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孙权不偷袭荆州,改攻合肥,三国形势该如何转变?

回答
孙权若不袭取荆州,转而攻打合肥,这绝对是三国历史走向的一道岔路口,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天下格局。要详细说来,我们得一步步拆解这其中的逻辑。

一、 孙权“不偷袭荆州”的直接后果:刘备集团的喘息与巩固

首先,荆州依旧在刘备手中,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变化。

刘备集团战略地位的稳固: 荆州乃四战之地,更是连接东西、南北的关键枢纽。只要荆州在手,刘备就能坐拥战略上的主动权。
东线压力骤减: 孙权无意攻取荆州,意味着东吴对刘备集团的军事压力将大大减小。刘备无需时刻提防东吴从背后捅刀,可以将更多的兵力和精力投入到西线,也就是夺取益州和汉中。
北伐曹魏的潜力: 占据荆州,刘备北伐曹魏的天然优势更加明显。北有襄樊,南连巴蜀,进可攻退可守。诸葛亮《隆中对》所描绘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出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的战略蓝图,将更有可能实现。少了来自东吴的羁绊,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经济与人才的吸纳: 荆州富庶,人才辈出。刘备可以继续稳固对荆州的统治,充分利用其经济和人力资源,为集团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可以在荆州得到更好的休养生息,而非被抽调去应对东吴的威胁。

孙刘联盟的微妙变化: 孙刘联盟,本质上是一种“同床异梦”。刘备袭取荆州,已经让孙权心生不满。如果孙权不攻取荆州,而是转向攻打合肥,这会让孙刘联盟的裂痕暂时掩盖,但并非没有隐忧。
联盟的“必要性”降低: 孙刘联盟的主要目的是共同对抗曹魏。当孙权的目标转向合肥,对抗曹魏的紧迫感在孙权一方相对减弱,其联盟的动机就可能发生偏移。
孙权对刘备的“警惕”: 即使孙权不直接攻取荆州,但对刘备集团的快速崛起以及对荆州的实际控制,孙权心中必然会有戒备。联盟更多是一种战略上的合作,而非真正信任。

二、 孙权“攻打合肥”的战略考量与潜在影响:

将兵力转向合肥,这是孙权一贯以来的战略重点。合肥是东吴北上中原的必争之地,曹魏防守严密,攻打难度极大。

孙权为何会转向合肥?
地理优势的诱惑: 合肥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连接长江与淮河的重要节点。一旦夺取合肥,东吴便能向北扩张,威胁曹魏的北方腹地,甚至可能打开通往中原的大门。
曹魏军事的薄弱点(相对而言): 虽然合肥防御坚固,但相比于曹魏庞大的领土和兵力,合肥是曹魏在东线部署的重点,也是孙权能够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突破的地方。
争夺天下控制权: 孙权此举,意在直接挑战曹魏的统治,而非仅仅占据一块战略要地。合肥的战略价值在于能够直接威胁曹魏的核心区域。

攻打合肥的可能结果:
“合肥之战”的全面升级: 历史上,合肥一直被视为东吴的“伤心之地”,屡攻不下。如果孙权投入更大规模的兵力,集中优势兵力,能否有所突破?
持久战的可能性: 合肥守军实力强大,曹魏也会全力增援。一旦开战,很可能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孙权胜算几何? 历史上,东吴多次在合肥战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兵力分散、指挥失误或曹魏增援及时。如果孙权能够克服这些问题,集中优势兵力,并且在战略部署上更加精妙,或许有机会打开局面。例如,如果能够配合水军优势,在江淮地区制造更大的声势,分散曹魏注意力,成功的几率可能会增加。
若战败: 孙权在合肥战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仅会消耗东吴大量兵力,士气也会受到严重打击,并且将为刘备集团的扩张提供更多机会。

对曹魏的影响:
北方压力减轻(短期): 曹魏不必顾忌东吴偷袭荆州,可以将更多兵力用于对付刘备,或者集中力量巩固北方统治。
战线可能拉长: 如果孙权在合肥取得进展,曹魏将在东线面临更大的压力,不得不分兵应对,这对于其整体战略是极大的挑战。

三、 三国形势的宏观转变:

将上述分析结合起来,我们来看看整个三国形势会如何演变:

1. 刘备集团的崛起将更加迅猛:
荆州稳固,益州巩固: 刘备可以集中精力经营益州,并从荆州获得源源不断的补给和兵源。
北伐曹魏的时机提前: 诸葛亮可以更快地实现“隆中对”的战略部署。一旦合肥战场对东吴不利,或者孙权在合肥消耗过大,刘备集团很可能抓住机会,利用其在荆州的战略优势,发动对曹魏的北伐。
“汉贼不两立”的局面更加清晰: 没有了荆州之争的牵绊,刘备集团与曹魏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直接和尖锐。

2. 东吴的战略选择与风险:
“合肥之战”的成败是关键:
若孙权在合肥大胜: 这将是东吴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削弱曹魏对东吴的压力,并可能在淮南地区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为日后与刘备争夺天下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但即使如此,要完全控制合肥,依然挑战重重。
若孙权在合肥惨败: 东吴实力将大受削弱,甚至可能引发内部的不稳定。更糟糕的是,这会将战略主动权拱手让给刘备和曹魏。
孙刘联盟的裂痕加深: 无论合肥战事如何,当孙权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抗曹魏时,其对刘备集团的忌惮只会越来越深。一旦东吴在合肥受挫,或者刘备集团势力扩张过快,孙权很有可能再次考虑对荆州采取行动,但那时刘备的实力可能已经远非吴下阿蒙。

3. 曹魏的应对策略:
战略重心转移: 曹魏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应对刘备集团的北方攻势上。
观望与等待: 曹魏可能会乐于看到孙刘矛盾的加剧,甚至会利用机会在合肥战场上消耗东吴的力量,然后伺机而动。
在合肥的阻击: 曹魏会全力以赴守卫合肥,因为一旦失守,其北方腹地将暴露无遗。

四、 历史的“蝴蝶效应”:

关羽荆州失陷的可能性降低: 如果孙权没有袭取荆州,关羽可能不会被调往荆州的前线,也就不会有发动襄樊战役,最终败走麦城。这意味着蜀汉核心力量的损失将大大减小。
诸葛亮北伐的时间点与规模: 失去荆州对蜀汉北伐是致命打击。如果荆州还在,诸葛亮北伐的时机和规模都会更加有利。
三国鼎立的格局可能被打破:
蜀汉一家独大(可能性存在): 如果刘备集团能够成功北伐,并且在合肥战事中,孙权失利,那么蜀汉很有可能通过吞并曹魏的部分领土,成为最强大的势力,打破三国鼎立的均势。
魏国独强: 如果孙权在合肥战事中失利,并且无力再对曹魏构成实质性威胁,而刘备集团也因缺乏荆州的支援而北伐受挫,那么曹魏将可能进一步巩固其统治,甚至有机会在日后统一北方。
孙刘联盟可能提前破裂,甚至发生新的战争: 随着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以及战略目标的冲突,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猜忌和矛盾可能会提前爆发,导致新的战火。

总结来说, 孙权不偷袭荆州而转攻合肥,会将三国局势推向一个全新的、充满变数的方向。

对刘备而言, 这是绝佳的发展机遇,蜀汉将有机会更快地实现“隆中对”,甚至有可能在三国之中脱颖而出。
对孙权而言, 这是一场豪赌,合肥战事的成败将决定东吴的国运。一旦成功,东吴实力大增;一旦失败,东吴可能元气大伤,甚至被刘备超越。
对曹魏而言, 战线将更加集中,只需要应对来自西线和东线的直接挑战,战略压力虽然依然存在,但应对方向会更清晰。

这条岔路,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释放出无数种可能性。历史的齿轮一旦被拨动,其轨迹将难以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国鼎立的局面,乃至最终的统一者,都可能因此而面目全非。这便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一个微小的选择,足以改变千秋万代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权作为一代权谋大师,他是不会去实践你所规划的战略蓝图。毕竟人家对当时的局势把控是大师级别,你只能算是军事战略爱好者。

魏强蜀弱这是最明显的态势,舍弱而攻强,战败的可能性极大,舍强而攻弱获胜的可能性最高。当时关羽镇守荆州,你以为关羽真心把东吴当做盟友了?大错特错,关羽在荆州对东吴所构成的战略威胁一点都不比曹魏小。

请看吕蒙对当时局势的分析:

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吕蒙在对孙权的谈话中就说得很清楚了,北边曹魏实力强大,而且大多地方无险可守,就算攻取也是很难守住。西边的荆州那就大不一样了,本身荆州的一部分就在孙权手中。而且刘备集团远不如曹魏那么强大,从实力上讲,孙权在荆州干一票获胜的可能性远大于在徐州等中原地区。

当时的关羽虽然有威震华夏,但是如果你去翻看《三国志》的话,关羽之所以从樊城撤退主要是因为徐晃已经破了樊城之围了,也就是说曹魏已经击败关羽了,关羽对曹魏的威胁已经被解除了。

从吴国盟友层面来看,面对曹魏,东吴需要盟友,但是需要的是一个不太强也不太弱的盟友,更不能出现一个能够对吴国造成战略威胁的盟友,简而言之就是“存之弱之”。刘备由荆州入益州,后来夺取汉中,短时间内迅速坐大。荆州在东吴的上游,扼长江之险,蜀汉如果顺江而下则东吴危矣。所以为了解除东吴西边的威胁,荆州是必夺之地,否则东吴将在北和西两个方向上寝食难安。

从三国战略关系层面来看,孙权拿了荆州,孙刘联盟会彻底破裂而不可逆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蜀汉与曹魏没有缓和的空间,”汉、贼不两立”这是蜀汉的金字招牌,不可能自己拆自己的台。面对曹魏日渐强大的压力,蜀汉为了生存必然会缓和与吴国的关系。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立即调整了与吴国的关系,吴蜀联盟重新订立。这是当时天下的战略形势决定的,孙权很准确地把握到了这一点。蜀汉诸葛亮以及后来的执政者在荆州这个问题上从未提出诉求,所以蜀汉在荆州这里只能是吃了一记大闷亏。

总的来说一句,东吴袭取荆州是一次精密政治谋算。在这位东吴大帝的眼里只有客观的“大势”,而不问蜀汉集团的动机。只要有人在上游荆州强大,孙权立即认为其对东吴构成了威胁。他果断偷袭荆州,预除后患,在战略上进行一次预防性打击。

这一波操作体现了孙权虽然年轻,但是在战略上相当成熟,他对当时天下形势发展把握得非常精准,也实现了当时吴国战略利益的最大化。孙权是守成之主当中的佼佼者,曹操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充分肯定了孙权的守成能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