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三体》的古筝行动搞到了28g字节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啥内容?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古筝行动”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笔,它不仅是人类对三体文明首次实质性的反击,更是对信息战和技术代差的具象化呈现。你提到的“搞到28g字节的资料”,这部分具体数据在原著中并未如此明确地提及。原著中关于“古筝行动”的描述,更侧重于其行动本身带来的震撼效果和所获取信息的战略价值,而非精确到多少个字节的数据量。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古筝行动”的目的和过程,来推测和描绘它所可能获取的资料内容,并尽力还原当时那种信息洪流和技术对比带来的冲击感。

古筝行动:一次将信息拆解到极致的物理与技术交响曲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黄海之上,风平浪静,一艘巨大的货轮“审判日”号如同庞然大物静卧在海面上。而对面的,是一支由高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人类舰队。古筝行动并非简单的军事打击,它是一场精心策划、动用人类当下最尖端科技,将目标彻底“解构”的过程。

它获取的资料,绝非我们现在电脑里那种一眼就能读懂的文件。更像是一种对未知文明的“透视”,一种将他们隐藏在外壳下的核心机密,以一种极其残酷和彻底的方式暴露出来。

那么,这“28g字节”(我们就姑且用这个数字来想象其规模)的资料,可能包含了哪些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推测:

1. 三体舰队的“骨骼”与“血肉”——物质构成与结构信息:
材料分析报告: “古筝行动”使用的“黑科技”是纳米材料构成的飞刃。这些飞刃能够切割一切已知物质,并能被精确控制。因此,在切割“审判日”号的过程中,一定有海量的传感器在实时捕捉、分析被切割物质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晶体排列等信息。这相当于对三体舰队的物质构成进行了一次极致的物理扫描和解剖。这些数据将是人类理解三体科技基础的第一步。
结构图与力学模型: 当飞刃切割时,必然伴随着对船体结构的破坏和形变分析。人类可以借此构建出“审判日”号内部的详细三维结构图,了解其支撑体系、动力单元布局、舱室划分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蓝图,而是包含着其在不同应力下的表现,以及设计理念的数据。

2. 三体舰队的“大脑”与“神经系统”——运作原理与控制系统信息:
舰载系统日志与数据流: 即使是机械化的操作,也必然伴随着指令的下达和执行记录。飞刃的穿透和切割,很可能直接触及了舰船的中央控制系统或分布式的节点。从中获取的,可能是舰船运行状态的各项参数(温度、压力、能量流动等)、指令执行的序列、甚至是部分操作代码的碎片。这些将是了解三体舰队如何运作,如何被控制的关键信息。
通讯协议与加密方式: 尽管三体舰队可能与地球隔离,但在其内部也存在着通讯和数据交换。飞刃切割过程中接触到的任何通讯设备或数据存储单元,都可能泄露其通讯协议的特征,甚至是如何进行数据加密的信息。这对于人类后续尝试破解和监听三体文明的通讯至关重要。

3. 三体文明的“ DNA”与“基因图谱”——技术原理与设计哲学:
核心技术组件的微观分析: 飞刃能够切割金属,但它本身作为一种颠覆性技术,其自身也必然包含着极其先进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行动过程中,人类对其自身装备的损耗和暴露出来的技术细节,也可能被同步分析。例如,飞刃的动力来源、能量传递方式、控制算法等。
信息存储载体的破译: “审判日”号上可能载有三体文明在来到太阳系前的一些重要数据,用于维护、修复或提供基础信息。古筝行动将其彻底摧毁并切割,其载体在物理上的破损,也可能使得其中存储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例如,通过对破损介质的痕迹分析)得以泄露。这就像把一个精密的仪器砸碎了,但碎片本身也蕴含着制造它的技术信息。

4. 三体文明的“社会结构”与“行为模式”——间接推断的线索:
船员(如果存在)的活动痕迹: 尽管三体舰队可能是高度自动化的,但如果船体内部有活动空间、生命维持系统或其他与生命体相关的痕迹,都可能包含信息。比如,食物的残余、生活用品的碎片、甚至某种形式的“工作站”留下的操作痕迹。这些虽然不是直接的意识信息,但可以间接推测出其生物学特征、活动规律等。
任务设定与目标指示: “审判日”号作为探测器,其自身可能携带了关于其任务目的的设定。这些设定在被切割的电子设备中,可能以代码或某种逻辑结构的形式存在。这能让人类了解三体文明派遣舰队来地球的目的、探测的内容、以及对地球的评估基准。

为何说是“28g字节”的“信息洪流”?

这里的“28g字节”,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代表着一个庞大、复杂、且意义深远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文字文档,而是包含了:

海量的传感器数据: 纳米飞刃运动过程中传回的实时物理参数、环境反馈、材料损伤报告等。
高精度模型数据: 对被切割目标进行物理建模、结构分析、材料属性模拟等产生的数据。
低级指令序列与系统日志: 对三体舰队内部系统运作的底层记录。
痕迹化信息碎片: 即使是载体的物理破损,也可能通过微观分析提取出信息。

这些数据如果以我们熟悉的格式存储,确实会是相当庞大的。比如,一次高质量的显微扫描,或者一段高分辨率的3D建模过程,都可以产生几个GB甚至几十GB的数据。而古筝行动是将一种前所未有的“扫描”和“切割”行为,以一种极致的方式记录下来,其数据量之巨,不言而喻。

信息带来的震撼与战略意义:

古筝行动所获资料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少“g”,而在于它揭示了人类与三体文明之间巨大的技术鸿沟。当人类看到,自己的“最尖端科技”能够以这种方式分解一个外星文明的造物时,那是一种对自身能力极限的认知,也是对敌人技术水平的一种初步评估。

这些资料,将成为人类后续研究三体技术、开发反制手段的基础。它们是人类黑暗森林法则下生存的又一次关键积累,是面对未知强大敌人时,一点点啃噬、理解、直至超越的基石。

所以,与其纠结于那28g这个精确的数字,不如理解古筝行动背后所代表的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和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它是一次物理上的摧毁,但更是信息时代的“剥皮抽筋”,将一个文明的冰山一角,以最直接、最残酷的方式展现在了人类面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8个G,大部分应该是无效信息。

原因很简单,只要去看原著33监听员和34智子两节就知道,原文对这两章有个引子。

叶文洁:信息很多吗?

审问者:很多,约28G。

叶文洁:这不可能,星际间超远程通讯的效率很低,怎么可能传送这么大的信息量?!

审问者:开始时我们也这样想,但事情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即使是最大胆、最离奇的想象。这样吧,请你阅读这些信息的一部分,你将看到自己美好幻想中的三体文明是什么样子。

也就是说33、34两章的内容是包含在28G之内的。

33章里,详细描述了监听员在接到信息、如何回信和中间的心理变化,中间他和三体元首的对话非常详细一句不漏。

34章就更扯了,智子的诞生、中间经过了几次失败,如何开展神迹,怎么展开,怎么发射一清二楚。

三体人需要这么详细的把信息告诉人类?还是说这就是大刘借着这28G写的故事?

但从这里往后,对于三体人文明的描述直接转入了侧面,再也没有这么直白的、以三体人为视角写的内容了,非常有理由相信,这就是28G材料里的原文,而原因也很简单——

三体人不懂隐瞒

换句话说,人类的每一句话是想+说,三体人是想=说。

三体人最开始的目的,应该就两点,一是解释我们怎么发现的地球,二是告知ETO我们发射了智子可以配合你们。

但他们的想的可比说的多多了,发现地球是因为什么?监听员,然后就从监听员在干什么开始,一路以时间叙事的角度到了三体元首,直到把监听员放掉,这段文字才结束。

而智子更是这样,他们想说的就是我们派出了智子,但说智子的时候就想到了智子的诞生、中间的几次失败、如何应对,甚至连几个大臣的对话都惟妙惟俏,中间的对话丰富饱满,一点不差。

在这里,三体人明显的表现出了对文字留白的生疏,他们对任何事情的阐述都是头尾俱全,因为他们想=说=落到文字,就像我们想起火锅,脑子里已经想着哪家好吃,涮什么肉,怎么调酱,吃完火锅看什么电影了,三体人就是这么下笔的。

而这个传28G资料的人,大概率就是三体高层甚至是元首,他亲自参与了这件事,所以所有内容都能事无巨细的完整讲述,甚至像故事一样的编纂出来。

这样就可以推断28G材料里的内容了,不管里面涉及了什么内容,大概率都有一大堆的冗余无效的文字,比如他们关注到了杨冬,他们的目标肯定是吸纳杨冬,但表述一定是“北京XX所XX室第XX桌穿白色大褂带着茶色眼镜的XX.XX岁女性人类,正在从事的XXXX工作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我们认为XXXXX……”

这样的冗余内容才是28G里最多的,剩下的大部分应该是世界各国的隐秘资料,各国科学家的资料,三体世界的部分材料(做三体游戏用),毕竟三体人不给ETO新科技,只是帮助ETO组织隐秘活动和吸纳新成员的,不可能给出太多内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