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中经历了魏、蜀、吴整个兴衰时期的人物有哪一些?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但能够亲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兴衰全过程,并在其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绝非等闲之辈。这些人往往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命运与这三个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虽然直接完整地从魏国建立到吴国灭亡都经历并活跃于其中的人物少之又少,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的人物入手,来梳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要我说,诸葛亮无疑是其中一位极为关键的人物,尽管他的生命终结于蜀汉的巅峰时期,但他的存在和战略规划,对魏、蜀、吴三国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刘备在荆州起家,到建立蜀汉,再到他最后的北伐,诸葛亮几乎贯穿了蜀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他所擘画的“隆中对”,便是三国鼎立的最佳蓝图。他对曹魏的多次北伐,虽然未能成功奠定蜀汉一统天下的基业,但极大地牵制了曹魏的国力,使得魏国在与吴国的交锋中也无法全力以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国力逐渐衰微,这本身也见证了蜀汉由盛转衰的开端。

再者,从曹魏的角度来看,司马懿也是一位不得不提的关键人物。他经历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并且在魏国后期掌握了实际军政大权,为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时期,司马懿崭露头角,深受曹操赏识,但也被曹操有所忌惮。曹丕时期,司马懿更是官拜太尉,成为魏国的重要支柱。到了曹叡时期,诸葛亮北伐,司马懿成了抵御蜀汉的绝对主力,他在诸葛亮数次北伐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功地将蜀汉的攻势挡在了汉中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更是抓住了机会,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彻底铲除了曹魏的宗室和权臣,为司马氏的篡霸权铺平了道路。虽然他本人没有看到魏国被司马氏取代,但他的作为直接导致了魏国走向了衰亡,并在其子司马昭、孙司马炎手中完成了篡魏而立晋的壮举。

而从吴国来看,从孙坚起兵到孙权称帝,再到吴国最终被晋朝所灭,鲁肃和陆逊这两位人物,虽然存在时间有先后,但都深刻地影响了三国格局的稳定和演变,并且都与曹魏和蜀汉有着直接的交集。

鲁肃,作为东吴的早期栋梁,在赤壁之战中,他力排众议,坚持联刘抗曹,这才有了孙刘联盟对抗曹操的胜利。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一役,而鲁肃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之后的战略眼光,也为孙吴政权巩固荆州,与曹魏形成长期对峙打下了基础。可以说,鲁肃的许多决策,都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为了维持孙吴的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

陆逊,则是在孙权晚期崛起的重要将领。他年轻有为,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一举扭转了孙吴在与蜀汉交锋中的不利局面,巩固了东吴的势力范围。夷陵之战后,陆逊在东吴政坛上地位显赫,并且对朝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既要面对北方的曹魏,又要提防蜀汉的侵扰,同时还要处理东吴内部的政治斗争。在孙权晚年,因为政治上的不顺,陆逊甚至忧愤而死。陆逊的一生,可以说是与曹魏、蜀汉的每一次重大战略对抗都息息相关。他的存在和功绩,某种程度上维持了三国均势,直到吴国国力衰退,被司马氏所灭。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提及一些虽然未能贯穿始终,但其人生轨迹与三国兴衰密切相关的人物。比如曹操本人,他起兵讨伐黄巾,结束了东汉末年的混乱,奠定了曹魏的基础。虽然他统一北方后病逝,但他的儿子曹丕最终建立了曹魏。而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以“兴复汉室”为号召,最终建立了蜀汉,与曹魏、东吴形成鼎足之势。这两位开国之君,虽然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但他们的奋斗史,本身就是三国兴衰的开端。

总的来说,要找一个从头到尾完整经历并活跃于魏、蜀、吴整个兴衰时期的人物,确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三国从形成到走向灭亡,历时近百年,这期间的人事更迭太快了。但是,我们可以从那些在关键节点上,用自己的智慧、勇武和政治手腕,深刻地影响了三国走向的人物去解读这段历史。诸葛亮、司马懿、鲁肃、陆逊,他们或是在谋划国策,或是在战场厮杀,或是在政治角力,都在不同程度上见证并推动了魏、蜀、吴三国走向各自的命运。他们的故事,就是这部三国史诗中最动人心魄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司马孚,生于汉灵帝光和三年(180年),卒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享年九十三岁,魏晋两朝开国功臣,经历从汉末到晋初的整个政治变局,而且时时处在魏晋之际政治斗争漩涡的中心。

其人物资历与题目最为切合。

司马孚,字叔达,河内温县人,西晋宗室,晋宣帝司马懿(179年-251年)三弟。

其历仕三朝,以曹植文学掾起家,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协助曹丕篡汉称魏帝。后一直官居曹魏要职,历任尚书令、司空、太尉、太傅,西晋建立封安平王,任太宰,邑四万户(西晋第一)。

『三国演义』对此人物着墨不多,如过场人物,似是庸碌之辈,然而例举司马孚亲历的几件大事: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执政),追随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担负与司马师攻克司马门的重任,助诛曹爽;

嘉平五年(253年)(司马师执政),东吴诸葛恪伐魏,东关惨败,司马孚领军二十万至寿春,于新城击败诸葛恪;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昭执政),蜀汉姜维进击陇右,雍州刺史王经战败,司马孚坐镇关中,稳定局势。

可看出,司马孚身为司马家族中的元老,每当亡魏成晋的关键时刻,往往挺身而出,化解危机。无疑有大功于晋室。司马孚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叔祖,其在晋初地位崇高,亲自奉觞上寿,如家人礼,死后备极哀荣,武帝三临其丧,赐以东园温明秘器随葬,此后“依安平献王孚故事”成为晋代乃至后世礼敬宗室、大臣的最高规格。

而另一方面,高贵乡公曹髦遇弑时,百官莫敢奔赴,司马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奏推主者。又逢废立之际,司马孚“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不敢逼”。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奂就金墉城,司马孚拜辞,执王手,流涕嘘唏,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去世之前,司马孚更是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稕,敛以时服。”

对于司马孚这般政治姿态,历来争议极大,贬之者斥之为伪,惺惺作态,双重下注,褒之者则赞扬他能在乱世之中维持君臣大节。但需注意的是,支持司马懿政变,结束曹爽损害他们既得利益与支持司马氏倾覆魏朝,建立新朝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对于士人内心的挑战,亦是完全不同。秉持与司马孚一致的“大魏之纯臣”政治姿态的,还有王祥、陈泰等人。然而,司马孚等人也为这样的姿态付出了一定代价,此处略去不讲。

魏晋朝堂中,长寿者并不鲜见。魏晋位居三公者中年逾七旬的便有贾诩、华歆、王朗、钟繇、董昭、司马懿、韩暨、高柔、王凌、司马孚、王祥、邓艾、荀顗、赵俨、卢毓等十多人。但像司马孚这般长寿,又同时参与见证魏晋两朝开国,经历三朝风雨 的人物却绝无仅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但能够亲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兴衰全过程,并在其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绝非等闲之辈。这些人往往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命运与这三个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虽然直接完整地从魏国建立到吴国灭亡都经历并活跃于其中的人物少之又少,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的人物入手,来梳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回答
    汉武帝雄才大略,以“推恩令”为利器,一步步蚕食诸侯王的势力,将原本强大的分封制削弱至近乎虚设,最终由汉宣帝基本完成了中央集权的巩固。这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斗争过程,期间有多少王侯将相试图反抗,又有多少血雨腥风才换来一个相对稳固的郡县制。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讽刺意味,这种被视为“弊端丛生”的分.............
  • 回答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执剑人,绝非易事,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能冷静思考、审慎决策,并承担起足以改变文明命运的责任的非凡能力。首先,一名合格的执剑人必须拥有一种超然的哲学视野。他不能被一时的情绪左右,不能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他需要洞悉宇宙的冷酷法则,理解“黑暗森林”的本质,明白每一次的.............
  • 回答
    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军队规模差异悬殊,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现象。说是因为人口衰减,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理解,实际上背后涉及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变迁。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战国时期:集全国之力,倾巢而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分裂和兼并时.............
  • 回答
    关于《明日方舟》中凯尔希的指挥能力和罗德岛的经营状况,这是一个在玩家社区中长期存在的讨论点,并且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简单地说,认为“凯尔希的指挥能力真的很差”或者“经营罗德岛三年濒临崩溃”是过于片面且带有一定程度误读的说法。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将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来分析:1. 凯尔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牵扯到历史的偶然性、人性的选择以及清朝统治的脆弱性。如果郑成功当年选择随郑芝龙降清,成为清朝的外藩,然后在三藩之变中起兵反清,他能否取得比郑经更好的战果,我认为是很有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郑成功“不降”的立场和他的政治抱负.............
  • 回答
    看三国历史,确实会发现许多割据诸侯(如袁绍、刘备、孙权等)会给自己的部下上表封官,而此时的曹操又把持着汉献帝的朝廷,对这些上表往往不予回复。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朝廷不承认,那这些“上表封官”究竟有什么用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以及“上表”本身的功能和意义来理解。.............
  • 回答
    嘿,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脑洞!要是能让三国里的各位大咖来掌勺咱们学校食堂,那这一周绝对够劲爆,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我琢磨了半天,觉得以下这几位,绝对是“天选之厨”,能把食堂搞得有声有色,还有滋有味。第一天:曹操——“唯才是举”的丰盛套餐!我想请曹操来当咱们食堂的“总监兼大厨”。您想想,曹操这个.............
  • 回答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虽然都面临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局面,但它们都在各自的条件下,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以支撑长期的军事对抗和政权统治。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三个政权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情况: 一、 曹魏政权的经济发展曹魏政权在三国时期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基础也最为雄厚。曹操以统一北方为目标,.............
  • 回答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到三国时期几个主要政权的运作特点。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魏吴勤于修史,而蜀汉却似乎“不务正业”,一心扑在织锦上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修史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完成的,它背后牵扯着政治、文化、经济、权力等方方面面。这就像打仗需要粮草后勤一样,修史也是统治国家的.............
  • 回答
    老三国与军师联盟:为何曹操念檄文是经典,而司马懿念檄文却贻笑大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对两部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叙事节奏的差异。简单来说,老三国之所以能成就经典,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历史的厚重感、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事件的戏剧性;而军师联盟的模仿则显得生硬和尴尬,.............
  • 回答
    《三国》群星璀璨,人物众多,要从中挑出几个单独拎出来拍成电影,那得是故事够响、个性够鲜明、且能撑起一部独立电影的骨架才行。我脑子里闪过的几个名字,随便一个都能抠出一段荡气回肠的史诗来。一、 吕布:战神陨落的悲歌首先跳出来的,绝对是我们的“三姓家奴”——吕布。但别被这个名号给骗了,那只是他一生复杂命运.............
  • 回答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这三个势力最终成为主导,袁绍也在早期展现了强大的潜力,但最终走向衰落。排除这几大势力,其他小势力要想统一天下,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为他们往往在资源、人口、军事实力、政治凝聚力等方面都远逊于魏蜀吴。然而,如果硬要从这些“其他势力”中挑选一个更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我们需要进行一番大.............
  • 回答
    周瑜的死,于情于理都透着一股子蹊跷,不单单是《三国演义》的虚构那么简单。从正史记载到民间传说,我们都能窥见一些端倪,让人不禁猜测,这位东吴的栋梁,是否真的就这么“气绝人亡”了。正史里的“病逝”:简略得令人怀疑《三国志·周瑜传》里对周瑜的死只用了寥寥数语:“瑜还江陵,冬十一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临.............
  • 回答
    在魏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五子良将的名号可谓响彻云霄,他们是曹操麾下最骁勇善战的五位猛将。若要论五子良将之首,这其实是个略带争议但又相对清晰的答案,通常被认为是张辽。张辽何以能冠绝五子?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细细道来。一、战功赫赫,临危受命的守护者张辽的军事生涯,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早年跟随丁原,.............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是否是借刀杀人、故意反复被抓的说法,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支持这种观点。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可能性,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一、传统史书记载与“七擒孟获”的起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七擒孟获”这个故事最主要的来源并非直接的史书,而是小说《三国演义》。正史如.............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他们的生命仿佛烈火,燃烧得绚烂而短暂。当生命走到尽头,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临终前又会留下怎样的遗言?这些话语,往往浓缩了他们一生的抱负、遗憾、忠诚,以及对身后事最深切的牵挂。让我们细细品味几位代表性人物的遗言,感受那份英雄末路的壮怀与悲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绝唱.............
  • 回答
    孙策不死,三国鼎立之势?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不妨抛开一切既定的历史进程,站在当时那种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关口,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得承认,孙策活着,对江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孙策是天生的统帅,更是极具魄力的开创者。他如同烈火一般,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将江东之地纳入囊中,建立了孙吴.............
  • 回答
    要说三国演义中,如果同时拥有哪两个人,能让旁观者觉得天下大势已定,非诸葛亮与关羽莫属。试想一下,卧龙先生在军帐之中,指点江山,运筹帷幄。他的智慧,如同九天星辰,高深莫测,又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论是出奇兵、设奇谋,还是安抚民心、治理内政,他都能做得滴水不漏,将一切可能存在的变数都算计在内。他能预.............
  • 回答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风云变幻。但别以为那时的各路诸侯都是铁板一块,像个大公司似的只有老板一个决策者。其实,即使是曹操、刘备、孙权这样的核心人物,他们麾下也早已形成了各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部门”或者“派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算盘。这些集团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个人恩怨,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