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东汉到三国,人口的急剧降低是什么原因?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那段历史,真是让人心痛。你想知道人口为什么会急剧减少,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头牵扯了太多复杂的因素,就像一股股浊流,一点点将生机吞噬。

天灾人祸,轮番上阵

首先,自然灾害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那个时代的记录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天灾:

水旱蝗灾接连不断: 你想想,那时候的农业多依赖老天爷赏脸。一场大旱,地裂缝,庄稼枯死,百姓就没了吃的。水灾一来,冲毁村庄,淹没田地,更是家破人亡。再加上蝗灾,那更是连仅存的收成都抢不走。这些灾害一环扣一环,让人怎么活?
瘟疫肆虐: 别以为瘟疫是现代才有。那时候的卫生条件,一旦爆发起来,那叫一个凶猛。尤其是战争时期,人口流动大,军队驻扎,更给瘟疫传播提供了温床。史书上常会提到“大疫”,多少村庄因此人去楼空,十室九空。

但比起天灾,更可怕的是:

人为的浩劫——战乱

这才是导致人口锐减的罪魁祸首,而且是那种深入骨髓、无休无止的战乱:

黄巾起义的火种: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宦官外戚专权,民不聊生。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它像一颗火星,点燃了全国范围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这不仅仅是农民的起义,更重要的是,它摧毁了原有的社会秩序。
军阀割据的战火: 黄巾起义后,地方上的豪强、官员,为了镇压起义,拥兵自重,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军阀。你可以想象一下,全国各地,无数支军队在互相攻伐。今天你占了我的地盘,明天我抢了你的粮草。
残酷的战争手段: 当时的战争,可不像现在还有什么国际法、人道主义。那是赤裸裸的掠夺和屠杀。
屠城: 胜者往往会对败者进行无情的屠杀,男人被杀光,女人被掳掠,小孩被丢弃。这不是夸张,史书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惨案。
掳掠人口: 军队缺人手、缺劳动力,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抢。无数百姓被抓去当兵、当劳工、当奴隶,家庭妻离子散。
断绝根基: 军队需要粮草,于是就会烧毁村庄,抢走粮食,把土地变成焦土。这不仅让当下的百姓难以生存,也让未来的农业生产失去了根基。
政权的更迭与征伐: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曹操、刘备、孙权这几位大人物,他们争夺天下,发动了无数场大规模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些战役,动辄数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的生死搏杀,每一次都是一次巨大的人口消耗。

社会经济的崩溃

战争的破坏,自然也摧毁了社会经济的根基:

农业生产停滞: 土地被荒废,农具被毁坏,农民要么被抓去当兵,要么逃亡,要么饿死,谁还有心思耕种?即便种了,也可能被军队抢光。
商业贸易中断: 兵荒马乱,道路不通,商旅断绝。经济活动几乎停滞,社会物资极度匮乏。
人口迁徙与流离失所: 为了躲避战乱和灾荒,大量人口被迫离开家园,四处逃亡。但逃亡的路途本身也充满艰辛和危险,很多人在路上就丧命了。更别说,一旦被抓壮丁,就再也回不了家。

生育率的下降

在这样的乱世,人们的首要任务是活下去,生育和抚养后代变成了一种奢侈。

生存压力巨大: 即使活了下来,谁还敢冒着战乱的风险去生孩子?孩子的抚养需要安定的环境和足够的食物,而这些在乱世都成了奢望。
女性的地位与安全: 战争时期,女性往往是最脆弱的群体,她们更容易遭受侵害,生育能力也容易受到影响。
丧失劳动力: 大量青壮年男性死于战争,整个社会的劳动力结构被破坏,更不用说发展人口了。

统计上的复杂性

你还要知道,那个时代的人口统计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户籍的混乱: 战乱导致户籍系统完全崩溃,政府根本无法准确统计人口。
逃亡与隐匿: 为了逃避兵役、赋税,很多人会选择隐匿身份,或者干脆逃往边远地区,这些人口统计上就很难被发现。
史书的记载差异: 不同的史书,在记载人口数量时,可能使用了不同的统计口径,或者是有意或无意的夸大或缩小。

总而言之,从东汉到三国,人口的急剧降低,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天灾、人祸(尤其是无休止的战争)、社会经济崩溃、生育率下降等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恶果。那是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生命如同草芥,普通百姓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而这种斗争的结果,就是人口的大幅度萎缩,为后来的“三国归晋”埋下了人口稀少的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政府基层控制体系的失效。

秦汉的县-乡-里制度是建立在人口自然分布形成的聚落结构基础之上的,而政府则通过乡官-里典的基层权力结构来确保人口上计,租赋征收和徭役兵役的摊派。从战国到东汉中前期这种深入基层的政治控制都得以有效实施,但是经过汉末动乱,人口聚居结构,依附关系的巨大变化,原有的乡里组织完全崩溃了。

这就是三国末年严重失实的人口记录形成的主要原因。政府再也无力控制境内的人口,必须依赖以豪强家族为中心的部曲,坞堡制度来间接控制人口,导致纳入官方户口记录的只是少数没有成为大家族荫户的人口和豪强本身,完全不能反映当时的真实人口分布。

我在其他回答里说过几次,中国古代人口数量的剧烈动荡,基本都是政府人口统计范围和能力变化导致的。相信汉末三国人口真的下降到东汉的七分之一,实在是有些无稽。首先东汉桓帝光和年间人口最高峰也没有达到西汉末年的数额,已经是政府基层控制逐渐失效的前兆,汉末动乱只是给予了本来就蠢蠢欲动的地方豪强一个绝佳的吸纳依附人口的机会。坞堡制度在汉末成型,历经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直到北朝前期,依然十分强盛。北魏中晚期,北朝政府才在一定程度上重建随着汉朝崩溃完全失效的基层控制体系。

北魏李冲谈到三长制实行之前地方的宗主督护制度时说: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魏书·李冲传》

其实三国时的基层社会结构也据此不远。五十或者三十家民户依附在一个豪强家族的名下,不向政府独立申报户口应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这一时期的户口统计恕我直言基本没有价值。

西晋太康元年统计全国的户口还在1600万左右,两年之后的太康三年九接近2300万了,这根本就不可能是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西晋政府在统一之初显然有清查户口的努力。永嘉之乱以后南北方坞堡林立,西晋前期稍微有所恢复的基层政权又崩溃了,北方在北魏统一之后出现了长时期的政治重建,因此到了北魏晚期的正光年间,按照魏收的说法,户口与太康时期相比“倍而已矣”,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北魏统治下的北方在籍人口可能已经恢复到400-500万户,如果按照一户5人的汉代正常民户结构计算,北方在籍人口已经恢复到2000-2500万左右,考虑到户口隐匿终北朝一代都非常明显,这时期即使基层政治重建比较成功,也应该还有大量的隐匿人口,实际人口数可能在3000-4000万之间,与汉朝同地区最高峰相比相差不多。

南朝的户口统计则延续了东晋的水平,到隋朝统一前夕,陈朝的户口依然低的出奇,葛剑雄就指出南朝有一些县的在籍人口只有几十户,非常的荒唐,根本不可能反映实际人口,否则县治早就被裁撤省并了。

user avatar

不仅三国,古代任何战乱时期人口都会急剧较少,因为没人种粮。

乱世,会造成社会组织流寇化。可以说,三国早期,几乎所有势力都不同程度带有流寇色彩。

流寇就是军粮征收主要靠抢,农民不给粮被杀死,农民给粮要饿死,留点口粮可持续发展不存在的,因为军人也面临饿死的危险。董卓及继承集团,吕布,袁术都是流寇化军阀。早期曹操也是,对徐州人民来说曹操就是流寇,还有著名的杂以人脯。至于西北马腾韩遂本来就是反贼,种地是不会种地的,只有靠打野谷维持生活。山东完全被土匪们控制,所谓泰山群盗。并州是黑山贼和匈奴,幽州公孙瓒的尿性屯的粮食怎么来的很好想象。袁绍稍微靠谱点,注重发挥乡贤组织能力,所以袁绍死时百姓哭泣,安民方面算是瞎子界的独眼龙。不过他儿子袁谭侵略青州就不干人事,虽然是黄巾余孽先糟蹋的。

另外纵观三国史,经常有互相抢割麦子的“计谋”,还美其名曰“野麦”。这可不是野生的麦子,农民种出来的。你割我的,我割你的,问过种麦子的没有?农民没粮食就要饿死。侥幸不死,他明年也不想种了,种了也被人抢走,这日子没法过。怎么办?逃,跑到流寇少的地方去种。这就出现新情况,农民流民化。

农民变成流民,意味着种田的人少了,那么军阀粮源减少,更加变本加厉的掠夺,形成恶性循环。关中,中原,到山东一代都这么毁了。东汉原本人口稠密地区,荒原化。曹丕时,洛阳近郊已经退化为森林,要专门派军队砍树开荒,到了这个程度。

流民也是很惨的,逃荒路上非常脆弱,经常会碰到有组织无组织的匪徒。实际上流民本身也会匪帮化,投靠有私人武装的豪强,这样安全一点。这就是丛林环境,一路互相火并是难免的。到了稳定点的地方,益州荆州,又有新情况,土客之争。对土民来说,流民是来争夺生存空间,还是武装流民,带着家伙来的,可怕。刘备入川前,益州土客斗就没消停过。荆州情况好很多,刘表平世三公才可谓确评,治理一方真是有手腕。可惜赤壁后三分荆州,成了交火前线。

群雄割据时期,就是这么个状态。农民死的死,跑的跑,没跑的往往也索性加入匪帮,反正种地肯定没前途了嘛。那么自然就会引发饥荒,饥荒后是瘟疫,气候异常什么的蛋不要扯了,就是饥不择食加抵抗力差加速传染。而且混战不结束,崩溃不休止。孟子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就这个意思。

那么三足鼎立局部都定于一后是不是可以恢复了呢?稳定下来,但是恢复是有过程的。因为乡村破坏不仅意味着人口死亡,更意味着生产力全面倒退。比如,没有牛。三国志里忘记谁了,大乱后找了200亩无主地种,结果老婆差点饿死。为何200亩地养不活两口人?基层结构被完全破坏了。他没有牛,估计犁也是找根木头凑活的,更谈不上育种,倒退到神农氏那会了。曹操搞屯田,田还在其次,借牛才是重点。而且各方也不消停啊,继续南征北战,都是先军主义,农民依然压力很大。

大体而言,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到较为正常状态是在曹睿时代,一个重要标志是重新用钱了。是的,董卓坏五铢钱后一直到曹睿才恢复。说明那时市场终于活跃起来,靠刀买单的时代终于过去,社会交易有了信誉需求。南方因为一开始破坏就较轻,又是北方流民移民对象,倒是在螺旋发展的。江南真正的开发自三国始,比如福建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地方治理自贺齐始。

数字上,三国末年人口应采纳晋太康统计377万户,1800万左右。但这不是最低点,三国最后50年形势是较为稳定的。人口低点应该在世纪初,较东汉巅峰至少有70%以上的减少。而且这个减少也不会是均匀的,中原十室九空绝不是文学夸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