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东北到海南的「打印店」为何都是「湖南口音」?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一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细节,但细究起来,背后却牵扯着不少人和事。你问从东北到海南,怎么那么多打印店老板都是湖南口音?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有它自己的逻辑和故事的。

咱们先来说说这“口音”这事儿。口音这玩意儿,很大程度上跟你的家乡、你接触的人群以及你成长的环境有关系。在咱们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人说话风格、声调、词汇都有差异,这都很正常。而你说的“湖南口音”,我猜你指的可能是在一些特点上的相似,比如一些声母韵母的发音方式,或者是一些语气词的使用。

那么,为什么是湖南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人,在全国各地的打印店里这么普遍呢?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第一,是“敢闯敢拼”的基因和“小本生意”的传统。

你想啊,打印店这活儿,说起来是个服务行业,但门槛不高,前期投入相对较少,又比较灵活。对于很多想要自己创业、打拼一番事业的人来说,这是个不错的选择。而湖南人,特别是湘南、湘西一带,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虽然那是说粮食,但骨子里也透着一股子能吃苦、肯干、善于抓住机会的劲儿。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地区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就业机会变少。这时候,像打印店这样的“小生意”就成了很多人盘活自己、养家糊口的新出路。湖南人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比一些其他地区的人更早或者更积极地走向全国,去寻找这样的机会。他们不挑活儿,肯放下身段,从小打小闹开始,一步步把生意做起来。

第二,是“抱团发展”和“信息网络”。

你想,一个人漂泊在外,尤其是做生意,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候,如果有老乡在同一个地方,互相有个照应,那感觉就不一样了。湖南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有自己比较紧密的社群,在创业过程中,信息交流、经验分享、甚至是资金互助,都更容易实现。

比如,一个湖南人在某个城市开了一家打印店,生意不错,慢慢有了点经验。这时候,如果家乡的亲戚朋友想出来闯荡,他肯定会想着“拉一把”,把经验传授过去,甚至帮忙找个位置,介绍客户。这样一来二去,同一个地区的人就可能聚集在某个行业,形成一种“抱团”的趋势。打印店这种需求量大、分布广的生意,自然就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是“低成本、高频次”的生意模式。

打印店这生意,虽然单笔利润不高,但是架不住客户多、需求频繁。学校、公司、个人,总有需要打印、复印、扫描、装订的。尤其是在大学城附近,学生是主要客户群,这生意就好做。湖南人看准了这一点,知道这是个“细水长流”的活儿,能稳稳当当地赚钱。

而且,打印店对技术的要求虽然有,但学习成本不高,只要掌握了操作机器、排版设计、后期装订这些基本技能,就可以开张。这对于很多没有高学历、没有特殊技能的人来说,是一个相对容易进入的领域。

第四,是“流动性”和“适应性”。

从东北到海南,这跨越的距离可不是一点点。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里,需要的是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不惧怕长途跋涉的人。湖南人,尤其是一些内陆地区的人,可能比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对于“走出去”更有主动性。他们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去到更远的地方,去适应新的气候、新的文化、新的人群。

而且,打印店这种生意,其实是比较“跟着人群走”的。哪里有学生,哪里有商业区,哪里就有潜在的客户。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地方的打印店突然多了起来,往往是因为这个地方对打印服务的需求量在增长。而那些有创业头脑的湖南人,就可能敏锐地捕捉到这种信息,然后迅速进入市场。

第五,是“口音”本身带来的“亲切感”和“误解”。

你问为什么“都是”湖南口音,这可能是一种“选择性注意”或者“刻板印象”。实际上,肯定也有其他地方口音的打印店老板。但是,一旦你听惯了某种口音,在某个地方又频繁听到,就容易形成一个印象。

而且,有些时候,口音也能带来一种“亲切感”。对于一些来自内陆地区、同样在外打拼的人来说,听到老乡的口音,可能心里会感到一丝温暖,更容易产生信任。这在服务行业里,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

当然,你说的“从东北到海南”,这中间的地域跨度非常大。在东北,你可能看到的是山东人、河南人开的打印店也很多;在海南,你可能看到的,除了湖南人,也有广东人、广西人。但你之所以会注意到“湖南口音”,很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湖南人成为了一个非常活跃、非常显眼的群体。

所以,总结一下,打印店老板的“湖南口音”普遍,并不是因为什么神秘的原因,而是湖南人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凭借着他们“敢闯敢拼”的精神,善于抓住“小本生意”的机会,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信息网络”和“抱团发展”的模式,在服务业的这个细分领域里,闯出了一片天地。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把打印店开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本身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的一个生动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湖南的贫困县,垄断了全中国的打印店;湖南曾经的囚徒,被无数领导干部抢着请客吃饭;这不是小说桥段,是湖南新化县诞生的传奇。


1960年,一个修钢板的男人,走进银行,摩挲着双手,全身上下都透露着紧张。

半小时后,他改变了自己的未来,也改变了家乡的命运。他靠自己的胆识、技术从银行赚到了一笔巨款,开创了产值千亿的打印行业。中国打印行业正是从这位修钢板的新化人开始,新化人陪着打印行业从0到1,而打印行业的发展轨迹,几乎可以概括为内卷与反内卷。


修打字机,0风险高回报

1960年,易代兴出身于贫瘠的新化县,因为吃不饱饭,跟着一个师傅出门混江湖。不是拿刀叉剑戟斧钺钩叉混江湖,修理不听话的人,这次聊的是打印行业,不是古惑仔。易代兴是拿锤子混江湖,修理各种不听话的钢板。


易代兴去银行时发现他们的打字机有问题,打出来的文件字永远都不齐。易代兴也是脑筋灵活,看了一会就发现了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零件所处位置有问题。如果是普通人,八成发现不了问题根源。如果是老实人,可能直接指出问题,顺手帮忙修好。


而易代兴选择用自己丰富的江湖经验,来实现双赢。易代兴自称是修打字机专家,和工作人员要45元维修费用,等工作人员答应了,又借口需要开水支开工作人员。


易代兴两指轻轻一掰把零件位置矫正,随后端坐在打字机前,好像还在研究打字机一样。等工作人员回来,易代兴东敲敲西拧拧,拆下几个零件再按回去,故意拉长时间,以免工作人员觉得45元花的不值。


靠着这次维修,易代兴熟悉了打字机,又赚了一笔巨款,当时公务员月薪也都不过50-70元,挪个零件赚了别人一个月的薪资


双赢=易代兴赢两次,赚了经验,又赚了一笔巨款,赢麻了。


托这45元的福,易代兴的江湖从修钢板变成了修打字机,不管能不能修好,先拿来熟悉一下内部结构和零件的,修好了就赚钱,修不好大不了就跑。


咱们想一下,现在有什么行业和当年的修打字机接近?也就是发空气币了,一个月能涨300倍,下个月可能就归零。


客户承担风险、客户资助你学习、只要成功就有超高收入,就是需要你跑得快。

币圈大佬们总算是找到了自己的祖师爷,建议币圈大佬尽快给打字机建个庙,天天烧韭菜拜一拜。



从牢房常旅客,到领导身旁客

其实从易代兴开始维修打字机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入狱倒计时,倒不是因为修坏打字机要坐牢,是因他们伪造证件、公章、发票


由于年代原因,当时必须有介绍信才能畅通无阻,易代兴觉得打字机和文化有关系,就伪造了某文化厂的介绍信和公章。而他的徒弟邹联经伪造了某电修配厂的介绍信,为了显得自己正规,还顺道伪造了发票和价格表。


但是因为造假水平太低,俩人都被拘留过,1963年恢复自由身后易代兴又因为穿着太时尚,和当地民众格格不入被怀疑是特工,又被抓捕。


事实证明,伪造公章不能穿的太帅,尤其当你水平很菜时。


不只是互联网水很深,造假圈也一样,这种W还是让潘叔去赚吧


易代兴1979年才出狱回到新化。徒弟邹联经也多次被拘留,1978年出狱后,当地政府邀请他出任打字机维修厂厂长。


与其说是维修厂,不如说是培训基地,主要就是培训维修人才以及开介绍信等文件,让他们有正当身份,不用继续在入狱边缘疯狂试探。后续成了打印圈的黄埔军校,新化最多曾有5000多人从事打字机维修,成了打印行业的种子力量。


可以说没有这家维修厂,新化人只能和张三一样,反复入狱,没机会统治打印行业


复印机刚进入国内时,也非常缺乏维修人员,另一位新化人龙三沅学会复印件维修技术后,去西藏为各大单位服务。


每天几辆车抢着接龙三沅,处级干部陪着,管吃管住管烟管酒。别说咱们社畜了,绝大多数公司的老板都没这种待遇。


这些维修人员从随时入狱,到有资格成为领导身边红人,离不开维修厂开出来的介绍信、发票。当龙三沅的神仙待遇在新化人里传开后,无数人跟风学习维修技术,当时的场景跟段子里一样,你开个拉面店赚钱,周边立刻就能开出20家面馆,你卖20元一碗,他就卖18元一碗。

卷,就是疯狂内卷。


但打印行业和面馆有一点不同,打印行业没有天花板。修打字机可以升级成修复印机,修复印机的攒够钱了可以开复印店。行业里嗅觉敏感的人,永远都能先一步升级



商机

例如龙三沅1988年买下复印机开起复印店,但没有几个人继续学龙三沅开复印店,不是不赚钱,是成本太高了。龙三沅买下一台坏的复印机都花了12万,这笔钱能在北京城区买一套60+平的新房,新复印机的价格更是天文数字。


有钱人没有经验,开了复印店八成会亏,懂维修有经验的新化人没有钱,复印店的发展,似乎成了死局。


这个死局最终还是被几个新化人破了,不是懂维修的新化人中了彩票,有钱了。是新化人振臂一呼:兄弟们,给我把价格打下来了。


早期,台湾人从欧美市场大量进口废弃五金和电子设备,其中也包括复印机,但台湾人是拆解后售卖零件。新化人发现这些废弃复印机能修复当二手卖,立马找台湾人采购,而台湾人还以为自己捡了便宜,立刻加大进口量。新化人借此建立二手复印机批零市场。


事实证明,懂一门手艺很重要,有一大群懂手艺的人更重要。如果新化人内部没有跟风学维修复印机,那台湾人的废旧复印机也永远只能当废料卖。


台湾人不是找不到修复印机的,是找不到这么多能修的人。如果一周只能修好一个复印机,那还不如利用这个时间把50台复印机拆成零件去卖,时间成本上划不来。


随着几个新化人二手复印机生意越来越大,台湾人的扮演的角色从倒爷变成了酸菜鱼,又菜又多余。新化人最终跳过台湾人,直接和欧美进口废旧复印机。


打印店:卷到免费

新化人在全国各地开起了二手复印机市场,成功把价格打下来,打印店从2000年左右爆发。打印店这种投资成本不高、学习门槛也不高的行业,几乎注定就要内卷


一个学校的大门能开出3家打印店,一个办公园区能4个大门各一家,园区中心再开一家,这开店密度都快赶上房地产中介了。


在房地产市场比较景气的时期,一个小区4个大门,链家能开出3家店包围小区,小区中心花园还永远有一群中介拿着广告单打游击。小区门口的保安大爷都没中介站岗时间长,我建议以后物业和中介合作,让中介顺道当保安吧。


而打印店不仅开的和房地产中介一样多,而且还经常比拼价格,甚至部分打印店直接免费打印


打印店内卷已经卷到大家都快没钱赚的地步,按某打印店的成本计算方式,投资40万开的打印店,一个月可能就只有750元净利润。


打印店竞争成了这样,除了新化人,几乎已经没有入场资格。人家新化人可以找自家亲戚一起拼单压低成本;想学技术、经营经验,去亲戚店里打工一个月就行了。


但新化人没有止步于打印店,当大家一窝蜂去学复印件维修时,有人去做起了二手复印机维修、买卖生意。而当大家又一窝蜂开打印店时,又有一群人站了出来。


曾文辉是最早一批开打印店的新化人,在尝到新技术的甜头后,把多年赚来的钱全都投资新技术,生成出具备写真绘图功能的写真机,目前已经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近几年,新化人又杀入了打印机配件市场,甚至还在当地政府的组织、扶持之下搭伙“回老家”,在新化县建了文印产业园。


如今年产值1200多亿的打印行业,新化人独占70%多。一个地区几乎垄断一个领域并不少见,桐庐的快递;莆田的医疗、家具;连江的网吧;沙县的小吃。但谁都没有像新化一样升级的如此快,永远在内卷加剧之前升级


而新化打印的故事并没有止步于垄断国内市场,早就奔赴加纳,让非洲商人体验一下降维打击:“以三折页印刷品、1000张起印为例,加纳市场的报价折合为每张3.26元人民币,我们过去后,可以把价格控制到1/10左右。”


而另一批人则是开了淘宝店,做起淘宝打印、文创打印,例如打印定制手机壳之类的生意。也有内卷王者开淘宝继续做常规打印,把价格压到极限。


新化人中永远有人愿意去学习新技术,而当新技术的价值被传开后,也总有一群人立刻全力学习、跟风,开始内卷,总有人会去探索新道路、新技术,打破内卷。


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的故事,是一群人白手起家,统治一个行业的故事,更是一群人不断打破内卷的故事。

《新化打印产业的生命史》 冯军旗 发表于2010年《中国市场》

湖南日报 | 新化文印产业闯荡非洲市 娄底新闻网

瞄准“千亿产值产业”目标 新化县启动中国文印小镇建设 娄底日报

新化县创新文印产业打造“文印之都” 娄底新闻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