承的统治,使得孙氏家族在江东拥有天然的政治合法性和号召力。
宗亲力量的凝聚: 孙氏家族在江东地区势力盘根错节,许多核心的将领和官员都是孙氏的亲族或重要姻亲。这种宗亲的凝聚力,虽然有时也会带来家族内部的矛盾,但在面对外部强大敌人时,往往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相比之下,蜀汉的统治集团更多是汇聚了来自各地的流亡者,虽然有刘备的个人魅力,但其统治基础相对不如东吴那样稳固。
成功的政治平衡: 孙权在统治期间,善于平衡各方势力,特别是士族和江东大姓。他能够重用有能力的人,无论其出身如何,同时也能安抚和拉拢那些有影响力的家族,避免出现过于强大的地方势力挑战中央。这种政治上的平衡,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减少了内部倾轧对政权稳定的影响。

三、军事策略的明智与适应性:避实击虚,以逸待劳

东吴在军事上,也展现出了其独到的智慧和策略。

善用水战: 依托长江天险,东吴军队以精锐的水军著称。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水战的优势,在长江流域与强大的曹魏水军对抗,并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种对自身军事优势的充分发挥,是东吴能够长期生存的关键。
避实击虚的战略: 东吴的战略,更多是“守成”而非“进取”。面对强大的曹魏,东吴往往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避免与曹魏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而是通过袭扰、牵制等方式消耗对方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善于利用地理优势,在关键时刻组织反击,巩固自己的地盘。
注重军备与后勤: 孙权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后勤保障。他鼓励发展造船业,训练水军,并积极发展经济,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这种长远的规划和对军事力量的持续投入,使得东吴能够保持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四、外交上的灵活与策略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外交策略对每个政权的存亡都至关重要。东吴在这方面也做得比较出色。

与蜀汉的联盟: 在三国初期,东吴与蜀汉建立了“吴蜀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曹魏。虽然这个联盟在后期出现了一些裂痕,但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联盟牵制了曹魏的主要力量,为双方争取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对曹魏的战略性抵抗: 尽管与曹魏存在着直接的领土争端和军事对抗,但东吴始终保持着一种战略性的抵抗姿态。他们不会轻易冒险,而是以守为攻,消耗曹魏的实力。

五、内部的相对稳定

虽然历史上东吴也经历过一些内部的权力斗争,但总体而言,其统治集团的稳定性要优于蜀汉。

蜀汉的“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蜀汉在刘备死后,虽然诸葛亮呕心沥血,但其统治基础相对薄弱,人才凋零,特别是后期,国力日益衰弱,最终被魏国所灭。
东吴的“国祚绵延”: 尽管孙权死后,东吴也出现过权臣专政、内部纷争等问题,但由于其根基相对稳固,地理优势明显,以及人才梯队的建设,使得政权能够维持更长的时间,直到西晋统一天下。

总结来说,东吴之所以比蜀汉和曹魏寿命更长,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稳定的统治基础、明智的军事策略、灵活的外交手腕以及相对内部的稳定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长江天险如同其天然的护盾,为东吴提供了易守难攻的优势;孙氏家族的世代传承和宗亲的凝聚力,保证了政权的稳定性;对自身军事优势的发挥和“避实击虚”的战略,使其能够有效抵御强大的敌人;而与蜀汉的联盟以及对曹魏的战略性抵抗,也为东吴争取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当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政权的灭亡都有其必然性。东吴最终也未能摆脱统一的命运,但它能够在三国时代长久地存在,并成为三国之一,本身就证明了其拥有非凡的生命力。这其中,对地理优势的充分利用,对自身优势的深刻认识,以及在复杂局势下的政治智慧,都是东吴能够“长寿”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东吴在江北控制着几片土地。

使得长江能够较为流畅的沟通洞庭,鄱阳,江南三大农业区。

当晋军在长江上游大量建造水军阻碍其沟通,东吴就如大动脉被砍断一般。

user avatar

谢邀。

这问题其实没什么探究价值,一切强行解释都近乎于尬聊。所谓曹魏灭亡,本质上不过换了个法人,甚至大部分股东都一切照旧。易言之,司马晋不过是曹魏的马甲罢了。

蜀汉实力最弱,首先灭亡。东吴次之。曹魏换了个老板一统天下。这是符合国家实力对比的正常结果,充其量感叹一下世事如常,没有奇迹发生罢了。

user avatar

我说句政治不太正确的,正因为刘禅和孙权比较懒,所以蜀吴才能存在如此之久。刘禅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是彻底的甩手掌柜,但是易中天用诸葛亮和曹操官职爵位差不多,来力证诸葛亮也是曹操那样的大权臣,这个说法有些欠考虑,因为同期东吴好几个人也是有类似的官位和权限。

例如:陆逊上大将军(晚年担任丞相)、左都护,江陵侯,领荆州牧;吕范大司马,南昌侯,领扬州牧。

很多人对于孙权的印象,第一擅长用人,第二不是打仗的料却喜欢亲征打仗,第三虽然国土幅员辽阔,但好像并没有诸葛亮那种昼夜辛劳、食少事烦,反倒经常打猎和开宴会劝酒。因为孙权其实也已经将大半个帝国“托管”出去了,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和大多数太守都归州牧管。换言之,州牧负责制其实就是三国时代的常态。

夷陵之战后,孙权立刻任命陆逊为荆州牧,一直担任到死,后期还嫌不够,甚至连豫章三郡都划归陆逊管;吕岱220年接任交州刺史以来,一直在任了26年才被调走;最后孙权在223年干脆把扬州都交给吕范,后者当了5年扬州牧,病逝时孙权经过吕范坟墓,仍忍不住悲呼:“子衡!”并且泪流不止。(blog.sina.com.cn/s/blog


这种制度的优点,易中天总结的还是比较到位的。首先是有明确的责任和问责体系,君主基本只负责监督贤臣,贤臣吃治国这碗饭上来的,毕竟专业得多,治国理政效果可能比君主日夜操劳还要好。其次避免了君主瞎微操和乱作为,如石亭之战孙权把9万大军全交给陆逊,大胜之后魏国忌惮陆逊名声,20年不敢来犯荆州,陆抗的西陵之战也起到了类似效果。换句话说,正因为诸葛亮、陆逊政军成就都比较高,实权也大,所以陈寿单独列一传。

缺点是,对君主和君位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刘禅和孙权在位时间的长度,在整个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由于君权较弱,一旦新继位的君主镇不住局面,很容易出现权臣争斗的局面,而权臣争斗吃相其实也是很难看的,动不动诛人一户口本,比如孙权去世后的吴国就乱了好一阵。扯远点说甚至有点像罗马,罗马就是行省总督权限出了名的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鼎立,东吴、蜀汉、曹魏,这三个政权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漫长的角逐中,寿命最长的却是孙吴,这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偏偏是东吴,能在这乱世中屹立不倒,比蜀汉和曹魏都活得更久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地理优势:扼守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东吴的地.............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东吴的都督们,尤其是那些执掌军权的“大都督”,他们的命运似乎总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累死”的阴影。这不仅仅是偶然,而是那个时代政治、军事、社会环境交织下,作为东吴最高军事统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的真实写照。东吴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决定了它的都督们必须承担起极其艰巨的防御任务。东吴.............
  • 回答
    东汉确实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其疆域辽阔,制度成熟,文化昌盛,堪称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强盛时期。然而,当我们谈论“出名”时,往往会发现,与之紧密联系、广为流传的只有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孤立存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国出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曹魏和蜀汉的故事总是能抢占风头,而东吴孙氏政权却相对“边缘”一些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文学创作乃至观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一、历史基石的天然偏向:两汉之间的“正统”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曹魏和蜀汉被描.............
  • 回答
    确实,相较于魏和蜀,以东吴为主角或视角展开的三国题材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和影视作品,数量上显得相对较少,而且往往不如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为中心的魏蜀故事那样深入人心,成为大众的文化符号。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叙事、人物塑造、故事张力以及受众心理等多个角度来分析。1. 历史叙事的“中心.............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那段历史,真是让人心痛。你想知道人口为什么会急剧减少,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头牵扯了太多复杂的因素,就像一股股浊流,一点点将生机吞噬。天灾人祸,轮番上阵首先,自然灾害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那个时代的记录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天灾: 水旱蝗灾接连不断: 你想想,那时候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三国穿越小说里,主角选择投奔东吴然后一统天下的故事确实鲜有耳闻。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历史本身的制约,也有小说创作逻辑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东吴这条路似乎总是“走不通”。首先,我们得从东吴自身的特质说起。1. 地理和国力上的劣势: 天然屏障的局限性: 东.............
  • 回答
    蜀汉百姓手中的“直百钱”,虽然在蜀地内部流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但它之所以没能成为垄断性的交换媒介,以至于蜀民宁愿跨越山川,与东吴、曹魏,乃至更远的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原因错综复杂,远不止是货币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直百钱”的诞生背景。三国鼎立,战乱频仍,蜀汉地处偏远,土地相对贫瘠,.............
  • 回答
    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这乱世出英雄,也留下了不少引人入胜的文物,特别是那些能勾勒出当时战争、生活画卷的宝贝,简直是历史迷的饕餮盛宴。说到武器盔甲,那可是直接展现了当时军事科技和实力的硬核证据。刀剑:不只是砍劈的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 环首刀(或称汉刀): 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冷兵器之一。你会.............
  • 回答
    你说起三国时期并州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视角。毕竟并州确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按理说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但如果你仔细梳理一下三国历史的脉络,你会发现并州之所以在你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眼中显得“沉默”,确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它在三国史上的“低调”形象。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日本、韩国)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倾向于认为其他两国的异性比本国异性更具吸引力或优势。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心理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文化输出与理想化是催生这种想法的重要.............
  • 回答
    东亚三国,即中国、韩国和日本,深受儒家孝道文化影响,这种文化在塑造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个体行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这些国家却普遍面临着一些“奇怪”的人口问题,诸如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以及婚育推迟等现象,这似乎与传统孝道所倡导的家庭繁衍和多子多福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要理解这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北京三元东桥西南的空地,这块区域在不同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如今更多地以城市绿地和交通节点为主。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从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来说:三元东桥,相信很多在北京生活或者来过北京的朋友都不陌生。它是北京东北二环和东北三环的一个重要连接点,交通非常繁忙。三元东桥西南方向的这片空地,大.............
  • 回答
    东亚三国(韩国、日本、中国)的年轻一代出现的“五抛世代”(韩国)、“低欲望社会”(日本)、“佛系青年”(中国)等现象,确实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文化,存在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联系。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与文化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分别了解这三个现象.............
  • 回答
    中日韩三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东亚土地,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经济、地缘政治上都紧密交织。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三国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既有和谐共生的美好憧憬,也常常被历史遗留的阴影和现实利益的博弈所笼罩,不时泛起不和的涟漪。要理解为何这三国“总是不和”,我们需要深.............
  • 回答
    要说为什么咱们在日常说话里,一口气就把“东北”给叫全了,把那三个省加上那几个盟(虽然现在习惯叫“地级市”或者“自治州”,但老话头还在)就这么打包了,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说。它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咱们千百年下来,日子过着过着,就这么自然而然形成的。首先,得从地理上说。你说这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仨省,它就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