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孙权在关羽攻打襄樊时不是选择背后偷袭 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蜀吴能不能打败曹操从而平分中原?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后偷袭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蜀吴能否联手“平分中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条件以及孙权和刘备各自的战略考量。

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关羽攻打襄樊的时间点:公元219年。此时的曹魏,在曹操的领导下,国力处于鼎盛时期。曹操刚经历官渡之战的胜利,统一了北方,并且成功抵挡了孙权的濡须之战,显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虽然关羽的襄樊之战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曹魏的核心力量并未受到根本性的动摇。

而蜀汉方面,虽然有关羽这样的猛将,并且刘备也刚刚夺取汉中,实力有所增强,但整体国力与曹魏仍有较大差距。蜀汉地处益州,民生凋敝,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基础也相对薄弱,长期以来一直是北伐的弱势一方。

至于东吴,孙权虽然年轻有为,但在与曹魏的争斗中,始终处于防御和消耗的态势。东吴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水军,以及相对稳固的长江防线,但其陆军实力和整体国力与曹魏相比,仍有距离。而且,东吴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士族门阀的势力不容忽视,孙权需要平衡各方势力。

如果孙权北上,可能出现的战略态势

设想一下,如果孙权没有选择偷袭荆州,而是集结兵力北上,与关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情况又会如何?

战略机会的产生与风险:
蜀吴联手的战略优势:理论上,如果蜀吴能够真正协调一致,形成战略合围,对曹魏的压力会是巨大的。关羽从汉水流域向北进击,孙权则可以从合肥、广陵等地向徐州、淮南地区发动进攻。这种多线作战会迫使曹魏分散兵力,增加其防御难度。特别是如果孙权的进攻能吸引曹仁等主力北调,关羽北伐的压力会大大减轻。
曹魏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曹操并非等闲之辈。一旦感受到来自两个方向的威胁,他很可能会采取“先稳后进”的策略。首先,他会调动最精锐的部队去应对来自关羽的正面攻击,毕竟襄樊是战略重镇,丢失了后果严重。同时,他也会派出重兵去阻击孙权,以防止其深入腹地。曹操很可能会效仿其在赤壁之战后,先稳住阵脚,然后各个击破。
孙权北上的潜在风险:孙权北上并非没有风险。首先,合肥是曹魏在东线的坚固堡垒,孙权多次攻打皆未能成功。一旦孙权在合肥受阻,他的主力部队可能被牵制,无法支援关羽。其次,东吴的粮草运输线从长江口到淮河地区,路途遥远,一旦遭遇曹魏水军的阻击,或者陆地粮道被切断,东吴军队的战斗力会迅速下降。更何况,孙权的兵力虽然不少,但要同时在江淮和荆州方向牵制曹魏,并且还要保持进攻的锐气,这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

对关羽北伐的影响:
侧翼支援的可能性:如果孙权真的能牵制住曹仁等主力,关羽在襄樊的局面会相对轻松一些。曹魏不能全力以赴地调集兵力来围剿关羽,甚至可能需要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
但并非直接支援:然而,孙权的北上主要是在东线牵制曹魏,他离襄樊尚有一段距离。如果曹魏能够快速反应,先稳住孙权的进攻,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回攻襄樊,关羽仍然会面临巨大的压力。而且,当时孙权攻打的是合肥一线,与襄樊的地理距离和军事联系并不像荆州那样紧密。孙权的北上更多的是“战略牵制”,而非“直接军事援助”。

“平分中原”的可能性分析

那么,蜀吴联手北上,能否最终“平分中原”呢?这其中的难度极大,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渺茫。

国力差距的鸿沟:
曹魏的底蕴:曹魏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对北方的整合,其户籍制度、农业生产、官僚体系都相对成熟。即使在战争状态下,其动员能力和资源储备也远超蜀吴。曹操本人更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天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危机。
蜀吴的局限性:蜀汉地狭人少,人口基数小,经济发展受限。东吴虽然富庶,但其政治中心在江南,对外扩张面临地理和后勤的制约。要“平分中原”,意味着蜀吴需要攻占中原的腹地,特别是像许昌、洛阳这样的核心区域,这绝非易事。
蜀吴内部的矛盾:即使是“联手”,蜀吴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利益和战略分歧。在关羽攻打襄樊前,东吴就已经对荆州心怀不满,如果孙权北上,一旦战事不顺,或者关羽孤军深入,东吴很可能会首先考虑自身的安全,甚至可能再次出现背弃盟约的情况。历史上,蜀吴联盟并非牢不可破,而是基于共同对抗曹魏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一旦减弱,联盟的基础就会动摇。

战略目标的不一致:
蜀汉的目标:刘备的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他志在夺取中原,重建汉朝。
东吴的目标:孙权则更侧重于“保境安民”,巩固和扩张他在江南的势力,并伺机向江淮地区发展。他更倾向于一种“战略平衡”,而非与曹魏进行你死我活的总决战。他看到关羽北伐得利,如果能借此机会从曹魏那里攫取利益,或者让曹魏无暇顾及荆州,他会乐见其成。但如果让他将宝贵的兵力投入到一场可能伤亡惨重的北伐战争中,并且最终可能还是无法获得决定性胜利,他会非常谨慎。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偷袭荆州的必然性:从孙权的战略角度来看,当关羽北伐消耗了曹魏在荆州的兵力时,荆州就成为了东吴可以轻易得手的猎物。荆州对东吴的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可以作为进攻曹魏的跳板,也能保护东吴的侧翼。在关羽孤军深入的情况下,孙权选择偷袭荆州,是符合他“利益最大化”的短期战略考量的。尽管这破坏了蜀吴联盟,但从孙权个人的角度看,这是“机会来了就抓”,而不是“为了盟友而冒险”。
“平分中原”的难度:即使孙权没有偷袭,而是选择北上,他也很难做到像刘备那样的“兴复汉室”的雄心。东吴的兵力是否足够支撑一场大规模的北伐,其粮草后勤能否跟上,在曹魏强大的军事机器面前能否取得突破,这些都是巨大的问号。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蜀汉的实力不足以支撑其“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即使与东吴联手,也难以改变这种根本性的国力差距。

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孙权在关羽攻打襄樊时没有选择偷袭荆州,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这无疑会给曹魏带来更大的战略压力,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关羽的危机。然而,要因此断言“蜀吴能够打败曹操从而平分中原”,则 过于乐观,可能性极低。

原因如下:

1. 国力悬殊:曹魏的综合国力远超蜀汉和东吴,其军事工业和动员能力是蜀吴无法比拟的。
2. 战略目标差异:孙权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扩张江南势力,而非像刘备那样志在夺取整个中原。他不太可能为了蜀汉的“兴复汉室”而冒与曹魏进行全面决战的巨大风险。
3. 后勤与地理限制:东吴北上作战,后勤补给线漫长且脆弱,容易被曹魏的海军和陆军截断。
4. 蜀吴联盟的不稳定性:即使表面上联手,双方之间的猜忌和利益冲突依然存在,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协同作战。

孙权选择偷袭荆州,虽然在道义上和长远战略上对蜀汉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从他自身利益和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或许是当时他认为“最划算”的选择。而如果他选择北上,即使能够缓解关羽的压力,也大概率无法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更不用说“平分中原”了。历史的走向,往往是无数个“如果”和“必然”交织的结果,而三国时期的国力对比和战略现实,注定了任何一方想要彻底颠覆曹魏的统治,都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无任何可能。

除非孙权失心疯了,非要燃烧自己,照亮刘备。

那么吴军的进攻极限,最多是打下寿春,全取淮南,而且可能性还微乎其微。吴军北上最大的结果,是除了一个合淝,什么也不能获得,反而永久错失了夺取江陵三郡的良机。

以下详细分析:魏蜀吴三方局势:

(一)孙权:

建安二十四年,当关羽北伐,歼灭曹魏于禁军团,曹操将各军主力,陆续调往襄樊。孙权派遣吕蒙挥军西进,白衣渡江夺占江陵,斩杀关羽。

很多后世论者,纯粹站在蜀汉与刘备一方的角度,认为孙权此举“短视”,应该趁曹军主力调走,夺取此前久攻不下的合淝要塞,乃至于淮南地区,进取青徐,与蜀汉三路北伐,会猎中原。

然而,从孙权利益角度,这是极荒唐的,哪怕孙权真想往北打曹操,占据合淝也毫无意义,要取得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至少是寿春这个淮南地区的中心,而且拿下寿春还不够,还得至少拿下淮阴,才算巩固了淮南的统治。

孙权全师北伐, 拿下合淝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毫无意义,因为可能靠偷袭拿下合淝,不可能靠偷袭连续拿下寿春。这和吕蒙打公安与江陵不同,公安与江陵基本是一水之隔,而寿春和合淝有一段距离,吴军拿下合淝,寿春肯定能得到预警,然后就会变成寿春围城战。

至于吕蒙对孙权说:北上攻曹不止是淮南,甚至可取徐州,只是守不住曹军反扑云云的言辞,只是徒然大言而已。

而且,吴军光拿下寿春也是不够的,要实现“守江必守淮”,至少还得从寿春顺淮河而下,逆流而上,夺取各个要地义阳、盱眙、钟离、淮阴,然而,这些重镇都能轻松拿下?魏军是傻子,听到寿春告急,原定去和曹操会合的张辽大军,不会返身救援??顿兵坚城之下,遭到敌人援军内外夹击,这是什么态势?——后世诸葛恪的新城之败已经明示了。

如果孙权能让水军如后世南朝那样,随意开进淮河走中渎水(古邗沟)入淮阴,然后逆流而上隔断南北,也许还有点可能取胜,一如后来“淮南三叛"那会,如果东吴水军能开进淮河截断南北,司马氏必败无疑,渡淮大军都得完蛋。

问题就是:做不到!中渎水当时早淤塞不畅,这条路在三国时代根本走不通,所以曹丕南下吃瘪,孙权北上一样别想讨好。

淝水-巢湖-濡须水-长江这条路,就是历史上孙权历次北上的主攻方向,但是根本打不通。枯水季的情况下,孙权想要水军一路,在魏军援军反应过来之前,连续攻克合淝寿春两个障碍,杀进淮河里翻江倒海?巢淝运河这种地方,孙权水军可是一次都没走过,水文地利一窍不通,这么冒冒失失的去撞上去?搁浅了是正常结果吧?

淮河不是秦岭,当时沟通长江和淮河的两条水道长期没修整,沟通难度非常大,加上合肥寿春淮阴几个城市卡住要道,曹魏水军难以入江,东吴水军同样难以入淮,没有强大水军隔离,怎么阻止魏军反扑救援?

而且,曹操是傻瓜么?撤军淮南,以让孙权用兵上游,就一兵一卒全撤光一点不知道对孙权防备?连关羽都知道防备孙权,需要吕蒙陆逊各出奇招迷惑之,曹魏和孙权在淮南多年苦战,竟不知道防孙权一手?

退一步说,如果孙权真的拿下合淝,甚至打进寿春城, 连同淮阴、义阳、 盱眙、钟离、这沿淮几大重镇也能传檄而定,孙权也根本没那么多时间,巩固在淮南的统治。收到孙权再次北上得消息,夏侯惇东线大军立刻会转向掉头,张辽就是先锋。

然后就是徐晃曹仁守襄樊,然后夏侯惇张辽大军呼啸而来,寿春丢了,下游其他渡口也可以渡河,以淮河河道的状况,仓促之下,孙权能把几条船开进淮河?真以为曹魏在淮河一线就没船?

说白了,孙权不是傻子,不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不会和曹魏在淮南多年血战,连彼此实力几斤几两掂量不出来,竟觉得靠一场偷袭,就能席卷淮南而且守住淮南。

吕蒙能夺取上游的江陵,那是靠水军优势,而且陆逊军迅速隔断峡口,有三峡地利可依托,反之,东吴想夺取淮南,先不说水军难以发挥之下,攻取坚城的难度,淮南是一个宽阔正面,如果守淮南那么容易,后世南陈是怎么几个月就把淮南丢光的?

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攻守异势,就是孙权一路去对抗曹操总动员的各州援军,淮南军团原来主力,曹操中军的曹魏全部机动兵力。

此前,孙权逍遥津之败,打得那么狼狈,是有着很大偶然性的, 淮南当时的吴魏分界线,是曹操和孙权几十万大军,多年苦战形成的稳定的均势,要孙权在曹魏援军渡淮之前,夺取合淝寿春等各个要塞,完成整个淮河防线,是一场奇迹,一个神话。

曹操可能放弃合淝,绝不可能放弃寿春乃至于整个淮南。 曹操此前是接到孙权愿意“讨伐关羽自效”的书信和计划,才要张辽他们撤军的,从淮南撤军的意图,是要孙权放心西进,军队能撤走转头也能回来,毕竟襄樊有徐晃,就能挡住关羽了。

历史上,一旦北朝能够稳固占据寿春淮河一线的时候,无论后赵还是北魏,同时期对手是实力比东吴强很多、全据整个江南的东晋和南梁,要夺取淮南都是倾国之力,全力苦战。

比如南梁为夺回寿春,水攻也好,浮山堰也好,招降纳叛也好,出尽百宝,名将强兵屡次北伐。 而且,在北朝没内爆(后赵冉闵之乱,北魏六镇之乱)之前,光靠南朝自己力量,一样拿不下来。

只有南陈的吴明彻北伐,但是那是因为南陈之前太弱,而且急于进攻长江上游的江陵,无力北伐,导致了北齐对南陈严重不设防,寿春这种要地都长期兵力空虚,等吴明彻北伐都成席卷之势了,北齐才让王琳来接手临时募兵设防,不然吴明彻也没那么容易夺取淮南。而这和曹魏和东吴淮南连年苦战的形势能是一样?

所以, 如果孙权真的不打江陵,去打淮南,最好结局:是全身而退, 再一次无功而返,弄不好也会和南陈吴明彻一个下场,先胜后败,把多年积蓄的精兵强将、陆战主力全赔进去。

如果孙权真的背靠几百里无人区运输线,在淮河一线独立对抗魏军东线主力,不知道此时的刘备率主力从汉中进攻关中,能给孙权支持一兵一卒不?关羽陆战无法打败徐晃,水淹七军这种事情是可一不可再的。

倒是关羽从襄樊回师,消化了于禁部3万降卒后,从江陵顺流而下,东袭取建业,那是交通便利,轻松愉快,经历了刘备翻脸灭刘璋,占着南郡不肯还,孙权难道竟还会相信刘备与关羽么?

(二)刘备:

整个刘备集团,在建安二十三年和二十四年的战斗,汉中之战斩杀夏侯渊,襄樊之战围歼于禁,看似达到了势力的最巅峰。

然而,汉中之战,首先是夏侯渊自己犯错,大军将帅跑去阵前修鹿角。但主将被杀的夏侯渊军团,依旧在张郃指挥下,没有被刘备军彻底打垮。等曹操军主力来救援,刘备有本事打爆曹操中军主力么?

刘备靠龟缩战术坚壁不战,借着对北方政权而言,如天狱般的汉中地势,两军小规模战斗互有胜负下,把曹操耗走,最后得汉中其地不得其人,被曹操将当地百姓尽数迁走。

【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刘备得了汉中空地,然而谁来种地,何来秋粮?无民无粮,如要继续北伐,得从巴蜀翻越大巴山再翻越秦岭送军粮,实属天方夜谭。

曹魏在西线丢了汉中,然而于民无损。反而刘备若不屯田数年,根本无力继续进攻关中。刘备不进攻,关中就算有反曹势力举兵,在魏国重兵镇压下,无非是找死而已。

在中路战线, 水淹七军,于禁被俘,是刘备对曹魏最大的一场胜利,但是司马懿说得很清楚:「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

于禁军是因天灾与水军劣势而败,于禁军的被歼灭,丝毫无法改变此时的刘备军,根本无力在野战主力会战中,正面打垮魏军主力的事实。

古代军事史上常说:铁打的襄阳,泥塑的樊城。

樊城漏水,孤军死守,关羽都拿不下来,徐晃已经成功给樊城解围,就算孙权不偷袭江陵,襄樊魏军也会士气百倍,汉水入冬枯水季到了:

《三国志》:【逊嘉禾五年,权北征,使逊与诸葛瑾攻襄阳。逊遣亲人韩扁赍表奉报,还,遇敌於沔中,钞逻得扁。瑾闻之甚惧,书与逊云:“大驾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水乾,宜当急去。”】

这种情况下,就算孙权不袭取江陵,关羽在北线死撑,等更多的曹操援军来到,汉水还隔断得住?整个汉水多长?上下游需要多少人守?何况枯水季一到水量降低,关羽的水军不都坐蜡了?关羽如果明智主动撤退,损失还小点,如果不主动撤退,损失更大。

历史上曹魏一度放弃襄樊,那是关羽覆灭,东吴表面臣服,算经济账才撤了,一旦发现东吴动向不对,转头又拿下了,也不怕城池漏水了。如果关羽没丢江陵,曹魏可能放弃襄樊?再困难也会咬牙坚持住。

曹操5月从汉中退回长安,于禁出兵是7月,水淹七军是8月,10月孙权上书曹操,要讨伐关羽,同月张辽等东线军队回援襄樊。于是,在长安悠哉游哉到10月的曹操,这才返回洛阳,然后立刻要汇合诸军,南下讨伐关羽,结果还没等他到战场,关羽已经被徐晃打跑了,曹仁被解围了。

【二十四年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

这时的刘备,还呆在成都等消息呢,难道他能越过一片白地的汉中,去北伐关中么?怎么可能!

(三)曹魏:

铁一般的事实,是以邺城为首都的魏国已经建立, 反曹势力在许昌和邺城两次政变失败,让曹操把反对派都杀光了,关中亲汉大族全灭,所有还活着的世家大族都交了投名状了,委质于人。

如果刘备实现了汉室再兴,他们就是王莽之臣遗臭万年。他们会容许这种情况出现?他们可不是西晋末年烂透了的中朝大族,而是经过汉末乱世文韬武略一流,即有能力又有实力的世家大族。

事实上, 曹操自己一手打出来的北方天下, 真正的大汉忠臣才是一小撮。所以,水淹七军后,所谓接受关羽旗号的那些人,即没看到当地世家大族也没看到知名大豪。

曹操在灭了袁氏之后,就把曹魏霸府(中央政府、军队、军队家属、百工,屯田户口,各地土豪归顺的户口)转移到邺城了。曹操在灭袁氏之后。每次出征都是从邺城出发。完事后回邺城。许昌根本不再去。

曹操不断征辟充实丞相府,中央缺员不补,建魏国,称魏王,用天子仪仗,再把一大批汉臣转为魏臣,王必之乱再最后大清洗一波。北方政治中心早就是魏都邺城了, 汉献帝所在的许昌,早就是空架子了。那里即没财富也没户口更没汉朝政府,就剩一个傀儡汉帝和空头宫殿。

关羽水淹七军后, 曹操担心万一襄樊战局崩盘,关羽奇兵突袭许昌,把汉献帝抢走, 一度打算把汉献帝移到邺城自己身边,可不是如后世某些论者吹嘘的,当真被区区关羽孤军竟吓得“迁都”,而且很快打消念头,等来徐晃的大胜。

而曹操在死前, 建魏大业已水到渠成,亲汉派清洗干净,各世家大族都已是魏臣,交了投名状。 他们坚决支持曹魏,反对内斗,曹彰曹植就根本闹不起来, 曹氏内战绝无可能。

臧霸多年在曹操手下作战老老实实,不过是曹操死后士兵思乡,军阀习气一时想不开要回家而已,和反曹没半点关系。此等青徐自守之人,更不可能叛魏, 何来《隆中对》渴望的“天下有变”? 说到底幻想而已。

当曹操和夏侯惇会先后去世,青州兵闹着回家,曹魏面对这种情况,上下一心安定局面,根本不乱,很快直接改朝换代了,此刻朝中的大汉忠臣何在?蜀汉和东吴即使同心协力联手,也一样能挡回去。

看看多年之后,曹魏把主力全放在东线,然后诸葛亮挥军北伐,趁关中多年无事,接着就是街亭惨败。 诸葛丞相有令:「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这就是一直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汉军与曹魏军的战力差距。

从夷陵之战的长期对峙,能看到当时孙权和刘备的精锐部队,各有所长,战力相当,所以在平原野战,不论蜀汉军还是东吴军,正面对上魏军精锐突骑,结果都是一样的:被势如破竹,被长驱直入。

直到诸葛亮这个中国军事史上练兵能力max的奇才,痛定思痛,整军讲武,改进阵法和器械,练成一支冠绝时代的精兵,才能用数万兵马,来去自如,打得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主力固守不出。——但十年前的刘备也好,关羽也罢,都没这个能力。

(本文大部分内容,为笔者好友 @长乐夜未央 原创撰文,授权【狐狸晨曦】整理发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后偷袭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蜀吴能否联手“平分中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条件以及孙权和刘备各自的战略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首.............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孙权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关羽得以保全性命,并继续镇守一方,那么蜀汉的历史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在没有了“大意失荆州”这个致命的转折点之后,蜀汉的“最好结局”会是什么样子。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太多,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展开:一、 荆州.............
  • 回答
    .......
  • 回答
    倘若历史的洪流稍作转向,关羽与孙权联姻之事得以成全,那么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格局,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强强联合”,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与军事力量的深度融合,其影响将如涟漪般层层扩散,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于文化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构想一下这场联姻的政治层面。关羽,作为刘备.............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关羽真的能完全实现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意图,那么蜀汉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论“真的改变”了吗?这还得细细掰扯,因为历史的齿轮一旦启动,其惯性是巨大的,一个环节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的背景和目的。当.............
  • 回答
    孙权背刺关羽,这桩陈年旧事,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也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它,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看看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形,才能更公正地去打量孙权这一下手。咱们得先说说,孙权当时是什么样的处境。你知道的,曹操刚刚在赤壁之战后元气大伤,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的实力依旧是三国里最强的。而东吴,.............
  • 回答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魏震动,北方刮起一阵针对关羽的“关公怕孙权”的议论,这使得孙权一方原本的顾虑,在舆论上似乎也得到了部分缓解。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按照“孙权没有选择袭击关羽”这条轨道前进。但如果,我们抛开既定的史实,来推演一下孙权当时若不攻击关羽,而是挥师北上,直取合肥会发生什么。 战略层.............
  • 回答
    要论孙权和陆逊的关系,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那种君臣相得、一帆风顺的故事,中间可是有不少磕绊和博弈。要我说,孙权对陆逊,那真是既用得放心,又时常提防,既倚重其才,又心存疑虑。咱先说孙权,这位皇帝可不简单。他能从一个靠着父兄打下的江山,硬生生给整成一方霸主,靠的不仅是运气,更是骨子里那种精明和多疑.............
  • 回答
    东吴群臣依旧如常,早朝的钟声刚刚敲过,孙权早早便端坐在了御座之上,只是今日的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躁动。朝堂之上,本该是肃穆的景象,然而不少官员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那案几后笼罩着一层薄薄阴影的身影。孙权今日的脸色比平日里更加阴沉。他刚要开口,却见他右手猛地一挥,沉甸甸的龙纹佩剑应声出鞘,.............
  • 回答
    如果孙权在公元216年突然去世,这无疑会在当时三国鼎立的格局中投下巨大的变数。对于刘备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机会,但能否抓住并扩大,则取决于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孙权突然去世对东吴本身带来的冲击。216年,孙权年仅34岁,正值壮年,是东吴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他的骤然离世,首先会引.............
  • 回答
    孙权若在逍遥津被活捉,这绝对是东吴历史上最灾难性的时刻。孙权其人,虽然勇猛果断,但绝非那种会因为个人安危就抛弃国家利益的昏君。他深知江东的力量来源,也明白自己作为“孙吴”象征的意义。因此,在威胁下要求江东投降曹操的可能性,我认为非常低。首先,我们得分析孙权的性格和政治考量。孙权年轻时就接管了孙策的基.............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刘备如果选择不染指荆州,安心在益州猥琐发育,这步棋走得好不好,得从多个层面来细掰扯。咱们先抛开历史书上那些定论,纯粹站在一个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出“三国演义”会不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不占荆州,意味着什么?1. 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缓冲带: 荆州,尤.............
  • 回答
    .......
  • 回答
    易学习这人,我多少了解点。他在孙连城的位置上?那画面,想想就有点意思。孙连城那摊子事,说白了就是个“僵局”。老百姓办个事,卡在几个章上,几个部门,谁也不想担责任,就这么耗着。孙连城呢?他好像是习惯了,或者说,他是在这套规则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一问,他说“这是规定”,一推,他说“我没权限”。好.............
  • 回答
    曹魏视角下的荆州得失:一场迟来的警醒与无尽的懊悔孙权取荆州,对于我们曹魏而言,绝非一件小事。它不仅是一次地理版图上的得失,更是一次战略部署上的重大挫败,以及一次对我们决策层智慧的严峻拷问。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孙权这步棋走得刁钻而精妙,而我们却在许多关键节点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错失良机,荆州并非不可.............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孙权、刘备在各自的巅峰时期都有机会一统天下,我会编织三个截然不同的剧本,并为每个阵营设定一个独特的“巅峰排位”来体现其统治风格和优势。我的排位方式会侧重于: 人才的吸引与培养: どの阵营能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将领、谋士、工匠、政治家? 制度的稳定与创新:.............
  • 回答
    于和伟在 2021 年第 11 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作为首位发言人,抛出要出演孙权并拍摄《赤壁之战》的计划,这绝对是当年电影节上一个颇具话题性和引发讨论的亮点。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说。首先,这件事的时机选择非常巧妙,抓住了观众和媒体的眼球。北京国际电影节本身就是一个汇聚了业内人士、影迷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假设,简直就像置身于一场真实的噩梦。如果我被迫和吴谢宇、孙释颜、林森浩、马加爵这样四位心理和行为上都极度扭曲、危险的人物共处一室,我的首要目标绝对是“活下来”。这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活下来,更是要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理智和人性,不被这极端负面的环境彻底吞噬。以下是我在这种极端情况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