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力量主要在对付蜀国还是吴国?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作为三国中实力最雄厚的一方,其军事部署和战略重心,无疑会随着实际形势的演变而有所侧重。但若要笼统地说,魏国军事力量的主要对手是蜀还是吴,情况其实颇为复杂,需要分开来看。

首先,从魏国建立初期,也就是曹操时期,乃至曹丕建立魏国之后,虽然与吴国在长江沿线有着持续不断的交锋,但从战略层面上来看,蜀汉政权,尤其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构成了魏国相当大的战略压力。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多次出兵伐魏,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其北伐的次数和规模,确实牵动了魏国大量的兵力部署。魏国为了应对来自汉中的蜀军,不得不常年在那一带集结重兵,并且多次派遣名将如司马懿、张郃等人前去抵御。这种军事对峙,直接影响了魏国在其他方向的兵力调动和战略规划。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魏国与东吴之间的争夺。曹操时期,赤壁之战后,魏国虽然失利,但并未放弃对荆州和江东的觊觎。之后的岁月里,魏吴两国在淮河、长江一线,尤其是在合肥、濡须口等地区,经历了无数次的拉锯战。孙权在位期间,也多次率军北伐,虽然没有诸葛亮北伐那么系统和持续,但其每次的进攻都足以让魏国感到威胁,并且需要调集重兵进行防守。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如合肥之战,魏国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军事力量。

如果非要区分哪个时期侧重点更明显,可以说在诸葛亮活跃的年代,蜀汉的北伐给魏国带来的直接军事挑战更为显著,迫使魏国将相当多的精锐部队和优质将领长期部署在西北前线。 诸葛亮以其“攻心为上”的策略,虽然战场上的胜负并非一边倒,但其对魏国后方稳定和心理上的影响不容忽视。

但从整体战略来看,魏国对吴国的戒备也从未放松。 尤其是东吴在孙权晚年,以及后来孙綝和孙休时期,虽然国力有所衰退,但依然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魏国明白,一旦蜀汉被灭,其最大的战略威胁就将转向东吴。因此,即使在应对蜀汉的压力时,魏国也始终保留着相当的力量用于防备吴国,并且在某些时期,比如毌丘俭、文钦在寿春的反叛,就是魏国与吴国之间直接军事对抗的体现,吴国趁机发兵,也给魏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可以说,魏国的军事力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在同时应付两个强大的对手。 只是由于地理位置和各自战略的缘故,某些时期会对一个对手的关注度更高一些。比如,当蜀汉发动大规模北伐时,魏国的前线将领会感到巨大的压力,需要朝廷派遣更多的援军和物资。而当蜀汉相对沉寂,或者内部出现动荡时,魏国的注意力自然会更多地转向东吴。

总的来说,魏国既要防范来自蜀汉的军事进攻,又要警惕来自东吴的长江水军和陆上部队的袭扰。它的军事力量,可以说是被这两个方向同时牵制和消耗的。虽然诸葛亮北伐的次数和带来的战略压力更为人津津乐道,但对东吴的长期防御和潜在的进攻,同样是魏国军事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国。


不论是战事规模、频率,都必然是吴国。


尤其是吴国战败还能让魏国感叹这是建军以来第一艰难之战。


至于具体多少兵力,天知道了,曹魏是虚外实内,边境有战事,多仰仗中军奔赴,今年吴国来犯自然去东线,来年蜀国来犯,也自然往西线走。


PS:诸葛恪绝对是三国最奇葩的名将了,东兴之役四万大破司马昭七万,斩首虏数万,不但逼得司马昭杀人泄愤,还能搞的曹魏因为死伤太过惨重以至于修改丧葬制度。最离谱的是合肥新城之役,诸葛恪惨败,军士死者数万,结果曹魏事后感慨是役乃建军以来最为艰难之战。很无解,好吧。


看到这段,有点意思了,不知道哪位达人能说明下这些数据出处,毕竟我很是好奇。虽然我更好奇的是先不说这段详实与否,按曹魏、蜀汉屡次征讨孙吴的结果而言,确定二者不都是孙吴经验包?


截个图,好吧,我现在坐等 @本蘑菇 你拿出汉中、襄樊之战曹魏投入二十万兵力,诸葛亮一伐、三伐、四伐、狄道投入十万以上兵力的记载。

我告诉你曹操、曹丕七八次亲征孙权,有载十数万甚至数十万,你不信,一定要详细数据,我给了十余万、十数万和二十余万的出处。既然你咬定要数据,那么将心比心,你所举汉中等六战的曹魏兵力出处是?

以及真的很佩服你这个不同战事的兵力加一起凑数的思路。


@本蘑菇 越来越有意思了。

这是刘禅诏书里称诸葛亮兵力二十万,是曹魏的军力?你是不是看不清刘禅二字?


二虏是什么意思?吴蜀都包含在内,东西奔赴看不懂?张嘴就是三伐,证据呢?杨阜规劝曹叡时说吴蜀来犯导致十万大军东西奔赴=这就是三伐十万去打诸葛亮,脑洞可以。

用裴松之自己都不承认的郭冲五事来强证这就是四伐曹魏出兵三十万,哈哈哈。

我引用数据时,不清楚的军力就说明不详,或者说清楚偏师数万,中军必然只多不少。而你这里张嘴就是城里面有兵,陈泰有兵,随随便便就是十万,数学真好。


嗯,这是诸葛亮说的,可以,我承认。襄樊之战我也承认,毕竟曹操亲征。


于是乎,你这里除了汉中、襄樊;一伐拿刘禅诏书里称兵二十万当做曹魏兵力;三伐用杨阜规劝曹叡时强调吴蜀二国对曹魏军力调动来扯淡;四伐用裴松之否决的郭冲五事;狄道用有兵=随随便便凑出十余万。


哈哈,你酸我数学宗师是因为你才是老本行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