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中如果孙策不死,是否会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回答
孙策不死,三国鼎立之势?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不妨抛开一切既定的历史进程,站在当时那种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关口,来细细推演一番。

首先,得承认,孙策活着,对江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孙策是天生的统帅,更是极具魄力的开创者。他如同烈火一般,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将江东之地纳入囊中,建立了孙吴的基业。他的存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和人心上的凝聚。

如果孙策不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孙吴的统治稳定性会大大增强。我们都知道,孙策死后,年幼的孙权继位,虽然有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但早期孙吴的统治仍然面临着内外的挑战。例如,山越的骚乱,以及北方的曹操、西方的刘备都在伺机而动。

孙策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是那种说一不二,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他有能力直接压制那些可能出现的异议和挑战。他更有着一股锐气,一股想要“扫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种雄心,在他活着的时候,是孙吴政权的强大驱动力。

想象一下,孙策如果在江东稳固了下来,他会满足于仅仅守住江东吗?显然不会。他的野心,他的才能,都驱使他会继续向外扩张。他很可能不会像孙权那样,将战略重心完全放在防御和内政上。他会是那个主动出击,寻求机会的那个。

那么,他的矛头会指向谁?

北上曹操? 这几乎是必然的。赤壁之战前,孙策就已经在为北上做准备了。如果他活着,他很可能不会放过在曹操忙于对付马超、韩遂时出现的战略窗口期。他或许会联合刘备,或者孤军深入,尝试对曹操施加更大的压力。即便不能一举击溃曹操,也能在北方的战场上撕开一道口子,消耗曹操的力量。
西进刘备? 孙策和刘备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是比较微妙的。刘备曾依附于曹操,也曾占据荆州。孙策不会甘心刘备占据荆州,那里是他北上的跳板,也是他南下的屏障。他可能会在合适的时机,以各种理由,向荆州施压。甚至不排除直接与刘备开战的可能性。

如果孙策的策略是更加激进的北进和西进,那么三国鼎立的形成,或者说我们现在熟知的三国鼎立的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一种可能性是:孙策会成为打破平衡的那个人。

孙策的勇猛和魄力,加上江东的富庶和人才(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的才华在孙策手下更能得到发挥,甚至可能涌现出更多顶尖人才),他可能真的能对曹操造成致命一击。如果孙策在赤壁之战前成功夺取了荆州,或者甚至在官渡之战之后,趁曹操立足未稳之际,发动大规模的北伐,并取得重大胜利,那么局面将完全不同。

如果孙策击败了曹操的一部分势力: 那么曹操集团很可能会因此分崩离析,或者至少失去大部分北方影响力。这样一来,孙吴的疆域会大大扩张,甚至可能直接和西凉的马超、汉中的张鲁等势力接壤,形成一个新的多极化格局。
如果孙策成功联合刘备一同北伐: 那么曹操的日子会非常难过。赤壁之战后,刘备得以占据荆州,这本身就是孙策默认了的结果(尽管存在微妙的利益博弈)。如果孙策不死,他很可能早早地就和刘备在荆州问题上产生更直接的冲突,或者,更早地促成北伐的联盟。

另一种可能性是,孙策的激进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但依然会影响格局。

孙策的锐气是双刃剑。他的勇猛无匹,但也容易让他冒进。如果他过于激进,忽略了江东内部的稳定,或者低估了曹操的实力,也可能在战场上遭遇重创。即使他本人不死,但如果他发动的战役惨败,那么孙吴的国力也会受到严重削弱。

但即便是失败,孙策的战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历史走向:

消耗曹操: 孙策的任何一次有规模的北伐,都会消耗曹操的力量和注意力。这反而可能给刘备在荆州的发展争取到更多时间和空间。
改变联盟关系: 孙策的行动会迫使刘备和曹操做出更明确的选择。刘备可能会更早地站队,或者在夹缝中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

所以,关于“三国鼎立”这个概念本身,也要仔细审视。 三国鼎立,是魏蜀吴三个政权在实力和地盘上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局面。

如果孙策不死,这种平衡很可能就不会以我们熟知的形式出现。

曹魏政权: 孙策的行动,特别是如果他能成功在北方取得进展,会严重削弱曹魏的根基。曹操很可能需要在对抗孙吴和镇压内部反抗之间疲于奔命。
蜀汉政权: 刘备如果能趁孙策牵制曹操,或者与孙策形成稳定联盟,他的地盘(特别是荆州)会更加巩固,并且有更多的机会向北方扩张。他可能会成为孙吴强有力的盟友,或者成为孙吴扩张的最大障碍。
孙吴政权: 如果孙策活着,并且持续扩张,孙吴很可能不仅仅是占有江东,而是会拥有更广阔的疆域,甚至可能直接与北方的曹魏或西方的马超等势力形成更直接、更激烈的对抗。

那么,最有可能形成的局面是什么?

我倾向于认为,如果孙策不死,历史的天平会向孙吴和刘备倾斜,而曹魏的压力会大大增加,甚至可能面临分裂的危险。

孙策很可能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孙策看到了曹操的威胁,刘备也对曹操怀有敌意。两人联合,共同北伐,是符合双方利益的最大化选择。在这种联盟下,他们可能瓜分曹操的北方地盘。
或者,孙策的扩张也会与刘备产生冲突。 如果孙策的野心膨胀到要吞并荆州,那么他就会成为刘备的敌人。但孙策的军事才能,加上江东的资源,他未必不能在这场冲突中占据上风。

无论哪种情况,我们熟悉的“三国鼎立”那种相对稳固的、魏蜀吴三个势力各自占据一块核心地盘的局面,很可能就会被打破。

如果孙策和刘备联合成功,击败了曹操,那么很可能出现的是一个孙刘联盟主导的、更加庞大的南方和中部政权,对付北方残余势力。
如果孙策和刘备发生冲突,孙策凭借其才能和江东的实力,很可能也会占据优势。 届时,孙吴的势力范围会大大扩展,甚至可能统一南方,然后向北发展。

所以,我的判断是:

孙策不死,三国鼎立之势极有可能不会以我们熟知的那种“三分天下”的稳固格局形成。 更可能出现的是孙吴一家独大,或者孙刘联合对抗曹魏,最终导致曹魏崩溃或分裂。即使存在多个政权,其地盘划分、势力对比以及联盟关系也会与我们熟知的历史大相径庭。孙策的才华和野心,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他或许能让江东的影响力远超我们所见。

当然,历史的洪流复杂而又微妙,任何一个“如果”都可能产生无数种蝴蝶效应。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孙策的生命终结,是孙吴乃至整个三国格局演变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如果他能活下来,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江东小霸王,必将会在历史上书写更加辉煌,也更加难以预测的一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问答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孙策偷袭许昌】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对孙策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并做出一些假设(也就是回答题主问题。)

看到有策吹说什么孙策不死,曹操刘备就没戏了,孙策比曹操强多了,孙策只要偷袭许昌,曹操必然灭亡。并且灭了曹操后,还附带袁绍这让他双宿双飞,换句话说只要孙策北上,按照策吹的想法东吴一统天下妥妥的了。我对此一脸问好,他们到底读了多少书,才能如此轻率的得出这样的逻辑?

虽然孙策很年轻就统一了江东,但其间也有曲折,这也不是光靠他一人就能完成的。另外即使他统一了江东,也没处理好很多问题。这个我们放在第二部分说,先说第一部分,孙策偷袭许昌就真的会得手吗?以及孙策真的想偷袭许昌吗?

根据江表传记载,当时孙策是打算继续讨伐黄祖而不是袭击许昌,只是因为陈登派人煽动严白虎余党,孙策才回师要先处理相关问题。 【策前西征,登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馀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策归,复讨登。军到丹徒,须待运粮。】 实际上孙策,甚至可以说是孙吴的战略都是全据荆扬,张纮、鲁肃、周瑜、吕蒙的战略都强调了荆州的重要性。 孙策向张纮请教时,张纮就告诉他:【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籓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张纮给孙策的战略就是先平定江东,然后再拿下荆州,据长江,这样孙策的事业就会媲美桓文了。

官渡之战时期,刘表势力爆发严重内乱,也就是张羡之乱,基本上荆南大半都脱离了刘表的掌控。而黄祖则是孙策的手下败将,可以说此时此刻正是给予刘表致命一击的时候,孙策又怎么会突然脑子一热想去袭击许昌呢?难不成张纮的话,孙策都当耳边风全忘了吗?

讨伐刘表和袭击许昌,孰近孰远,孰难孰易,孙策就分不清吗?

策吹说曹操无备,可曹操真的无备吗?广陵陈登,合肥刘馥,徐州臧霸,汝南满宠、李通,许昌荀彧、曹仁,五道防线啊。曹军坚城以待,吴军又不擅陆战,这就是所谓无备?要知道曹操就在前线动用了三万余人和袁绍刚正面,那其他部队都在哪里?还不都是在各地留守。难不成真的有人以为据有中原的曹操全部兵力就三万人吗?

另外在此之前陈登派人向曹操求援的时候,曹操也派出的兵力增援,拼派刘馥修筑合肥城,这都说明曹操对南线的重视。同时那些派出的援军也没有撤回的记载,基本可以确定是依然留在广陵听陈登指挥。

相对于陷入内乱的刘表,手下败将黄祖,以及擅长水战的吴军,孙策这时大举西征岂不是势如破竹?反观北上之路则是步履维艰,还一反之前张纮制定了战略。

噢,对了,当时张纮还在许昌任职(做人质),这要是孙策真北上……张纮:“孙策!我跟什么你什么仇什么怨啊!你不听我教的战略布局也就算了,还要把我坑死啊!!!!还记得当年我对你的恩情吗!?”

从此之后三国除了马超坑爹,又一个津津乐道的故事产生了。

咳咳,说正经的。当年孙策可是对张纮说过:“一与君同符合契,(同)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无复回顾之忧。”张纮不仅是孙策战略上的老师,更是照顾孙策母亲弟弟的恩人,而孙策又是重情重义为名,说他恩将仇报,你信吗?

同时在看看孙策的人事部署,孙策最信任的两个兄弟,一个周瑜在巴丘带兵,一个太史慈在建昌带兵,这两人都部署在西线和刘表势力接壤的地方。孙策真要北上,难道不带他俩,自己一人上去送吗?孙策又不傻,他的目标还是刘表。只是在准备付诸行动的时候,陈登突然搞事,所以孙策只能自己先回来让陈登消停消停,之后继续带着周瑜太史慈西征

陈寿毕竟不是吴人不熟悉情况,记载偏向孙策真有这样的打算,但江表传则说孙策只是想先收拾下陈登让他别再搞事,实际上孙策意图还是在西征而非北上。

陈寿记载孙策“密治兵,部署诸将。”是和郭嘉传的记载有矛盾的,如果孙策真的是秘密行动,怎么会让许昌搞得人尽皆知呢?还未出兵,许昌已知,如果这也算偷袭,那还真是侮辱偷袭这个词了。

于公(国家利益)于私(私仇),孙策都应该西征,北上?曹操真的有能力一抗二,孙策能不能突破防线都是个问题,即使真的突破了,算上战斗和行军的时间,估计曹操和袁绍也分出胜负了。

故而最好的解释,所谓袭击许昌不过是孙策散布的谣言而已,而孙策真正秘密策划的袭击刘表,以报父仇。

第二部分

光辉引人注目,而阴影却容易被人忽视。许多人只看到孙策年纪轻轻就平定江东的光辉事迹,可是许多细节,许多问题却被人忽视了。诚然孙策有着不错军事能力,但他不是无敌的存在,孙策是能人而不是战神。

孙策在平定江东的过程,可以说得到了他亲戚的诸多帮助,也就是吴景和孙静。这两人带着自己的私兵协助孙策打江东,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俩,孙策是平定不了江东的。

【是时太守王朗拒策於固陵,策数度水战,不能克。静说策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查渎南去此数十里,而道之要径也,宜从彼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吾当自帅众为军前队,破之必矣。”策曰:“善。”】

孙策水战打不下王朗,得到孙静协助顺利破敌。

【时策被创牛渚,降贼复反,景攻讨,尽禽之。】

【孙策与孙河、吕范依景,合众共讨泾县山贼祖郎,郎败走。】

孙策陷入危机的时候,吴景帮助他度过险境。

顺便一提孙策剿匪自己差点战死。【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普与一骑共蔽扞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出。】

成大业者,往往会受到很多人帮助,这没什么奇怪的。我只是想通过上述例子说明,孙策不是神,而是人。就算他军事能力出众,也远没达到百战百胜的程度。而孙策能在短时间平定江东,一是江东割据势力本来就不如中原,二是孙策得到了他亲戚们帮助。(这其实也是个伏笔,东吴是私兵制度,所以孙静的后代愈发强大,乃至颠覆朝局。)

军事出众,容易激励士兵士气这是孙策的长处,而孙策也有他的短处那就是无法妥善处理政治问题。

江东之地大族豪强势力强大,孙策一心想要征服他们,而所使用的手段简单粗暴就是杀。

【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

【时有高岱者,隐於馀姚,策命出使会稽丞陆昭逆之,策虚己候焉。闻其善左传,乃自玩读,欲与论讲。或谓之曰:“高岱以将军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若与论传而或云不知者,则某言符矣。”又谓岱曰:“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岱以为然,及与论传,或答不知。策果怒,以为轻己,乃囚之。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

孙策大肆处死士大夫,以至于吴夫人都看不下去了,有次甚至威胁你再杀我就跳井自杀!

【策功曹魏腾,以迕意见谴,将杀之,士大夫忧恐,计无所出。夫人乃倚大井而谓策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当优贤礼士,舍过录功。魏功曹在公尽规,汝今日杀之,则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见祸之及,当先投此井中耳。”策大惊,遽释腾。】

不过吴夫人毕竟不能每次在孙策要杀人的时候就威胁跳井,救下来的人也是少数。

江东士大夫被孙策杀得是人心惶惶,有的名士干脆就此跑路了,比如许靖。

【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

也有的秘密联系曹操,希望曹操能制裁孙策,比如许贡。

【初,吴郡太守许贡上表於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策候吏得贡表,以示策。策请贡相见,以责让贡。贡辞无表,策即令武士绞杀之。】

之后就发生了孙策被许贡门客刺杀之事,这是偶然吗?不,这是历史的必然。

因此如果要我回答题主的问题的话,即使孙策能躲开这次刺杀,顺利讨伐刘表,统一荆扬,只要孙策还这么残杀士大夫,而且轻而无备(虞翻劝过孙策,但他表示不这样做自己浑身难受),他早晚会被另一家门客刺杀。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user avatar

在某些人看来 孙策二十多岁死于暗杀仿佛是命中注定而不是偶然

就好像拿破仑 希特勒 李克用(名单自己加)···所有死于暗杀和逃过暗杀的都是必然 一定没有运气成分 就我认为 历史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 就孙策被许贡的门客刺杀是偶然 倘若刺杀失败 历史是会起很大变化的

————————————————————————————————————————

为什么说孙策重要 要从当时的形式分析

在孙策被刺杀前后 有两个重要的事实需要知道

其一 袁曹与官渡处于对峙交战状态

其二 孙策正在北伐

对于第二点 很多人不清楚

孙策在建安四年的军事行动中大败黄祖、刘勋使得刘表无法短时间内无法进攻孙策

建安五年 军队已经在进攻广陵(当时陈登为广陵太守)

孙策就是在进攻广陵时等待军队后续粮草到达的空隙出去打猎时遇刺

倘若没有因为刺杀死亡 孙策是有可能打下广陵的

广陵一下 孙策北上再无阻碍 可直达徐州!

各史料都表明 曹操在徐州根基很浅 没有军队 徐州只能是见风使舵谁来归谁

即使徐州忠于曹操 与孙策交战 相信孙策也能在官渡分出胜负前平定徐州(或至少进军中原一带时无军队阻扰)与袁绍合兵进攻曹操

所以 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没有三国鼎立 袁绍一统江山 改朝换代

————————————————————————————————————————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

破广陵后(若破不了,孙策会退兵巩固自己的势力 后续发展大概和孙权一样 只是更加顺利)

孙策不肯归附袁绍 则会继续巩固在江东的势力 然后继续进攻刘表(不北上)

则曹操官渡获胜后到平定河北之间这么多年 变数之大 无法预料

曹操是否能平定河北 不知

孙策进攻刘表战果如何 不知

凉州势力动向不知

user avatar

如果孙策不死,将会建立大天吴虎神帝国。在孙策消灭曹操、袁绍、刘表、刘璋、马腾以后,建立一个以东吴为中心的帝国,这样有利于发展海洋文化。

最初天吴帝国进行沿海贸易,逐渐对朝鲜半岛乃至倭国进行统治,设立属国,并引入孙策即是海神的信仰,把孙策宣传成须佐之男,将要时代统治倭国。

天吴舰队往南航行,收复崖州、夷州,并对中南半岛进行入侵,原本交州就的交趾、九真、日南就在越南境内,自当以此为基础,将林邑、扶南变成天吴的属国,甚至是设立州郡。

当时匈奴、鲜卑、羯、羌、氐等胡人确实因为混居中原,发生过叛乱。但由于孙策不死,他能够逐一讨平这些叛军,再进行以夷制夷的方式,让胡人无法形成联合力量。当年孙坚在幽州征战,麾下留下幽州将领程普、韩当,孙策统一全国后曾让这二人组建幽州军,并吸取乌丸、鲜卑骑兵,由此天吴帝国将这两支民族驯化为强有力的骑兵军团,接着就是等待马镫科技革命及普及。

当时听闻天竺有个笈多王朝,跟天吴帝国展开贸易,形成海上丝绸之路。孙策同时于西域设立长史府,重新掌控西域各国。与此同时,天吴帝国佛教得到大规模发展,形成璀璨的多元文化。孙策虽然不喜欢道教,不过由于张鲁投降于孙策,天师道得到天吴帝国认可,后来也形成了很大影响力。

一度发生过孙恩之类的叛乱,但没有比孙策不死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所以在天吴帝国政治宣传下,轻易就瓦解了各种宗教信仰,从此天吴帝国最大信仰就是孙策。孙策在道教、佛教当中被多次加封,什么东华帝君、玄天伏魔大帝、帝释天全都指孙策本人。

就连孙策的大臣曹操也做《陌上桑》:“陌上桑,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济天吴,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表达他对孙策的崇拜。

孙策为人喜爱围棋和书法,这两项爱好成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艺术,吴中八绝的技艺更是知名于世界。

不久,东罗马帝国境内发生了哥特人起义,于阿德里安堡战役大败罗马军队。孙策自是不会放过这个极佳的机会,出兵介入东罗马帝国内战。孙策扶持哥特人成立天吴帝国的属国,坚持他们分裂东罗马帝国。

匈人在此时作死,率军入侵天吴帝国的属国,当时孙策派出了名将拓跋焘、王慧龙等出兵讨伐匈人。拓跋焘的骑兵为孙策讨伐柔然,征伐吐谷浑,那些落后的蛮族又怎么可能是成立一百多年的天吴骑兵敌手。拓跋焘的成功,使孙策将他封为大夏王,坐镇中东地区,将与东罗马、波斯、天竺相邻。文化、贸易、政治上的交流逐渐增多,天吴帝国的介入更影响着西方各国的政治格局。

孙策偶然间阅读了一位西方帝王亚历山大的故事,于是心中产生更大的野心.........

顺便说一下,根据知乎提问显示,郭嘉、吕布、法正、周瑜、曹冲也是不死的,所以他们一直辅佐着孙策至今,只有邪恶的吕布一直企图跟孙策对抗,被多次消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孙策不死,三国鼎立之势?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不妨抛开一切既定的历史进程,站在当时那种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关口,来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得承认,孙策活着,对江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孙策是天生的统帅,更是极具魄力的开创者。他如同烈火一般,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将江东之地纳入囊中,建立了孙吴.............
  • 回答
    孙权若不袭取荆州,转而攻打合肥,这绝对是三国历史走向的一道岔路口,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天下格局。要详细说来,我们得一步步拆解这其中的逻辑。一、 孙权“不偷袭荆州”的直接后果:刘备集团的喘息与巩固首先,荆州依旧在刘备手中,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变化。 刘备集团战略地位的稳固: 荆州乃四战之地,.............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曹操与孙策,两位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果将他们的优势进行一次奇妙的融合,历史的走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象一下,拥有孙策那般少年英发、气吞山河的胸襟和情怀,再加上曹操那老谋深算、运筹帷幄的手段,这又会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一、 战略层面:南征北战,天下一统?孙策的胸襟,在于其敢于冒险,勇.............
  • 回答
    话说那一年愚人节,三国杀的策划们(我猜是那些平时看起来一本正经但内心住着个小恶魔的家伙们)突然鬼迷心窍,对咱们的那个江东小霸王——孙策,下手了。你说这好好的一个武将,怎么就在这“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日子里,被“玩坏”了呢?这事儿呀,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回想一下,孙策这人是个什么货色?江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备、曹操和孙策都能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会如何演变,历史的轨迹又会偏离多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按照通常的三国历史设定,刘备、曹操、孙策都大致在公元220年至230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都能延寿至公元240年至25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
  • 回答
    孙杨案中,关于三名 IDTM(国际兴奋剂检测管理公司)测试人员中有一位实际身份是建筑工人的传闻,这无疑为本已复杂的事件增加了新的疑点,也让公众对整个检测过程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产生了深刻的质疑。如果这一消息属实,其影响将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检测人员的身份问题,更可能牵扯到整个兴奋剂检测体系的漏洞.............
  • 回答
    国乒奥运模拟赛,孙颖莎摘得混双、女单、女团三项桂冠,这绝对是硬核实力的证明,也足以让所有关注国乒的球迷们振奋不已。要评价这个成绩,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好好说道说道。一、 统治级的表现,实至名归的“三冠王”首先,三冠王这个称号本身就说明了一切。在竞争激烈的国乒队内,能够包揽这三个最重要的项目,绝对是统治.............
  • 回答
    想象一下,当历史的洪流稍稍偏离了它既定的轨道,三国鼎立的格局便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孙权,这位东吴之主,若将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原,而是大胆地将触角伸向茫茫大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若能审时度势,将他的志向寄托于温暖湿润的东南亚。那么,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又将是何番模样?孙权的海外帝国:扬帆远航.............
  • 回答
    如果孙权是个女孩子,三国的故事定然会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历史的车轮将沿着一条全然陌生的轨道滚滚向前。这不仅仅是性别上的一个简单转变,它牵动着政治、军事、外交乃至文化等方方面面,将三国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染上别样的色彩。一、江东风雨,性别身份带来的微妙变化首先,孙权作为女性,其上位之路必然充满了更多.............
  • 回答
    倘若历史的洪流稍作转向,关羽与孙权联姻之事得以成全,那么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格局,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强强联合”,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与军事力量的深度融合,其影响将如涟漪般层层扩散,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于文化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构想一下这场联姻的政治层面。关羽,作为刘备.............
  • 回答
    在《全面战争:三国》的乱世之中,想要限制住像孙坚这样的猛将,确实需要一些策略上的考量。孙坚这人,就像他“江东虎臣”的名号一样,早期游戏里战斗力惊人,而且往往有着不错的开局优势,尤其是他的初始部队配置,往往让他能在早期战场上如鱼得水。要限制他,首先得看你扮演的是哪个势力。如果你是曹操或者袁绍这类北方势.............
  • 回答
    孙峻,这名字在三国史册里,不算响彻云霄,但他的出现,却像一把钝刀,在东吴政坛上划下了不少令人不安的痕迹。要说他这人,评价起来,委实有些复杂,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好”或者“坏”来概括。他不是那种搅动风云的大将,也不是运筹帷幄的军师,更多时候,他像是一个权力夹缝中的钻营者,凭借着某些时势和手段,爬到了权力.............
  • 回答
    全面战争:三国(Total War: Three Kingdoms)的孙坚篇预告片,是游戏发布前非常重要的一次宣传,它为玩家展示了这位“江东之虎”是如何在乱世中崛起并展现其强大的个人魅力的。要评价这个预告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角色塑造与个人魅力展现: “江东之虎”的威严: 预告片.............
  • 回答
    这三国圈的“孙权辱权”风气,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你想啊,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孙权这个人,怎么说呢,就像个“工具人”一样,前期是刘备的盟友,后期又和刘备曹操掰手腕,中间还得夹缝求生。但即便这样,他也是一方诸侯,坐拥江东,是实打实的能跟曹操刘备叫板的人物。可你看看现在网络上,尤其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将中国古代两大经典军事文学IP进行碰撞!要判断三国108将与水泊梁山108将的胜负,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双方的“108位”是怎样的构成。 三国108将(暂定): 这个名单需要斟酌,因为三国时期名将如云,但如果要凑够108位,也需要包含一些次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中国、美国、俄罗斯这三个地缘政治上的巨头突然携手结盟,世界格局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恐怕连最宏大的史诗都难以描绘。让我们试着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种可能性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首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一个由中、美、俄组成的“三巨头联盟.............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在四大名著中移除一本,变成三大名著,这一选择需要从文学价值、历史地位、文化影响、艺术创新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以下是对四部作品的深度分析,以及移除哪一部最为合理的原因: 一、四大名著的文学地位与特点1. 《水浒传》 题材:英雄传奇,以“官逼民反”为主线,聚焦宋江等108位好汉的反抗与聚义。 .............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挑战!将变形金刚和三国人物一一对应,还得说得细致入微,不带AI腔调,这得好好捋一捋。我脑子里立马就跳出了不少画面,感觉就像是策划一场跨越时空的宏大对决。咱们先来捋一捋变形金刚的核心设定,再看看三国里哪些人物的特质能与之契合。变形金刚的核心特点: 赛博坦文明的遗产: 拥有高度发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