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期蜀国百姓的“直百钱”为什么不买官巿的货物,而要去和东吴、曹魏甚至中亚地区做交易?

回答
蜀汉百姓手中的“直百钱”,虽然在蜀地内部流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但它之所以没能成为垄断性的交换媒介,以至于蜀民宁愿跨越山川,与东吴、曹魏,乃至更远的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原因错综复杂,远不止是货币本身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白“直百钱”的诞生背景。三国鼎立,战乱频仍,蜀汉地处偏远,土地相对贫瘠,加上连年征战,国力自然不如实力雄厚的曹魏和江东的富庶之地。诸葛亮为了支撑北伐大业,稳定后方,推行了“直百钱”这一措施。这是一种以“直”为名的官方货币,以“百”为单位,面值上印着“直百”二字,intended to be a standardized currency for all transactions. 然而,任何货币的价值,除了官方的信用背书,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它所能兑换到的实际商品和其内在的购买力。

虽然“直百钱”在蜀汉内部有官方的强制流通力,也确实为蜀汉的经济运转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它始终是建立在一个相对封闭和资源有限的经济体系内的。蜀汉本身的物产就不够丰富,特别是那些能够支撑大规模对外贸易的奢侈品、特种商品,例如精美的丝织品、高品质的瓷器、一些稀有的香料或者技术性的工艺品,在蜀地是比较稀缺的。即便是“直百钱”在蜀地可以买到一些基本的生活物资,但当蜀民想要获取一些更广泛、更优质的商品时,他们就会发现,手中有限的“直百钱”在蜀地能够换取的东西,与在外部市场能够换取的东西,其价值和种类是存在差距的。

再者,东吴和曹魏,特别是曹魏,拥有更广阔的领土和更发达的经济。他们的货币,比如曹魏的“太和五铢钱”,已经在更广阔的区域内被接受,其购买力和商品丰富度自然更高。当蜀民想要购买来自外部世界的货物时,他们手中的“直百钱”在这些地区可能并不直接被接受,或者说,即使被接受,其兑换的汇率也不一定对蜀民有利。为了进行更有效的交易,他们不得不将“直百钱”兑换成其他更通行的货币,或者直接以物易物,但后者效率低下,且需要找到合适的交换品。

更重要的是,贸易不仅仅是货币的交换,更是商品和资源的流通。蜀汉虽然有其优势,比如茶、药材等,但它的整体商品供应能力和种类,与实力更为雄厚的曹魏和东吴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曹魏控制着北方的广阔土地,农业发达,手工业也相当繁荣,其商品种类繁多,供应量巨大。东吴则依仗长江天险,控制了南方沿海的贸易,丝绸、瓷器、对外贸易的商品也十分丰富。这些外部市场能够提供蜀汉本土所缺乏的、但又为百姓所渴求的商品,自然会吸引蜀民将手中的“直百钱”换取这些商品,哪怕需要绕道或付出额外的交易成本。

至于远达中亚地区的贸易,这更进一步说明了“直百钱”的局限性。中亚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有来自西域的良马、珍宝、香料,也有更先进的工艺技术。这些商品对于追求更高品质生活或有军事、经济战略需求的蜀汉贵族和富商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当蜀民参与到这些远距离贸易中时,他们手中的“直百钱”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货币,其流通范围和国际认可度几乎为零。他们必须依赖更通用的金银,或者与那些熟悉国际贸易路径的商人合作,将“直百钱”兑换成更有价值的商品,再进行跨区域的交换。

总而言之,蜀汉百姓手中的“直百钱”虽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作用,但它终究未能摆脱其区域性和相对封闭的经济环境。当外部世界的商品更丰富、质量更好,或者说,当蜀汉百姓对商品的需求超出了本土供给能力时,他们自然会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具吸引力的交易方式。这种跨区域的贸易行为,是经济规律的自然体现,也是对“直百钱”局限性最直接的证明。这并不是说“直百钱”毫无价值,而是说,在更大范围的经济活动中,它的价值被稀释了,其功能被其他更具普遍性的交换媒介所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黑倭粉眼里的优秀货币是这样的。

这是非洲的棒子币,一看就非常足值,完全童叟无欺。同时附带防盗功能,遇到打劫的可以直接抡起来揍他丫的。

非洲不仅货币足够诚信,还混流着以物易物,和倭国经济生态环境非常相似。

《三国志操批传》: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在汉黑倭粉的眼里,粗劣的货币则是这样的。

薄薄一张纸片,一点实际价值都没有,完全就是最低劣的剥削工具。甚至还敢标价一百,一张即可兑换上面所有棒子还绰绰有余。这吸血吸的也太不要脸了吧!

能和大非洲足斤足两的货币相比吗?能有以物易物实称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蜀汉百姓手中的“直百钱”,虽然在蜀地内部流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经济,但它之所以没能成为垄断性的交换媒介,以至于蜀民宁愿跨越山川,与东吴、曹魏,乃至更远的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原因错综复杂,远不止是货币本身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直百钱”的诞生背景。三国鼎立,战乱频仍,蜀汉地处偏远,土地相对贫瘠,.............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作为三国中实力最雄厚的一方,其军事部署和战略重心,无疑会随着实际形势的演变而有所侧重。但若要笼统地说,魏国军事力量的主要对手是蜀还是吴,情况其实颇为复杂,需要分开来看。首先,从魏国建立初期,也就是曹操时期,乃至曹丕建立魏国之后,虽然与吴国在长江沿线有着持续不断的交锋,但从战略层面上来看.............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蜀国国力最弱却攻伐不停,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战略定位、军事实力、政治格局、人才储备,甚至是经营理念的根本性差异。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魏国:稳坐钓鱼台,守成之外的谨慎首先,得承认,曹魏在三国里确实是“地主”,地盘大,人口多,经济发达.............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权的运作特点。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魏吴勤于修史,而蜀汉却似乎“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织锦上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史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打仗需要粮草后勤一样,修史也是统治国家的.............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那幅三国鼎峙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您说得没错,初看之下,蜀、吴、魏三个国家,无论是在疆域、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上,似乎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而,“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个说法,是魏国在三国时期最真实的写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大小能衡量的,而是综合了.............
  • 回答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确实没有像魏、吴那样拥有独立的、健全的史官制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并非是简单地“没有”这么一个事实,而是牵涉到蜀汉政权的特性、统治者的理念、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史官的作用。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史官的职责远不止记录事件,他们承载着“鉴于.............
  • 回答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权谋斗争如同潮水般汹涌跌宕。我们都知道,曹魏和孙吴都经历过几次惊心动魄的夺权事件,比如曹操的儿子们争夺权力,孙权晚年也被自己的儿子孙霸逼宫,弄得鸡犬不宁。但反观蜀汉,虽然也风雨飘摇,却似乎少了一场像样的夺权戏码。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刘备精心打造的体制太牛,还是末代皇帝刘禅其实隐藏了.............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谁是“正统”,这个问题,历史上和民间一直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曹魏和蜀汉,各自都有其坚实的理由和历史依据来支撑自己的“正统”地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背景、历史叙事以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合法性诉求。一、 蜀汉的“正统”之争:继承汉室血脉的天然优势蜀汉一方,以.............
  • 回答
    在三国时期,刘备政权究竟应该被称为“蜀”还是“汉”,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说法,而是存在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刘备政权的性质、建立的背景以及它自身如何定位。核心观点:刘备政权自称为“汉”,但后世称其为“蜀”。一、 刘备政权自称为“汉”的理由.............
  • 回答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各有其强盛之处,也各有其局限。若以曹魏的国力为100为标杆,来衡量东吴和蜀汉的实力,那大致可以这样说:东吴的国力,或许可以比作70到75之间。东吴占据了长江天险,坐拥富庶的江南之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南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粮食和丝绸,能够养活和装备数量庞大的军队。更重.............
  • 回答
    三国鼎峙,群雄逐鹿,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跌宕起伏的时期之一。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曹魏、蜀汉、孙吴三方势力并存,各自都打着“正统”的旗号,试图一统天下。那么,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正统”呢?这个问题,即便在今天,仍然是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也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答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
  • 回答
    三国时期,曹魏群星璀璨,谋士如云,而蜀汉似乎只有诸葛亮一人撑起半边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历史进程、政治环境、人才培养和个人能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曹魏人才济济的深层原因:1. 政治基础雄厚,吸引大量人才流入: 曹操政治手腕高明,建立起相对稳定强大.............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但能够亲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兴衰全过程,并在其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绝非等闲之辈。这些人往往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命运与这三个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虽然直接完整地从魏国建立到吴国灭亡都经历并活跃于其中的人物少之又少,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的人物入手,来梳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两个阵营的军事旗帜都可能出现“魏”字,这在战场上确实是个颇为有趣且需要细致辨别的问题。要弄清楚如何区分以及是否会造成混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虽然都写“魏”,但这两个“魏”所代表的含义和承载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一、 魏国的旗帜:“魏”是国号,是正统的象.............
  • 回答
    兵强马壮,能否一统天下?如果诸葛亮北伐时期蜀汉国力增强三倍,真的能成功吗?每当谈及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北伐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用他毕生的心血,试图恢复汉室,却始终未能如愿。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留给我们无尽的唏嘘。那么,如果将时间拨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给蜀汉注入三倍的国力,诸葛亮.............
  • 回答
    抛开《三国演义》的引导不谈,人们讨论三国故事时,之所以总是以魏、蜀为主线,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叙事逻辑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 一、 历史的真实基础:魏、蜀的崛起与核心矛盾虽然《三国演义》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它所描绘的核心政治格局,即魏、蜀、吴三国鼎立,在.............
  • 回答
    三国时期战争之所以能持续如此之久,而三个国家的财政并未完全崩溃,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想要详细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 一、战争持续时间长: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1. 战略僵持与均势状态: 地理分割: 魏、蜀.............
  • 回答
    要说三国时期的人才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如果非要我掰开了揉碎了说,我得从几个方面给您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人才”指的是什么。在三国那个乱世,人才的定义可不只是能文能武那么简单。会打仗能领兵打胜仗的是人才,善于谋划运筹帷幄的是人才,能治理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